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平凡的世界》文本研究浅梳
2023-04-06陈玉童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宝鸡721000
⊙陈玉童[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宝鸡 721000]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百万字体量,全景式地呈现了1975 年—1985 年中国西北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历史性变化,从国家政治变迁到农村家长里短,以及处于时代背景下的个人命运,力透纸背地展示了底层民众在时代历程中奋斗与沉浮。
根据检索,近十年来,关于《平凡的世界》的相关文献有1126 篇,研究内容主要聚焦于人物形象、现实主义手法、审美价值和现实意义等。自从2015 年2 月26 日《平凡的世界》改编剧播出后,《平凡的世界》的研究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趋势。近几年对该部作品本体的研究更加全面具体,也更具有深度和价值。
一、人物形象研究
《平凡的世界》总体叙述了黄土高原上孙、金、田三大家族的兴衰,涉及不同职业、阶层、家庭,人物形象血肉饱满,跃然纸上。对于作品的人物解读,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相关学术论文数量繁多。主要围绕田润叶、田晓霞、贺秀莲和孙家两兄弟孙少平和孙少安这几位主要人物进行研究,同时也不乏部分学者注意到一些边缘但有特点的人物。
(一)女性形象研究
在探求《平凡的世界》女性形象时,绝大部分学者将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分为三类。张秀娟把人物分为孙兰香式的“待拯救者”形象、田润叶式的“自我拯救者”形象和田晓霞式的“拯救者”形象。①
卞晓妍为田润叶这一角色冠上了“知识女性”的头衔,认为贺秀莲是“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点出不同性格的女性都具备的勤劳善良的本质,却又都有着悲苦的命运结局。
黄晓娟和武建树将人物与作家经历联系在一起,认为作品中女性的形象塑造是路遥的一种文化观,是他对当时婚恋关系裂变现象的观察外化。此外,他们认为女性角色的想象化塑造也是路遥本人生命体验的投射,更将田晓霞救人牺牲看作是“除了是在哲学的层面进行的艺术处理外,还来自于路遥自己的爱情悲剧”。②龙宇帆着重分析塑造女性形象的手法,即“独具个性的语言,生动传神的人物描写手法,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并探讨路遥笔下女性形象的美学价值,即“充满温度与悲剧色彩的审美体验,促进女性意识的提升,有助家庭人伦和谐建设”。③
(二)孙氏兄弟形象研究
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孙少安和孙少平无疑是备受学界关注的重点研究对象。连文斌觉得孙少安是生活中的“忍者”、精神上的“仁者”,孙少平是执着的“追求者”,他们分别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两类年轻人,一类是为了担负起家庭牺牲自我的,一类是用于追求自己梦想的年轻人。周睿洋通过分别辨析两兄弟的性格特点并进行对比,总结出:“这两兄弟都属于生活的胜利者,但同时又是爱情的失败者。他们一个务实,一个幻想;一个看重物质,一个看重精神。”④
在聚焦于单独人物的研究方面,关于孙少平的研究成果比孙少安的更加丰富。郭喨从“成长叙事”这一核心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青年个体城市化”,他认为孙少平的成长奋斗历程就是个体城市化的历程,并剖析其中的现实意义。⑤王仁芬从人的价值观入手,分析了孙少平价值观萌芽、形成的过程并列出其在思想、工作、爱情中的体现。关于孙氏兄弟的研究,视角都较为普通,没有太大的新意。
(三)其他人物形象研究
除了几位主要人物的研究,对《平凡的世界》中次要人物的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杨丹丹分析王满银这一人物,肯定其在历史和当下时代的“典型环境”之间的钮合作用,认为其“再现了历史与当下结合处繁复曲折的微观细节真实”。⑥林恒毅从人物发展历程、人物性格产生原因、人物的审美意义三个方面对郝红梅这一次要人物进行探讨,认为她“永远保持着人格尊严、道德激情,不服输的精神力量和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在热情,始终葆有强健的生存意志和乐观的生存态度”。
