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甲骨文书法

2023-04-05潘主兰

老年教育(老年大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甲骨文线条书法

□潘主兰

甲骨文作为书法研究,始自董作宾。他从“大龟四版”中得到启示,认为甲骨文研究范围有扩大趋势,从文字学、古史学的范围,进而至于考古学的研究。他对甲骨文字研究项目提出十类,第十类为书法。为了断代需要,他把甲骨书法分为五期,如雄伟、谨饬、颓靡、劲峭、严谨,颇有见地。

《不发狂言易吉利 多行好事自康强》潘主兰

历观不同时期,甲骨文有不同结构风格出现,基本表现为对称平衡、形态端庄。固然某些地方略有斜形,依然不失其肃穆典重之风。甲骨文字以象形为主体,既是字又是画,于此可证“书画同源”之说不虚。它凭借着对象特点,经艺术加工,把特征予以高度概括刻画出来,形成殷商文字。甲骨文字距参差别致,行距疏宕有余韵,初看似无一定规则,实为无规则中求规则,独辟蹊径,崭新而美观,发挥书契特殊的艺术性,不由使人敬佩殷代卜人书法之高深造诣。甲骨文书法艺术,自有它的特点,不容忽视,那么如何抓住其特点,是书写的基本要求。

契刻使用冲刀,刀笔似乎无不尖锐锋利,秀劲瘦硬而有力,是其独特风格之所在。若能细察拓片和实物,不难看出刀笔起处带有尖形,但不是十分尖利;收处多尖形,但不甚利尖者不多见。笔画中部,下刀略重,较起笔、收笔略大些。其转笔处衔接平衡,巧夺天工。那么以笔代刀,是否也要表现冲刀味道?我认为无论长线条、短线条或点画,笔笔要中锋,是甲骨文书法所应共同遵守的根本法则。遵循这一法则而心摹手追,便有跌宕的风韵流露,而不是一味追求其硬如铁线,还要于瘦里求其遒劲。明乎此,才能掌握甲骨文的诀窍,才能表达冲刀的味道,才能写出甲骨文的神韵。所以甲骨文不能写得像玉筯、悬针形体,也不能写得像铸造出来的钟鼎文的浑圆线条,更不能写成像凿刻出来的诏版文的方折模样。苏东坡评书有云“字外出力中藏棱”,意味尤其深长。

写甲骨文是不是有必要多保存些形似呢?我以为应该理解它的规律,每个字无须强求长短大小统一,笔画也可以有粗细变化,可在拓片或实物上多加揣摩,以此借镜,可知保存形似的必要性。

在龟甲兽骨上,曾发现契刻刀笔边缘有朱墨痕迹,考古学家认为殷人先书后刻,也有认为直接用刀契刻的,姑且不辩,但契刻是肯定的。今天将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以毛笔写于纸上,即以笔代刀,表现出刀的韵味来。

美学理论家说过,凝结着有节奏、有规律的点画笔力,是具有很强生命力的运动,是产生美的基本,要达到力的表现、美的创造,没有力就没有美可言。我们果能以笔代刀,反复悉心讲求运笔方法,无非为了表达力的目的。若能做到这点,便是寓力于形似之中,取神于形似之外了。毕竟书写与刻有所不同,笔情墨趣,亦要讲究。书写甲骨文要有变化,创造理所当然,然而,一定要以美观为前提。

“书贵瘦硬方通神”七字,大胆取作衡量甲骨文是否恰当呢?论瘦与硬,二者都要下功夫,不宜偏轻偏重,瘦是细线条,硬是笔力坚挺,假使瘦而不硬,岂不像个羸弱病夫,奄奄无生气?由于瘦而且硬,才会达到通神,杜甫正是从优秀书法作品中得出正确的经验之谈。反而言之,是不是肥软就不能通神呢?甲骨文里也有肥腴的线条,如帝乙、帝辛时期,田于麦麓刻辞、田于鸡麓刻辞,整个形体稍肥腴,有似三代古铜器铭文。所不同者,只是笔末尖利的另一种风格,较之“大龟四版”刻辞之美,当自惭形秽,优劣立见。如为特殊嗜好,亦又当别论。我们选材学习,固然不论是肥是瘦,凡是美的都可以选取,似不成问题。记得《南史》中有沈昭略“瘦已胜肥,狂又胜痴”一语,颇有意义,如谓我厚瘦薄肥,只好一噱置之。

《录丁辅之画梅诗》董作宾

猜你喜欢

甲骨文线条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线条之美
书法欣赏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
最“萌”甲骨文——心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