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B站“网络鲁迅”的逆狂欢化现象研究*

2023-04-06王嘉仪

大众文艺 2023年4期
关键词:钱理群野草鲁迅

王嘉仪

(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15)

互联网技术在新世纪的二十余年中发展迅速,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很早就进入了中文网络话语空间,被网友不断地言说、解构或重塑。早在2012年,北京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葛涛就在自己的专著《“网络鲁迅”研究》中梳理了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内鲁迅在网络中的形象及其背后的话语形态。基于对网络鲁迅形象的研究,葛涛在同年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中文网络文化中存在着大量的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现象”,随后进一步提出“立网民”的期待:“我们需要进一步弘扬鲁迅精神,重提鲁迅的‘立人’思想,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民,在中文网络中建设鲁迅理想中的‘人国’,从而在根本上扭转中文网络中存在的‘三俗’现象。”[1]

然而,这种试图利用鲁迅思想改善网络文化空间的设想,在十年后的今天似乎遭遇了挑战。4G、5G技术的发展助推短视频时代横空出世,网络内容也随之加速趋向娱乐化和狂欢化。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全民狂欢中,决心“改造国民性”的鲁迅,也十分吊诡地被网友们不断想象和解构。尽管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网络鲁迅形象暂时未见学界有过系统性梳理,但近年来涌现的相关文章几乎都将关注重心放在了“网络鲁迅”的娱乐化、狂欢化现象上,有研究者指出:“网络亚文化中的语境元语言与能力元语言加速了‘严肃’与‘娱乐’的意义倒错,‘经典鲁迅’的‘能指-所指’的文化规约‘能指-脱域编码-快感’意义系统重新置换了,快感和狂欢正占据着‘鲁迅形象’本身的文化意义。”[2]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近几年逐渐兴起并于2021年达到高潮的“鲁迅热”逐渐退去,另一些当时被遮蔽的声音也逐渐浮出地表,并在此后更长的时间里保留在各大网站“鲁迅”专题的首页。这些声音同样借助网络自媒体完成生产和传播,但在言说鲁迅时却呈现出一种“逆狂欢化”的严肃态度。这里我们选取前述现象出现较为集中的网络视频平台——哔哩哔哩(B站)为研究对象,来揭示当下“网络鲁迅”形象建构中一个十分重要却鲜少被研究者提及的部分。

据初步观察统计,B站中的“网络鲁迅”形象主要存在于三大内容版块——原创系列课程版块、以歌曲和影视为主要内容的大众文化版块以及以鬼畜和动漫为主要内容的亚文化版块。其中播放量最高、在榜时间最长的视频主要有三种:流行音乐对鲁迅作品的改编、民间自媒体分析鲁迅作品的系列视频和学者“讲鲁迅”系列课程。对以上三种严肃的声音进行分析比较,不仅可以在总体上呈现出“网络鲁迅”未被发掘的严肃形象,还能在内部比较中观察这种严肃的“网络鲁迅”是如何利用网络互动机制以及娱乐话语资源逆狂欢化浪潮而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的。

一、流行音乐对鲁迅作品的改编

一般认为,“流行音乐的主要社会功能,是服务于社会娱乐圈的音乐生活需要”[3]。然而,B站中流行音乐(主要是嘻哈音乐)对鲁迅作品的改编却呈现出某种对娱乐和狂欢的反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视频便是“《野草》:我把16首鲁迅写成了一首歌”。该作品由北大学生吴一凡改编演唱,于2020年2月24日首发,当日便冲上各大互联网平台的热搜榜单,并被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截至2022年11月21日,视频累计播放1125.4万次,收获1.7万条弹幕和1.2万次评论,影响力空前。

改编版《野草》之所以在各大网络平台反响热烈,一方面固然得益于说唱的形式本就深受年轻人欢迎,再配以暗黑风格的原创插图和黑白字幕,更显示出某种异质、反常的特征;另一方面更是因为歌词文本的力量——它不同于此前网络中对鲁迅的“戏仿”,而是深入《野草》中鲁迅哲学的内部,体现出与“流行音乐”这一形式形成张力关系的某种思想的严肃性。许多对《野草》原文不熟悉的网友误认为这版改编歌词只是对鲁迅原文的重新组合,其实不然,创作者为了押韵和凝练主题的需要,对原文做出了很多改动。但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腾挪改动却十分贴合原作(我们知道《野草》向来被认为是鲁迅较为难解的一部作品)。

