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内在逻辑研究*

2023-04-06刘世衡

大众文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向心力凝聚力党性

刘世衡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408100)

逻辑一词最早源于古希腊,赫拉克利特用其来说明事物的本原,其原意为“话语”,逻辑有主观与客观之分,主观逻辑指理性,客观逻辑指规律,这里对于内在逻辑的研究指的是对事物内在规律性的研究。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更加清醒地意识到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不断加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力度,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这种作用的发挥有其内在逻辑。

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与逻辑具有一致性,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逻辑作为思维的产物,应该与历史是相互印证的辩证统一。因此,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由党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所决定的。

(一)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的历史决定了这种逻辑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究其历史逻辑的话,主要是因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建设历史所决定的。因为“‘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出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所关心的根本问题是土地问题,所以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党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维护群众利益的结合,获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通过各项措施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大为改善,获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群众基础,从而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成为万众信服、举世钦佩的国家指导思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2],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强调物质与精神的并重,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与维护群众利益相结合的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3]。正是因为如此,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才具有了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决定了这种逻辑

一直以来,党都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使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掌握了意识形态领导权,赢得了人民的认同与跟随,使马克思主义显示出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党更是把加强意识形态建设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主要任务相结合,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领导权的建设以便进一步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了。可以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由一场荡涤旧社会、打倒剥削者的革命之后带来的新鲜气象的胜利时期,”[4]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具有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从这种新气象中彰显出来。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三大制定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并明确概括出社会主义初阶的基本路线,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从这个基本路线可以看出,党进一步延续并发扬光大了把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优良传统,使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为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生命线”理论进行了新的阐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5]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6]可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直以来就是党意识形态建设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历史形成的优良传统从内在逻辑上决定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制度逻辑

这一制度逻辑是由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制度优势与制度保障两个方面决定的,前者是指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后者是指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一)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制度优势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古人云:“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制度时,则国俗可化,而民从制”[7]。所以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是由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一套切实可行并已见成效(十月革命)的具体行动方案和革命的战略策略。正是这些,符合了急迫追求实效的当时青年们的现实要求和中国实用理性的无意识心理传统。”[8]后来,在党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间虽然也有“左”与“右”的错误的干扰,但主要发展趋势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指导地位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中上升到根本制度的层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起着顶层决定性、全域覆盖性、全局指导性作用的制度。”[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把此项制度作为我国根本文化制度明确提出来,一方面足见新时代党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自信与自觉,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新时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意识形态的制度优势。因为这一根本制度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作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然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文化,必然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认同与喜爱,而正是这种支持、认同与喜爱,才能使以文化为载体的我国意识形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获得更为广泛的认同、点赞与跟随,体现出我国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制度保障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落实与执行,新时代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过程之中,重点放在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级领导干部对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执行,在制度的执行过程之中,首先强调要切实强化制度意识,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意识到这项制度的重要性,才能增强行动的自觉性;其次强调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起到表率作用,做执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领头羊,带头维护这项制度的权威;再次对于不按照制度行事的,对于对制度缺乏敬畏之心的,对于随意更改制度的人和事要坚决加以批评和指正,彻底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制度执行力,加强对此项制度的监督力度。只有落实了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才有了制度保障。

三、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实践逻辑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之所以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因为在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之中,以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相统一的实践基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原则所决定的。

(一)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相统一的实践基础

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是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这个根本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以要“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10]。坚定文化自信就决定了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前者是后者内容的本质体现,同时,前者也是后者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概括,体现了后者的精神实质,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灵魂,关系到文化建设的性质与方向,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是要有文化自信,所以说坚定文化自信就决定了坚定核心价值观自信。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之中,一直以来都以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相统一为基础,革命时期如此,建设时期也如此,新时代更是如此,从而奠定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实践基础。

(二)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原则

党性,是一个政党所固有的本性,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是无产阶级阶级性最高、最集中的表现。列宁指出:“唯物主义本身包含有所谓党性,”[11]所以,坚信唯物史观的无产阶级政党始终代表着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无产阶级必须直率而公开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正如《共产党宣言》所说,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12]可见,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人民性是相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广大人民的利益,其根基、血脉与力量都在人民,所以,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人民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在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的实践中,党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就一贯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对此,毛泽东还有一个“种子”与“土地”的贴切比喻,即人民是“土地”,中国共产党人就是“种子”,种子离不开土地,只有肥沃的土地,种子才能获得营养,并生根发芽。毛泽东还强调:“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13]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曾在不同场合经常强调无产阶级政党为人民服务的党性,从而体现出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指出:“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4]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坚持党性,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民性。可见,以民为本、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属性所决定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就显示了党性与人民性的永恒统一。正是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原则决定了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话语逻辑

毫无疑问,语言是意识形态的载体,但在意识形态领域,相对于语言来说,话语的影响要更加深远一些,因为话语超越了语言学中的句子、词汇等,具有自己的结构与功能,“实际上,无论是口语文本还是书写文本都有自己的结构和功能,我们只有超越句子层面才能注意到这些结构与功能。”[15]这样一来,语言就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语言,而成为话语的组织方式。相对语言来说,话语更多地与权力、阶级相勾连,从而与意识形态关系匪浅。正是因为如此,使得意识形态在发挥作用时就必须考虑话语的影响因素,从这个意义来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有其内在的话语逻辑。这种话语逻辑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不断构建话语主体的能力

