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些遥远的美味佳酿

2023-04-06洋中鱼

福建文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永州

洋中鱼

战国时期的肉香

湖南永州市的道县,古称道州,历史上曾与衡州(今衡阳)、郴州、永州并称“湘南四州”。其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自然景观颇为美丽。鲜有人知道,这个地方还曾发现一件“来历不明”的国宝——战国双环耳弦纹铁鼎。说它“来历不明”,是因为偶然得之,却不知出自何处。

那是1986 年的一天,文物部门工作人员在永州市道县仙子脚镇黄田岗村,不经意间发现了一只被老百姓称为“带脚锅”的铁器,虽然锈迹斑斑,仿佛一个自沙场归来的铁甲战士,虽然脸上积满灰尘,但湮没不了本身所散发出的英俊之气。于是,文物工作人员依照法律法规予以征收。后来,经过专家鉴定,此鼎属战国器物,铁质,褐色。口径32 厘米,连耳高16.5 厘米,重2568 克,属礼器。该鼎三方足,双环状立耳,侈口,折腰,腹饰三道弦纹,浅腹小平底,是我国铸铁工艺发明阶段典型器物。

在道县文物局,我仔细端详这件珍贵的铁器,仿佛打量一位久违的朋友。看看它的身材,以及“长相”,再去研究有关文献,居然有一种穿越时空之感,引起了无限遐想。

在三千五六百年前的商周时期,聪明的人们把铜矿石收集在一起,放在一个耐热的陶质容器里,点火加热。当温度到了足够高的时候,他们发现这些矿石就变成了液体,于是把液体灌进不同的泥土模型中,浇水冷却之后,就铸造出来各种各样的铜器,这就缔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催生了青铜文化,并且在中华大地遍地开花。透过时间的罅隙,我仿佛看见了我们的祖先对所铸造的器具进行了升级,他们先把矿石放在陶瓷容器里,把火烧到一定高温后,倒出大量的金属溶液做成青铜器之后。再把容器底层那些熔不掉的矿石顽固分子收集在一起,抱着不达到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继续加温,使之最终熔解。再将这些液体倒进模具里,进行修饰、冷却处理和最终定型。就这样,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终于又制造出了崭新的铁器,而且把它们大量运用到生产生活之中。

我们祖先初期制作的铁器,多为削、刀等一些小工具。后来,就出现了锄、铲、锤等多种农具以及刮刀、环、钩等杂用器。同时,由于利益争夺和战争的爆发,也产生了剑、钺、戟、矛、匕首、胄等兵器。《管子·海王篇》称:工匠必有斧、锛、凿、锯、锤,就是当时手工艺的真实写照。《论语·卫灵公》之所以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因为铁工具远比铜工具锋利,更适合用来在石头和玉玺上铭刻文字。

铁是铜的儿子,有着比父亲更硬的骨头。在铁器庞大的家族中,有一种非常显眼、也十分常见的食用器具——鼎。

众所周知,鼎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史记·封禅书》说:“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而根据中国现有的考古资料,考古学家们推测为夏文化的二里头文化第三期(距今三千五六百年)就发现了青铜鼎,这被认为是青铜礼器的源头。只是到了商代,随着青铜鼎的大量出现,留给后人的印象更深刻一些、后人由此称商代为青铜时代而已。到了战国中期以后,随着铁器的普及,铁鼎也就随之而生。

其实,鼎最初只是一种食物器皿,而且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这从“牛鼎烹鸡”“钟鸣鼎食”“鱼游沸鼎”“尝鼎一脔”“大烹五鼎”等成语的含义和出处中可以得知。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想象出以前的祖先在饮食方面是多么的豪爽,大快朵颐,从来不曾像今天的人们一样面对丰盛的宴席首先要考虑到减肥和预防各种疾病。也许,当年我们原本以果蔬果腹的祖先们,在与野兽搏斗付出巨大代价才取得了胜利,出于愤怒或仇恨偶尔食用了对方的骨肉,没想到味道是那样的鲜美,因而决定今后多吃肉食,并制造出了鼎这种食用工具。所以,人类学家认为,以鼎食肉是中华民族进步的重要一环,人类身体发育因此大为增快,大脑也日益发达。