例如,歌曲抓住了《野草》中一个贯穿始终的关键词“走”来进行选篇和改编。在冷峻的钢琴单音和失真鼓点的铺垫下,歌曲选择《好的故事》作为开篇:“昏沉的夜,灯火温吞地灭,我昏沉的梦里故事拉开画卷……脱离了躯干我是你的影子,但是主人我不愿再跟随你了”,歌词中的“我”——脱离了躯干的影子(潜意识)——忽然在夜里醒来,摆脱原有的一切,开始了自己的行走。随后化用《影的告别》:“我将向黑暗里彷徨于无地。噫,独自远行”,准确地抓住了“影”行进时的孤独和决然。之后从《秋夜》中提炼出的在“奇怪而高”的夜色中“赶路”,从《过客》中提炼出的抛弃了一切人道主义温情的“得继续走”,从《求乞者》中提炼出的不愿求乞的“有老人在劝我休息,不”,甚至歌曲过门处还略显幽默地将《我的失恋》最后一句“由她去罢”,进一步引申为“我还是走我的路罢”,每一段歌词都准确地抓住了《野草》中或隐或现的“行进”或“逃离”状态,将鲁迅思想中孤绝的一面集中而直观地呈现给了听众。然而“我”的行进并非一成不变。《复仇》《复仇(其二)》和《希望》作为歌曲高潮部分,用“我看到”引出行进路上见到的场面:“两人在复仇的欢喜中将人们的徒劳啜饮”,“‘神之子’被钉上高架”,在看客的狂欢中“我感到绝望,我感到枯竭,我这一路上再也没有遇到青年”,歌曲情绪至此达到最高点。有意味的是,与歌词编排几乎形成同构,汪晖认为《希望》是鲁迅哲学的顶峰,并由此提出“反抗绝望”的经典论述。反观歌曲我们也会发现,无论从歌词位置、旋律变化还是歌手唱腔哪一个方面看,作者都是将《希望》设置为一个情绪的顶点,至此,一直行进的“我”获得了绝望之后的希望,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孤独的希望——这不正是“反抗绝望”诞生的时刻吗?于是,在短暂沉寂的“大雪倾城”“坠入冰谷”之后,“我”最终举起了投枪,向着眼前的虚无和绝望奋力一击。跟随歌曲中的“我”一路走来,我们可以看出吴一凡对《野草》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核心意象的提炼都是较为准确的。除了“走”这一行为,创作者还抓住了一个始终笼罩在《野草》中的核心概念——“梦”。前文提到,歌曲用《好的故事》开头,为行走锚定了一个起点,但请注意,“故事拉开画卷”之前有一个情境,即“昏沉的梦里”。而《好的故事》恰恰是《野草》中描述梦境最为集中的作品,如张洁宇指出的那样:“梦本来就是一种无意识的记忆。这个梦,不仅是幻影,而且是多重的幻影:一是梦的幻影,二是梦中的远景,三是梦中的倒影。”[4]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对《野草》的改编绝非不分青红皂白地“戏仿”或“误用”,而是细致阅读和筛选的结果。

然而流行音乐毕竟是大众文化产品,将作为思想者的鲁迅纳入“嘻哈”话语系统当中,大众能否接受?在《野草》视频的几万条弹幕中,我们得到了令人欣慰的答案。有大量学生留言:“语文老师在课上给我们看的”“中文系文学课播了这个”,中学甚至高校中文系教师愿意把歌曲《野草》纳入教学,已足见歌曲的受认可程度;更多网友则表示歌曲《野草》激发了自己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看完之后就想读鲁迅了”“当初学鲁迅课文的时候我一点也没看懂,现在下单鲁迅的书仔细一点点揣摩先”;也有不少热心的网友在歌曲《野草》的不同段落发送弹幕,将涉及篇目的原文打在公屏上与网友分享;甚至有网友在评论区讨论自己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一支改编自鲁迅作品的说唱歌曲竟在互联网这个众声喧哗的场域中开辟出一个如此严肃的文学现场,这是创作者也不曾想到的。关节何在?有研究者指出:“‘嘻哈鲁迅’提供了一个避免鲁迅丧失其经典意义的可能方式——用亚文化的手段再次回归‘经典鲁迅’的表意目的。”[1]也许,歌曲《野草》以及后续由其引发的一系列严肃改编(如原创歌曲《呐喊》、狂人日记 Pt.1—Simeli/UWK_UWK、【鲁迅|说唱】悲惨将弱者的哀号遮掩伴着着愚人的欢呼、《孤勇者》鲁迅版填词 献给先生的歌)都在证明:热爱流行音乐并深受鲁迅精神感召的年轻人,正以独特的方式回应着当年鲁迅的困惑与呐喊。从这个角度看,“网络鲁迅”并非只有“狂欢”“娱乐”的单一样态。

