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神”理论探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治疗

2023-04-05刘欣蕊

中国民间疗法 2023年1期
关键词:调神心神共病

刘欣蕊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饱受疼痛折磨的患者多数存在负性情绪突出的情况。2020年国际疼痛学会将“疼痛”的定义修改为: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情感体验,或与此相似的经历[1]。疼痛与负性情绪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共病是指同一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以上的疾病,例如疼痛与抑郁共病、疼痛与焦虑共病等,往往会出现更加复杂的临床症状及不良预后。中医对于疼痛的认识从古籍文献《素问 · 至真要大论》中“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描述,至当前针灸治疗痛证的调神止痛法,都说明了中医对痛证治疗的认识离不开“心神”二字。大量古代文献和现代研究结果均强调在治疗疼痛类疾病特别是慢性疼痛时,要注意疼痛与负性情绪共治,即应“身心共治”。调神止痛的思想以身心共治为特点,体现着中医整体调节、形神一体的诊疗理念,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治疗上有着独特的优势。本文基于中医“神”的理论,探析调神止痛的理论机制,并从针刺、推拿及导引3个方面探讨治“神”思想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治疗上的具体应用,为临床诊治本病拓宽思路。

1 调神以止痛

1.1 宁心安神止痛 “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感觉、知觉等皆属于“神”的范畴。机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疼痛感觉,也是神的作用。《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云:“痛则心专在痛处,而神亦归之。”说明疼痛是心神对痛刺激的感知。心为神之居,且“心部于表”,外部刺激作用于皮部并通过经络传导至心,心神便能做出相应的疼痛反应[2]。对于由精神创伤与情志刺激引起的疼痛感受也可通过经络传导至身体的不同部分,且疼痛的部位和程度会随着患者的情绪变化而变化。《灵枢 · 口问》言:“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因无法调节自身情绪,常常处在悲伤、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之中,无法自拔。这种负性情绪状态会导致疼痛时间延长和程度加深,从而使疼痛和负性情绪形成恶性循环。王冰在注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时指出“心寂则痛微,心躁则痛甚,百端之起,皆自心生”。可见心神的状态可直接影响疼痛的程度。现代医学研究亦发现,愤怒与悲伤情绪会增强女性纤维肌痛患者的疼痛感[3]。由此可见,临床治疗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时应采用宁心安神之法,缓解负性情绪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困境,以此阻断和转移心神对疼痛性病理变化的感知,这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

1.2 调神治气止痛 神主宰着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通过调控气化活动主宰人体的生长变化。《张子正蒙 · 神化》云:“气之所至,神皆至焉。”神对气 起着主导作用,气的升降出入和气化都由神主宰调控。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因长期处于负性的情感体验中,导致情志失调、心神 不守。《灵枢· 本神》云:“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若心神不安、情志郁结则气机闭塞不畅,气血阻滞于内,病理产物堆积,即见“不通则痛”。《素问 · 五常政大论》言:“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气止则化绝。”神机是生物体自身的气化过程,表现为生物体内在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而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活动的根本[4]。若心神乱则神机不行,气化功能失常,升降输布失司,代谢失调,气血精津液无法散布周身,皮毛肌腠、四肢脏腑无气血荣养,即见“不荣则痛”。由此可知,改善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需“治气”,而治气的关键则在于“调神”。《灵枢· 行针》载“神动而气先行”,调神即是治气。通过调神以疏导气机,使气血能正常周流运行于全身,机体的气化功能恢复,自然能够缓解因负性情绪放大的疼痛感受。

2 治法探讨

2.1 针刺治神,心胆共治 疼痛类疾病是针灸的优势病种。临床治疗痛证时,往往会在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与心神相关的穴位以提高疗效,而逐渐形成了调神止痛针法。有临床研究证实,针刺调神法不仅能改善痛证患者的负性情绪状态,且可止痛,增强疗效[5]。此外,有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神经环路干预高级中枢核团,发挥调节情绪的作用,具有“镇痛身心”的作用[6-7]。发挥出针刺调神止痛、身心共治的作用,需重视经络腧穴与心神的关系,正确把握针刺治神的原则,将调神贯穿于治疗的全过程。针刺以神为根本,《素问 · 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明确强调了治神的重要性。《灵枢 · 本神》载:“是故用针者,察观病 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可见要治神首先应“察神”,在针刺前需审察患者的精神情志状态。针刺治疗的有效性会受患者的配合程度及心理状态的影响[8]。针刺治疗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要取得止痛的疗效,医者必须重视对患者心理状态的干预。在患者描述病情的过程中,医者要认真倾听,与其共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医者应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安慰,以提升其信任度。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畏惧针刺治疗的患者,医者要通过沟通交流稳定其情绪后再施针。治疗时,针刺取穴应尽量精简,浅刺、少刺,以减轻患者的痛苦。