透过文献的缝隙,我们可以得知,早期的鼎是圆形的,而且配有三只脚。因为圆鼎适合围坐,因此在烧火、取食方面远远比方鼎要方便。后来,人们出于对祖先的敬奉,把鼎摆到了太庙,使之成为一种祭祀礼器。到了商代,人们信奉“天圆地方”世界观,于是用青铜把鼎铸成了方形,加上民间传说,黄帝铸造完成的三只宝鼎忽然失传,直到夏朝的开国国君,那个以治水而名垂千古的禹“(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觞上帝鬼神”。从此,九鼎也就成为王权的象征,传国的宝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审美观的变化,鼎也就经历了一个“成长”过程:开始很小的鼎,逐渐变得高大庄严起来,除了成为铸造讲究、秩序严格的祭祀神器,也由王权的象征演变成一种力量或权力的象征。

在中国历史上,曾有两则因鼎闹出的笑话:一是公元前607 年,楚庄王熊旅借伐陆浑之机,把楚国大军开到东周首都洛阳南郊,威胁刚刚即位的周定王,与定王的使者王孙满舌战,闹出了一个“问鼎中原”的典故;二是《史记·秦本纪》曰:“武王有力好戏,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皆至大官。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族孟说。”说的是公元前307 年,秦国攻占韩国重镇宜阳。秦武王大喜,与任鄙、孟贲一班勇士到宜阳巡视,在太庙中与孟贲举鼎游戏,折断腿骨。同年八月,秦武王因此去世。可以说,秦武王自找苦吃,被鼎所灭。

春秋战国时期,永州属楚国南境,与后来出现的南越国毗邻。由于中华文明的最早发源地在黄河流域,所以,永州历来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南蛮之地。尽管道县的玉蟾岩发掘出了距今1.2 万年至1.4 万年的稻谷和陶片化石,表明永州这一带很早就有劳动者的背影,但这些背影可能并不是当时最先进技术掌握者的背影。比如,这件战国双环耳弦纹铁鼎,虽然在道县境内征得,按照前面所述古人铸造的容器是从陶瓷升级到青铜,玉蟾岩发明陶瓷者的后代有可能进行了改良,发展到了青铜甚至铁质容器,但我们还是没有充分证据能证明这件战国双环耳弦纹铁鼎就铸造于永州。

基于上述原因,站在这只铁鼎面前,我只能怀着对乡土眷恋的一种私心,臆想出先民们当年在永州之野铸造它的情景:在一个青铜炉前,一群先民不断地往炉子底下添柴,使火保持旺盛状态,而炉膛里的矿石开始传出炒豆子般的声响,后来就渐渐失声,并逐渐传来沸水的声音。这群先民分工合作,有的取来早就精心准备好的模具,有的备好冷水和其他材料,更多的则是帮忙将金属液体小心翼翼地倒入模具之中,浇铸出一件美轮美奂的双环耳弦纹铁鼎。这种造型和结构,可谓用心良苦:三只方足,犹如雄性动物强有力的腿脚,使之保持平稳不倒;双环状立耳,便于装填、倾倒食物和搬移;侈口,便于更多人聚餐;折腰,腹饰三道弦纹,犹如雌性动物的曼妙柔美;浅腹小平底,更利于聚热煮食。

毋庸置疑,这件铁鼎的铸成,曾经给他们所在的群体带来了无限的欣喜与生活享受。在后来的岁月中,这群先民及其子孙把众多的美味记忆留在了鼎底。以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站在鼎前观赏,我眼里依然能显现出当年先人们围着此鼎煮肉的画面,鼻子能闻到当年鼎里飘出的肉香。

近两千年前的佳肴

1956 年2 月底,零陵县第四中学拉开了扩建运动场的序幕。

就在扩建施工时,施工方发现了一座古墓,于是层层上报,到达省里。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出的专家周世荣,在零陵地区文物工作者的陪同下,立即对现场进行清理发掘。从现场发掘的痕迹来看,是个偏南北向的长方形砖室墓。那些砖带有许多X 形的几何形花纹,如同浓缩的历史皱褶,既精美,又深邃。根据群众的反映,考古专家们在两天时间内就陆续发现了暴露在地面的古代砖墓24 座,这些发现令他们感到惊讶和欣喜。他们按照发现的顺序进行编号,把第一座大型古墓编号位零文MO01号,在它的墓室内,出土随葬品大小共126 件。其中,在墓室封口处,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金银器。而陶器包括陶遏9 个,双耳陶罐两个和陶钵一个。后来,专家们觉得那两个双耳陶罐浅而敞口,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更像杯子,于是改名为陶耳杯。

当我见到这两只东汉双耳陶杯时,已经是在它们重见天日60 年之后。在永州博物馆展厅颇为幽暗的环境下,一束射灯照在它们疲惫的躯体上,如同在漫长的隧道里,聚焦两粒闪光的矿石。那种感觉难以言状,彼此相距似乎很远很远,令人无法触摸;却又似近在咫尺,能让人感觉到它们的心跳。

耳杯,又称羽杯、羽觞,造型上为扁椭圆形,弧形壁,浅腹,口缘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耳。它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以后就很少见到了。耳杯的材质包括青铜、漆、陶、玉,它的用途是除了饮酒,还可以作为盛放蘸料的盛器使用。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酒器之一,耳杯的来源似乎有点令人感到战栗。在一些考古专家眼里,耳杯的造型是脱胎于人头碗的造型,乃是墓主人尊贵身份的象征。作为“礼器”,耳杯不是一般人可以使用的,只有在高等级大墓中才会出现。

人头碗?是不是很吓人?

