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浅论

2023-04-05

戏剧之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起源舞蹈

赵 敏

(合肥经济贸易科技学校 安徽 合肥 231261)

在诸多艺术形式中,舞蹈的特点是不受外界的影响,个人以及群体都可以尽兴地欣赏和创造舞蹈。客观地说,舞蹈可以促进青少年生长和发育,激发人类的想象,扩大并加深人们的情感以及合群的本能。[1]

一、古代舞蹈的起源

关于舞蹈的起源,有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情感说、劳动说等说法。[2]我国古代典籍里对此多有记述。舞蹈是“乐心内发感物而动”的动作的外在表现,并且舞蹈会随时跟着人喜怒哀乐的感情而变化。

从目前的文献来看,舞蹈的起源大致有寄生于巫、寄生于戏两种说法。然而,中国上古时候最先开始舞蹈的,应当还是巫觋,他们是专以舞蹈为职业的。巫的本职在于歌舞,而舞蹈由此兴起也是有很大可能的。当然,也有人认为舞蹈寄生于古代的戏本。

当人类需要表达快乐情感的时候,表现在颜面的为笑容,表现在声音的为笑声,表现在手足体态的则为舞蹈。《诗序》写道:“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也写道:“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由此看来,舞蹈的发生应当是在人类极其快乐之时,并且在狂歌之后,舞蹈也是人类快乐表现的极致。所谓:歌,咏其快乐之声;舞,动其快乐之容。因此,古代之舞,无不有歌;近代之舞,无不有乐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仅仅是舞蹈的雏形,比不上后世节奏上的完备;这初具雏形的舞蹈,完全受内心快乐的支配,极为自然活泼,而且远胜近代的节奏,这些节奏反而束缚内心的愉快。

《路史》《吕氏春秋》等典籍也记载了舞蹈的起源。《路史》中写道:“阴康氏之时,水溃不疏,江不行其原,阴凝而易闭,人既郁于内,腠理滞着而多重腿;得所以利其关节者,乃制为之舞。教人引舞以利导之,是为大舞。”《路史》上这段关于中国舞蹈起源的记载,大意是在阴康氏的时候,因地方潮湿且人民多病,于是作大舞来教育民众,利其关节以保持健康。《吕氏春秋》则写道:“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著,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吕氏春秋》这段关于中国舞蹈起源的记载,大意是在陶唐氏的时候,也是因为排除疾病,以保健康而作舞蹈。阴康氏是否为《吕氏春秋》中陶唐氏之转音,亦为陶唐氏之别写,或两书传闻异辞,因现无其他书籍,不便考证;但中国舞蹈的起源,远在陶唐氏以前,则可以断言了。在陶唐氏的时候,人类已经发现舞蹈为人类之健身法则,因教人舞蹈以却病,而不只为快乐的表现了。舞蹈由快乐的表现,进而发展为人类健身之法则。中间历史的演进,也非短时间所能成功的。可以说,《路史》《吕氏春秋》是记载中国舞蹈起源的两部重要古籍。[3]

二、古代舞蹈的发展

商代的人对于跳舞颇有兴趣,民间好鬼,祭祀频繁,常用巫觋,以乐神人,跳舞也就此盛行起来。

周室初兴的时候,乐舞仍然盛行,周公制礼作乐,把前代的礼乐作了一番整理,各种舞蹈的制度才得以固定下来。也就在此时,舞蹈的制度才有了明确的规定。周初已经把舞蹈定为一种课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加以学习。周朝也是舞蹈的全盛时期,对于舞蹈的顺序、舞蹈的时间、舞蹈的器具,都有明确的规定。仅就舞蹈的器具而言,据《文献通考·乐部》记载,有相、应、牍、雅戈、签、弓矢、戚、扬、翟、鹭等十六种之多。周朝有比较成熟的舞蹈的方法,总结起来,即一种动作,必有鼓;动作终了,必蹲下;文舞主揖让,故垂手示谦逊;武舞威武,要昂身击刺。这也是古代朝廷宗庙的乐舞的基本模式。[4]

周朝时舞蹈所用的器具,所穿的衣服,无不釐然有序,载明简册。天子有时赴太学观舞,有时和臣下同舞,这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礼仪。初时,舞蹈大多用于祭祀和国家典礼,舞蹈十分郑重庄严。但后来舞蹈渐渐用于会宾游宴,一面喝酒谈笑,一面有轻歌曼舞在旁助兴。周代庙堂之上,君臣之间,祀庆重典,游乐筵宴,都有跳舞表演,民间也盛行舞蹈。

舞蹈是一种艺术,艺术必定反映社会,而且随着社会变迁,自周秦而后舞蹈之道渐广,变化也逐渐增多。三国之际,魏武帝曾增损汉乐,晋仍沿袭其旧制,更有《正德》《大豫》二舞,以太常官监督管理。初唐舞蹈除此之外,又有武后作《圣寿舞》,用舞者140 人。宋代承唐制,发明了队舞。元代郊庙宴飨的乐舞,和前代一样,没有多大的变化,只是增设了各种乐队。明朝乐舞,置太常司专管其事;增设乐官乐舞生,以为郊庙典礼之用。至于清代,一般郊庙乐舞,和前明差不多,另外,《杨烈舞》《喜起舞》等还保留着满洲人的精神。[5]

