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行促情:在生成中绽放思维之花
——例谈《憧憬美好集体》
2023-04-06谢姗姗
谢姗姗
(南京市江宁开发区学校,江苏南京 211106)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旨在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促使学生的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我国的伟大教育学家孔子依据自身的丰富教学实践,概括出学习过程即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在《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中,尤为关注学生认知、情感体验和行为践行三个方面,旨在培养学生成为知、情、行相统一的全面发展的人。
一、基于学生主体的“生成”策略的提出背景
(一)学生学习实际的需要
1.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
人类在漫长的摸索、实践中,学会了使用工具、学会了语言,学会了认识世界;同样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学会了改造使用工具、学会了创造语言,学会了改造世界。初中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对他们所处的生活、社会、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思考。
初中阶段的学生,其生理、心理发展迅猛,波动较大。他们一方面过于关注自己的外表,另一方面过于关注他人的评价。刚刚从儿童时期过来,他们不免有稚气未脱的一面,向成年期发展,他们更加渴望独立,渴望发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声音。
2.学生的思想认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同伴、社会大背景等多方面的影响。家庭是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几乎所有的学生来到学校之前就已经不是洛克口中的“白板”了,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他们家庭的缩影,他们的思想早在无形之中受到他们父母的熏陶。
学校的校风以及学生的同伴对他们的影响也颇深。学生自从开始入学时,他们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与他们接触最多的莫过于他们的同学、老师。学校的校规、老师的要求以及同学的行为都在无形中影响他们的思想。
当今社会发展迅猛,多元化的思想正在冲击着每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中学生。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旋律外,社会上还充斥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多元的思想。处于正在发展中的中学生,由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往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这些思想冲击,容易陷入迷惘的境地,从而做出错误的行为。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所思、所想、行为表现,而且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外下意识的行为表现,往往课堂外无意识的行为才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潜在思想。
(二)时代发展的呼唤
1.新课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在新一轮的课改中“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要义。新课程改革要转变以往在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灌输的方式,为使学习者建立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也能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改变传统的课程当中在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而变革为希望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乐于去探究学习问题、能够勤于动手,培养自身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自身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同时提升自身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同伴、老师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及时关注学生的“生成”,在“学生生成中”寻找教育契机。
2.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初中思品课程标准》中把本课程定义为以初中学生的生活为基础、以指导和提高初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为基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学。该课程主要以初中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为教学依据、试图以合理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初中生,使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并能参与社会实践。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课程设计时要自始至终围绕学生,凸显知识的基础价值,注意学生的现实生活,并着力于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主动参加社会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关心学生,并随时捕捉学生的“生成”活动。
二、基于学生主体的“生成”现状分析
(一)教师过于关注课前“认知预设”,忽略课堂“情感生成”
1.“预设”与“生成”
何谓“预设”?本人理解的是在教师的课堂教学前的各种教学准备、设想等就是“预设”。备课通常要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实际学情,因此产生的各种教学设想就是“预设”。“预设”与“生成”是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动态发展实际。教师根据教案、设计来推进教学,同样也要及时把握学生的“生成”,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预设”与“生成”的把控中,依据学生的“生成”及时结合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
2.教师重“认知预设”、轻“情感生成”