但在历史上确实存在着这类野蛮的记载。只是这样的野蛮,不是汉族的发明,而是匈奴的专利。用人头碗作饮器,源于匈奴习俗,属于阿尔泰游牧文化。也只有以征战掳掠为生的族类,才会产生出这样的文化习俗,其历史十分久远。

看着人头碗照片,我脑子里突然臆想出这样的画面:

在茫茫的大草原,一支马队快速奔驰,领头者背插弓箭,手里高举大刀,带着他的部下冲向不远处的敌阵。万马奔腾,刀剑乱舞,有人不断倒下,鲜血直飞……当敌人纷纷溃退时,领头者将敌人主将的首级砍下,提起来挂在马上,带回部落,然后加工成碗,用来盛装祭品,以彰显自己的英勇与尊贵身份。

虽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种臆想,但也有一定的历史根据:1957 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北邯郸涧沟文化遗址祭祀坑一侧的窖穴遗址中,一次性挖出6 个这种人头碗,显然是被精心摆放过的,且是用于献祭的。《后汉书·西羌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当冤仇化解了结后,羌人就用骷髅头来喝酒,以示庆贺。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和强大的朝代之一,但它的没落令人十分心酸。史书记载,南宋灭亡后,羌人出身的元军大将杨琏真伽(耶律的异写)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两次洗劫宋六陵,将宋六陵全部盗挖,并废陵毁尸,彻底破坏。他们第一次盗掘的是宋六陵北陵区。杨琏真伽等带着人马涌入陵区,南宋守陵官罗铣竭力相争,不让开陵,盗贼拔刀相逼,罗铣无奈,大哭而去。杨琏真伽等人首先挖开的是宋理宗赵昀的永穆陵,棺中宝物被一抢而光后,盗贼们又将理宗尸体倒悬,撬走口含的夜明珠,沥取腹中的水银。之后,还把宋理宗的头颅割下来带到元大都中,命工匠制成酒杯,用为蒙元皇帝家庙中的祭祀礼器。直到元朝灭亡,这个头颅杯才被朱元璋带回南方安葬入土。

由此可见,人头碗的制作,直到元朝还在盛行。

我分析,甚至固执地推测,从人头碗到陶耳杯,主要是经历了材质和造型两大变化。从材料来讲,匈奴用人头制作碗,充满血腥,是汉人所不齿的,因而改为青铜、漆、陶和玉。而造型的变化源自陶器的制作。与陶质耳杯相比,战国和先秦时期的青铜耳杯,双耳不一定是平于口沿的,有些是贴在两边的,就像人的两只耳朵一样,不会与头等高。而在陶器的制作过程中,大约是为了加快速度、提高产量和便于使用,或者还有其他鲜为人知的原因,就慢慢改成双耳与杯口平行了。

此外,说汉代耳杯来自人头碗,也可以在“卤”字本义上得到印证。“卤”字在甲骨文中就出现了,指一种祭祀方法,即用人头碗来祭祀。按照一些文字专家的分析,甲骨卜辞中的“卤”,可能指从人牲头上锯取头颅,盛上白花花的脑髓来献祭,也可能指把头盖骨锯下,加工制成嘎巴拉碗,盛上祭品献祭。这些虽是后人的猜想,但此物代表享用者的尊贵身份,则是毋庸置疑的。

耳杯出现于汉代墓葬中,与当时人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有关。在汉代人的观念中,人死了好像是沿着阶梯走进地宫去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因此流行为死者配置一套生前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即“事死如事生”。唯一变化的是,汉代一改以往随葬实物的传统,而是仿照日用器具制作专门用以随葬的陶质模型,就叫“模型明器”。耳杯,就是其中之一。