二、作品语言研究
作为一部带有浓厚地域性的长篇乡土小说,《平凡的世界》的内容并不和读者存在文化隔阂。其读者群遍布各个地区各个年龄段,这和其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有关。大部分学者从词语的重叠、方言、修辞、叠词等角度对作品的语言风格进行研究。
武杰在其硕士论文中分别从具有陕北特色的方言如名词、动词、语气助词和信天游、比喻、夸张、比拟和通感等修辞手法,特殊的叠词形式等方面进行分析,总体展示陕北特有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品格。孙沙沙则聚焦于合辙押韵和熟语两个方面,科学地分析信天游、链子嘴等所呈现出的合辙押韵,点出了这些语言对于作品的润色作用,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烘托环境,表现人物情绪的变化,加深读者对作品的印象”等作用。⑦杨洪业在此基础上,更细致地分为了“展现地貌风俗的词汇 ”与“称谓词与形容词 ”,还分析作品“语言的哲学性 ”。他认为独特的语言特色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缩减了地域文化上的差异,更深刻表达了作者的乡土情结。⑧杨帆则从文风角度,评价其“语言描写朴实无华,言浅而意浓 ”和“语言幽默俏皮,本色自然无雕琢 ”。方言的介入和大量修辞手法的使用都使《平凡的世界》中的人物形象更加传神逼真,也让其散发出独特的文学魅力。
三、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研究
《平凡的世界》一经问世,路遥在这部作品里展现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就受到了学界的关注。尤其近年来,现实主义精神再度崛起,狄更斯、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现实主义大师再度受到读者们的追捧,现实主义理论也再度发光发热。
张志忠在分析《平凡的世界》时通过对路遥生平经历以及1975 年至1985 年这一时段的时代背景等加以调查,挖掘出了路遥现实主义手法的内核,即:“文学如何介入生活,如何秉持现实主义精神,把握和描写时代生活的变与常,在喧哗与骚动的潮流中,看到时代最剧烈、最本源的变化,做到创作激情与理性精神融合,时代感受与历史意识调谐,百科全书与心灵世界互见。”⑨赵炎秋另辟蹊径,通过小说中对爱情的描写来深刻挖掘现实主义的内涵。他将作品中的几对男女,以“灵”(即感情)与“物”(即物质条件)详细分析,对作品中大量的人与事集中地出现在某一特定时空的现象表达了质疑,认为现实中不合理的现象出现在作品中会产生不利影响。他觉得作品中一些虚幻的爱情设想与现实主义是相违背的。⑩李然则从作家路遥的精神世界出发,点破田晓霞悲剧的原因,他认为田晓霞的死是秀莲之死的直接原因,并点出了路遥思想深处的矛盾,即“理想主义实现不现实,让现实主义主宰却不甘心”。⑪宫健子从教育视角下进一步对作品的现实主义进行评价和定位,通过对人物接受教育的态度和途径,立足时代背景,将孙家三兄妹的教育历程纵向看待,认为这是一个家庭在改革初期的进化。“孙少平以能动性对抗历史局限性的姿态,展示了路遥式的现实主义:在现实面前保持理想的姿态,以浪漫主义突围‘真正现实主义’,坚持艺术的眼光高于历史真实。”⑫
四、文本的经典化研究
《平凡的世界》在当代长篇行列中无疑称得上是经典,不仅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还列入了“新中国70 年100 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但在当代文学史中却一直未能引起重视。自2002 年李建军提出“路遥还被我们时代的‘文学批评’及‘文学史’忽略和遗忘”⑬后,路遥及其作品在文学史中的研究就从未停止过。洪子诚曾说:“文学经典秩序的确立,自然不是某一普通读者,或某一文学研究者的事情。它是在复杂的文化系统中进行的。”刘启涛认为这部作品从一开始就滑出了传统经典评价机制的轨道,受到质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路遥的创作脱离了八十年代以来文学界所形成的共同体”⑭。
赵勇提出了“民选经典”这一概念。他认为,经典化可以分为侧重文学史要素的“学院经典化”和看重读者要素的“民间经典化”。《平凡的世界》虽然不在“学院经典化”的谱系之中,但自从它诞生以来却一直走在“民间经典化”之路上。《平凡的世界》就是通过“民间经典化”推选出来的“民选经典”。黄书泉从图书市场和读者两个角度出发,对其文学消费价值进行阐释。他认为,从当代社会影响和文学消费的维度来看,《平凡的世界》是当之无愧的新时期文学经典。⑮
