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建军治疗缺血性中风学术思想与经验

2023-04-05吴大龙赵婧彤任吉祥徐云龙赵建军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麻木通络中风

吴大龙,孙 梅,赵婧彤,付 强,任吉祥,徐云龙,赵建军*

(1.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长春 130021;2.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3.长春市中心医院,长春 130041)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类。中医缺血性中风临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1],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西医称为脑梗死。脑梗死是指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血管堵塞或严重狭窄,使脑血流灌注下降进而缺血缺氧导致脑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死亡[2]。脑梗死是脑卒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卒中的69.6%~70.85%[3],预后差,1年后致死致残率为33.4%~33.8%[4]。其发病率、致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近几年其发病率在我国呈年轻化趋势,并且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负担,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威胁[5]。赵建军为第六、七批全国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常委,从事中医脑病临床诊疗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在治疗缺血性中风过程中,赵建军教授主张以辨证论治为基础,指导临床遣方用药。笔者是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跟诊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现将赵建军诊治缺血性中风临床经验归纳整理以资佐证。

1 病因病机分析

1.1 从风论治

从古至今,各位医家从不同方面论述“风”邪致病,认为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因素之风可分为外风和内风[6]。唐宋之前多数医家治疗缺血性中风以“外风邪气之说”立论,医家张仲景明确提出和论述了本病是由于外受风邪,络脉空虚而发病。金元时期多数医家治疗缺血性中风以内风立论,认为内风为缺血性中风发病的主要因素。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且肝肾同源,故内风多责之于肝肾,肝肾阴虚引起肝风内动,使气血运行逆乱,上扰清窍,引发缺血性中风[7],表现为肢体麻木、面红目赤、颈项强直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躁扰不宁等症。叶天士认为,“虚在精血”,精血耗伤,水不涵木,肝阳上亢,引动内风。现代医家也认同肝风致病,提倡以平肝熄风为治则。

1.2 从火论治

火热之邪可导致缺血性中风的发生,一方面,热极为火,火性炎上,易伤津灼液,出现口干口苦之症;火热灼伤脉道,耗伤气血,致阴血亏少,脑神失养出现神志失常的现象;另一方面,肝火旺盛易致气血逆乱,气血逆乱对脑的损害比较突出。如《素问》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怒气逆,上而化火,火性炎上,致气血逆乱,并走于上,扰乱脑神,蒙蔽清窍,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甚至昏厥卒仆、偏身不遂、口眼歪斜。

1.3 从痰论治

痰浊是脏腑功能失调的重要病理产物[8],百病多由痰作祟,痰浊内阻是缺血性中风发病的重要病机。《医学正传》提出:“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当今社会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习惯、饮食习惯随之改变,大多数人偏嗜肥甘厚味之物,且缺乏身体锻炼,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升清降浊功能失调,津液不能输布,水湿内生,湿聚成痰化热,痰热互结生风上扰,符合《丹溪心法》提出:“湿生痰,痰生热,热生风”理论。痰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丹溪心法》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痰浊上蒙清窍,则脑神失司,常发眩晕、昏仆之症,痰火扰神则性情急躁易怒,痰阻经络则口眼歪斜,肢体偏身不遂。

1.4 从瘀论治

血瘀在缺血性中风中起关键作用,瘀血形成后新血不生,脑髓失养,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一方面,瘀血阻滞,气血津液不得畅行而外渗,稀者为饮,浊者为痰,如《赤水玄珠全集》云:“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流通一身,如天之清露。若血浊气滞,则凝聚而为痰。”另一方面,血瘀常常与气虚、气滞有关。明《医学纲目·中风》谓:“中风皆因脉道不利,血气闭塞也”;王清任认为,“瘀血致中”,《医林改错》云:“所人过半百元气已虚,气虚无力推动血行,使之瘀血偏滞于体,乃罹患偏瘫”;医家杨仁斋《直指方》云:“盖气为血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气温则血温,气寒则血寒,气有一息不运,则血有一息不行”。说明气血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提出治疗瘀血必兼理气的原则。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理气活血化瘀之法能够清除颅内的瘀血,缓解对脑组织的压迫,用之妥当对神经功能的恢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1.5 从虚论治