对主体这一概念的理解,有逻辑学、形而上学与认识论的区分。从逻辑学上来说,主体即一个判断中的主词,从形而上学来说,主体是一个事物属性的承担者,即实体,这一提法来源于亚里士多德。主体概念发展到近代,在西方近代哲学的开创者培根与笛卡尔的“理性”主体的推动下,主体哲学发展到顶峰,人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充分的强调,但人的主体地位的过分强调,从而使其走向其自身的反面,这样,随着现代性问题的凸显,西方哲学逐渐走向主体性的黄昏。这里的主体范畴是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意义上来说的,即主体是指从事实践与认识活动的人。话语主体就是指话语的生产、言说与传播者。

话语主体的能力需要不断构建才能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言说与传播过程之中很好地发挥作用。我国意识形态话语主体的能力对于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因为无论是话语理论的创新、话语内容的与时俱进、话语表达方式的转换都离不开话语主体的能力。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网络话语的“去中心化”的存在,网络话语的多元化的存在,网络话语的即时性的存在,都对话语主体的能力提出了挑战。

因此,新时代我国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之中,首先,加强了话语主体对意识形态话语生产能力的建构。使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既能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经典话语保持一致,又能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还能与我国悠久的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结合,并实现了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其次,加强了话语主体对意识形态话语传播能力的建构。新时代,在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采用了有效措施加强了意识形态话语主体传播能力的建构,使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得以有效地传播,对广大群众起到了引领与规范作用,尤其是加强了引领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能力,掌握了网上意识形态话语权。再次,加强了话语主体话语表达能力的建构。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中更加关注话语主体的话语表达能力的建构,提升了话语表达的效果。

(二)关注话语客体的利益诉求

话语客体是相对于话语主体而言的,从最为宽泛的意义上来讲,我国意识形态话语客体是指接受意识形态教育、宣传与影响的所有人,包括个体与群体,也包括话语主体,因为主体与客体只具有相对性,没有绝对性。

关注话语客体的利益诉求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话语客体利益诉求的满足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对于话语主体而言,话语客体是一种先在于和外在于其思想和观念的认识对象,话语主体与话语客体之间关系发生于一定的话语实践需要。话语主体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层次上来掌握与影响话语客体,既取决于话语主体的能力,更取决于话语客体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唯物主义者,注意关注人们的合理的利益诉求。这是因为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式,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意识形态必定要反映社会存在中的物质利益,特别关注特定阶级的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或许可以说,正是为了缓和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才是意识形态得以产生的物质利益根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16]。由于种种原因的存在,这些矛盾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除,但又不能不通过其他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矛盾。所以,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来缓解这一矛盾,而最好的缓解方式就是加强对话语客体利益诉求的关注,对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对由于经济增长与民生发展的不平衡而引起的矛盾冲突,对由于投资与消费的不平衡而引起的矛盾冲突,意识形态话语主体要突破传统话语的束缚,通过创造出新的话语和表达方式,对话语客体由于此类矛盾而引发的不和谐、非理性话语进行引领与协调,从而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三)注重话语表达的方式技巧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更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运用语言学与话语理论,从话语客体接受的视角,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律的方式,对其进行创新与优化,实现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有效表达,以进一步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实际上,新时代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之中,相比以前更加注重意识形态理论的创新而言,新时代是理论创新与话语表达方式创新的并举。因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有其自身的理论自洽性,这种自洽性不仅要求理论本身的逻辑性,更要求理论自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抽象的科学的理论更需要有效的话语表达,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话语亲和力和感染力。

新时代我国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更加注意话语表达的方式技巧,主要是注意把意识形态话语惯用的官方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等抽象话语表达方式与日常生活话语等具象的话语表达方式相整合。这是因为官方话语、政治话语和文件话语一直以来都是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主场,具有主导性、阶级性、政治性、严肃性、范式性等特征,但这些话语的表达方式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的话语表达具有一定的距离,所以,需要把官方话语、政治话语、文件话语转换成通俗易懂的具有日常生活话语特征的象征符号进行表达。因为“人们必须保留这样的可能性,即日常生活的语言是意识形态的真正所在地,是维持着统治关系的意义的真正场所。”[17]

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就生动而形象地把一些抽象话语转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日常生活话语,譬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梦”等话语就成为人们日常交往与交流中使用最为频繁的话语,也成为经典的意识形态话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口耳相传,正是这种话语消除了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所具有的淡漠感与疏离感,使人们能通过感性认识上的接受与认同,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上的接受与认同。可见,新时代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过程之中,话语表达方式技巧在意识形态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增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总之,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的视域来看,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得以形成有其内在的逻辑,对这种内在逻辑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规律的认识,以便为新时代新征程建设具有更加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意识形态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向心力凝聚力党性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马向明:双“星”交汇,打造湾区最强向心力!
为谱写新篇章提供强大“向心力”——党的十九大以来陕西省精神文明建设综述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党性可“塑”——汉中实施“党性塑造”工程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忠诚干净担当是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