中国古代舞蹈经历了原始社会、封建社会漫长的历史时期,并有了若干阶段的发展、演变,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的神韵和审美特征的中国舞蹈艺术,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创新、吸收以及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舞蹈艺术通过反映内心意愿和想法的动作,来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或袒露或倾诉。[6]同时,中国古代的舞蹈,虽未能以接续完整的样态被保护并被传承,但在中国古代文明所辐射的疆域内外,以形而上的精神、形而下的器物或非物质文化的技艺,以及通过文字、图像、符号等多样态方式得以流传。[7]

三、舞蹈教育功能及演变

舞蹈不仅是一种艺术,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具有教育功能,也是一种体育活动。

唐代杜佑《通典》写道:“舞也者,咏歌不足,故手舞之,足蹈之,动其容,象其事。”《诗序》则写道:“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然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之自运,欢之至也。此舞之所由起也。”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是跳舞的起因。因此,自原始社会以来,就有舞蹈,而且其和音乐具有最密切的关系。

《礼经会元》上甚至说舞蹈能“移风易俗”,书中写道:“教之以舞,所以均调其血气,而收束其筋骨,条畅其精神,而涵养其心术。是以血气和平,耳目聪明,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礼经会元》是宋朝时所作,具有不少时代的印记,不但会把舞蹈当作调其血气健身的法则,而且当作涵养情性的方术。因此,要把舞蹈的效果扩充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上去。

《律吕精义》关于舞蹈的本质则有着生动的论述:“凡人之动而有节者,莫若舞;肄舞,所以动阳气而导万物也。夫乐之在耳曰声,在目曰容,声应乎耳,可以听知,容藏于心,难以貌睹;故圣人假干戚羽旄以表其容,发扬蹈厉以见其意,声容选和,则大乐备矣。”《律吕精义》是明朝朱载堉所作,自然有更多历史的色彩,非专指起源时代。不过他说舞蹈是因“乐心内发,感物而动,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而起,确为精辟之论。可见舞蹈之起源,为快乐表现之极致,与“不觉手足自运,欢之至也”,古今亦有同感,非一人之私见。中国的舞蹈由快乐所致,进而发展为健身的法则,提到中国古代的体育教育,便不能忘掉“十有三年舞勺,成童舞象,二十而冠,舞大夏”。因此,中国的舞蹈,才能形成中国唯一的体育制度。[8]

中国古代舞蹈与我国古代的宗教哲学密切相关,以“圆”的动作体现精神性;同时,中国古代舞蹈蕴含了强烈的精神性,包含诸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因素,这也让中国古代舞蹈更能走进人们的精神世界,更能产生对人精神上的教化功能。中国古代舞蹈有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最具有代表性的哲人当属孔子了。孔子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在古代舞蹈中被反映出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的思想也对中国古代舞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与儒家思想一道,体现了古代的宗教哲学精神。

中国古代舞蹈发挥其精神教化功能有着善于传情达意、较广的受众范围以及统治者对“乐与政通”的重视等有利条件。《礼记·乐记》记载:“德者,性之端也;乐者,德之华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就说明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更是一种真善美的传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发展到封建时期,舞蹈从宫廷走向民间或者舞蹈从民间走向宫廷,都较为普遍,标志着舞蹈既为王公贵族服务,也为市井群众服务。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也乐意出现“乐与政通”的局面。因此,中国古代舞蹈精神教化功能与国家政治、自然环境、“道德”行为以及个人自我完善等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其主要表现。[9]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上来说,“舞”的最高价值是助世间的生命个体于无常的人生中寻找恒定的生命法则,去体悟生命的真谛。在中国古代,舞蹈作为“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中国古代舞蹈也是中华传统身体文化的承载者,从而承担“修身”以及完善人格的文化使命。比如,周代《六代舞》《六小舞》,就兼有祭祀和教育国子的双重使命;汉代《盘鼓舞》,完美演绎了道家所提倡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生命追求;魏晋《鸲鹆舞》,展现了舞者谢尚崇尚自然,超凡脱俗之志。纵观历史,刘邦《大风歌》、李世民《秦王破阵乐》等,有歌功颂德之意,更是内圣之学的“具身化”。[10]

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从早期的巫觋、祭祀到后来的会宾游宴、发挥教育功能乃至娱乐大众等,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人们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就会手舞足蹈。人类利用舞蹈来自娱自乐,舞蹈也逐渐成为具有表演性质的娱乐大众的艺术。[11]中国古代舞蹈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影响着世代的炎黄子孙,也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灿烂文化。[12]我们只有了解中国古代舞蹈的起源与发展,将自己置身于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历史景观之中,才能认知和把握中国舞蹈艺术发生、发展的历史事实与客观规律,熟悉并了解中国舞蹈历史发展的进程和民族传统,为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起源舞蹈
你可曾见过父亲的舞蹈
圣诞节的起源
学舞蹈的男孩子
奥运会的起源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清明节的起源
校园舞蹈 多姿多彩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