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路径

2023-04-06董永升

大众文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精神

董永升 董 悦

(河北大学,河北保定 071000)

国家的强大稳定与民族的友善团结,需要文化作为重要维系力量,一个国家若没有文化就不会得到长久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拥有强大的文化基础才能在云谲波诡的世界变化中站稳脚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回首中国五千年来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这片宽厚的沃土,凝结着奋斗不息的中华儿女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精神标识,同时也赋予了中华儿女延绵不绝的立命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是中华儿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一种文化,注重和谐,强调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世致用之学,其根本落脚点在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的社会中实现其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它并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它以兼容并蓄的能力,把各种外来文化糅合为自己文化基因中的一部分,并将这种影响扩散出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的众多理念和文化精神,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着高度契合之处,例如,自强不息、诚实守信、厚德载物、居安思危、尊师重道、和而不同、日新月异等理念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民本、为政、发展、修身和处世之道等等,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当下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得到继承和发展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生可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在理论上对其表现形式和内涵进行学术探讨和创新,赋予其时代的新内涵,在实践上将其外化于行,指导行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思政课、社团活动和文艺演出等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将会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同时,既能扩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与受众面,又能使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染,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二)有利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学生自身素质

高校肩负着为我国培养综合型人才的职责,这些人才在未来会成为中坚力量促进社会的稳续发展,全面服务经济建设。因此,高校育人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拥有专业能力的应用技能型人才,还要培养出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坚定信念、磊落情操、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才。课程思政是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中将德育作为工作主旨,并在教育的每个环节与每个课程体系中贯穿强硬的文化素质教育、扎实的专业知识教育、娴熟的职业技能教育,确保培育出的人才既掌握了专业能力又兼具良好品德。[1]

大学生身上肩负着祖国的重托和人民的期待,其在校不仅要学习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更要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使自己成为德才兼备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时代的发展进步对广大青年学子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校必须充分根据时代需求,锻炼其品格,使其成长为能够堪当其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青少年这一时期是人一生当中的关键期,更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作为教师,必须精心地培育,耐心地引导,时时刻刻密切关注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内容密切结合,不断扩充大学生思政课的广度、深度和高度,通过“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使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增强了思政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

思政课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则会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增强了思政课的思想性。文以载道,德以育人自古以来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内核。例如,从“仁义礼智信”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观念,成为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历久弥新的道德价值和道德力量。只有二者紧密结合,寻找共通共融之处,才能唤醒青年学子内心深处的精神基因,筑牢精神之基。[2]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可以使思政课的理论性更加丰富深奥,更加符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热点,同时也使得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越来越浓厚。思政课不是一味地理论性输出,更要善于创新形式,赋予其中华民族的特色和风格,力图通过思政课的形式的丰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但是,二者的融入和结合,并不是简单地移植或者运用,而是更要从内容、形式和理论层面,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和精神实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与大学生思政课相协调。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将增强思政课的科学性。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态度历来都是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健康的、向上的、对社会发展有积极作用的传统文化。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相融合,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以时代的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感染和影响学生,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四)培育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厚浓郁的精神特质,不仅可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还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教学资源。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中得以壮大升华,是高校思政教育要关注的重点。在实际课程思政建设中,高校不仅要凸显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领,还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砥砺深耕凝练精髓,创造性转化发展传统文化,理清建设思路并全面整合优质教学内容,实现思政教育工作的长远发展效应。高校学生可通过思政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优秀文化传统,坚定民族信仰、夯实文化内涵,从骨子里唤起文化觉醒并激发学生自省,对在悠久的历史演变中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刻认识,对传统文化进行自觉创造性保护并努力传承其精华,对来自世界各地的丰富文化进行准确判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从多渠道整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细致查阅与深入探究进行提炼与讲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对传统文化产生由衷礼敬、高度自豪并倍加珍惜,对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给予充分肯定,坚定传统文化物质信念并增强文化自信。[3]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难题,例如,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不成熟,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等,导致二者相互融合的成效不足,为此,必须强化价值观的核心引领作用,发挥其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与时代精神融合为一体,传达出中华儿女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不仅使广大青年学子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更加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还会无形之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觉悟,更好地处理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为此,必须充分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风尚,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首先,紧密结合高校的特点和实际,形成别具一格的精神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践行,需要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为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我们可以以高校的校风、校史、校训、办学风格和专业特色等为契合点,寻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之处,形成独特的高校精神文化,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打造特色精神文化为主题的楼宇、建筑和道路文化,完善以校史馆、党史馆、艺术馆和图书馆为核心的馆藏文化,发挥其文化思政的育人功能。

