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2023-04-06李国勇
李国勇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广西河池 547099)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过程中,与此同时,伴随着产业升级,我国装备制造业也将逐步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毋庸置疑,“智能制造”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家对智能政策的引导下,更多资本、技术力量、制造企业正在快速涌入这一领域,制造业应用场景将迎来新的爆发式增长。据《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人社部发布)预测,未来5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量约900万人,人才缺口约450万人。但是,值得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还存在着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目前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加快对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教学的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基本建成,教师管理制度逐步健全,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高,教师素质能力显著提升,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但是,与新时代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的新要求相比,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还存在教师队伍不稳定、数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校企双向流动不畅等问题。尤其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和教学创新团队短缺,已成为制约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下面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为例,谈谈“三教”改革背景下中职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与实践。
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装备制造类专业(含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具有 30 多年的办学历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装备制造类专业技术人才,近几年专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由于专业教师结构来源单一,教师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加上校企双向流动不畅、学校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等因素,专业教师无法及时掌握装备制造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因此,整个装备制造专业教学质量不高,毕业生难以满足企业岗位要求,为了提升专业办学质量,把该专业进一步做强、做大,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探索组建一支结构化合理的高水平装备制造专业“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势在必行。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推动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职业院校教师双向流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多措并举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探索组建高水平、结构化合理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分工进行模块化教学。随后,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要求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二、国内研究现状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这个词首次出现在2019年1月国务院下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文件中。在中国知网上查询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文献,截至2022年11月27日总共查阅到372篇相关论文。
林青红[1]指出当前高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团队教师来源缺乏多元化、师资队伍培训缺乏时效性、兼职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教学团队缺乏协作凝聚力、教师考核评价缺乏导向性五个问题,从健全团队建设制度体系、优化团队成员资质素养、建立校企互派共育机制、推进团队教法改革、建立团队建设考评体系五个基本路径解决。李梦卿、陈佩云[2]指出“双师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目前存在团队合作基础薄弱,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的现实困境,从健全体制机制,结合现状建立资格认证标准;深化产教融合,支持企业深度参与师资建设;优化团队结构,多措并举选培团队负责人;开展相关培训,增强团队合力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解决此困境。欧阳波仪等人[3]指出高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传统观念钳制、体制机制束缚、教师水平不高的困境,从塑造团队发展愿景、研制一流建设标准、培育教师发展自觉、构建卓越的共生体、完善发展保障机制等方面着手解决困境。隋秀梅等人[4]从健全“双师型”团队建设和管理制度,形成保障机制;开展分层分类教师培养工程,打造高水平团队;建立校企校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搭建教师发展创新平台等三个方面介绍了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践案例,具有一定的借鉴经验。
对于“三教”改革方面的研究都是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之后才兴起的。现存于中国知网的关于“三教”改革方面的文献大约有 1588篇。其中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有代表性的三篇文献如下。
梁克东、王亚南[5]指出,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为来源固化、结构惰化、单兵作战、成长缓慢,解决的方法是构建“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专业发展体系;教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学科中心、形态单一、质量不高、研究薄弱,解决的方法是形成具有职教特色的新形态教材开发机制;教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是理论导向、教师中心、教技分离、监控缺失,解决的方法是打造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课题教学新模式。
覃川[6]提出了智能教师、智能教材和智能教法的新概念。在教师改革方面,通过发挥非专业教师跨学科素养、信息技术和通用技能的优势,组成类型教育的“混编”师资团队,改善类型教育教师问题;在教材改革方面,大力开发活页式教材,推进碎片化学习、结构化引导新模式的形成;在教法改革方面,推行“互联网+职业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推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秦华伟、陈光[7]提出,教师改革方面从加强师德师风、完善师资队伍建设与考评机制、实施卓越师资培育工程、打造校企成分的“双师双能”混编教师团队等方面进行;教材改革方面校企合作编写,融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建立动态化、立体化、数字化的教材和教学资源体系;教法方面推进“课堂革命”,推行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教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VR 等技术探索完善“互联网+职场化”教学模式。
总之,“三教”改革背景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研究在高职院校正在进行时,研究者认为当前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存在团队合作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从优化团队结构,加强校企合作、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完善团队发展协作体制机制等方面去解决存在的问题。在“三教”改革方面,认为教师团队来源单一、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双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教材还是传统的学科中心教材,其形态单一、质量不高;教法则是理论导向性强,以教师为中心,不适合职业教育。提出从打造具有校企成分的“双师双能”混编教师团队,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校企联合开发新型活页式教材,推进“课堂革命”,推行项目式教学法等方面深化“三教”改革。这些研究的理论成果对高职院校深化“三教”改革,建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是,其研究都是在大专院校进行的,中职学校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其研究成果大多数还停留在理论上,成功的实践案例不多。基于这样的考虑,本课题探索借鉴成功的理论研究成果,结合中职学校自身的情况,通过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化“三教”改革开展装备制造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研究,形成了有中职特色、可推广的新成果。
三、研究主要措施
当前中职学校装备制造专业教师教学团队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团队成员来源单一,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教学水平不高,专业教师技能匮乏,兼职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不足;教学团队缺乏协作凝聚力,各自独自承担若干门课程教学,教学计划、教案等不统一,缺乏团队协作意识;团队中的兼职教师受企业工作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缺乏稳定性。为此,本项目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开展了装备制造专业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一)建立合理的团队发展保障机制
