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旅融合视角下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
——以大马峪为例
2023-04-06张洛川
张洛川
(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
2017 年,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22 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锚定乡村振兴——乡村建设求好不求快,要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乡村,保留乡村特色,不搞大拆大建[1]。这就要求设计在其中发挥作用,在对本土文化深入理解思考的基础上,将文化元素符号化形成本土化的设计风格,实现保留、发扬乡村特色的目的。乡村公共空间作为承载乡村文化、文脉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社会、艺术、经济等多重属性,是打造美丽乡村的重要基石,在凝聚村民文化共识、守护乡村记忆、推进旅游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增长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 相关概念
1.1 红旅融合
红旅融合是指在市场、创意、科学技术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开发乡村独特红色文化,与旅游景观等要素的相互融合,形成文化与旅游的交叉渗透。
红色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构成,与旅游产业具有内生的统一性,一方面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了旅游产业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旅游业的发展能够积极地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红旅产业的发展对于留存革命事迹、传承抗战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具有一定的作用。
红色旅游和红色旅游资源在《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被界定为:“红色旅游”是指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放松身心、增加阅历的旅游活动[2]。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于推进红色旅游等发展的殷切希望,2020 年我国红旅产业的消费超过1 亿人次,“十三五”期间,消费人群不断上涨,在国内旅游市场中维持在11%以上的市场份额。
1.2 乡村公共空间
从概念定义上,农村或乡村与一般意义上的城市概念相对。农村与乡村又有一定的差异,农村是小规模的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聚居地区,自然村落是其存在的常见形式[3]。农村的概念在左大康先生《现代地理学辞典》中被定义为“农村就是从事农业生产和农民聚居的地方,乡村经济等同于农业[4]”这两个定义是出于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认知,然而在一些工业化起步较早的乡村,其支柱产业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带入农村的概念去研究目前的对象会产生误会,而吴辉龙先生认为“乡村”一词更贴近目前村落发展状况。值得一提的是,当评价乡村和城市的时候,人们往往将两者视为二元对立中的两级,乡村往往被附上落后的刻板印象,是需要帮扶的对象,当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时,如果以这种观念进行,只会对美丽乡村的建设起到反作用。笔者认为,乡村是城市的归宿,是城市文脉和历史根源。在时代背景下,乡村承载着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与城市在功能上实现互补,这是乡村公共空间设计时应遵循的前提条件。
目前,对于公共空间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而乡村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还处于发展阶段。公共空间是指人们可以参与公共事务及自由进出的场地。乡村公共空间是指村民、游客可以进行民俗活动或者红白喜事的社会性活动或是闲谈、休息等日常活动的主要场所,乡村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物质表现载体,同时也是村民风俗习惯的物质表现载体。
2 大马峪村研究对象分析
2.1 自然环境优渥
大马峪村位于山东省邹平市西董镇鹤伴山西麓,是生态资源丰富的小山村。西董镇三面被白云山所环绕,大马峪村的地形是三面有山,一面为景色盎然。经历几年建设,大马峪村位列2021 年首批景区化村庄的名单之中。
2.2 红色文化圣地
大马峪村是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之一,历史上被誉为“红色走廊”,连接延安革命根据地与鲁北渤海和胶东解放区。1944 年被开国上将许世友盛誉为“红色小延安”,可见,当时大马峪村人民革命热情之高涨,涌现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例如:巾帼红嫂马玉珍、李兰英等拥军模范五姐妹、“一门三英”、夫妻双双参军的“抗战伉俪”。此外,抗战期间留存下来的建筑和物件得到比较完善的保留,例如刘旭东故居、抗日小学等。
2.3 具有政策支持
从2019 年开始,大马峪村因“三权分置”的政策优势,有条件放活土地经营权,盘活数个闲置宅基地,也为外部资金流入提供了优势。发展起党性教育、民俗体验、红色研学等旅游和红色教育等项目,昔日老龄村、空巢村一下子成为了乡村振兴模范村。
2.4 经济基础牢固
2019 年三权分置为大马峪村发展的转折点,政策上的优势为招商引资拓宽了道路。截止目前,当地主要开发商对大马峪村的投资就超过了100 万元,其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产业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如今,大马峪村的旅游业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旅游观光人数,有的青壮年劳动力回乡就业经营起了民宿和小饭店。