在针刺处方的选择上,目前临床采用的调神止痛针法多选择心经、心包经及督脉等直接与心神相关的经络和穴位进行治疗,目的在于宁心安神,醒神开窍[9]。除心经、心包经等与神密切相关的经络外,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治疗上,胆经亦不容忽视。从经络循行上看,胆经与心经相系,胆经经别“散之上肝,贯心”,心胆相通。《素问 · 灵兰秘典论》曰:“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见胆与心神情志密切相关。从主治病证上看,《灵枢 · 经脉》提及胆经“是主骨所生病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趾次趾不用”,可知胆经在痛证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胆作为能够调节精神情志的腑,与心共同主司人的神志活动。符文彬教授提出的“疏肝调神、心胆论治”治疗神志病的诊疗思路[10],也是基于胆与心相互为用、共治神志的理论思想。此外,《灵枢· 小针解》言:“神者,正气也。”治气应调神,而阳气可养神。胆属少阳,少阳为枢机,张介宾《景岳全书》中注:“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少阳运转输布一身之阳气,若枢机不利,则气机不畅,阳气郁滞。《素问 · 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若阳气阻滞不通,心阳受阻,心神失养,自然会出现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因此,对于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针刺选穴时应在选取心经、督脉等经络穴位的基础上,注重调治胆经,通过枢转少阳、通阳安神以止痛。研究表明,强力针刺双侧胆经的环跳穴具有缓解疼痛和焦虑情绪的双重作用[11]。当前临床运用心胆相通理论采用针灸治疗痛证也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如徐丽华等[12]运用针灸从心胆论治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显著,文幸等[13]运用针灸从心胆论治围绝经期慢性颈痛取得较好的镇痛效果。可见,重视胆与神之间的联系,心胆共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针刺调神止痛的疗效。

2.2 推拿安神,调和五脏 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因疼痛迁延难愈、治疗时间长,往往容易出现排斥针药的情况,而推拿作为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外治法,患者无需受药物和针刺之苦,通常乐意接受。推拿通过多种手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柔和舒缓的手法具有抚慰情绪、镇静催眠等作用,在情志疾病的治疗上能够发挥独特优势。

推拿治神重在“调腹”。腹部推拿,以调节脾胃为中心,运用适当的手法刺激腹部脏器的体表投影区,具有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14]。脏腑藏于腹中,而神又分藏于五脏中,如《素问 · 宣明五气》言:“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五脏调和,则五神得安,可见调腹即是调神。腹部与十二经脉及奇经八脉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推拿腹部,按揉经络穴位,能够调畅经脉气血,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血脉通畅,脏腑功能正常,神有所养,自然有助于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如海兴华等[15]运用腹部推拿治疗心脾两虚型广泛性焦虑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人之元神居于身体正中,即腹部的位置,而元神统摄五神,若元神受扰,则五神不安[16]。适当的腹部推拿手法可使元神归位、五脏调和,则心神、魂、魄、意、志五神得安,自然能达到调畅情志、安神定志的功效。如张灵虎[17]运用调神腹部推拿法调节人体的“元神-五神-七情轴”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素问 · 玉机真脏论》曰:“心受气于脾。”脾胃升降输布功能正常,才能将水谷精微上荣于心,奉养心神。脾为仓廪之官、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则神有所养、心神得安。何佩等[18]基于“心脑同治,腹背双调”理论运用推拿治疗焦虑症,在缓解精神性焦虑的同时,又可改善疼痛等躯体症状。《素问 · 痹论》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腹部推拿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状态,减轻患者对治疗的排斥与恐惧心理,起到调畅气机、安神宁心的作用,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理状态。周慧[19]运用腹部推拿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不仅可减轻患者的痛苦,且提高了其接受度。

