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民办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之思考―基于广东省相关调研

2023-04-06袁翠翠吴江六王一明

中国农业会计 2023年1期
关键词:审计工作思政人才

袁翠翠 高 峰 吴江六 王一明

(作者单位:广州城市理工学院)

一、引言

我国“三位一体”的审计监督体系包括政府审计(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三审协同”审计模式的发展,使得审计人才已逐渐成为经济市场上的热门需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的指导方针,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离不开人才,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赋予了审计新的使命。

以广东省审计厅为中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各级审计机关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广东省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起来,积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的大数据审计队伍。2020年,审计署印发了《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的意见》,针对审计工作政治性、政策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从坚持政治引领、提升专业能力、弘扬务实作风、强化廉洁自律四个方面明确了审计队伍专业化培养的措施。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加强研究型审计,推动审计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推动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创新。

二、相关研究现状

近年来,我国一些学者从审计高素质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对审计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相关研究。例如,章轲和张冬霁(2018)提出大数据在国家审计领域中的应用将呈现出 5M 特征。邵雨薇(2020)提出大数据背景下审计干部职业能力框架应包括职业素养、管理能力和大数据思维训练三个维度。崔海红(2020)认为,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前沿阵地,应提早转变思路,积极应对财务转型对财务人才的新需求。侯森、尹海艳(2020)探讨了网络授课模式的审计学人才培养的“三微教学法”。仇华(2020)从学科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以及协同办学方面研究了审计人才培养。何斯佳(2021)结合陕西省“一带一路”建设深入分析了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

本研究基于对广东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等用人单位的调研,获取审计人才相关需求的情况;通过调研广东民办本科高校的审计人才培养现状,比较分析审计人才培养现状与社会需求;为从审计专业培养方案的设置和完善、审计理论教学体系的设计、审计实践教学的强化以及审计研究性教学等方面探索民办本科高校审计人才的培养路径提供参考。

三、审计人才培养和需求的调研分析

(一)关于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要调查结果与发现

在高校审计人才培养的主要渠道方面,67.86%的高校采用的是审计理论教学与审计实践教学的结合,仍有21.43%的高校采用单纯的审计理论教学模式,有10.71%的高校采用审计实践教学模式。这说明大部分高校意识到了审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通过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学校审计课程的授课水平与质量,通过审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一方面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审计人才做好充分准备。

关于审计理论课程体系设置方面,60.71%的教师认为偏理论,缺实践;57.14%的教师认为学生学到的知识量或掌握的技能不多;35.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的设置要么过难或者过易,与学生当前的能力水平不匹配;25%的教师认为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专业基础课开设顺序不合理以及课时不合理,过多或者过少;17.86%的教师则反映教师授课方式不合理。

从高校审计理论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发现,认同采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小组讨论以及项目研究”这几种教学方式的占比分别是35.71%、85.71%、42.86%和67.86%。可见,案例教学、项目研究式教学和小组讨论的方式都是比较受欢迎的教学方式。高校应该结合多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理论知识与知识的牵引和运用相结合,给学生提供运用审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让学生熟悉审计操作方法,还可以进行小组的学习讨论,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项目研究可以提高学生对审计认知的深度。

关于是否需要加强审计实践课程的开设与实施方面,89.29%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需要加强审计实践课程的开设与实施,部分高校疏于对审计课程的重视和关注,认为其社会认可度和未来前景并不高,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存在着单纯理论教学的现状,不重视实践教学,未意识到审计实践课程对于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因而还存在着7.14%和3.57%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需要开发审计实践课程,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在审计实践教学方法方面,78.57%的调查对象认为校企合作的审计实践教学以及64.29%的调查对象认为校外实习在审计实践课程中对于审计人才培养是非常重要的,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使人才培养不局限于传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针对受访者对民办本科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效果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仅有专业知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和“实际操作上手快,但缺乏发展动力”分别占比25%和17.86%,前者说明部分学生对审计的学习仍然不够系统和全面,并且没有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及时更新知识储备,以至于与现实脱节;后者说明有小部分的审计工作人员虽然有实操能力,但是对审计工作的前景相对迷茫,缺乏相应动力。同时,还有7.1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审计毕业生存在学习能力强、抗压能力差的现状,说明对于学生的培养需要从学习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综合进行。

(二)关于审计人才需求的主要调查结果与发现

就调研对象所属单位的招聘渠道而言,网络招聘占比达到82.86%,通过人才市场招聘的方式占28.57%,还有内部人员推荐方式、到学校招聘方式或其他方式。内部招聘可能导致企业缺少创新思维,受到集体思想左右。而网络招聘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招聘方式,也是毕业生比较熟悉和常用的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企业选择适当的人才,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对于毕业生而言,可以公平公正地凭真才实学来竞争,增强学生们的竞争和创新意识。

