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课堂“互动研讨”环节的“活力”与“效率”
——以高中地理课为例
2023-04-06黄小凤
黄小凤
(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贵州黔东南 556599)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构建衔接沟通各级各类教育、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终身学习立交桥。”新高考制度既给我们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国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题海战术等方法为主,以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全部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水平。这样的教学理念下,不只学生能力不能满足新时代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教师也跟不上教育教学发展的步伐而故步自封、踌躇不前,既不利于教师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人生发展。贵州省作为第四批新高考改革省份之一,自2021年开始执行高考改革。然而,我校2020届学生处于新旧高考交替的过渡时期,面对的高考试题不仅具有传统高考试题特点,还有新高考试题特点。为了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制度,成功度过这个过渡期,结合我校实际,本人对地理课堂的“互动研讨”活动进行了探索研究。互动研讨活动是2016年我校引进福建省福安中学的“五环”教学模式,即课前先学先行—课堂问题反馈—课上互动研讨—课内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其中的第三环,也是最核心的一环。“互动研讨”活动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那么在新高考形势下,如何提高课堂“互动研讨”环节的活力与效率?结合我校实际,本文对探索高中地理课堂“互动研讨”活动环节的活力与效率进行阐述。
一、新高考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一)新高考的特点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有关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考科目、考试安排和录取方式等进行全面改革,被人们称为“新高考”。考试方法是不分文理科,语文、数学、外语属于必考科目,而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属于选考科目,考试科目组合性增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从选考科目中选三科作为高考科目。由此可以看出,新高考模式强调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突出德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采用灵活性和综合性都强的评价方式,不再只看总成绩,从而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二)新高考对我校高中地理教学的影响
第一,对地理学科高考地位的影响。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仅有文科特质,而且包含较强的理科特性,受广大理科生的青睐。新高考下理科生也能选考地理,且我校正加大理科生的招生,因此,我校地理参考人数较之以往会大幅度增加。
第二,对地理教学方式的影响。2016年9月颁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即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随着新高考制度的实施,基于核心素养的改革理念必然渗透在高考地理试题当中。传统教学理念下的填鸭式、题海战等教学方式必将向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情境探究等教学方式转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成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对地理教师的影响。新高考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方式,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基于本校实际,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课程分析能力,不仅能对必修教学内容与选修教学内容和校本教材进行合理整合,还能将学情、课本、生活实际三者进行合理有效整合。其次,在课前先学先行、课堂问题反馈、课上互动研讨、课堂训练巩固、课后拓展提升等教学环节设计上,教师要能够充分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尤其是课堂“互动研讨”环节最能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和教师教学水平。同时,教师评价机制也会发生一定改变。
第四,其他方面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内容上虽然没有大的改变,但是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分层次处理;在课时安排上由于高考时间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地理课的课时也会有所增加等。
二、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互动研讨”环节的现状
我校自2016年正式引进福建省福安中学的“五环”教学模式以来,教师已经渐渐走出以教师教学生学、填鸭式、题海战术等为主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果,尤其是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我校高考成绩600分以上达8人。即便小有成就,但“五环”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互动研讨”活动这一环节。
第一,教师多媒体运用方面。随着时代发展网络技术的进步,教育方式也由传统的直观教学法走向新时代的视频教学、微课教学、网上交互式教学等教学方法。这些方法能够更好地连接课前课中课后所有教学内容,特别是在“互动研讨”环节中能进行巧妙的情境活动设计。年轻教师对这方面的运用比较得心应手,课件制作精美,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但存在对教学内容重难点把握不够、知识点取舍不当、知识结构逻辑混乱和情景设计不严谨等问题。课后学生被精美的课件迷得眼花缭乱,只是感觉做了课堂探究活动。学生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学习也只是留于表面的“雁过不留痕”。然而老教师对多媒体使用不太熟练,则更喜欢使用传统教学模式。
第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方面。“互动研讨”环节要求教师在活动后对学生的疑惑或者活动展示进行评价总结。教师的评价总结往往因为自身专业水平不够而流于表面,知识深度和广度没有得到拓展。
第三,“互动研讨”活动情境和问题设计方面。“互动研讨”环节主要靠设计情境和设置问题来展开。设计不合理的情境往往会将学生带离我们的课堂,使思维偏离学习中心,造成无效的课堂情境。然而设计不合理的问题不但没有层层引导进行深入学习,反而会扰乱学生思维、打击学习信心,大大降低学习积极性、研讨活力、课堂效率和教学有效性。
第四,学生参与方面。通过我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学生喜欢的地理课堂教学形式中,选师生互动学习的占53.85%,选学生主导进行合作交流的占21.89%,选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补充为辅的占8.88%,选教师讲解讲述为主的却只占14.2%。从这项数据中可以看出学生更喜欢进行互动研讨的方式进行地理学习,而实际课堂中“互动研讨”活动参与度较低。通过访谈、座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到学生存在以下原因:一是学生地理基础较差,对问题和情境理解不到位,找不到讨论方向或者不能有效解决教师设置的问题;二是问题设置较难,学生无从下手,也不能研讨出来什么成果;三是自信心不足;容易害羞,不愿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保持旁观态度;四是地理成绩差,失去学习兴趣。
