APP下载

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优化路径研究

2023-04-06黄德杰

中国军转民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主体思政

■黄德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由此可见,三全育人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项综合性工程来讲至关重要,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引。目前,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与经验,但思政工作内部的繁杂性、多元性使得这些成果多集中于宽泛的系统性研究,缺少细致的小切口研究,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角度思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路径能更好地契合思政工作的规律和原则。因此,明确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的价值意义,构建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有效模式,对于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情感认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工作的价值意义

当前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需进一步提升,加之西方文化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冲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完善化、效能化迫在眉睫。因而,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下构建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链条,能有效推动彼此同向同行、协同共济,探索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政教育需求的思政工作格局。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上是做人的工作,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立德树人探讨的中心议题,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心环节。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立德为先,树人为本,将立德树人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等人才培养方式结合起来,突出三全育人的根本要求,推动思政教育与高校主体多元化、资源全面化深度融合,打造多维、立体的育人生态。另一方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能推动高校育人体系和育人机制的创新,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打下坚实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范围覆盖高校全体师生,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息息相关,从高校自身的特色出发,形成体系完备、风格独特的育人链条,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围绕着人的发展而不断展开,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的核心价值。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其普遍性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范围和育人范围不再狭窄而单一,呈现出普适性和宽泛化的特点,更加关注一个人成长的全过程,包含道德、学习、工作、健康、生活等个体发展要素,将育人的职责嵌入大学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使大学生能够接受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特殊性体现在思政工作要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趋势,关注教育主体的个性化,大学生成长的各个阶段面临的具体任务不同,要把握好每个学生的性格特质和发展需求。之所以聚焦人的个体性教育和个性化培养,其根本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具体性[2]。因此,把握学生成长和发展的个体特殊性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育人应关注的具体内容。

二、高校三全育人思政工作优化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多层次的系统化工程,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新的发展境况,要想全面推进思政工作走深走实、落实落细,就要在原有取得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基础上明确新的发展路径,积极发挥三全育人协同带动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资源有机整合,构建全员合作、全程畅通、全方位服务的思政工作新格局。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全段位合作,守好全员育人“责任田”

任何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定主体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离开一定的主体,就不可能有任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般包含五大类,他们是思政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第一类是党政管理干部,他们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者,负责统筹规划思政工作,保障育人机制有序运行;第二类是学生工作干部、行政人员,这部分教师在日常事务管理方面与学生交集较多,例如校园活动、学费收缴、信息查询等,他们帮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是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机;第三类是思政课教师,他们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实施者,要扎实把牢思政课堂主阵地,把思想教育、知识获取、道德提升有机统一;第四类是专业课教师,强化专任教师的课程思政思维,通过专业培训、专题研讨等方式激发专业课教师转变传统专业教学的授课思维,深入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第五类是辅导员,他们作为思政教育的骨干力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管理密不可分,是思想政治教育最直接的实施者,能够在学生经常出入的场所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学习生活,建立一种长期性、连贯性的教育影响。每一类主体都承担着不同的教育任务和工作职责,有一部分主体从工作性质中看似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直接关联,但高校的全体教职员工在各自的工作过程中都承担着一定的育人职责。因此,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发挥好各主体的教育效能,建立一套融合评奖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强化配合与联动,激发各教育主体参与思政教育的热情,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全员育人工作队伍,打通思想政治教育的源头活水。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全过程覆盖,形成全过程育人“生态圈”

任何的教育过程都处于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动态平衡过程中,要想保持平衡状态就要使教育主体依据客体的需求变化调整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过选择设计后有目的地传授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内容[4],思想政治教育的供求平衡取决于教育内容根据实际教育情境和教育需求不断变化。一方面,我们要明确外部的环境虽复杂多变,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保持稳定性和统一性,及时把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实质总结提炼出来,结合马克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充实、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面临的具体问题和发展任务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在教学、管理和服务等过程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低年级学生思政教育除了涵盖理论知识传授、价值观培育,也应渗透学业规划、心理健康、文化休闲等方面内容,高年级学生更关注毕业后个人发展问题,需要增加生产实习、求职指导等方面内容。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统一性和多变性原则,把握好教育内容的变与不变,更好地为大学生提供思想引领。

(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方位整合,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渠”

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教育者为了达成思想教育目的而调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要想提升思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就要积极统筹整合各类资源搭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平台。一是线上资源与线下资源融合,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被无限聚集,使得各类信息快速联通。要善于把互联网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融合,引导学生树立思辨意识,审慎对待网络世界的碎片化信息,正确地回应网络热点话题。同时,要借助网络媒介打造思政教育融媒体中心,形成“一站式”网络思政育人阵地。虽然网络已遍布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但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还存在于日常生活,线下思政资源还等待进一步开发,要合理统筹线上与线下资源,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二是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融合,高校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第二课堂、劳动教育、大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资源都蕴含着育人潜质,潜移默化地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学生日常。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高校内部资源,还要积极调动校外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凝聚校外育人力量构建家—校、校—社、校—企联动的育人资源体系。三是教学资源与实践资源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来源于思政课程教学,教学资源是思政教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可忽视的是理论要落实在实践上才能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作用。实践是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效延续,而思政课程教学可以弥补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零散化、无序化缺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利用好教学与实践的互补关系,让学生于实处发力,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把身上的责任和使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

猜你喜欢

育人主体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