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民族风格音乐在长笛教学中的应用
2023-04-05涂玉莹李曼玉
涂玉莹,李曼玉
(井冈山大学 艺术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一、中国主要的少数民族音乐风格——以蒙古族和维吾尔族为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民族文化中,音乐有着重要的功能和意义。在少数民族音乐中,我们可以根据表演方式,将少数民族音乐分为声乐作品和器乐作品两大类。我国的少数民族乐器有着众多种类且各有特色,主要分为吹奏、拉奏、弹拨和击奏四大类乐器。器乐曲根据演奏的形式可分为独奏和合奏。
(一)蒙古族的音乐
蒙古族音乐主要分为民间歌曲、器乐曲、说唱音乐和歌舞曲。蒙古族民歌分为长调和短调。长调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生活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人民以游牧生活为主,民歌便以反映游牧生活的长调为主。短调的特点则是节奏欢快紧凑、曲调短小,更流行于生活靠近南方的蒙古族人民,内容更多表现狩猎、婚宴等。在器乐曲方面,马头琴是广为人知的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的音色低沉,常用于演奏情感细腻、旋律线条悠远的独奏作品。不仅作为独奏乐器,而且常用于民歌伴奏。蒙古族的器乐曲创作乐思多来源于蒙古族民歌,如马头琴独奏曲《草原新歌》。蒙古族说唱音乐主要有好来宝和乌力格尔两个形式,好来宝是传统的蒙古族说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内蒙古东部地区,乌力格尔主要流行于东北内蒙古聚集区。说唱音乐内容囊括了生活中的各种内容。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歌舞曲是蒙古族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舞蹈动作也都大多来源于游牧生活,步法轻盈,动作豪迈,为舞蹈伴奏的歌舞音乐也洋溢着热情,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二)维吾尔族的音乐
维吾尔族的音乐主要分为民间歌曲、器乐曲、歌舞曲。民间歌曲根据内容不同主要有自弹自唱的库夏克,内容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为主,篇幅较短小,还有人民在劳动时演唱的劳动歌,以及为了抒发青年男女内心爱慕之情的情歌。在民族乐器方面,维吾尔族也非常丰富,包括弹拨乐器、拉弦乐器、吹奏管乐器、打击类乐器等。弹拨乐器有大家非常熟悉的热瓦甫,代表作品有《塔什瓦依》等;拉奏乐器常见的是艾捷克,常见于独奏,代表作是根据库车同名民歌改编的《古丽阿勒汗》;吹奏乐器中常见的是巴拉曼,盛行于南疆、吐鲁番地区,在木卡姆音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常见于独奏,代表作品有《牧羊人之歌》;维吾尔族音乐有着鲜明的节奏特点,所以打击乐器也非常丰富,常见的有铃鼓、手鼓等。切分节奏是维吾尔族音乐常见的节奏型,常用弱起节奏。在节拍方面,维吾尔族音乐也常用混合拍子以及变拍子,使得维吾尔族音乐旋律具有长短变化的节奏特点,这些节奏特点让维吾尔族音乐更富有舞蹈性。
二、长笛教学的发展现状及建议
(一)长笛教学的发展现状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中常见的乐器,长笛的音色悠扬动听,而且携带方便,这些特点使得长笛受到了众多音乐爱好者的欢迎。长笛在中国这些年的教育发展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但不论是在专业院校教育,还是课外业余教学中,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音乐素养培养
在日常教学中,部分老师更着重于器乐演奏技巧方面的教学。在演奏乐器的过程中,加强技术技巧的练习并培养正确的演奏方式是非常重要的,但也应该加强对音乐素养的培养。学生经常由于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了解不充分而导致演奏风格错误,或者是对乐曲的曲式结构不了解,进而不能很好地与其他乐器合作。
2.忽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现阶段长笛教学中,学生非常依赖教师,独立完成乐曲演奏的能力以及视奏能力比较差。很多学生在学习新作品时会模仿录音或者模仿老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并不能独立练习作品,对于作品的演奏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换一首陌生的作品又无从下手。
3.长笛作品练习单一化,缺少民族音乐内容
在长笛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只局限于练习考级教材中的作品,并且为了应对考级或考试,只练习其中的部分内容,而忽视了基本功训练以及除考级书之外的其他优秀长笛作品的学习。这就导致学生掌握的内容过于单一,并不能真正感受到长笛音乐的魅力。长笛是在20 世纪初传入中国的,在中国发展的这段时间内,部分作曲家根据中国的古曲并借鉴中国民族音乐,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长笛音乐作品,但是由于练习内容的单一化,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也没有学习演奏过这些经典的中国长笛作品。
(二)长笛教学的建议
1.加强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
针对学生音乐素养较为薄弱这个问题,教师应该在日常教学中加入相应的教学内容,重视音乐作品的背景介绍,并对音乐作品所处时期的音乐风格、作曲家的生平,乐曲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创作而成的等进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演奏风格,增强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此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对乐曲的和声织体、曲式结构进行分析,让学生在练习时加强整体性把控,更好地表达音乐情感。
