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的“两个必然”及其当代启示
2023-04-06苏海新
■苏海新
1848 年2 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作为无产阶级的政治纲领应运而生,它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简称为“两个必然”理论,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一、两个必然提出的历史背景
(一)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矛盾的周期性爆发给“两个必然”论断的提出创造了实践基础
“两个必然”思想孕育于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和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时代。一方面工业革命带来的资本主义大机器生产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日益显露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传统的手工业生产,越来越多的工人受到机器的排挤导致失业,加上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频发,一是加速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无产阶级赤贫化严重,商品购买力不足,市场疲软,阶级矛盾更加激化。二是资本家之间利用机器自相竞争的场面愈演愈烈,盲目加快和扩大生产,致使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生产过剩,加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1]。资本家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危机频发激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从19 世纪30年代开始陆续爆发的工人起义表明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将矛盾对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二)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为“两个必然”的提出提供了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时代资本家竞相采用机器化的大生产来取代传统的工场手工业,致使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受到机器的排挤而失业,沦为无产者,生活及其贫困潦倒。工人阶级因此对机器恨之入骨,最初的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的斗争是从捣毁机器开始的。随着资本家相互之间不断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工人阶级已经不局限于捣毁机器,而是不断反抗资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从19 世纪30 年代开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主要的先进国家的统治地位确定的同时,无产阶级的斗争相伴而生,这意味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从这一时期开始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其中最有震撼力的是欧洲的三大工人起义:1831 年和1834 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1848 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工人阶级的这些斗争实践进而为“两个必然”的提出奠定了阶级基础。
(三)科学社会主义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为“两个必然”的提出奠定了思想基础
从19 世纪30 年代开始不断高涨的工人运动尚未与科学的革命理论相结合,致使震撼欧洲的1831 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1836-184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 年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这三大起义以失败告终。而当时包括空想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潮泛滥混淆了工人阶级的视野,难以自我鉴别真正的科学社会主义,加上工人阶级对自身的定位、前途命运等都处在尚未开化的状态,这些都严重掣肘着工人运动的顺利开展。这就需要科学社会主义来正清这些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溯源,需要一种科学的革命理论来指导工人运动。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揭露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缺陷,即这些思想都是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历史观,并不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而且不主张阶级斗争和革命。对各种非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的揭露和批判无疑为“两个必然”的提出准备好了思想条件。
二、两个必然提出的历史意义
(一)是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实践的伟大成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两个必然”论断揭示的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个必然”论断是历史唯物主义运动于实践的伟大成果。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必然灭亡的一般发展规律。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1]。资本家之间自相竞争,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出来,由此引起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商业危机难以避免。另一方面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剖析无产阶级产生、发展、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相伴而生,这是矛盾双方的统一体。其斗争性主要表现在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同资产阶级相抗衡。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辩证法为基础全面分析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发展的基本规律,揭示出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二)揭示了资本主义自身固有的矛盾,提供了矛盾的解决方案
自19 世纪30 年代开始,进入资本家自由竞争时代。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机器大工业大生产的发展代替了传统的工场手工业,导致更多的工人失业难以维持基本的生存保障条件。资本家之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周期性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所固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不可调和。这也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一般规律。工人阶级日益贫困化的遭遇让其更加深刻地认清了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唯有通过暴力革命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方能掌握统治的主动权,消灭一切剥削和压迫,解放自己,解放全人类。
(三)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的客观分析,阐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同时,也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2]。代表着新兴生产关系的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它的使命是用暴力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的统治,消灭一切剥削和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从必然王国过渡到自由王国。这也是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阐述无产阶级的客观发展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未来社会的描述,坚定了无产阶级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这同样也是无产阶级彻底急欲摆脱资本主义剥削的生存际遇,对未来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美好憧憬。