二、民间自媒体“谈鲁迅”系列视频

在民间自媒体分析鲁迅作品的系列视频中,up主“智能路障”的作品“【谈鲁迅合集】3300w播放!鲁迅: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是影响范围最广的。视频共26集,总时长821分钟,up主以鲁迅生平为主线,串联起围绕鲁迅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并通过对相关作品的文本细读阐释鲁迅的思想。前几期视频一经发布便在B站收获了热烈反响,截至2022年11月21日,系列视频已收获点赞38.4万次、收藏34.1万次、转发6.3万次以及超过9万条弹幕,堪称“网络鲁迅”严肃话题的流量奇迹。

从内容上看,该系列视频如此惊人的受欢迎度得益于用心的制作、大量的阅读、通俗的解说以及up主良好的互动意识。技术层面,在每期近30分钟的视频中,up主会剪辑此前各类影视剧中的鲁迅相关片段为讲解提供画面,文本细读时也会将原文分段放入视频,此外还有自配字幕、音乐等。

文本解读及叙述话语层面,“智能路障”大量的阅读储备使得“95后”“中专毕业”等标签无法将他粗暴地进行归类和判断。在系列视频的评论区,up主将视频中涉及的94篇鲁迅作品、43部研究专著以及63篇相关文章一一列出,直观展现出智能路障在鲁迅作品阅读与鲁迅研究方面阅读数量的庞大。不仅如此,这位“普通读者”事实上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眼光。在鲁迅作品的选取上,《文化偏至论》《灯下漫笔》《<呐喊>自序》《“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等鲁迅研究者眼中的经典篇目被一一列出。而在鲁迅研究专著的选取上,中国学者钱理群、王富仁、汪晖、王晓明、孙郁及高远东,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丸尾长喜等一众鲁迅研究界重要学人的著作都被“智能路障”的视频引用。其中,对多部鲁迅传记的整合参考也使得视频知识性、介绍性内容占比大,为不了解鲁迅的网友提供了走近鲁迅的切入点。而在文本细读时,up主则较为谨慎,解读作品时通常会引用重要学者的研究,并用更加通俗的非学术语言为B站的用户进行讲解。当然,在讲到自身感受较深之处,“智能路障”也不吝于发表个人看法,此时视频就已逸出文本,与当下现实生活产生了关联。这一特点可以从参考文献中包含的刘瑜、刘擎等政治学、经济学学者处看出端倪。

内容生成机制层面,“智能路障”在读者核心的“社会化阅读”模式下,特别注重个人阅读感受的分享以及与其他B站用户的互动,这无疑是“网络鲁迅”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传统的阅读推广由大型公共机构(图书馆、出版社)等承担,原子化的个体作为受众只能接收,无法大规模传播,互联网则给了个体推广阅读的平台,主客体快速互动。”[5]与此同时,这种以优质内容为本,同时搭载互联网融媒体的“社会化阅读”也为他的视频带来了良好的互动收效。研究者进一步对up主“智能路障”视频推广效果进行量化分析并指出:“从具体的细分指数看,总排名领先的up主在视频播放量、用户留存和互动上有一定优势,而发布作品的数量并非最多。由此可见,高质量的阅读视频内容才是留住用户的最有效方式,只有吸引用户注意力,才能达到良好的推广效果。”[5]由此可见,当鲁迅形象在互联网语境下的交互性生成已成必然,“逆狂欢化”的纠偏就要在内容质量上多加努力。