一是按照装备制造专业发展要求,创新和完善团队成员选用制度,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选拔机制,制定《教师创新教学团队遴选及管理办法》等;二是制定优化校企联合培养专兼职教师制度,校企共建培养基地,实现专业教师企业兼职和企业技术员学校兼课等制度,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制定《校企专业教师、兼职教师互聘管理暂行规定》等;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制定《教师创新教学团队奖励管理暂行规定》等,促进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吸引更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
(二)创建校校、校企两个团队协作共同体
首先,整合我校及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两校装备制造专业现有的资源,组建装备制造机电维修、装备制造维护与装备制造加工等若干个教学服务团队。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开发、职业技能培训考核等,多措并举提升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构建中、高职协同发展的专业共同体。其次,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通过构建专业建设与创新创业相融合的平台,探索“创投孵化+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合作平台,实现校企成果与效益共享。校企互派人员,设立教师工作站、企业工作站,实施“双师共育”“双师共训”的现代学徒制,实现“校企互通、合作共赢”,提升协同育人成效,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三)构建结构科学合理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整合校企优质人才资源,从河池南方冶炼有限公司、柳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合作企业选聘优秀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校装备制造专业的师资培训导师或兼职教师,和学校优秀教师共同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学团队。每年安排专职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装备制造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提升专职教师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组织兼职教师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专业教学标准、信息化教学技术等专项培训,提升专兼职教师模块化教学实施能力、课程开发能力及信息化应用能力。教学团队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引领学校装备制造专业的教材和教法改革发展。
(四)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顺应全球装备制造产业向高新技术化、绿色化、智能化、集约化转型升级趋势,分析新形式下装备制造领域的岗位人才需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把职业技能标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企业先进文化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融入培养目标。实现专业建设“三对接”(“专业对接企业”“团队对接项目”“学生对接岗位”),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以两校当前筹备建设的共享型装备制造专业实训基地提供的资金为保障,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了四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专业教材;与深圳国泰安、超星等公司建设“一平三端”信息化管理教学平台,开发集教学内容、云端资源、工作场景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利用智能识别、AR/VR等技术,开发高质量教学资源,满足线上、线下学习和训练需求,保障装备制造专业教师实施新教法。
(五)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
当前中职装备制造专业教学方法还存在着“黑板上开机器”闭门造车、教师不注重因材施教、教学方法陈旧等突出问题。鉴于此,将从四个方面创新教学方法。一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工学结合,德技并重的育人模式,将爱党爱国、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的思政元素融入装备制造专业教学过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二是突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重构知识体系,实施模块化教学。专兼职教师分工协作,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境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促使教师形成自己的特色教学风格。三是全面推进校企“双元”育人,实施中国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把车间搬到教室,把课堂搬到车间,教师与能工巧匠共同实施教学,从而既实现工学结合育人,又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传帮带”作用。四是要求教师学习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知识、新技术,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施教学,从而实现空间教学、远程协作、移动学习、教学过程检测等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
四、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一)“双师型”教师互通互聘的培养机制创新
构建了以产品为导向、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依托此教学模式,利用校企资源优势,实现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结构优化,打造了一支“上岗能干,上课能讲、科研能钻”的“多能型”教师队伍。首先,通过企业顶岗,赋能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以实战项目为推动力,形成周期性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为教师提供机会深入接触企业技术与管理机制。其次,课堂协同,提升企业导师教学技巧与能力,实行“双主体、双导师”制,校企导师优势互补,共同备课、协同授课,精准提升企业导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素质培养。最后,双师共创,优化团队产教科研创多元能力,鼓励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参与教科研成果规划建设、教学能力培训、教学竞赛磨炼等,有限提升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协同性和教科研能力。
(二)“产品为导向、分层递进”的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以产品为导向,把企业真实产品生产贯穿实训教学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基础差异、兴趣爱好、职业倾向等分成不同班组,开展分层递进式实践教学,实施动态循环式考核管理。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了传统“齐步走”实训教学模式无视学生基础、个性差异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均衡发展。
五、研究的价值意义
中职学校开展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的价值意义如下。
(一)筑牢中、高职衔接地位
在高职扩招背景下,企业兼职教师加入中职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现校企团队成员间的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筑牢中、高职衔接贯通的地位,促进中职学校内涵发展,不断巩固中职教育的基础地位。
(二)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资源共用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的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平台,从企业引进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作为学校兼职教师。通过“传帮带”可以提升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而具有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校内教师又可以帮助企业技术技能人员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形成专兼职教师协同发展的共同体,实现学校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技能人才优势互补。最终学校、企业实现人才共享、资源共用的双赢机制。
(三)促进专业教师的个人成长
校企专兼结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有利于营造知识共享、经验交流的环境。团队带头人发挥领航者作用,带动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备课、观摩研讨、切磋技艺,实现横向专业知识的传递交流,从而产生协同发展效应,促进团队成员专业技术水平和教学教研能力整体提升。
(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办学和育人质量保障的核心是课程建设,而“三教”改革是课程建设的主要推手,其中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是关键。以教学创新团队为主体进行课程开发,发挥团队中的企业教师作用,参与课程设计,能较好地引入行业标准和岗位规程,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将实际生产工艺、生产组织形式呈现于课堂,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又可以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教学,有效提升了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