(四)国际工人运动在“两个必然”的理论武装下从“自在”走向“自为”
“两个必然”论断是促进无产阶级国际联合的最铿锵有力的宣言,为国际工人运动提供了理论武装。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脱离单纯以捣毁机器的尚未开化的“自在”阶段,开始走向有革命理论指导的目标明确的主动的“自为”时期。19 世纪30 年代的无产阶级的斗争是自发斗争。这一阶段的无产阶级对自己的历史使命、对资本家的反抗等都处于混沌状态,因此这种斗争是分散的、自发的,斗争形式以单纯捣毁机器、焚烧厂房为主。自《共产党宣言》问世之后,国际工人运动在“两个必然”的理论武装下走向了“自为”时期。此后的无产阶级明确了自身的历史使命,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也转向了自觉的、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在“两个必然”的理论指导下无产阶级的政治成熟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工人运动也在不断走向成熟。
从1848 年2 月开始欧洲相继爆发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法国、德国等一些国家也陆续爆发革命,工人运动风暴席卷而来。但当无产阶级在法国爆发六月起义却遭到资产阶级的血腥镇压。自此国际工人运动陷入低潮,《共产党宣言》在人们视野中淡退。即使处于低潮期,但“两个必然”作为理论武装让国际工人运动蓄势待发。到19 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尖锐化再次带来国际工人运动的高涨。《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原则和思想,其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必然”论断在欧美各国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进一步走向联合,也见证着国际工人运动走向“自为”的发展。
三、两个必然的当代启示
(一)“两个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低潮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批判〉序言》中提到在人类历史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绝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绝不会出现的”,即“两个绝不会”理论。这说明一种社会形态内部生产关系还能适应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阶级斗争和矛盾尚还可以调和,它是不会转变的。这意味着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历史过程。一方面,从社会主义出现的现状来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程曲折发展。二战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出现了失误,甚至遭到严重创伤。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影响了社会主义的顺利进行。但社会主道路的曲折性是暂时的、局部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低潮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社会主义必将代替资本主义。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到实现“两个必然”过程中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另一方面,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内部调整来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经济宏观调控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注重高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的生活状况,调和资本主义内部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自身的这些调整和形式上的变化显示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从而“两个必然”的实现期更加延长。从这两个方面上看,“两个必然”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二)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说明资本主义还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但这并不足以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调整的形式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来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经济继续持续上升发展。此外高福利国家政策的推行,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工人的生存条件,有效缓和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的矛盾,这些都显示出资本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即资本主义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这似乎与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预测的资本主义快走到尽头的说法相悖。这要同当时的历史形势相区别开来。19 世纪中后期的资本主义处在发展初期,生产变革引起社会的动荡,自由竞争以及由此产生的周期性经济危机,阶级斗争和矛盾空前激化。马克思恩格斯过于乐观估计当时的革命形势,因此对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即对其自我调适功能的估计有失偏颇。但这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这种自我调适功能能够一直维持着它强大的生命力。尽管资本主义至今仍保持着发展的势头,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不会变,资本主义阶级剥削的本质不会变,这是资本主义自我调适功能根本无法扭转的。这只能说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让其具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但并不足以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因此,《共产党宣言》中过早诊断资本主义的死亡期有失偏颇,应予以纠正,在当今动态视野下全面审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功能。
(三)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虽过去170 余年,但“两个必然”的论断始终是科学的、正确的。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自中国选择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的实力不断增强,实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强国富民,能在全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屹立不倒,向全世界彰显了社会主义这一形态的生机和活力,弥合了80 年代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创伤。社会主义道路是惟一出路,要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的实践也向全世界证明社会主义必然走向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向前发展。实践证明,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既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选择,也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四、结语
“两个必然”思想是《共产党宣言》的核心思想,这个科学的著名论断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至今并不过时,给我们留下深刻的现实启示。一方面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终将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国家共产主义运动的暂时低潮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另一方面要在新变化新形势下动态性地全面审视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能力,资本主义的自我调适虽还能使资本主义适应现代社会发展,但这不足以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坚信“两个必然”,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不断发展,是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