在对“智能路障”讲鲁迅系列视频进行个案研究时,还有一个因素我们不能忽视:“智能路障”是B站签约up主,曾获“bilibili 2020百大up主”称号。也就是说,当作为商业平台的B站发现“讲鲁迅”系列视频的流量变现红利之后,资本力量的介入便在所难免。所以,“智能路障”创造的播放量奇迹的背后也有资本助推的因素。不过这一次,“资本”与“文化”的融合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一现象有其自身存在的逻辑。“谈鲁迅”系列视频评论区的一条高赞留言曾表示:“在此感谢路障大佬让我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认识了他作品的思想。此后我先是捧起了妹妹以前的课外书,看完了《朝花夕拾》和《呐喊》,随后于网上读完了《热风》……”通过系列视频,网友主动拿起鲁迅的作品独立阅读、思考,并且愿意在网络空间内与其他用户交流想法,这恰恰说明传统、严肃的“网络鲁迅”本就有其生长和传播的土壤。有研究在分析B站视频内容的传播扩散机制时曾指出:“如今,Z世代学生不再满足于从校园课堂上被动接受文化教育,还有许多Z世代已是进入大学的大学生或是初入职场的上班族,大家都有着共同的学习进修需要,能与彼此产生情感共鸣的可能性极高,有利于短期内形成规模化的知识学习圈层。”[6]于是,年轻一代网友对于知识的需求、对情感交流的需要迅速被资本捕捉,从而推动优质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并且最终增强了平台的“用户黏合度”,真正留住了用户:“资本的支持给予了B站重仓内容的源动力,使得B站在丰富内容品类、打造独家内容的战略目标下稳步构筑起自家的护城墙。知识类视频无疑是B站最牢固的墙砖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到B站学习,资本选择押注青年群体所代表的未来消费主力,B站在知识领域还有很大的商业空间等待开发。”[6]也就是说,尽管资本已经介入对“网络鲁迅”的言说,但鲁迅的网络形象却没有被全盘划入庸俗、低俗和媚俗,反而是因为市场对严肃内容的需求催生出大量优质作品。

三、学者“讲鲁迅”系列课程

近年来,随着B站商业变现模式日趋多元,越来越多社会文化领域的专业人士受邀入驻,平台文化产品丰富度和专业性得到显著提升。鲁迅研究领域,钱理群、温儒敏、许子东、倪文尖等学者相继发布“讲鲁迅”系列课程视频,均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在B站首页搜索关键词“鲁迅”,推广栏第一条即“北大教授钱理群讲鲁迅”系列付费课程。该课程由活字文化主办,共12集,平均每集20分钟。课程内容以2022年1月出版的新书《钱理群讲鲁迅》为依托,从鲁迅“怎么看”“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人”“怎么做事”五个问题入手,串联起12个专题30篇文章,来源作品集涉及《呐喊》《故事新编》《野草》《且介亭杂文》《坟》《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涵盖了小说、杂文、散文、散文诗等多种文体。尽管课程整体内容与新书《钱理群讲鲁迅》一致,但以声音画面为媒介的视频课程还是显示出诸多独特优势。例如,钱理群老师在课程中经常亲自为观众朗读文本,这对于年龄整体偏低的B站用户而言无疑更富于吸引力。此外,口头表达的灵活性也为钱理群以鲁迅思想关照当下生活的尝试提供契机。正如课程海报所言,当我们进入后疫情时代,“读鲁迅没有任何时期比当下更迫切”。钱理群老师在课程中多次建议年轻人用当下自我的思想困境去反观文本:“鲁迅活在当代中国,就活在我们身边。”课程的出发点在于引导网友尤其是青年群体思考鲁迅思想的“当下性”,这与B站用户群体的年龄分布以及钱理群老师一直以来保持的与青年交流的习惯有关。课程的影响范围显然超出了预期,截至2022年11月21日,课程播放量已达333.7万,评论1696条,弹幕总量超2000条。第十期视频中有网友发送弹幕:“大家都多大?”后续回答从17岁至46岁,年龄跨度很广。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不同代际的网友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仍然需要与那个严肃的鲁迅相遇,因为各自不同的思想困境远无法被一个狂欢化、同质化的“网络鲁迅”触及或解决。钱理群老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似乎也对此有所考量——十二个专题视频几乎没有提及大众对鲁迅作品主题的惯常理解,而是选择了十余篇不为大众熟悉的杂文进行解读。此外,钱理群老师还经常在课程中加入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相关知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帮助网友了解专业研究者眼中的鲁迅。于是,当一个更加深刻立体,甚至不为人知的鲁迅形象终于成为“网络鲁迅”的组成部分,后者便为网友带来了除娱乐之外的意义。显然,“钱理群讲鲁迅”系列课程对“网络鲁迅”形象的填充,是忠实于鲁迅文本及其思想的,这无疑是对网络狂欢浪潮的一次有力反驳。当然,由于视频课程的时长限制以及互联网时代“短平快”的传播-接受模式,钱理群无法将书中内容详细展开,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提炼概括,这也是“网络鲁迅”无法将传统鲁迅完全吸纳的重要原因。

