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入民族文化的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

2023-04-06张泽宽孙海洋

大众文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宿民族文化

何 琳 张泽宽 孙海洋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都匀 558022)

贵州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大力活化民族文化,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全省民族地区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意义十分重大。

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适应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着力打造以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为特色的村镇,建设美丽乡村的需求,培养擅长民族特色餐饮设计、住宿环境设计等内部软装设计人才,结合《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育部现代学徒制第三批试点、贵州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2016-2018)、贵州省职业教育兴黔富民行动计划、贵州省职业教育“技能贵州”行动计划等项目开展了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实践,以民族文化铸根塑魂,形成递进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三传三共”师资队伍建设范式,积极投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培养了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设计人才,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的背景

(一)产业背景

国务院《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国发(2022)2号】明确指出:“积极发展民族、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加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保护与传承,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

《贵州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要求“挖掘民俗文化,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民族村寨型景区,鼓励乡村和民族地区开发非物质文化旅游商品和乡村民宿旅游项目,提升乡村旅游的就业吸纳能力和惠民富民能力”。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主要世居少数民族有布依族、苗族、水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58%以上。各民族能歌善舞,民族风情古朴典雅,生活习俗各具特色,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节会丰富盛大,民族服饰五彩缤纷,民族建筑工艺精致。为提升旅游业态支撑,黔南州文旅局出台《贵州南部民宿产业集群建设三年(2022-2024)行动方案》,提出以三都——荔波——独山——平塘为轴线,力争到2024年底,建成并推出300家以上地方特色民宿,助力旅游产业化和乡村振兴。

民宿追求的是一种与都市生活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在同质化严重的民宿行业,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民宿设计必须在舒适整洁的基础上,更多地侧重于通过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软装营造,展示当地文化,呈现人文温暖。

(二)政策与高职教育背景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优势,助力区域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全面振兴。《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充分认识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和对区域文化建设的基础保障作用,对标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聚力谋划、协同推进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1]。

(三)乡村振兴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贵州省“十百千”乡村振兴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提出,建设一批功能配套更加完善、文化特色更加彰显的高品质特色小镇和村落,通过典型引领和示范带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打造以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为特色的新型小城镇,整治少数民族村寨和传统村落,改造建设大量独具民族文化设计特色的民居、民宿、乡村客栈等,需要大批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融合“接地气”的“擅设计、懂工艺、会营销”设计人才。

(四)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困境

学校成立了民宿设计工作室,建成了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民宿设计》,培养了一批民宿设计人才。通过调研,团队发现,本地特色民宿发展面临三个方面问题:一是软装设计人才培养精准度不高。专业人才培养与区域本土软装设计师的岗位需求不相适应,教学内容与软装产业需求契合度不高。二是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弱。设计作品不够接“地气”少“灵气”,民族味、地方味不够浓。三是教师创新运用民族文化进行装饰设计能力不足。教师对本区域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了解、研究不够,不能很好地将民族文化与时尚结合,教学案例提取能力、实训指导能力不高。

二、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历程

(一)依托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依托文旅部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双师型”师资培养扶持项目《遇见非遗 倾心黔地——融入非遗文化的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室内设计专业民族民居装饰课程设计开发探析》等开展研究,形成“三阶三创”的教学实施方案。

(二)围绕“非遗文化+民宿软装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以非遗(贵银、苗绣、蜡染、牙舟陶等)的传承创新为目标,将非遗文化元素和设计理念融入民宿设计中,探索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软装设计方向)人才培养的路径,在传承非遗文化的同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和民族团结精神,让学生成为非遗人才的新生代。

(三)以非遗文化为特色引领,开展专业特色课程开发和教学内容改革,助推“三教改革”

将非遗文化(贵银、苗绣、蜡染、牙舟陶等)与《传统装饰》《民宿设计》《蜡染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家装设计与效果图制作》等课程深度融合,构建“课程改革—项目设计—竞赛检验——村寨振兴—非遗传承”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传承与创新并举,不断深化和改造教学内容,坚持走艺术品实用化、日用品艺术化,引领新的消费时尚,让传统的物品“现代”起来。

(四)成立工作室,助推学生创新创业,传承非遗文化

组建工作室,融入企业和社会设计资源,深化“产学研用”育人生态,增强作品实用性和转化性,塑造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特色、服务贵州地域能力强的“非遗文化+民宿软装设计”人才,让非遗“活”起来,将“指尖技艺”转为“指尖经济”。

三、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内涵

融入民族文化的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教育,契合民族地区产业需求的职业教育协同理论,通过“三方”协同打通“三链”,将专业人才培养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倡导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民族文化特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重塑文化自信教育价值观,是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新模式。

(一)服务乡村振兴,“三方三链”创新民族地区职业院校产教融合育人理念

以乡村振兴中需要的民族特色的民居、餐饮住宿环境、民宿设计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重点,针对民族地区建筑装饰企业小、散、弱,校企合作不畅,引进黔南州室内装饰协会入驻学校,实体化运营室内设计协同创新中心,形成校行企“三方”(学校、行业协会、企业)协同育人机制,打通校企合作育人“肠梗阻”,实现“三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二)民族文化耦合,“三阶三创”创建建筑室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以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线,构建“三阶三创”(初阶:文化认知——创意;进阶:项目设计——创新;高阶:综合应用——创业[2])递进式课程体系,规范课程标准、考核评价等教学实施方案,校行企深度合作,教师、室内设计师、民间艺人联合传授,通过民宿设计等真实项目,开展递进式现代学徒制试点。