教师在“预设”教学活动时理应充分研究阅读本学科的课程标准、仔细研读教材、利用课前调查等多样化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学情,这一系列的准备过程理应是具备科学性和针对性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尽可能多地“预设”学生在课堂上会出现的学习反应,由此来制订几套不同的应对方案。但学生是人,学生是有思想的发展中的有差别的人,面对老师的同一个问题,他们可能会因自身生活经验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知、从而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教师往往把重心放在认知预设上,忽略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意外”。这个“意外”是学生“情感生成”的体现。绝大多数的教师面对这个“意外”时,要么采取回避的方式,要么一带而过,往往不能正视它,按部就班地遵循“认知预设”的教案,认为仅仅转变学生的错误“认知”就完成了教学目标。
(二)师生的课堂交流重结果、轻过程
1.评价方式以成绩为主的影响
由于评价学生学习成效的方式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依据,采取结果化评价,因此促使教师不得不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学会相应知识点。落实到课堂上,教师往往过于追求学生“学会了”的知识,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行为转变。
2.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都已对本课内容熟记于心,往往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出结论,而此时学生都已对结论有了自己的理解。往往出现学生只是记住知识而没有理解知识的现象,长此以往,随着知识的大量积累,学生不免会出现学习吃力的现状。学生在学习上一味追求“我学”,往往忽视了“我怎么学”;往往追求我“认识”了什么,忽略了我“体验”了和我“改变”了的方面。
(三)缺乏必要的课后行为评价机制
教学往往是由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构成。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教师和学生间的共同合作、共同提升的过程。但现实是在课后,教师大多布置“知识性”作业,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紧紧停留在“我应该这么做”层面,而缺乏“行为性作业”,缺少让学生亲身践行、体验、感知的作业,长此以往,学生容易把学到的知识仅仅停留在认知上,而没有落实到行为中去,缺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因此,学生在教学中无法在行动中收获情感体验,容易造成认知、情感和行为践行的不统一。
三、基于学生主体的“生成”促认知转变和情感体验的有效策略
(一)有备无患:在课前预习行为作业中渗透主题情感教育
1.明确认知目标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下第八课“憧憬美好集体”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美好集体的特征及意义,激发建设美好集体的信念,树立集体意识。在课前,我布置课前预习行为作业,即班徽设计活动,要求是以6人为一小组,每小组需以“我憧憬的美好班集体”为主题,设计班徽,同时阐述班徽设计理念。
学生在收到课前任务时,在小组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他们进行小组活动,有明确的认知目标,即“我憧憬的美好集体”包含哪些特征。为了找到答案,他们会翻看教材,同时有自己的思考,然后确定美好集体的特征,继而完成课前作业。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对“美好集体”有自己的思考、对课本进行预习学习,而且在小组活动中学会合作分工、增强责任意识、发挥优势。学生收获的远不仅是知识。
2.激发情感体验
教师在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不仅要考虑认知类提升的知识性作业,还需要设计与课程相关的行为性作业,提供平台与机会让学生亲自去实践,在实践中他们会思考究竟“我们憧憬的美好集体”是怎样的,有了初步概念,他们经由小组合作、各司其职,共同完成班徽的设计。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有了自己的认知、小组的认知,并对美好集体的特征有了憧憬。在此过程中,他们难免会把自己憧憬的美好集体和自己所处的实际集体进行比较,由此产生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情感体验,而这种情感体验是最真实、最实际的。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
(二)稳中有智:及时抓住课堂行为中的学生“主体”资源
1.关注学生认知达成度
在”憧憬美好集体“这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进行了“班徽设计pk赛”,由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本组设计的班徽,并阐述班徽设计理念及要素构成,同时向大家讲述本组设计诞生的过程。
课前本班的6个小组均完成了班徽设计图,在各小组展示过后,通过代表的阐述,我让学生归纳出美好集体特征有哪些。在同学们亲身思考、体验、感悟、实践、展示后,同学们以各小组为单位派代表归纳了美好集体的特征是应该具有班集体共同的奋斗愿景、班级整体氛围具有浓烈的民主与公正、班集体内成员间是充满关怀友爱的、同时是团结合作的、班集体充满活力的,等等。这是在课前小组活动:班徽设计活动中学生在实践中亲自感受到的、潜移默化地习得美好集体的特征,完成了认知层面的目标。因此,给教师的启示是要关注课堂中学生的认知达成度。
2.关注学生情感转变
在课堂小组展示:班徽设计PK赛进行中,每组代表均能很好地展示本组设计的班徽,同时向大家讲述本组设计是由哪些同学分别完成了哪部分、合作完成的,但是其中有一小组出现了“意外”。
这组代表站上讲台便表现出委屈的神情,他首先向大家展示他们组的设计,阐述完设计理念后,他表示他们这组成员在接到任务时各自推诿、谁都不愿主动承担此项任务,结果是他们这组的班徽由他自己独立完成。他们小组成员间没有合作,他感受到的不是“美好集体”而是“集体”中的不作为、不承担责任的现象。从他委屈的表述中夹带着生气的意味。其他班级成员都很“意外”,但其实这是个很好的教育契机。
“你们小组没有合作,这幅班徽设计是由你独自完成的,你有什么感受?”
“我感到很生气,我觉得他们都很不负责任,我不喜欢这种小组的氛围。”
“嗯,那你希望自己所在的小组是具有哪些氛围的?”
“是团结合作的、小组成员有责任心,小组充满友善的。”
是的,我们都期望我们身处团结友善、充满合作、有责任心的集体中,不管是我们的班集体,还是我们的小组集体,我们都希望集体的氛围能够更好。但我们身处的集体在实际中可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我们所憧憬的美好集体还有一定的距离,这就更需要我们每个集体成员携手共同去建设我们的集体。随着我的话音落下,我看到班级中许多学生眼中透露出坚定的眼神,我知道他们一定是听进去了,他们坚定的眼神向我传达了他们的所思、所感。因此,给教师的启示是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及时抓住教育契机,适时地加以引导,关注学生的情感转变。
(三)水到渠成:在课后延伸行为中达成知情行的统一
1.精选认知类评价试题
课后作业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课后作业能够及时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同时对学生的薄弱部分加以巩固。因此,教师需要精选试题,选择高质量的试题对学生学习进行检测,以免低效或无效。认知类评价试题最能检测学生认知的掌握程度,是智力发展中重要的过程,通过认知类评价试题可以最直接检测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的发展程度。
2.创造性使用行为作业评价
行为作业即在实践中完成的作业,能最直接地促进学生的认知转变和情感体验。其中,在对学生实施行为作业过程中可使用调查问卷、小组汇报文字、家长观察记录本、学生日记报告、小组记录报告及小组成果展示等多样化评价方式,尤其是学生后续所表现的真实行为是教师评价学生发展的重要参数。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