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傩戏中的女傩神探秘

2023-04-05唐海燕

戏剧之家 2023年7期
关键词:孟姜女傩戏娘娘

唐海燕

(长沙师范学院 湖南 长沙 410100)

傩戏是以音乐和舞蹈形式呈现文学、艺术学、民族学、宗教学、巫术、舞蹈、民间杂耍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艺术,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广泛流行于四川、贵州、安徽、江西、湖南、河北等地。湖南是一个土家族、苗族、侗族、瑶族等多民族聚居和混居的大省,傩祭、傩俗、傩技、傩艺等傩文化丰富,是研究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戏剧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源库。湖南各族各地区的傩戏因社会历史发展形态及人文地理生态环境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发展层次、发展形态和艺术风采。湖南傩戏主要分布在古梅山地区(以今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古称上梅〉和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古称下梅〉为人文地理中心)及洞庭湖滨、武陵深谷、衡山四麓,遍及湘水、资水、沅水、澧水的广阔流域。

湖南的傩戏一直作为祀神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具有还愿功能。举行傩祭仪式是过去的人民大众从心理上、精神上克服生活苦难的主要方式之一。傩仪活动程序为:供奉傩神的神像—念诵经文—做法事—唱演傩戏—勾愿,从程序上看,傩神在傩祀活动中十分重要。傩戏中供奉的傩神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现实生活需求将历史上的一些知名人物进行神化或者仙化而形成的驱逐凶邪、福佑自我的偶像,如神力广大、能驱疫纳吉的傩公傩母,能护佑狩猎、使农业丰收的张五郎、白娘娘等。湖南傩戏中的傩神多为配偶神或主神与配神,有本土傩神,也有外来傩神。湖南傩神中,女性傩神占比大,影响也大,“新化县境内每个傩坛都保存有傩神,我们采集到40 尊傩神,都是木雕头像,其中,傩公头像18 尊,傩母头像19 尊。”[1]沅陵傩坛女巫师在《和神做追究》说,“傩坛法事中必须搬请‘东山圣公、南山圣妹、潮水洞大娘二娘三娘、五天五岳皇后夫人……’除了东山圣公(伏羲)外,其余几乎全是女巫和女神。”[2]本文主要探秘湖南傩神中的女性傩神。

一、女傩神的类属

(一)傩母

傩母是人们演唱傩戏时与“傩公”一起供奉的配偶戏神,是湘西、湘南及鄂西、黔东等地许多民族、地区长期供奉且影响最大的傩神。从神灵信仰看,傩公为伏羲,傩母为女娲[3]。在贵州岑巩县,傩公伏羲又称“东山圣公”,傩母女娲又称“南山圣母”[4]。在湖南民间,傩母为南山圣妹或南山圣母。在湘西地区,苗族人称傩母为“奶龙”,并将奶龙奉为苗族的人祖神和佑护神。人们认为,奶龙神通广大,既主管农业生产、带兵打仗、婚丧嫁娶、生儿育女,还能承担见证、监督等责任,与傩公一起,是当之无愧的傩坛主神[5]。因此,在医学、科技不发达的旧时代,当地人凡是遇到财运不济、人畜不安、收成不丰、病灾横行等现象,就会请巫师到家里打卦,卜测所犯傩神,然后就许愿酬傩,迎接巴龙、奶龙来驱疫、纳吉。湘西傩坛上供的傩母像有的是彩纸绘成的,有的是木雕的,一般都戴凤冠,穿有披肩压领的花衣及套花裙。湘南、湘西南瑶族地区,湘北、湘中、湘西许多汉族地区多尊奉伏羲、女娲为傩公、傩母。女娲为女性傩神,是备受湖南民众崇拜的神灵之一。在湖南民间,巫师行法时多供奉、礼请女娲神。如湖南沅陵女巫师在《和神做追究》说,傩坛法事中搬请的众多傩神中,除东山圣公(伏羲)为男傩神外,南山圣妹、五天五岳皇后夫人、潮水洞大娘二娘三娘等皆为女性傩神,其中,南山圣妹即女娲[3]。

(二)白娘娘

白娘娘是猎神,是湘潭、长沙、邵阳、湘中一带的人在旧时举行傩仪活动时尊奉的主神之一,她是梅山神张五郎的恋人。传说白娘娘名叫梅山,是渔猎时期的氏族社会的原始猎神,即梅山神。关于梅山女神的详细情况,见于湘西古丈县等地口传歌谣集《梅山狩猎》“附记”中:“梅山,相传为一李姓女子,在与猛兽搏斗的过程中,她与虎一同滚下悬崖,与虎同归于尽。人们非常感谢她为民除害,遂敬她为梅山神[6]。”湘中一带供奉的梅山神为一个长约数寸的木雕小人或草人扎的小人。人们对梅山神白娘娘的尊奉,反映了本地区傩文化古老的母系氏族社会痕迹。