(三)混编合成实战,“三传三共”创设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范式

由非遗传承人、民间艺术大师、行业领军人物与专任教师组成“混编”教学团队,在非遗传习中心、大师工作室,共同开展民族文化的“三传”(传习、传研、传承),“三共”(共同开展民族文化田野调查研究、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承担设计项目),形成民族文化铸根塑魂,价值塑造的专业教师教学团队建设范式。

四、解决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问题的举措

(一)三方三链,精准对接软装设计岗位需求

针对人才培养精准度不高等问题,依托黔南州装饰建材行业商会,“三方”(学校、行业商会、企业)一体,“三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围绕“非遗文化+民宿软装设计”,精准对接软装设计岗位需求,开展现代学徒制。

(二)三阶三创,将民族文化有机融入课程

针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弱等问题,构建“三阶三创”课程体系,初阶(文化认知——创意)突出人文素养,组织到少数民族旅游村寨写生、采风、非遗体验,能将传统图案、元素变化重组,激发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的碰撞。进阶(项目设计——创新)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参与小型真实工作项目设计,借鉴现代设计理念和工艺,将民族装饰设计元素融入民宿软装设计,进行设计创新。高阶(综合应用——创业)狠抓毕业设计。引入民宿设计、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改造等大型真实工作项目,开发制作“非遗文化+民宿软装设计”系列产品,实现作品(设计)——商品(包装)——产品(销售)一体化。

(三)三传三共,提升师资团队传承创新能力

针对教师创新运用民族文化进行装饰设计能力不足等问题,建立非遗交流体验中心,非遗工作坊等,由专任教师、非遗传承人与企业专家开展“三传”(传习、传研、传承),“三共”(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开展田野调查研究、共同承担设计项目),形成“非遗文化+民宿软装设计”合作模式,提升团队项目设计和实践教学水平。

四、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点

(一)协会驻校,实体运作,“三方三链”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新

针对专业对接产业需求不精准,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宿设计等技术技能人才空缺,“无人做、做不好”的困境,创新了契合西部民族地区的产业实际“三方三链”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理论,通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基于利益导向实体化运营“设计中心”,以“民间大师+企业专家”为师傅,形成递进式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民族文化、绿色智能、适老宜居”的专业特色,培养一批“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民族建筑装饰设计人才。

(二)民族文化铸魂,创新实践强技,“三阶三创”递进式课程体系新

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的传习、传研、传承与专业人才培养深度融合,构建“三阶三创”递进式课程体系。开发了传统装饰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家装设计与效果图制作、民宿设计,并运用于民族文化设计专业教学中。学生能从民族文化的装饰元素、装饰特色和文化内涵中吸收营养,将蜡染、吊脚楼、剪纸等本土非遗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主动自觉地融合借鉴现代装饰技法、施工工艺、材料性能进行设计创新,一方面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历史责任感,增强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会吸收、运用民族文化于室内设计实践中,提升创意设计、创新设计水平,使设计作品更接地气,更具灵气,兼具民族与时尚、传统与现代,深受用户好评,让民族文化在室内装饰设计中迸发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使民族文化焕发生机。

(三)文化耦合,大师引领,“三传三共”的师资培养范式新

教师与本土知名非遗传承人合作,通过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的传习、传研、传承,将民族文化融入课程,成为学习内容、实训项目、设计任务。通过乡村振兴文化服务队、建筑室内设计协同创新中心,承担村镇改造、民宿设计、旅游文化设计项目,形成“非遗家居软装+私人定制”等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形式,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实践教学能力。

五、民宿软装设计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的成效

(一)学生综合素质高,创新创业能力强

学生获创新创业类大赛省赛一等奖1项、银奖5项、铜奖5项;获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国赛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学生参与清江苗寨文化品牌设计、排莫蜡染研发设计等项目,开发了300多款产品,已取得外观专利4项。

(二)教学团队水平优,项目实战能力强

培养省级职教名师1人,州人大代表1人、州政协委员1人,州“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州优秀教师3人、室内设计师(高级)20人。建成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获教学能力大赛国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省技能大赛(教师组)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

(三)产教融合程度深,校行企合作成效好

成果应用以来,建立“三方三链”的育人机制不断完善,黔南州室内装饰协会入驻学校,校企合作开发课程15门、出版教材2本,建成省级精品课2门、立项在建1门,第三批现代学徒制通过教育部验收;合作制定地方团体标准1部,合作开展乡村振兴项目设计近100项。

(四)示范引领辐射广,助力乡村振兴实

在三都中和镇、荔波洪江村、丹寨排莫村、清江苗寨等建立“乡村振兴研学实践基地”,践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扎实行动。“百姓富,生态美,多彩贵州新未来”蜡染十米长卷入选迪拜世博会参展,多款非遗文创产品亮相广州博览会。

(五)社会影响声誉好,特色鲜明品牌亮

多位省州领导视察非遗文化交流体验中心,对“婳意坊”“一路黔行”等创新创业工作室给予高度赞誉,学生乡村振兴文化服务队、创业情况也多次被当地媒体报道。

结语

下一步,将结合“十四五”期间建筑装饰产业转型升级,针对贵州省及黔南州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对建筑装饰行业的发展需求,聚焦“民族文化、绿色智能、适老宜居”,打造适应区域民宿软装设计的人才培养培训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

猜你喜欢

民宿民族文化
苫也·未名海民宿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ROOM AT THE INN
你是民宿达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