汉代酒器最基本的组合:樽为盛酒、温酒器,勺为挹(舀)酒器,耳杯则为饮酒器。这两只出土于零陵东门外原零陵县第四中学的东汉双耳陶杯,长13.2 厘米,宽约11 厘米,高4.5 厘米,重225 克,属于泥质灰陶,它们的体型如同一对孪生兄弟,但显得有几分小巧玲珑。这对东汉双耳陶杯,像两朵并蒂莲,开放在永州之野,散发出一种特有的气息。这不仅仅是湖湘大地的恩情,也是潇湘二水的浇灌,更是人间佳酿的滋润。令人感到心疼的是,它们的里里外外都显得十分斑驳,肤色如同耄耋老人,似乎在透露出仅有的腐朽生命气息。不过,从高处俯瞰,我感觉到似乎有一种白酒的气韵依然在里面流动着,汉代许多真实的生活场景也由此慢慢复活,我也似乎应邀参与到了一场两千多年前的宴会,不仅看到了那宴席上的佳肴,更闻到了那宴席上美酒的阵阵醇香。

近两千年前的饭香

与朋友到永州市博物馆参观,在整体光线较暗的国宝展厅里,透过射灯凝眸那一件件精美的文明瑰宝、文化结晶,看看它们的文字简介,再想象它们的沧桑历程,我心里就涌起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有的国宝乍看起来貌不惊人,或者说十分平凡,但它价值连城,身份令人感到震撼。比如,我在永州文物档案中看见的一只东汉白瓷碗,就属于这类。这只来自蓝山城郊的东汉白瓷碗,从它重见天日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文物部门的关注与呵护。

在永州现有的9 县2 区中,蓝山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县,与广东连州交界。但是,它地下所藏有的文物和历史秘密却不小,是我们不能忽视的,甚至可以说在永州文物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让我们把镜头往前倒推,还原它的惊人发现吧。先定格在2012 年11 月中旬,当年的初冬时节。一群考古工作者赶到蓝山县塔峰镇五里坪,对一处古墓群进行现场发掘。即便在初冬,有的人额上还冒出了些许汗水。原来,这里新近被规划为工业园区,施工时居然共发掘西汉早期至魏晋时期的古墓葬48 座,这个数字在湖南考古史上是比较少见的,而且所发掘的墓葬和出土文物都有鲜明的湘南地方特色,似乎可以看出大约两千年前楚越两种文化在此碰撞交融的背影。

再把镜头继续往前倒推到1984 年,这是最早揭开古墓面纱的时间。那一年,五里坪的一个村民为了建房子,在挖基础时忽然发现古墓,文物工作者得到线索,从中发掘出土陶屋等8 件陶器。1987 年6 月,全地区进行地下历史文物普查,专家们在这里找出的古墓达11 座,数量惊人。特别是9 号墓室的墓砖文上有“熹平元年”字样,这就把墓葬的时间定格在汉灵帝熹平元年,即公元172 年。

在对这11 座墓葬的清理发掘中,共出土文物81 件,以陶器为主,有陶罐、陶钵、陶权、陶屋、铜镜、铁插、五铢钱等物。其中,一件白釉陶碗脱颖而出,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就是这只东汉白瓷碗。

经文物专家鉴定,这是一只瓷质碗,胎釉白中闪褐黄色,属早期白瓷。口径16 厘米,底径10.2 厘米,高8 厘米,重645 克,属盛贮器。碗圆唇,口微敛,鼓腹,圈足,内外均施黄釉,胎釉白中显黄,是白瓷初创时的佳作,最后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碗底尚有四个支钉痕,仿佛是东汉时期的邮戳。邮差背着它,骑着驿马在石板路上平平仄仄穿越近两千年的风霜,才投递到了今天。

这是蓝山的荣幸,也是永州的荣幸,更是我们的荣幸。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汉代文明碎片,有人惊喜,有人赞叹,有人惋惜。而我为了追寻这只东汉白瓷碗的前世今生,费时查阅了许多文献。在追寻过程中,我几度迷惘,几度困惑,轮廓时而渐清晰,时而模糊,由此进入了梦里寻他千百度的如幻境界……

汉代的某些日子,在中国南北方一些为官方制作陶瓷的窑洞里,无数工匠正在围绕一些瓷器胚胎进行反复研究,而且表情显得颇为焦虑。他们之所以这样紧张焦虑,是因为前不久宫里传出了这样一句话:“每年送进宫来的瓷器,都是千篇一律的色彩斑纹,你们这些工匠就不能动动脑子推陈出新?”宫里传出来的话未必就是圣旨,但至少代表了上层的某些意思。因此,如何改良技术烧制出新的陶瓷并把它们送到皇宫里去,就成了当时官窑工匠们的首要任务。他们由此进入了或团队合作、或独自钻研的竞争时代,大家都想抢先博得圣上的赞赏与嘉奖。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不知道过了多少时间,不知愁白了多少工匠的头,不知皇宫里更换了多少位主人,更不知大汉是否迁移了都城。反正,就在人们似乎渐渐淡忘这件事、工匠们对这个任务也逐渐麻木之际,一个或几个经验丰富的官窑工匠经过多年的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陶瓷发展的新途径——白瓷。