湘西土家族和白族传统傩仪尤其是狩猎仪式中供奉的女性傩神也叫梅山,但其传说与湘中一带有所区别。通过吴扬才先生在湖南张家界收集到的土家族《梅山娘娘》中记录的梅山娘娘的传说我们可以得知,湘西土家族和白族供奉的女性傩神梅山是个十五六岁的姑娘,她善良、机智、聪明,常年跟着爹爹打猎,练就了一身好箭法,还能与鸟兽交流,因此,父女二人每次打猎都能满载而归。梅山打猎有讲究,遵循“冬天不打怀胎兽,春季不打孵窝鸟”的原则,为土家人保安宁,梅山发明了土制火枪,捕获了骚扰土家人生活的熊,因此,梅山深受土家人的敬爱。因土司王要强娶梅山做妾,梅山不愿意,土司王为难她说“你若能将山上的猛虎除掉就放你。”梅山虽将北山老虎捕获,但在回家路上不幸掉进土司王设下的陷阱而丧命。土家族民众听到这个噩耗十分气愤,组织人马将土司王杀死,为梅山报仇。此后,土家人将梅山供奉起来,成为永远保佑土家人出猎平安的猎神[7]。这一传说经过一代又一代湘西土家族、白族人的传承、加工与改造,使得梅山娘娘这种女神崇拜像古希腊女猎神狄安娜一样显得原始、古老。

(三)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在全国各地流传广泛,并被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地方色彩。她生前执着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和美满的爱情,为此历尽千辛万苦,最终以身殉情,孟姜女与其夫范喜良也成为湖南傩戏中敬奉的一对傩神,被赋予了庇护孩童少病、茁壮成长的巨大神力。聚居在湘黔边界沅水上游的侗乡人民敬奉姜郎姜妹为自己民族的祖先,在冲傩活动中将姜郎和姜妹作为最主要的傩公傩母。在湖南西北慈利、津市、澧县、石门等地旧时还傩愿、“渡关”一系列傩仪活动中,孟姜女、范喜良是傩戏二十四戏神中的两位主要傩神。在武陵大傩娱神“正八出”的压轴戏《勾愿送神》中,通常表演《孟姜女》中的一折《姜女下池》。以娱人为主的“外八出”的重头戏“三拷”中也有“拷打孟姜”的唱段,“四团圆”中的“阳团圆”也讲的是孟姜女的故事。从整个傩仪来看,孟姜女的戏在武陵大傩中地位突出,有“姜女不到愿不了”之说。

根据清乾隆十五年湖南《直隶澧州志》及民国二十八年《澧县县志》记载,旧时澧水流域的民众喜欢称孟姜女为“姜女娘娘”,把孟姜女当作他们生活中的保护神,尤其是妇幼的保护神。当地民众凡是举行求子嗣、渡难关及迎神赛会等活动,都要争先恐后向傩神姜女娘娘许下心愿,祈求保佑,驱灾求福[6]。湖南傩神中像孟姜女这类妇幼保护神还有屈原《九歌》中“竦长剑兮拥幼艾”的少司命、土家族看护比兹卡(土家人)的孩子们健康平安的春巴嫲妈,还有南岳圣母娘娘、送子观音娘娘等。

(四)下洞娘娘

湖南怀化会同县的乡民在傩仪活动中供奉的傩神有胡姓、李姓、赵姓三大王,分属上洞梅山、中洞梅山、下洞梅山,还有翻坛倒洞张五郎以及梅山猖兵,众梅山神中较有名的是梅山“下洞娘娘”。传说下洞娘娘姓田,丑年丑月丑日丑时出生,因经常梳着两个丫角妆的小辫,人们就叫她“丫角小妹”。丫角小妹长大后嫁到了辰州张家,由于她经常吵闹作恶,因此被人们称为“捣家精”,并被张家赶出了家门。在丫角小妹离家的日子里,当地正逢大旱,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丫角小妹心生怜悯,决心沿途乞讨,进京向君王报告灾情,求得君王体恤民情,下旨救灾。最终灾民得救,但丫角小妹因三天未进水和米,而客死在回家路上。玉帝感叹丫角小妹虽有吵闹作恶的缺点,但有为民请命的大功,敕封她为下洞娘娘。旧时湖南会同县的乡民凡是遇到家庭不和睦、不顺利的情况,就认为是下洞娘娘在作怪,要请巫师表演傩戏《送下洞》将下洞娘娘送走[7]。