学历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的情况。调查显示,本科学历是大多数单位要求的基本学历,其占比达74.29%,应具备研究生学历要求的占比为14.29%。由此可以看出,绝大部分人都认为本科及以上的学历对于审计人才而言是应该具备的学历要求。

从调查数据可知,37.14%的调查对象认为审计工作对于从业人员大数据应用技术的要求较高,51.43%认为一般重要,仅有5.71%认为不重要或影响小。大数据不仅是信息技术的重大进步,更是发展理念的重大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加速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审计工作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调查数据显示,高达88.57%的受访者认为缺乏实操经验是现今大学生的主要不足,而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抗压性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语言表达能力差、缺乏耐心等分别占到了60%、60%、54.29%、31.43%和25.71%。可见,不管是对于传统审计工作,还是新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的创新型审计工作,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是基础,实际操作是抓手,应该要在有足够充实的知识的基础之上,积极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才能更好地胜任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大学生的抗压性和主观能动性也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还要特别注意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工作耐性。

基于调研,本研究拟从审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实践基地开发以及课程思政精品资源建设等方面探索民办高校审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建构逻辑和框架,以期通过校内实训提升专业素养、竞赛考证引导课程、校外实践驱动实践能力、项目作品引领创新意识,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综合审计能力,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审计专业人才。

四、审计人才培养的创新之路

(一)打造“走出去、请进来”的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当前,兼具信息化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十分缺乏。为此,高校当务之急应定期对教师进行信息化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如python、云计算、数据可视化等在审计工作中的应用,增强教师的“互联网+”审计思维。高校还应积极引进计算机和审计、会计知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壮大师资队伍,促进师资力量的多维发展。每年可不定期聘请审计领域的一些专家学者、高级审计师等加入学校审计教学团队,并在团队中将校内教师和企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组队,互相帮扶,校内教师可以帮助企业教师提升理论教学技能,企业教师可以帮助校内教师提升实践能力、形成良性关系,全面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能力;安排企业、政府审计或其他高校审计名家等兼职教师进行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研讨,举办专题讲座,结对帮扶年轻教师,促进专兼职教师的有效融合,共同提升。还可以定期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到企业开展调研、考察、交流,顶岗实习,到企业锻炼,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1+X”证书制度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实施“1+X”证书制度,需要高校积极主动结合审计行业发展需求,及时将新技术、新要求、新规定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制定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审计人才为重点的“书证融通”模块化课程体系。为此,需要高校教师积极优化教学内容,将相关技能证书(如CPA、审计师等)的考核内容融入教材、课堂、专业设置中,提高授课质量,开展“课证融合”的教学模式,或者寻求与企业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合理有效的产教融合机制。

(三)开发校企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基地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开展与审计相关的特定岗位的实践教学,教学内容要兼顾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三维度的相互衔接。高校应当积极开发校企深度融合的校外实训基地,加深与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甚至政府审计单位的有效合作,双方协商制定合理的实习考核制度,有针对性地为用人单位培养和输出人才,实现审计人才培养由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转向核心职业能力素养的培养;同时,随着高校教学方式向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可以根据学校特色、审计专业需求,运用“互联网+”技术建立虚拟仿真审计实验室或实验教学培育项目,给学生提供校内真实审计场景的体验机会,提前掌握将来审计工作中所需要的一些专业技能,填补实习单位的缺口。

(四)建设发掘完备的课程思政精品资源

高校在审计课程思政教育方面,应聚焦审计专业相关岗位的职业精神和市场要求,还可采取对话企业家或采访的方式了解审计发展前沿动态以及最新的审计人才需求,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为统领,开发课程思政教育元素,用故事、案例、微课(微视频)等形式赋予每个元素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为课程思政教育提供更多、更方便的教学资源,提高课程思政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新知识、新技术以及审计准则的国际化趋同,高校审计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提升自我。课程组应定期进行研讨,及时更新教学计划和备课内容。可考虑将注册会计师审计、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中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如诚实守信、专业胜任能力、财会法律法规和审计职业道德等)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开设专门的审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加强审计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此外,课程组教师还应积极申报主持相关“课程思政”项目,全面应用课程思政元素,开发课程思政优秀案例,打造课程思政精品课,将思政教育融入审计人才培养全过程。

猜你喜欢

审计工作思政人才
推动内部审计工作数字化的探究
人才云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做好高校基建工程跟踪审计工作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