《杂病源流犀烛》云:“人至五六十岁,气血就衰,乃有中风之病,少壮无是也”。临床上,中老年患病率更高,因为人到了五六十岁,身体各项机能减退,各脏器易出现问题,导致气血虚衰,脑髓失养。正如《景岳全书·非风》云:“盖气虚则麻,血虚则木,麻木不已,则偏枯痿废渐至日增”,脾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导致气血虚衰,不能濡养全身,出现肢体麻木,面色苍白,气短乏力,口角流涎等症状。《医林改错》云:“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指出缺血性中风因气虚不能生血,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使脑部贫血,无以养其脑髓神经,进而导致脑血管闭塞,亦可至昏厥[9]。有学者认为,缺血性中风发生的根本乃是肝肾亏虚,脑髓是由肾精化生而成,肝肾同源,需要补肾生髓,精足则髓足,髓满则脑充。肝肾亏虚,筋脉失濡养,导致虚风内动出现头晕耳鸣,手足震颤、蠕动,肢体抽搐麻木等症。

2 用药特色

赵建军在治疗缺血性中风的过程中,坚持整体思想,辨证论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疾病的发展规律,观察其病理变化,根据患者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等进行专方加减,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0]。胡彩云基于数据挖掘系统研究的中药关联,分析总结出赵建军治疗缺血性中风的用药以平肝药为主,活血药位居其次,再者为通络药[11]。平肝药善用天麻、钩藤、珍珠母等行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之效,头痛眩晕严重者酌加珍珠母、石决明等药物以增强平肝潜阳之力;而肝为将军之官,最为刚强,故在平肝潜阳的同时,稍加柔肝之当归、白芍、赤芍等药物敛阴柔肝;所谓肝得肾水滋养则肝气平和,故配伍生龙骨、生牡蛎;活血通络善用虫类药,当患者肢体症状明显,如有肢体麻木、刺痛感等,常用全蝎、僵蚕、水蛭等虫类药,其性善走窜攻伐,可起通达内外,祛风通络之效,配伍豨莶草、鸡血藤、鹿衔草等可增强活血通络的功效,黄元御的《玉楸药解》亦云:“止麻木,伸拘挛,通利关节”。均为治疗此病不可或缺的药物[12]。临床治疗疾病还须辨证论治,若患者痰多,应先分辨属于热痰还是寒痰,热痰加入瓜蒌、胆南星清热化痰;寒痰加入半夏、白术健脾化痰;若热象明显,出现面红目赤、心烦、急躁易怒等症,加入柴胡、栀子、郁金等疏肝清肝之药;热盛神昏谵语者加入水牛角清热镇惊。

3 病案举例

范某,女,62岁,2021年6月24日初诊。主诉:阵发性头晕伴左上肢麻木5天。现病史:患者自诉5天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头晕伴左上肢麻木不适,无视物模糊,无天旋地转感。现症:头晕,左上肢麻木不适,偶有头痛,眼干眼涩,口干口苦,痰多黏腻,胸闷气短,心烦,急躁易怒,纳可,二便可,寐可。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弦。既往史:高血压病史5年,最高达160/100 mm Hg(1 mm Hg≈0.133 kPa),长期口服药物治疗(具体药物不详)。否认糖尿病病史,否认冠心病病史,否认脑梗死及脑出血病史。今日于本院行头部核磁检查,报告提示:腔隙性脑梗死。赵建军结合患者病史、舌脉及头核磁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西医诊断:脑梗死。方药组成:天麻20 g,钩藤30 g,珍珠母30 g,石决明25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葛根30 g,鹿衔草25 g,川芎25 g,水牛角25 g,瓜蒌30 g,当归15 g,白芍15 g,延胡索15 g,全蝎7 g,僵蚕10 g,丹参20 g,赤芍15 g,鸡血藤30 g,豨莶草25 g,烫水蛭5 g,7剂,水煎服。

2021年7月1日2诊,患者自诉头晕减轻,头痛缓解,左上肢仍有麻木不适感,心烦、急躁易怒,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弦。上方加柴胡15 g,郁金20 g,栀子15 g,7剂,水煎服。