二、女性傩神的特点

(一)集多重神格于一身

刘冰清在《湘西傩神的神格特征》中指出,湘西傩仪活动中供奉的傩公傩母是两兄妹,由于当时遇到天灾,发洪水,只有这兄妹两个活了下来。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二人商议成婚,婚后,妹妹生了一个肉球,哥哥把肉球切成很多块,抛撒到四面各地,后来,这些肉块变成了炊烟缭绕的人家,这对兄妹便成为繁衍人类的始祖。相传傩公傩母繁衍人类后,教人们种植五谷、驯养六畜,傩公傩母又成为护佑生产的生产神,镇妖驱邪化解灾难的佑护神。正是因为傩公傩母兄妹成婚,生育了后代,才有了人类,当地乡民便又自然地敬奉他们为婚姻神与生育神。结婚过程中,人们还赋予傩公傩母保佑结婚平安的功能。傩坛经书《下马科》云:“娘娘放下阳州筊,四面八方开财门;君王放下阴州筊,打退邪魔魍魉神。”从这句描述中我们知道,当地乡民将傩母看作财神和平安神[5]。可见,傩仪中供奉的傩母都被人民赋予了多重神格。

(二)身份地方化特色鲜明

孟姜女传说是中国著名的四大传说之一。该传说主要由战国时《春秋左氏传》中所记载的“杞梁妻”故事演变而来,经过后代文人及百姓们的不断改编创作,才形成了今天流传于全国各地、形态各异的孟姜女传说。孟姜女故事的流行面很广、社会影响很大、表现形式丰富,在全国大部分省份的民间故事、民歌、戏曲、曲艺中都有表现。查阅现有的傩戏资料我们发现,江西、湖北、湖南等省份多地傩戏中都有孟姜女傩戏的剧本。湘西土家族地区的土家人在举行巫傩活动时所唱傩戏《孟姜女》以公差追捕范杞良、东江别、哭长城等情节为主;在湖南常德津市,我们既发现了全套傩戏《孟姜女》剧本,还发现了单本傩戏《姜女下池》。

孟姜女故事流传之处,其身份便被赋予了当地色彩。洞庭湖澧县的孟姜女与湘西土家族的孟姜女在人物特点、性格特征及神格方面都有所不同。湖南西部、湖南北部一带的乡民在傩仪中将孟姜女尊为傩神,主要原因是,流传到湖南的孟姜女与湖南本地众多的傩戏主神女娲有共性,她们都有“瓜”的身份和繁衍后代的巫术功能。洞庭湖是女娲创始巫教的滥觞之地,清同治六年《孟姜山志》有“送瓜求嗣”的巫俗记载。孟姜山即洞庭湖滨澧县的嘉山,因传孟姜女曾居此而得名。澧县“以瓜作褓,男婴蔓瓜”的“送子”礼仪是傩仪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说明常德澧县乡民把孟姜女敬为傩神。明代《澧州州志》有这样的记载:冬月冬日合族祭先祖于祠……始傩,击鼓铙镯以迎傩神逐疠疫,舞者歌孟姜女故事。说明澧人的傩仪中就有孟姜女送子的巫俗表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地乡民广为传唱的傩戏《孟姜女》对主角孟姜女的称呼是“许孟姜”。这个称呼揭示了,在孟姜女的故事流传到湖南后,她的出身被地方化了:在沅水和澧水一带,有一户许氏人家,她家的一条瓜蔓往外长,延伸到了邻居孟家的院子里,许家和孟家为了这条瓜蔓所生的瓜的归属问题相互争吵,都认为是自家的瓜,忽然,这个瓜破裂开来,从中跳出一个女子,直接叫许家和孟家二老作父亲,她的名字叫许孟姜,人们通常叫她“姜女”[8]。

无论是武陵山区的傩公傩母,还是雪峰山(含“古梅山”)、沅湘间的张五郎白娘娘,还是常德澧县的许孟姜,都呈现出“傩神地方化的趋势,使傩神取得了长久性,长久地扎根于地方文化之中。”由于傩神形象披上了地方化的外衣,才使得傩神流传到哪里,就能在哪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在内涵上有共性

湖南傩戏中流传的傩母、白娘娘、孟姜女、下洞娘娘、梅山女神等女性傩神都是湘傩及巴楚巫文化圈中最原始、最古老的神灵,大多属于远古时期女性崇拜的生殖神、始祖神、妇幼保护神,她们的故事在傩戏中表现形式多样,在传承中也出现过不同的版本,不同版本的傩神所呈现出来的形象都具有多能、忠贞、延绵、护佑、勾愿的共同特点,即睿智、有主见、敢爱敢恨、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对感情专一坚贞,能延绵子嗣、驱鬼灭妖,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点,体现出阶级社会的妇女敢于抗争政权压迫、夫权束缚,慈爱婴幼、庇佑后代的双重特点。

猜你喜欢

孟姜女傩戏娘娘
孟姜女的数学之谜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孟姜女哭长城?
缩写《孟姜女哭长城》
娘娘与唐宋的“恩爱”日常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娘娘寨的春秋事
孟姜女姓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