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光,照亮其前行的路
2023-04-06文刘波
文 刘 波
如何做教育才能既培养学生社会发展需要的综合能力,又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素养?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
我是一名中学教师,女儿嘉嘉九岁,上小学三年级。我经常以教师的视角教育女儿,也因此对教育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认识。在嘉嘉七岁那年,我和爱人达成一致,让孩子在上课之余参加省队的乒乓球训练。经过一年的训练,嘉嘉一直处于二三名的水平(班里有五个孩子)。慢慢地,孩子无形之中就认为自己是一个中等生。我分析女儿的身体条件和打球技术,认为她应该高于这个水平。是教育方法不对?还是孩子自身缺少冲劲、不够努力?我尝试了好多激励的办法,但一直没有大的起色。终于,有一次,嘉嘉的一场赛球,让我找到了更好的教育契机。
这天下午,教练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友谊赛,来自另一个培训班的两个小男孩和嘉嘉培训班的球员们进行比赛。嘉嘉不费吹灰之力赢得了第一场比赛,一个小男孩败下阵来。第二场比赛,对方的另一个小男孩大约上四年级,他打败了平时排名在嘉嘉前面的一个小女孩,士气很旺,杀气腾腾。轮到嘉嘉上场时,前两局以0∶2的比分落后,第三局在教练的指导下,比分交替上升,最后嘉嘉以13∶11的比分艰难地战胜了对方。第四局,小男孩在教练的指导下,发球发生变化,开始以7∶3的比分领先嘉嘉。我担心孩子着急,便发挥自己的乒乓球教学特长,及时指导嘉嘉调整战术,嘉嘉稳扎稳打,慢慢追上了比分。小男孩着急了,错失了机会球,最终嘉嘉以12∶10的比分赢了第四局。第五局,嘉嘉每一板都打出了自己的水平,还打了好几个高级球,对方也不示弱,一度追上比分,嘉嘉认真思考、沉着应对,以13∶11的比分赢得了最后的比赛。
这是嘉嘉参加乒乓球训练以来的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教练高兴地称赞她是“一匹黑马”。嘉嘉兴奋地对我说:“妈妈,我也能赢!”看着孩子兴高采烈、自信满满的样子,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孩子成长的道路需要我们教师和家长为之点灯。
回顾这场球赛,我从技术和心理上分析了嘉嘉打球的输赢变化,每个变化中都蕴含着无形的教育契机,从每次的教育中我都看见了孩子的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学会面对困难、学会相信自己。
第一、二局,嘉嘉输球,是因为大家都认为她就是“中等生”,嘉嘉在潜意识里也认为,对方年龄比自己大、训练时间长、打球技术好,而且平时排名在自己前面的队友都输了,自己基本没有赢的可能性。士气低迷的状态必然于“赢”无益。
第三局,教练让嘉嘉及时调整接发球的站位,还告诉她接球时要注意步伐的移动,先退半步后出手,嘉嘉坚定地执行了教练的安排,尝到了胜利的滋味,她开始树立信心。在整个过程中,我和教练都没有对孩子说“你能行”“不要怕”之类的话,而是尝试让孩子在改变战术的过程中,增加可控感和获得感,体会到自己也可以赢球,自己也能行。
第四局,对方也改变打法,发球全部发到了嘉嘉正手短球的位置,嘉嘉努力想把球接到对方的反手位,但技术没有练到位,只能接到对方的正手位,直接被对方“一板拉死”。我轻轻问她:“你能把球接到对方的反手吗?”她说:“妈妈,我接不过去呀!”我说:“那你还摆斜线,而他一直拉直线,你摆短后能不能给反手位置的防守?”嘉嘉点点头。面对3∶7的比分,她不急不忙,每一板都在思考后发球,特别注意反手的防守和正手的进攻。面对对方咄咄逼人的进攻,我虽然担心嘉嘉沉不住气,但没有直接说“不要着急”“不要放弃”“动脑思考”之类的话,只是在技术上依据她的情况及时给予指导,让她再次体验到,球场中只要思考、分析,发挥自己的优势,就会有赢球的可能性。
第五局,嘉嘉变得更加坚定、更加自信,眼神中流露出想赢球的渴望。在10∶8领先时,被对方追平,交换发球时,我看到孩子深吸一口气,发出一个落点十分刁钻的球,对方没接到,而对方发球又打出了一个漂亮的发球抢攻,11∶11!嘉嘉又拿到了发球权,她毫不犹豫地又发了一个和上次一样的球,出乎对方的意料,嘉嘉直接得分,12∶11!这时嘉嘉完全掌握了场上的节奏,坚定地把每一板都打好落点,终于对方拉球出界,嘉嘉赢得了比赛。在这一局中,我和教练只是在旁边带领小队员为她加油助威,没有任何指导。面临比分持平的“险境”,嘉嘉表现出了冷静思考的能力,学会了琢磨对方的球技和心理,利用短球和长球的交替打法,让对方措手不及。她完全靠自己的能力增长了信心,赢得了比赛。
嘉嘉的这场球赛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需要拥有先进的理念和正确的认知,时时处处给孩子光,照亮他们前行的路。这就需要具备几点最基本的认知:
首先,教育是“助产术”,不是直接灌输。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法被称为“助产术”。他认为教育是思想上的“接生”,强调教育应该是由内而外的,是将儿童心灵中的智慧不断引出、发展的过程。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个孩子都有无法估量的潜能,我们需要抓住教育契机,通过多种方式适时引导,让孩子的潜能得到强化并发展成为自己的特长,进而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引导的过程也是建立孩子自信心的过程。当孩子面临困难时,我们要将孩子的注意力放到“我能做好”上,逐渐消除他自卑、逃避的消极心理。当然,这需要耐心对孩子分析他的优势,而不是简单盲目地告诉他“你是最棒的”。孩子有了自信,存在感就会很强,潜意识里就会对自己说“我可以”。
其次,教育需要技巧,不是简单直接地加油助威。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但教育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需要用行动来影响孩子,就像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在后面默默推着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大跨步前进。当孩子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时,我们要及时调整自己的焦虑情绪和教育方法,正如球场上需要调整战术,不同时期、不同情境需要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当孩子遇到问题时,我们需要耐心指给他解决问题的方向,给他试错的机会,不断给他存在感和掌控感。当孩子尝试到第一次成功的快乐时,我们需要给予赏识和鼓励,但直接说“你真棒”等表扬语往往收效甚微,要恰如其分地告诉他“你可以继续尝试”,让他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难题。当他屡试不爽时,他的满足感就会强化成一种力量,再遇到问题时就会自己思考如何应变,这就是教育的成效。
教育是复杂、细腻、持续、缓慢、优雅的过程,既温柔又坚定。教育是无形的,散落在每一个正在发生或可能发生的行为举止里,也隐藏于每一个孩子的内心深处。愿我们每一个教育者以仁爱之心、用智慧之法,做看不见却能实实在在影响孩子心智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