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

2023-04-06左云龙

智库时代 2023年5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农业发展

左云龙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城乡、区域均衡发展的必然产物,共同富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始终坚持的理想与追求,同时也是我们党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从建立到现在,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中国发展实际联系起来,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已经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是十九大第一次提出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明确了乡村振兴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的安排,其目的就是要把乡村作为我们共同小康的关键要点,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虽然在2020年实现64.72%的城市化,但是在庞大的人口基础上,依然有5.56亿的农民。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关键和难点,因此探究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及理论议题具有必要性。

二、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一)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目标一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国家要复兴,乡村要振兴;要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首先需要使乡村变得富有。中国地域广大,乡村人口众多,“三农”既是我国数千年发展的中心思想,也是实现民族振兴的重要课题。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新世纪国家发展的两项重大战略,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三农”问题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乡村振兴要适应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形势,需要从整体和战略性的角度看待乡村问题,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需求,同时也是广大人民的热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体现。当前,国家正处于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和谐发展时期。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必然之义,两者在需求与目的上是一致的,都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的。

(二)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使命一致: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是推进社会改革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乡村振兴以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切实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发展阶段,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阶段,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历史阶段,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内在关联与实践要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共同富裕一直是人们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重要表现。中国古代先贤所推崇的“天下为公”“大同社会”,无不承载着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期许,但由于历史条件、思维水平等方面的限制,终究没有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变革,找到了通往美好社会的正确道路。按照马克思的设想,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实现对资产主义旧社会革命性的超越,届时社会“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三)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原则一致:效率与公平的统一

增长和分配、效率和公平历来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我国地域广阔,乡村分布广泛,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程度等因素复杂,资源的稀缺性和趋利性,导致资源与效益的冲突。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的新思路指出,推进乡村建设高品质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目标,解决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弥补乡村振兴的不足,切实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的全方位发展,让城乡居民享受平等的发展机遇和公平的发展环境。

“共同”是公平的象征,而“富裕”则是对效能的追求;没有公平公正的共同富裕将毫无价值。乡村振兴可以有效地促进乡村的经济发展,改善乡村的经济发展状况,最终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异,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路径一致:为有序社会统筹发力

从本质上讲,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是社会各方面的深度反映,它与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序社会“三有”的协调配合,期间“无形之手”“仁慈之手”“三手”三者的作用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有力有序的动态均衡体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主要从整体和战略的角度出发,着力解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关系,通过顶层设计、规划发展蓝图的方式,充分利用体制优势,降低发展的不确定性、负外部性。乡村社会问题的治理更多地依赖于合作,单纯依赖国家自身的能力是远远不足以实现的,而市场则是优化乡村资源的有效分配手段,它对实现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对乡村的工业选择与竞争、价格形成、主体激活、效率提高等都有着巨大的推动意义,从而促进乡村生产要素的自由流通与整合,提升乡村的生态环境和工业布局,进而强化乡村的内在动力。知识、文化、科技、人才、资金都是推动乡村振兴以及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庞大的力量,这些力量可以发挥对国家和市场功能的互补和促进作用。

“只有立足于时代去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这个时代的社会进步。”在当下,推进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是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要坚持阶段性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统一。

(五)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技术一致:为构建现代化体系助力

在经济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农业发展中也将能够更好地构建智慧农业体系,进而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奠定良好基础。借助互联网信息系统能够促进农业种植、管理以及后期销售的一体化建设,进而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提供技术支持。

我国的气候类型以及地势环境复杂多样,使各个地区的乡村农业生态条件复杂多样,立体农业特征明显,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区域性较强,适宜于进行农业的整体综合开发,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

当前,在乡村振兴战略践行的过程中,需要将现代化网络技术融入到农业生产发展中,进而更好地构建农业生产——管理——销售一体化体系,同时为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阶段,智慧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农业朝向智能化的发展方向进而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互联网+农业”战略的实施,新型的智慧农业业态也逐渐纳入到国家顶层设计中,进而成为推动国家经济战略发展的重要举措。2017年,政府积极制定和出台了推动智慧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使得传统农业能够在技术支撑下实现向智能化农业的过渡,进而为提升农业发展的经济效益水平创造条件。除此之外,对于农村生态、文化以及社会等领域的研究,也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深入分析,例如通过分析农村城镇化、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情况、农业人口变动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数据,对农村社会变迁的情况进行研究。与此同时,在如今互联网、物联网以及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大数据技术将被更加广泛地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同时发挥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农业发展进程中,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期间其可以精准地预估市场需求,并借助现代化农村电商线上销售的方式增加农产品销售量,以此为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三、高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相关理论议题

(一)高质量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目标的逻辑关联

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今后一段时间国家建设的重点,正确理解二者的内在联系,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共同富裕的内容是多元化的。虽然共同富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全社会、中长期的动态变化,但是,它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还是经济。从区域经济的二元视角看,区域经济与乡村的和谐发展构成整个社会的发展体系。因此,在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乡村的情况下,实现共同富裕就需要均衡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就意味着:第一,广大乡村要尽早摆脱落后的状况,实现乡村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发展;第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使得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能够与城镇GDP水平基本持平。

如果把两者的关系简单地理解为一个特定的、长期的因果关系,那么就会造成片面地追求缩小城乡之间“差距”的局面,而忽略乡村振兴所具有的整体意义。因此,高品质的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存在着“高品质的乡村”和“缩小”的城乡发展差异、实现乡村高品质振兴,实现农业乡村农民现代化、高品质乡村振兴与高品质发展之间的联系。

(二)共同富裕目标下高质量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

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目标是乡村居民生活的美好愿景,为乡村振兴的实现提供了客观发展要求。因此,需要立足于现实目的,深入发掘与“五大振兴”的内在联系,并对其体系制度实现途径进行深入剖析。因而,以高品质的乡村振兴为核心的研究课题可以分为:乡村高品质发展的评价指标;“五大振兴”的内在联系;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虽然在政府的扶持下,我国已经逐步拉近城乡之间的差距,但也应该注意到,当前中国的城乡差距依然相对较大,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在收入水平上,城乡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公共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脱离共同富裕探讨乡村振兴,走的就是城乡的两极化;因此想要使乡村得到真正的振兴,不仅要使人的物质生活和心理生活得到充分的满足,还要使所有的民族、所有的地区、所有的群体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构建

在已有经验的指导下,进行现实基础上的理论革新,以提高乡村的发展水平的同时,也要在各种机会和挑战的情况下,不断地优化我国的政府干预机制,平衡市场配置的效率和限度,以此协调城乡区域共享发展,激发农民的发展潜力。同时,还要对中国“三农”工作进行全面的梳理,要把这一过程作为一个重要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升自身的实践性和创造性。并且要着眼于乡村振兴的理论和实际,通过对乡村振兴的国际对比和反省,对其进行优化完善,进而为实现社会主义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良好基础。

四、结束语

“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这一重大讲话充分体现乡村振兴取得的巨大成绩,为实现共同富裕打下坚实的基石,把振兴乡村有效衔接、推进高质量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性任务。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深化有关问题的理论探讨,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朝着现代化的目标发展。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农业发展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