2.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长笛的演奏技巧相比于其他乐器更为丰富,经常演奏快速跑动的密集音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慢速练习、改变节奏型等方式,提高学生在练习技术技巧时的效率。在提高音乐表现力方面,可以自行编配二声部和声,帮助学生感受演奏旋律的走向,感知音乐情感。在实际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实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上高效地解决练习问题。
3.增加多元化作品的练习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练习曲目的多样化,加强基本功练习,扩大学生平时所涉猎曲目的范围。根据学生的实际演奏能力,选择相应的曲目进行训练,在选择乐曲时也需要注意涉及各个时期。在长笛传入中国后,许多著名作曲家也为长笛谱写了大量的优秀独奏作品,例如《夕阳箫鼓》是谭密子老师根据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创作的。通过练习国内外不同时期的长笛作品,学生才能对长笛作品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在演奏形式上,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同学相互合作,可以与钢琴专业的同学一起合作演奏作品,或者与弦乐器或者是其他管乐器演奏者一同演奏,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中国民族风格音乐作品在长笛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打造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全球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给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带来了危机。长笛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通过日常教学和演奏活动,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教师应该充分给学生讲解不同少数民族音乐的主要音乐风格以及创作背景等相关知识内容,再对乐曲的实际演奏过程进行讲解。本文以两首经典的中国长笛独奏曲为例,分析民族音乐在长笛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内蒙古草原上》
《在内蒙古草原上》是20 世纪50 年代,由我国著名作曲家戴宏伟老师创作的,于1988 年在美国首演,这首作品在中国长笛的发展历程中有着重要的意义。整首作品体现了浓厚的蒙古族音乐特点,共分为四个部分。
引子部分运用了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音乐特点,旋律悠扬,意境辽阔,在乐曲一开始就给听众展现出大草原上的辽阔景象。在乐曲的开始部分,作曲家就提示了“辽阔、宽广、速度自由”等音乐术语,所以要求演奏者在吹奏引子部分时需要保持气息的流动性,这对演奏者的气息要求较高。在谱例中我们也能看见有较多的倚音和波音,这些装饰音是为了模仿内蒙古民歌长调中的甩腔和“诺古拉”的演唱方式,甩腔和“诺古拉”是内蒙古民歌常用的发音方式。所以在吹奏时,我们也应该模仿演唱长调音乐时的感觉,用长笛吹奏出相应的特点。
行板部分速度比引子稍快一些,旋律的歌唱性更强。在这一乐段中延续使用了引子当中的装饰音的写作手法。这一段音区较高,要求演奏者在吹奏时保持大量的气息支撑,通过控制气息来进行强弱力度的改变。
第三部分为乐曲的快板部分,有密集的十六分音符的快速音群,也有节奏拉宽、音域较高的部分。十六分音符多用跳音演奏,展现了内蒙古人民的豪爽性格以及骑着骏马飞驰在草原的场景。在吹奏这一乐段时,要求十六分音符演奏均匀,吐音干净短促、有弹性,使用双吐音的技巧,在吹奏较高音的长音时,口腔的状态应该较为松弛,不能过于紧张,保持气流的速度,使高音的音色宽阔。
最后一部分为引子的再现,又回到了自由的速度,通过力度的变化,展现了一番热闹的庆祝后辽阔的草原回归宁静的场景。
(二)《阳光灿烂照天山》
《阳光灿烂照天山》是长笛独奏曲中的重要作品之一,很多长笛演奏者都会在音乐会或是比赛中演奏这首曲目。这首作品是黄虎威先生在新疆采风后,根据新疆音乐的特点创作而成的。结合了长笛这个乐器优美的音色特点和丰富的技巧,描绘了天山的壮丽自然景色和新疆人民的欢乐场景。
在乐曲的引子部分和前半部分主要是用散板和慢板的旋律来描绘天山壮丽的自然风光。在引子中,一强一弱的力度变化就好比山间的回音,吹奏时需要将力度变化展现出来。引子中有大量的快速音群,在教学中需要提醒学生将音符演奏清楚后再加快练习速度。
引子结束后进入了乐曲的主题部分。这一段的旋律是明朗的,音域主要集中在中音区,需要演奏者富有歌唱性地吹奏这一乐段,要求气息保持流畅,在演奏低音时要用足够的气息将声音吹奏清楚。
乐曲的后半部分主要以快板为主,展现了新疆人民庆祝丰收的热闹场景。快板部分主要分为两段。第一段小快板运用了维吾尔族音乐中典型的切分节奏型,舞蹈的律动性较强。我们在演奏时要注意演奏出切分节奏型的特点,将重音吹奏清楚,并且这一乐段为小调,在演奏时要注意音色的色彩变化。
快板的第二部分以大量密集的十六分音符为主,并且部分音区集中在高音区,这对演奏者的技术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吹奏这一乐段时,需要降低吹奏速度,从慢到快进行练习,不可急于求成。练习高音部分时,应该要求学生放松口腔,运用更多的气息,嘴部肌肉不能绷紧。
四、结语
在长笛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学习和借鉴优秀的中国长笛作品,结合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让学生在学习长笛的过程中感受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在当代长笛教学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民族音乐在教学中更多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