2021年7月8日3诊,患者自诉头痛、头晕好转,左上肢麻木不适感,心烦减轻,舌质淡暗,苔白,脉沉弦。继续上方治疗方案。

2021年7月15日4诊,患者自诉偶有乏力,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无力。上方加黄芪25 g,7剂,水煎服。后电话随访,患者所有症状均好转。

按语:该患以阵发性头晕伴左上肢麻木5天为主诉前来就诊,伴眼干眼涩,口干口苦,痰多黏腻,胸闷气短、心烦、急躁易怒的症状,舌质淡暗,苔白腻,脉沉弦。结合患者的症状、舌脉以及头部核磁检查结果,中医辨病为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西医辨病为脑梗死。病例中既可见肝风内动之象,又可见气虚血瘀、痰浊内蕴之象。因此,赵建军以多年临床经验为基础,采取平肝熄风、益气活血通络、佐以清热祛痰为治则。方中将镇肝熄风汤和天麻钩藤饮相结合加减,使用天麻配伍钩藤,平肝熄风,补益肝肾,清热活血,加入珍珠母、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以增强平肝潜阳熄风之力。因血气闭塞,不通则痛,活血化瘀通络是为当务之急。用烫水蛭、全蝎、僵蚕等虫类药,取其性善走窜攻伐,通达内外,搜风通络之力。水蛭素具有[13]抗凝血、溶血栓的双重作用,破瘀血而不伤新血;全蝎“走窜之力最速”;僵蚕息风止痉,化痰散结,三药合用,增强活血通络之效。方中葛根素[14]发挥抗炎作用,通经活络,可有效治疗脑缺血,改善神经功能症状,同时配伍豨莶草、鹿衔草、鸡血藤缓和脉络拘急,使脉道通畅,恢复其行气血、荣脑髓之功,改善缺血性中风症状。方中丹参、赤芍、白芍、当归配伍使用,既可以活血散瘀,又可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川芎具有“上行头目,下行血海”之功,药性辛散,可引血上行,主要成分为川芎挥发油,对脑神经具有保护作用[15],与延胡索配伍增加其活血、行气、止痛的功效。患者自诉有痰多黏腻,胸闷气短的症状,结合患者舌脉,用瓜蒌配伍僵蚕化痰散结、宽胸理气。二诊时加入柴胡、郁金、栀子。《素问·五脏生成》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藏血,主疏泄,通过调畅气机,促进血液运行输布至大脑,而濡养脑髓,柴胡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增强肝的疏泄功能。情绪活动异常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郁怒伤肝”,怒可以导致肝气上逆、肝风内动,也可以导致气郁、气滞,故加入郁金、栀子清肝解郁降火,缓解患者心烦、急躁易怒的症状。四诊时患者不适症状均有缓解,出现乏力,加入黄芪以缓解症状。此时处于缺血性中风恢复期,疾病日久,最易气血亏虚,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之间相互依存,黄芪性甘温,归脾、肺两经,可大补肺脾之气,帮助生成血液,方中当归、白芍补血活血,补而不滞。

4 结语

赵建军认为,风、火、痰、瘀、虚是缺血性中风病主要的证候要素,临床中常两两组合,或者三者兼有,需根据患者的症状辨证论治。按中医理论:“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治疗时[16],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多以风、火、痰、瘀等实邪为主,治疗以祛邪为主,采用平肝熄风,清热化痰,活血祛瘀,通腑泄热等治法。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由实转虚,虚实夹杂,演变为气虚、血虚、阴虚或兼有痰、瘀,治疗宜扶正祛邪,育阴熄风,益气活血法为主,兼顾化痰祛瘀,攻补兼施。及早治疗缺血性中风患者是降低病死率、病残率的关键。由于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复杂,证候演变迅速,赵建军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随时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根据病程发展的不同时点,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分辨出相应的证候要素及其组合特征,以此方法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并判断预后。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学习和总结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是中医传承工作的主要方式[17],总结赵建军的经验,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猜你喜欢

麻木通络中风
麻木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ontrolled Clinical Study of Huoxue Tongluo Recipe (活血通络方) External Washing in the Treatment of Chemotherapy-Induced Peripheral Neuropathy
不做政治麻木、办事糊涂的昏官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治疗腰痹通络止痛是关键
浮生一记
无题(2)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偏瘫2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