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古为师 质厚为本
——翁方纲临楷书《洛神赋十三行》

2023-04-05□肖

老年教育 2023年3期
关键词:翁方纲欧阳询洛神赋

□肖 煜

乾嘉时期金石学繁盛,促进了一大批学者兼书家大量寻碑、访碑,从中反思书体演变与风格发展,将对碑刻的研究与理解融入自身创作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碑派书风的发展。翁方纲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人,著有《两汉金石记》《粤东金石略》《汉石经残字考》《石洲诗话》等。翁氏学书由唐楷碑刻拓本入手,于欧阳询楷书用功最深,其中尤其钟爱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无日不心摹手追,并收藏不同版本的《化度寺碑》进行临摹学习。

临《洛神赋十三行》 清·翁方纲

翁方纲书学与诗学思想都深受黄庭坚影响,并将“质厚”作为学书准则。其在《复初斋文集》中就反复提及:“山谷云:‘以古人为师,以质厚头本。’不蛮为学书者之言也。”“夫士,以学养为归,质厚为本,此读书立身之要言。吾尝宝山谷二言曰:‘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三十年来,与天下贤哲论文,不出此语。”其书风质朴的原因,一方面是受到前人崇古学古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与他崇尚金石考据,以篆隶为本,对汉碑、唐碑中质朴古拙风格的吸收有着密切关系。

翁方纲重视书史源流,不断探索书体演变与风格发展问题,研究书体由隶变楷的过程,并且极为重视“质厚”这一特点,他强调:“书虽小道,而篆、隶之后,变为正楷,汉、魏之后,结为晋、唐,盖一言以蔽之曰:‘质厚而已矣。’”他注意到宋后多以行入楷,所以非楷之正,并且在对碑帖校勘中意识到宋人刻帖的局限性,因此主张由唐溯晋,其中尤其推崇质厚、含有隶书笔意并承袭晋法的唐碑。翁方纲云:“书法篆为正,隶、楷则通矣,然其通也,何非法乎?楷法独以晋言之,何也?曰:隶之变楷也,当在汉、魏间,而晋则楷之始也。”《苏斋唐碑选》中选入的 50种唐碑即是以承袭晋法为标准进行选择的。翁方纲认为唐碑之中,欧阳询特立独行,是为楷书之正,且浑厚润泽,有晋人遗韵,含有隶书古法,这也是他一生钟爱欧阳询的原因。

翁方纲此作,书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其时年62岁,风格已趋近成熟,用笔简洁,以宋拓《洛神赋十三行》为底本进行临写。此作并未改变原有的章法布局,但在临写时部分字法并非完全相同,如第3 行中的“兮”、第6行中的“之”、第9行中的“”等字皆与原帖有较大差异。此作虽为临作,但仍能从中看出翁方纲师法欧阳询,结字瘦长,中宫收紧,而作品后半部分题跋处相较前半部分字的斜势更甚,与原帖的端劲疏秀有所不同。可见翁方纲试图跳出唐楷规范,上追魏晋遗意,虽已达到其遵循的“质厚”标准,但长时间临习唐楷使他无法迅速改变用笔习惯,仍有唐楷气息。晚年翁方纲曾说:“小字不难于得形,而难于传神;不难于紧密,而难于纵横,有法外之意,可语此者鲜矣。”可以看出此时他对小楷的理解更上一层,在于取势而不在于细节,在于舒展而不在于收紧。正是观念的改变,使他晚年的作品与早期临习的唐楷有着较大区别,更具拙意。

历代对翁方纲书艺的评价褒贬不一。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评其“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耳”,虽是对其过于追求笔画细节的批评,但也反映出翁方纲以古为师的坚持。马宗霍《岳楼笔谈》称:“覃溪以谨守法度,颇为论者所讥;然其小真书工整厚实,大似唐人写经,其朴静之境,亦非石庵所能到也。”翁方纲学书坚持“没有一笔无出处”,主张临帖必先得形似,后得神肖;若是先言神肖,不注重形似,则会助长蔑古之风。后学者应怀有敬古之心慎之又慎。正是其为官、治学、书艺事事都抱有敬慎之心,才使他的书风具有质朴浑厚之气。但这也造成他的书法作品缺乏创新之处,虽沉稳有度,但未曾于稳中求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翁方纲晚年的作品虽更多一丝拙味,但也无法从历代楷书中脱颖而出。

猜你喜欢

翁方纲欧阳询洛神赋
翁方纲在江西的诗学活动考论
“吾斋正有兰亭癖”
——翁方纲定武《兰亭》的收藏问题
书法家欧阳询貌不如字?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迁想”与“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品鉴
唐欧阳询《用笔论》
哪一笔是自己的
1《洛神赋图》:爱情范本,古典绘画的瑰宝
翁方纲重要诗学著作手稿秘藏2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