三、构建“课内互动研讨”环节的“活力”与“效率”
(一)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助推“互动研讨”的“活力”与“效率”
“书到用时方恨少”,尤其是地理课堂更需要一位“上知天文下晓地理”通古博今的地理教师,不仅能深入课本的知识研究,还能让知识无限延伸而丰满充实。例如,在“地域文化”这节知识的教学中,列举世界各地某方面地域文化差异:建筑上可以说比萨斜塔、巴黎圣母院、北京故宫等;饮食上可以说法国面包和葡萄酒、古巴咖啡与雪茄、中国四大菜系和酒文化等;服装上可以说中国苗族和侗族、中国和印度的婚服、英国和中国的宫廷服等,语言可以说中国南方与北方的方言、英文与中文等;风俗上可以说中国与美国的新年、中国哈尼族与蒙古族的婚俗等。再问:为什么地域文化有差异呢?可以从两方面来解析:一是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地形地质、地貌、水文、生物等因素;二是区域发展的人文环境,包括政治、文化、历史、种族、宗教等因素。如何将这两个问题进行有深度、有广度的教学,情境如何设计才能引人入胜,问题如何设计才能层层深入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深厚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融会贯通能力,“地域文化”这堂课才会趣味横生,充满生气,拥有灵魂。因此,作为一名“万金油”的地理教师不仅平时要勤于、善于研究课标、教参、教材,构建知识体系,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还要与时俱进博学多识,不断丰富自己更新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还要注重言语措辞、语速的快慢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并富有感染力;善于从生活中提取知识并用简单、通俗易懂的语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乐意聆听所有关于地理的故事,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兴趣盎然助推“互动研讨”的“活力”与“效率”
良好的地理课堂情境,能更好地发挥“互动研讨”的“活力”与“效率”。教师在设计“互动研讨”活动前应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良好生动的地理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直观、生动的情境下,产生浓厚的自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地理逻辑思维,有效打破定式思维的局限。例如,教师在组织“地域文化”教学活动时,可以合理地引入多媒体视频和音频,在课堂上从建筑、服装、语言、饮食、习俗等方面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域所产生的文化不同;也可以通过实际体验来创设情境,如服饰地域差异可以让师生身着不同民族服饰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讲解;语言地域差异可以让班级同学直接展示不同的方言(三穗县是1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等。这种情境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地域文化进行直观的感知,再由直观的现象到内涵并能建立良好的地理思维逻辑,为接下来深层次地探究和学习,奠定思维逻辑基础。
(三)“互动研讨”的教学活动设计以学生为主,注入“活力”提升“效率”
教学活动设计的灵魂是问题的设计,在良好的情境中,好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直达目的地。要为地理课堂“互动研讨”活动注入“活力”提高“效率”,问题设计是关键。怎么设计呢?以中图版地理必修2《农业区位因素》为例,创设情境:在符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前提下,假设学生是一个拥有一亩地的农民,请回答如下问题:(1)这亩地你想种什么?(2)这里的自然条件能满足该种农作物吗?(3)如果用它发家致富,你还需要考虑哪些社会经济因素呢?为什么?(4)你会遇到哪些困难?(5)你成功了吗?问题(1)学生当家做主引起兴趣→问题(2)和问题(3)结合实际对农业区位因素进行分类深入分析→问题(4)带入生活实际解决问题→问题(5)给予学生不同程度的肯定:可以是成功种植了农作物,也可以是成功发家致富,还可以是理解了“农业区位因素”的成功,体现了对学生不同思维的认可和尊重,提高学生自信心和学习兴趣。由此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的探究式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会一个知识点、学会一种方法,而且形成一种地理逻辑思维模式。认知心理学认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动力源。地理课堂的“互动研讨”有没有“活力”和“效率”就看如何设计探究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认知特点,精心设计的活动探究问题引领学生主动学习,引起师生共同探究,增进师生情谊,点燃学生的青春活力,让“互动研讨”有了“活力”,让课堂有了“活力”,有了“活力”的课堂才能产生高“效率”。
(四)多种教学手段助推“互动研讨”的“活力”与“效率”
丰富恰当的多种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互动研讨”带来“活力”与“效率”。在中图版地理必修1《地球运动》的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使书本上静止的地球开始运动,而学生的思维也开始运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不再是看图猜想式的学习,是真真实实地跟着地球一起运动,感受整个世界的运动。除多媒体教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运用身边的素材自制实验物品进行地球运动模拟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并感受地球的运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然而在中图版地理必修1《水循环》的教学中,一滴水在眼前开始了它的旅行,我们也一起跟着它一起经历了“水循环”。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针对水循环实验设置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深入理解水循环每一个环节的形成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地理知识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着知识的存在,利用地理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深入知识的海洋,感受着智慧的潜入,感受着大脑的充实,感受着心灵的满足。
总之,在新课改这一大形势下,结合学校实际,考虑学生实情,对地理课堂“互动研讨”活动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巧妙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和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有效互动,使枯燥的地理课化为有趣、生动、形象的趣味课,使“互动研讨”充满“活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提升地理课堂的学习“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当然构建“互动研讨”的“活力”与“效率”的方法策略还有诸多不足之处,我们将继续在地理课中探索更好的、更适合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不断探索适合新课改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模式,以期实现优质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