成文秀通过查阅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对《平凡的世界》的著述,发现“绝大部分文学史是‘遗忘’了路遥及《平凡的世界》”的,深入探讨其背后原因,点明“文学史家的史学观念及文学思潮的影响”“文学史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和“作家及作品本身”是重要因素。他认为该部小说“整体来看,它缺乏深刻的人性揭示和命运拷问”。
王仁宝对作品的文学史叙述进行考察,发现了“文学史家努力想要把它纳入到主流文学史概念‘改革文学’的叙述框架之下;而这一框架又不能有效阐释《平凡的世界》中农村题材所折射出的丰富意蕴”的尴尬境况。继而提出了“从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来界定《平凡的世界》”的方法,巧妙地解决了文学史“断裂”和“连续”叙述不协调的问题。张冀则从作品文本为文学史提供了哪些新质内容这一角度出发,认可了该作品对重寻土地情结和诗教传统的中国文学经验,其间呈现的是重建民族文化自信的思想特质。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对《平凡的世界》文本的研究呈多角度、深挖掘发展的趋势。因为这部作品与当下奋斗与幸福的时代主旋律和脱贫攻坚的战略紧密相连。虽然学界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不论是清华大学将其作为2015 级新生的入学礼物,还是2016 年的电视剧的改编和观众的热捧,及其在国内图书市场的畅销和长销,都证明了作品的伟大价值。通过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可以对小说有更系统更理性的认识。
①张秀娟:《对〈平凡的世界〉中女性形象的审视与反思——以孙兰花、田润叶、田晓霞为例》,《北方文学》2020年第36期,第14页、第15页。
② 黄晓娟,武建树:《论〈平凡的世界〉中女性形象的复杂文化构成》,《江汉论坛》2018年第1期,第99页。
③龙宇帆:《路遥笔下青年女性形象及价值分析——以〈人生〉和〈平凡的世界〉为例》《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年第33期,第190页。
④ 周睿洋:《〈平凡的世界〉中人物形象辨析》,《农家参谋》2017年第22期,第315页。
⑤ 郭喨:《城市化:〈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命运密码》,《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8期,第131页。
⑥ 杨丹丹:《〈平凡的世界〉中的王满银形象重释》,《文学评论》2021第5期,第111页。
⑦ 孙沙沙:《〈平凡的世界〉的语言特色分析》,《汉字文化》2019第14期,第56—58页。
⑧ 杨洪业:《浅析路遥〈平凡的世界〉的语言特点》,《新课程导学》2020第35期,第30—33页。
⑨ 张志忠:《重建现实主义文学精神——路遥〈平凡的世界〉再评价》,《文艺研究》2017第9期,第66—76页。
⑩ 赵炎秋:《灵与物:从〈平凡的世界〉看现实主义文学中的爱情描写》,《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第42期,第1—9页。
⑪ 李然:《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双重影响——从〈平凡的世界〉贺秀莲之死解读路遥的内心世界》,《文教资料》2018年第33期,第15页、第16页。
⑫ 宫健子:《浪漫主义的现实“突围”——教育视角下〈平凡的世界〉的现实主义》,《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20第40期,第75—79页。
⑬ 李建军:《文学写作的诸问题——为纪念路遥逝世十周年而作》,《南方文坛》2002年第6期,第24—30页。
⑭ 刘启涛:《〈平凡的世界〉的“两极评价现象”及其经典性问题》,《文艺争鸣》2019年第10期,第81—85页。
⑮ 赵勇:《〈平凡的世界〉与民选经典》,《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年第4期,第123—1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