其次,扩宽教育平台,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需要在开展实践活动中培育和践行,为此,高校可以通过主题活动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渗透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之中。例如,日照技术学院,为了将劳模精神、职业精神与创新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全过程,培育践行“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的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严谨、专注、专业的精神品质,开展“匠心代言”等主题活动,师生用陶艺、捏塑等传统技艺,打造一系列的文化精品,诠释了“高校匠心”,培育了鲁班文化节、电子义诊等匠心品牌。通过主题活动的举办,加深了学生深层认知。

最后,发挥新媒体的作用,构建校园宣传大格局。新媒体是时代的产物,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范围广以及时效性强等特点,新媒体的出现也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新媒体的这些特点,加大宣传和学习力度,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例如,高校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以及抖音短视频等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文化知识。此外,高校还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打造资源平台,构建长效学习机制。例如,高校可以借助学习通、大学生慕课等平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品读物,如《曾国藩家书》《山海经》《道德经》《孙子兵法》等收录线上平台资源宝库,以供学生研读。

(二)整合融入资源,开放共享传统文化资源

丰富的教育资源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必须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寻找二者融通之处,通过筛选、整合和创新,建设开放共享传统文化资源宝库。[4]

一方面,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高校内的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是历史和文化的载体,都拥有特定背景之下校园所特有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一些高校还紧密结合本地的文化特色或文化习俗等,构建自己的特色学科,传承民间文化和技艺。因此,为了充分利用高校的文化资源,可以在学校设置专门的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机构或部门,组织文化资源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要充分发挥校展览室、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校史馆等场所的作用,实现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的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发挥文化基地的作用,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学习,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此外,可以在校园定期开展名师讲坛、座谈会等学术交流活动,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取得良好实效。

另一方面,不仅要利用好校内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本地资源。高校的思政课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校园和课堂,在校园之外,也应该有更广阔的天地。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我们要把社会资源与思政课堂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在新时代,我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例如,北斗卫星的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的建立,中国造大飞机的试飞成功、港珠澳大桥的开通、“探日时代”的来临,“中国式天眼”的启动等等,这些都是丰富的思政教育社会资源。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各类社会资源,以丰富的社会资源滋养思政教育。此外,现实的社会生活也是一堂鲜活的思政课堂。可以通过开展寒暑假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大学生“三下乡”等活动或者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方式,让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鼓励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实践,用脚步丈量每一片土地,使其在现实生活中砥砺品格,培养高尚的情操。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传承文化自觉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离不开青年学子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根”和“魂”,要想实现其继承和发展,必须做好以下三点。第一,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和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滋养。例如,在清明节,我们扫墓祭祖;在端午节,我们吃粽子,赛龙舟;在春节,我们贴对联、放鞭炮、吃饺子等等,这些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习俗,体现着我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也正是这些习俗给予我们生活满满的仪式感;再有我们可以观看央视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舌尖上的中国》等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第二,增强民族文化的体验感。实践活动是获得真知、检验学习成果的重要方式。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效果,就必须增加学生参加课外实践课的时间和次数。第三,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创新。鼓励大学生为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形式新内容。例如,由青年学生表演的《唐宫盛宴》惊艳四方,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表演者们通过灵动的碎步,秀逸韵致的舞姿、丰腴的体态,月牙形的妆容等成功地还原了盛唐时期宫廷乐伎的生活,使人们通过“沉浸式”的体验,感受了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精神,才使现代内涵融入传统精神成了可能,才能使艺术创造者打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文化精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结语

高校要精准把握思政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互通互融之处,实现相互渗透,最大程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育人功能。在具体实践中,思政教师要探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思路,实施教学形式的创新,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同时,还要准确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好的内容,立足时代高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给予丰富发展,从而切实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思政教育质量。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