3 大马峪村公共空间设计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村公共空间起着塑造乡村形象、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等作用。大马峪村公共空间整合当地文化、土地资源,对相关设施、景观进行修缮和装饰,对当地特色文化和产业,如:西董豆腐、老粗布等进行保护和发扬,形成了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将军岭休闲观光园、特色生态民宿区3 个区块为一体的旅游乡村。
3.1 从整体分析大马峪村公共空间设计
从整体上看,村落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拆建,景观和住宅相对紧凑,旅游路线的主干道路大致为南北走向,用水泥平铺,次要道路将分散的宅基地连接到主干道路,主要用大小适中的石块平铺。保留旧有村落住宅基本格局,大多数的景观、设施呈现院落式的特点,被划分为一个个矩形空间,重点对红色文化研学基地、将军岭休闲观光园、特色生态民宿3 个区块进行修缮、保护、装饰。乡村整体面貌上,由于很好地保留了道路周围宅基地石块垒起的地基、院墙,凸显了早些年代村民住宅的特色和肌理。
3.2 从个体分析大马峪村公共空间设计
以主干道路中间村口有关大马峪村抗战历史故事图文介绍的小型广场为例,广场的宣传栏有“马耀南立马长白山”“许世友握别众乡亲”雕像和故事背景介绍,囊括了大马峪村大部分的抗战历史典故以及近几年的发展历程,集中体现了大马峪村民的抗战精神和拥军热情。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由于地形比较开阔平整,地处村内主干道路的核心位置,作为历史文化、精神象征性空间,经常被访学团队、集体游客作为拍照留念的场地,发挥了独特的价值作用。
4 大马峪村公共空间设计的特点
4.1 以院落为单位的空间布局
院落是村民们常见的居住空间,是一种点状节点空间,尺度较小,具有私密性。院落符合乡村天然的空间布局,凸显乡村人情味、亲切感,能够更好地发挥“红旅”的审美功能、象征功能和教育功能,例如“拥军五姐妹”文化体验园就是典型的乡村院落形式,外部用木制栅栏和石块垒砌的围墙分界空间,内部有拥军五姐妹的雕像、茅草棚等20 世纪常见的生活设施向游客展示,还原抗战时期村民拥军形象及革命热情。
4.2 以文化体验为核心要求的功能
红旅融合讲求面向游客的可参观性,实现对旅游者的身份认同,需要借助外在的表现形式,以便旅游者能够追寻现场体验[5]。经过修缮的抗战小学,依然保留着教室的基本实用功能,当地小学曾在大马峪村举办集体参观活动,教师与学生们身着“八路军”制服,体验红色文化主题教育。
4.3 以村民参与为补充的整体构成
参与式设计其实是“乡村共同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以乡村共同体的存在、意识为前提和目标,借着乡村总体营造理念,去推动村民们积极参与当地公共事务建设,凝聚村民共识”的过程[6]。尽管在实际空间改造过程中,当地村民不是每个人都参与设计的流程步骤,但在走访调查中,村民不管对于空间改造还是旅游开发都持支持态度,具体表现为逐年增多回乡就业的年轻人,刘昆老先生乐此不疲义务讲解抗战故事,没有人比当地村民更了解当地文化和历史故事,乡村公共空间设计少了村民就难以拥有灵魂,正是村民对于大马峪村公共空间的参与,使改造设计产品更为完整,村民参与的设计也有利于激发其主体意识,积极投入乡村活动。
5 大马峪村空间设计现存问题和解决建议
5.1 部分景观建筑风格突兀
公共空间设计的整体应当决定个体的功能、结构符号,而个体作为整体的构成会影响整体。建筑、景观的个体风格要服从整体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部分建筑景观违背红旅特色的风格,与当地建筑样式、色彩、符号有所差异,例如白墙红瓦构成的建筑,既没有徽派建筑的风格,也与当地建筑样式格格不入,从整体上破坏了建筑文化的氛围。设计者在进行设计之前应当充分尊重当地建筑样式、风格。
5.2 忽视当地生态资源
大马峪村三面环山,雨季有泉水且水质良好,积极开发红色文化资源,对当地生态资源却鲜见开发。实际上,游客除了旅游景观的消费外,还有大量游客选择登山、踏青、写生,尽管是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但两者并不存在冲突,对生态观光资源的合理开发,能够为大马峪村吸引更多的游客,间接或直接带动红色文化旅游的消费。我国的乡村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建设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用城市思维进行乡村建设的思路比较突出。
5.3 解决建议
5.3.1 设计的在地化。设计的在地化要求设计要向本土回归,这种回归既要体现与周围生态环境的互益,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保护当地生态资源,不搞大兴土木,又要体现尊重当地民风民俗习惯,契合当地人文传统,解决人与物的关系问题。设计作为解决人需求的手段、方式,要求设计最终以当地人文价值取向为方向,与人民需求相适应。
5.3.2 设计调动群众参与。参与式的设计分为过程和结果,过程即是规划设计方案图样的构想过程,限于各种限制性条件如各个乡村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能够满足让所有村民都加入设计方案构想和决策的过程,但公共空间设计结果应当是既具有实用美又具有精神美,换句话说,应当让村民感觉实惠和尊重。大马峪村民能参与到现在的乡村公共空间设计,为当地游客提供农家饭,为游客介绍抗战历史,充分考虑村民集体意志,吸引村民参与其中。相反,如果只凭设计师的一厢情愿,追求设计造诣上的高度,或者一味迎合城镇游客,只会让艺术介入乡村成为一种对于乡村和村民的压迫,并不能成就让村民和游客都能满意的设计作品。
6 结语
以大马峪村为研究对象,从文旅融合的视角,基于实地调查和深入访谈,先从整体和个体分析公共空间设计,总结其显著特点,分析大马峪村现存公共空间设计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在目前如火如荼开展乡村建设的背景下,乡村面貌逐渐得到了美化,乡村旅游是未来乡村发展的一个有益方向,且是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设计师持续关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