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楹联书法看清代社交文化

2023-04-05薛帅杰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寿辰书家楹联

□薛帅杰

《花前身外》七言联 清·吴滔

清代楹联书法嘱赠,是文人士子社交比较高雅的一种方式。关于楹联书法嘱赠的社交隐喻,谷向阳先生论曰:“题赠联也称交际联,是人们在社会交际和联谊中为了表示敬仰、赞颂、祝贺、勉励、怀念等宗旨而题赠的对联。主要应用于社会名流、文人雅士等知识阶层,与赠言、赠诗一样,表达思想,增进友谊。这种对联多作为一种珍贵礼物、艺术品或友谊的象征,常被当事人辑存或收藏。”谷先生所言,基本概括了楹联书法所担负的社交功能,同时,也指出了其所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

通常情况下,楹联书法的生成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嘱托之人规定书写内容,然后由书家进行创作;其二是嘱托之人只是希望乞求一副对联,对于文字的内容不做规定,任由书家自我发挥;其三是书家主动向友朋赠送楹联书法,以见真情。

刘墉弟子英和曾在《恩福堂笔记》中记载:“纪文达公出刘文正公门,与刘文清公友善,文达凡自治联语,皆求文清书。”这是楹联命题书写的例子。多数时候,在向书法家乞求楹联书法时,嘱托之人不规定楹联书法的内容。即便如此,书家在选择书写内容时还是非常考究的。

那些文学素养较高者,自然是根据嘱托人的身份地位、生平事迹、性格为之撰写对联,以期对嘱托人给予较为恰当的评价。如果书家自己的文学素养不高,还达不到自撰楹联的水平,那么就参考别人的楹联佳作或者书写一些格言警句之类。其中,体现出楹联书法兴盛与楹联文学兴盛之间的内在关系。南怀瑾先生曾说:“中国文化,在文学的境界上有一个演变发展的程序,大体的情形,是所谓:汉文、唐诗、宋词、元曲、明小说,到了清朝、我认为是对联。”

来而不往非礼也。清代文人之间还存在互赠楹联书法的情况。若是遇到寿辰、及第、乔迁新居等喜事,楹联书法赠送也是必不可少的。梁章钜《楹联丛话》载:云台师有老妾刘恭人,即嫡配江夫人之媵也。……今岁七十寿辰,师许同人为之制锦称觞。余亦制一联往祝云‘鹿宴沐恩浓,正及臣门膺旷典;翟衣襄政久,更看子舍策清名。’翼日,师亲来谢步,并曰:‘此番同人所赠联轴颇多,惟阁下及右原所赠句最佳。’右原句云‘温温恭人,母以子贵;潭潭相府,日引春长。’”

除了寿辰需要楹联书法来恭祝外,科举及第也需要楹联书法来庆贺。吴恭亨《对联话》曰:“前清科举时代,凡受试及格者,宗族交游辄制为联语以相庆贺……往时科举制未废,凡附学籍及中式乡举者,其授业师必特制联额为贺。”《对联话》所举可以赠之以楹联书法的时候很多,其中也有为送别的。王筠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则说:“承赐楹帖,感谢之至……弟之求字,素与众异。弟性好友,又愿聚不愿散,故遇君子之不遐弃我者,必乞其书,不必其工书也。当不得见时,辄出展玩,辄为欢然有喜。”

“当不得见时,辄出展玩”,才是离别赠联发挥的主要功用。清人楹联书法嘱赠中,还有以此作为奖赏者。曾国藩日记载:咸丰十年五月十一日,曾国藩各对联下款,各送宿松绅士十对、县令一对”;同治二年二月初九日,曾国藩竟然“中饭后将对联四十余付下款,送各营官”。像曾国藩这样大方的楹联书法家,着实不多。除了注重正文外,嘱赠楹联书法的落款也颇有深意。嘱赠楹联书法落款分穷款和富款,穷款简明扼要,富款意味深长。在品读嘱赠类楹联书法时,断不可忽视款识的价值。

《长将自有》清·曾国藩

清代书家创作了大量嘱赠类楹联书法作品。不仅是书法家,普通文人也常常会受人之嘱而书写。从可查的楹联书法文献和传世的楹联书法作品来看,清代嘱赠类的楹联作品是海量的、全方位的,又是相互交织的,每一位读书人都参与其中。楹联书法嘱赠犹如一张社会关系网,从中映射出文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

猜你喜欢

寿辰书家楹联
文人匪事
杂说书家之性灵
孔府的年节楹联
贺阮泊生百岁寿辰楹联作品一
贺阮泊生百岁寿辰楹联作品二
人小鬼大狄仁杰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我与楹联缘不浅
楹联简史三字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