2.3 导引凝神,调畅身心 导引是以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传统健身方式。患者通过体式、调息、冥想等导引锻炼促进身心与外在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具有形神共调的作用。形与神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神为形之主,形为神之居。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因长期处于疼痛和负性情绪状态中,会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发生改变,引起中枢敏化[20]。患者对外界刺激的痛觉感受阈值低于普通人,心理上过度敏感,可见神不安则疼痛更甚,而导引术要求练功者排除杂念、精神内守。锻炼时,患者的呼吸、意念随着肢体一起活动,将意识与形体动作相结合,形动而心静。在此状态下,患者形、气、神协调统一,躯体和精神都能得到很好的放松。李俊俊[21]基于中医养生典籍创编导引方治疗中老年慢性肩痛患者,结果发现该法在缓解疼痛的同时能改善患者的焦虑状态。由此可见,以动静结合、身心共治为特点的导引术能够转移患者集中在病痛上的注意力,具有凝神静心、缓解拘挛疼痛的作用,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治疗上具有重要意义。

“调形”“调气”与“调意”是传统功法练习的三要素。其中“调意”在于凝神聚意,排除一切杂念。导引锻炼时,医生引导患者调整呼吸,凝神聚气,调动自身的意念来调控躯体运动,以意引气,将人体正气引至病痛部位,使气至病所,以达到调和身心、宁神止痛的效果。如《灵枢· 周痹》所云:“痛则神归之,神归之则热。”心神能够驾驭人的阳气,阳气汇聚则热,热气至则痛止。此外,太极拳、八段锦等功法锻炼能够调畅气机、通利血脉,缓解疼痛。如《吕氏春秋 · 尽数》所言:“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研究表明,习练太极拳和八段锦能通过肢体局部拉伸运动激活深部组织感觉传入的镇痛机制,并直接作用于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改善痛情绪与痛行为[22]。相较于单纯的有氧运动,具有调节身心作用的传统功法对疼痛的改善更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其对颞中回和小脑外侧活动的调节有关[23]。

与此同时,医者也应重视中医功法的练习。在运用针灸、推拿等方法治疗时,只有医者本身精神专注、神形合一,才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神气,真正达到“治病调神”的目的。正如《金针梅花诗钞》言:“能治神者可治针,治神之要在修身。”承淡安、郑魁山、邵经明等多位针灸名家都强调功法的修炼[24]。医者通过练习中医功法,如站桩、静坐等方式,可调心调息、安神定志,使神形相合,在治疗疾病时才能“手随心转,法从手出”。由此可见,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治疗上配合使用导引法,不仅有利于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也可调整医患双方的身心状态,达到守神的共振态[25]。

3 小结

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病机复杂,诊断难度大,患者疼痛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且临床表现和对治疗的反馈各有不同。目前西医治疗以抗抑郁药物为主,配合非甾体抗炎药及心理治疗等,但其疗效有限,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和不良反应。因此,除药物治疗外,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建立多元化康复计划,整体调节患者身心共病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中医外治法以形神共治为特点,在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治疗上具有独特优势,而要发挥出这种身心共治的疗效,就要深刻理解“神”理论。在运用针刺、推拿及导引治疗疼痛与负性情绪共病的患者时更要重视精神情志的作用,打破疼痛与负性情绪相互作用的闭环,调神以止痛。神主宰着人体全部的生命活动,形是神的外在体现,调神要着眼于全身。针刺治胆旨在通过调畅少阳枢机,促进阳气周流、气机升降,开解肝胆之郁;腹部推拿旨在通过调腹使心神安宁,调节脾胃功能,疏通经络气血,调和五脏之神;导引锻炼旨在通过功法练习调畅身心,凝神定志,以形导气,舒展拘挛之态。医者善用调神止痛、身心共治之法,患者得以凝神静心、形神合一,医患双方相互配合,自然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调神心神共病
闻花香心神怡
抑郁状态与慢病共病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相关性及干预疗效
二十世纪美术钩沉·吴嘉行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浅谈散偏汤合四逆散治疗偏头痛-抑郁症共病
冬季养生五大关键词
老年人“共病”问题概述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卒中后抑郁焦虑共病的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