这一发现,如同在茫茫黑夜突然看见了皎洁明月,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原来,这位或这几位工匠通过大量比对,先是选择了一些含铁量较少的优质瓷土,制作出一批陶器胚子,放进窑炉里进行第一次烧制。等陶器定型后,取出来上釉,一种铁元素含量小于1%的透明釉,然后再放进窑炉里进行第二次烧制,而且温度达1200℃以上。这时候的陶器胚子,如同凤凰涅槃,经过高温大火的淬炼,脱胎换骨成一种高贵的瓷器新宠。

在我看来,白瓷的问世,带有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它如同一位田径健将,凭着自己的奔跑速度在很短时间内就把平时那些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甩开了一大截距离。虽然看上去没有彩绘瓷的斑斓花纹和艳丽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带给人们一种自然天成的美。

很多时候我在想,这位或这群发明白瓷的人究竟是谁呢?为什么各种文献中没有具体记载?假如当年有人像记录蔡伦改进造纸技术一样,记下改良陶瓷技术并发明白瓷的人或人群,把发明者的故事及其发明过程全部记下来,就会成为弥足珍贵的文献资料,今天的研究者也不用费尽脑筋去揣测了。

遗憾的是,没有,什么都没有。各种典籍关于白瓷的记载,都如同一张任画家发挥的白纸,令人无限遐思。

或许,由于各种原因,当时的文人视野和交往比较狭窄,像长期窝在山野窑炉的工匠一类的人,除非别有用心,一般是很难闯入文人视线的。好像那些人类历史上许许多多伟大的无名英雄一样,他们为人类的解放和进步付出了毕生精力和心血,最终没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尽管如此,广大历史研究者和后人还是很感恩他们的。因为他们就像一粒粒碎石,铺成了人类前进的平坦大道;像一块块结实的砖块,叠成了人类眺望远方的万丈高楼;像一朵朵雀跃的浪花,簇拥成了波澜壮阔的美丽海景。

截至目前,永州境内发现的古窑只有冷水滩窑,存在于南朝至宋代之间。显然,蓝山县变电站施工时出土的这只东汉白瓷碗不是永州“土生土长”的。那么,它究竟出自哪位能工巧匠之手?它烧制于南方官窑还是北方官窑?又是通过什么途径来到永州蓝山的?途中经历了什么样的波折?有哪些逸闻趣事?这一切都是谜。正因为这样的谜,就更添了它的神秘魅力。

或许,它出自汉代的某个著名官窑,也曾进入皇宫或王侯将相之宅,被一些贵族用来盛装米饭或白酒,最后因为“皮肤病”(碗身色泽不匀,有一条斜着的两指多宽的流水纹)被清了出来,由此落入民间。或许当时,碗身有一条斜着的流水纹就像今天的服饰一样,属于前卫、时髦,它属于高品位的种类,因为种种原因追随主人到了永州之野的蓝山。

当然这仅仅是我的臆测。也许,它的来历还有N 种可能。

归根结底,天底下的事物总是不断变化的。文物也好,财富也好,江山也罢。每一次朝代的更替,就像一次地震,总会毁灭一些古旧的东西,也会催生一些崭新的东西。可能就在这一次次的“地震”中,那些雍容华贵的瓷器纷纷从历史的展架上坠落,跌入历史的裂缝中。个别幸免于难的瓷器,就像一片片落叶,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不知去向。其中,这只东汉白瓷碗,不仅盛装过汉时的米饭,也曾盛装过汉时的明月和风霜,兴许还盛装过汉时的欢乐和忧伤,而它最后像一片浮在湖面的落叶,被时光之水冲洗到了蓝山。

遗憾的是,它的主人把它当作陪葬,从而让它一睡就是近2000 年。当它出土的那一刻,在发掘现场的人,似乎都闻到了它散发出来的近两千年前的饭香。

猜你喜欢

永州
永州的雪
洪涝适应性滨河景观设计——以湖南省永州一中河段为例
影摇江海,思结潇湘——第二届潇湘八景论坛在永州召开
零陵区:“两考”工作平稳顺利
永州滨江新城营销中心
永州至新宁高速公路即将开建总投资152亿元
柳宗元“永州八记”新考
李晖赴东航对接航线迎来突破性进展
永州湘江大桥引桥顶升及拼宽综合改造关键技术
永州香樟叶精油的提取及其季节含量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