与“钱理群讲鲁迅”形成呼应和对照的还有倪文尖老师的系列课程。倪文尖于2021年7月入驻B站,他的视频并不单独讲鲁迅,课程内容涉及中学语文教育和中国现当代诸多重要作家,由观传媒策划出品,免费为网友开放。这种不注重体系性而侧重单篇精读、热点回应的视频显然更适应“短平快”的互联网时代。截至2022年11月21日,倪文尖已发布89条视频,讲解作家作品的视频中占比最多、点击量最高的,仍是与鲁迅有关的内容。据统计,倪文尖共发布7个鲁迅相关课程共计17条视频,涉及文本包括《祝福》《无声的中国》《铸剑》《狂人日记》等较为经典的篇目。与“钱理群讲鲁迅”不同的是,倪文尖及其课程出品方显然更加了解当下网络空间中“鲁迅热”的话语样态,一个明显的表征是视频的封面设计大多紧扣网络热点,如“文言VS白话,我确实谈过”“这届年轻人为什么读鲁迅”及“没想到你是这样的鲁迅”等等。与此同时,倪文尖也会在课程中偶尔回应“鲁迅热”中网友的各种戏仿,似乎也加入了“玩梗”的狂欢化行列当中,但点击视频网友就会发现,倪文尖仍是用学者的眼光来解读鲁迅,在对《铸剑》《狂人日记》等经典小说的文本细读中,他回应了很多通行的、简单化的理解:“一说《狂人日记》就是‘反封建’,便对吗?”这无疑显示出一个专业研究者的严肃态度。观察课程中网友发布的弹幕我们也会发现,“Z世代”作为网络鲁迅狂欢化的主要创造者、接受者,在理解一部分传统鲁迅研究时并不会感到困难,这对于入驻B站的学者们无疑是一种激励,同时也再一次印证了鲁迅思想的“当下性”。也正因如此,倪文尖老师在讲解鲁迅的视频课程中更加注重与年轻网友的互动交流,经常截取评论区留言进行回应,甚至还在讲读《祝福》后单独制作了一期视频,专门和网友们讨论“祥林嫂”一词在当下语境中的运用问题。倪文尖的课程发挥了自媒体、融媒体的交互性优势,这时,内容生产就不再是单一主体的行为,而变成了互动的产物。这也说明,网络鲁迅的“逆狂欢化”现象不仅是学界单方面介入的结果,更是一大批通过“鲁迅热”走近鲁迅,最终想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网友共同努力而来。事实上,相关学者对近年来“鲁迅热”的关注和回应也已经进入了“自觉”阶段。在一期与罗岗的对谈视频中,倪文尖提问该如何看待当下的“鲁迅热”,罗岗表示:“围绕着鲁迅的大众文化生产也意味着,不管我们讲鲁迅如何深刻如何复杂,但是其实随着鲁迅的传播,它也有一种被刻板印象化的倾向。但我想,由互联网的鲁迅热所带动的鲁迅的大众化,都有可能去突破刻板印象化的鲁迅,会使得我们找到某种契机进入鲁迅。”显然,罗岗认为被赋予了狂欢色彩的鲁迅与真实的鲁迅存在距离,但他也敏锐地察觉到“鲁迅热”提供了一个让更多网友走近鲁迅、了解鲁迅的机会。在“狂欢”与“严肃”的断裂处,专业研究者便有责任搭建起一座桥梁。唯有如此,“网络鲁迅”才不会落入十年前葛涛担忧的“三俗”境地。

总体上看,以上三种对“网络鲁迅”的逆狂欢化言说都呈现出“多声部”的特点,学生、专业研究者、热爱鲁迅的普通读者以及众多想要了解鲁迅的网友,在“去中心化”的新媒体时代用一种开放交互的方式,勾勒出一幅日渐清晰却样态多元的鲁迅肖像。这种言说不仅是对当下被想象出的狂欢化鲁迅的反拨,同时也在慢慢消解此前被主流话语“经典化”了的鲁迅。至此,真实的、作为“人”的鲁迅终于得以进入广阔的互联网空间。

同时我们也必须意识到,即使“去中心化”“内容平权”是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但作为“网络鲁迅”逆狂欢化言说主阵地的B站仍是小众的,甚至是带有某种“精英”气质的视频平台。对鲁迅更为严肃的讨论能否进一步推广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不过无论如何,B站中出现的这种逆狂欢化现象都为十年前葛涛“立网民”的愿景提供了一种路径,且已初见成效。

猜你喜欢

钱理群野草鲁迅
小心野草
钱理群:“专改错别字的教授”
钱理群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鲁迅,好可爱一爹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钱理群“告别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