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附子防治疫病的理论及应用探微

2023-04-05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真武汤麻黄肾气

崔 巍,魏 岩,崔 渺,张文风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疫病是中医对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的总称,古代谓之“疫”“疠”“瘟疫”“瘟病”“戾气”“时气”“异气”等[1]。《黄帝内经》借五行分类研究疫病,如《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并指出防治疫病从内外因两方面切入,即“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

东汉末年,30年间发生12次大范围疫病[2],张仲景在此历史背景下撰写《伤寒杂病论》。故有学者认为,《伤寒论》是治疗流行性感冒的专著[3],亦有人认为,是防治病毒性出血热者[4],仝小林院士指出,“伤寒”应为流行性出血热[5],《伤寒杂病论》使用附子的方剂多达36首,《神农本草经》有记载附子治疫:“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陶弘景《名医别录》亦曰附子:“主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故本文从附子剂切入对附子防疫试做探讨。

1 疫病证候反应在表的附子证治

疫病的发生与天地间不正之气相关,如姚琼等[6]分析武汉爆发新冠肺炎时,发现2019年冬季反寒冷之态而暖和。“异气”伤人,当正邪交争在肌表时,人体会反映出表证证候。当出现少阴病证候时,抗疫方可选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1.1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脉沉反而发热,提示寒饮在内而外受非时之气侵袭。《神农本草经》载麻黄可治疫病,曰:“主中风伤寒,头痛,瘟疟”。《名医别录》言细辛:“主温中,下气,破痰,利水道……汗不出”,表明细辛温中化饮,亦兼解表发汗之功,附子配细辛散寒除湿化饮,两解表里。

明代喻嘉言《寓意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疫病之痢疾发热,症见发热,头昏沉,不能食,不能言,脉数大空虚,服用本方后汗出热减。《续名医类案·疫》载喻嘉言治疗疫病:春温,壮热,谵语,身蜷足冷,面色黑滞。予麻黄附子细辛汤透汗,继用附子泻心汤治愈。日本汉方家汤本求真《皇汉医学》载五岁男孩病痘,初用葛根加大黄汤,痘退,但欲寐,绝饮食,脉沉,继服麻黄附子细辛汤,痘再透发,起胀灌脓,结痂而愈。2020年1月26日,王永炎、薛伯寿在武汉疫情急诊救治方案中,针对四肢厥冷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汤加减;见形寒肢冷,咳喘,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7]。王刚等[8]在武汉抗疫,治疗82岁老年患者,体温波动在37.3~37.8℃间,精神萎靡,乏力倦怠,下肢浮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五苓散加减治愈。万兰清等[9]治疫病之流行性出血热,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极度疲乏,面部烘热,头晕,恶心呕吐,渴喜热饮,下利清谷,四肢厥冷;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四逆加人参汤表里同治,加剧了阴盛格阳之证。患者刻下虽有表证,但其里虚寒证急重,当舍表救里。故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疫病多属急重症,若见表里同病,须依里证轻重不同,先温里后解表,或温里解表并行。里虚寒证急重,当先治里后解表;若里虚寒证尚轻,可以表里同治,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不能轻视。

1.2 麻黄附子甘草汤

清代姚澜《本草分经》载附子: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附子伍麻黄温阳解表,配甘草温中逐寒湿。因少阴病人体气血津液亏虚,故不若太阳病正邪交争在表持久,正气虚衰,感受疫疠之邪,多见无热恶寒状态,且呈现麻黄附子甘草汤证时间短暂,随时可能向里传入,变为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等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用细辛,故其里虚寒饮证候显著,附子伍细辛增强温化寒饮之力;麻黄附子甘草汤所疗疫病多起病急暴,证候较为急迫,而寒饮证候不显著,用甘草甘温补中,使汗出有源。肖德发[10]总结本方证候有头身腰痛,精神倦怠,四肢不温,面色晦暗憔悴,脉沉细或浮而无力,或劳力入房后发病者。日本汉方家吉益东洞认为,本方证当见:喘息急迫,无汗或自汗而汗量不多,且汗质不稀薄,恶寒或头身微痛、身肿胀者。

2 疫病证候反应在里的附子证治

疫病中霍乱、疟疾、痢疾、艾滋病等发病证候多见里证。《太平圣惠方》汇总治疗痢疾常用药,有“附子,温大热”的记载,且重视食疗方,常用猪肝、附子、粳米等物,有药膳附子粥等。李时珍《本草纲目》载附子治疗寒湿霍乱吐下,瘴疠之冷瘴,休息痢等;言附子主痰饮结聚发疟,可与生姜、枣、葱同煎服用;治疗瘴疟,与生姜共煎服;治断疟,与人参、丹砂共为丸服取吐。附子防治疫病里证复方有真武汤、四逆汤、乌梅丸、肾气丸等。

2.1 真武汤

真武汤治疗里虚寒伴见水饮证者,附子温阳配伍茯苓、白术利水饮于下;配伍生姜散饮于上,芍药滋津液缓急止痛,且有利小便之用。岭南医家崇尚温阳法,治疗出血热常用真武汤[11]。杨华升等[12]辨治艾滋病合并丙型肝炎,根据患者大便溏泄,尺脉无力等特征,用真武汤合平胃散加减,方中重用炮附子30 g为君。

真武汤应用于疫病中,应该注意阳虚、水饮、寒邪并存的病机,若证候反应为里虚寒阳脱之证,则非本方证。如万兰清等[9]治疗疫病属流行性出血热者,症见高热不恶寒,汗出,口渴,烦躁,谵语,头晕,乏力,头身痛,恶心呕吐,四肢厥冷。经扩容等治疗,患者出现谵语如狂,手足燥扰,四肢厥逆,脉微欲绝,唇齿干燥;经真武汤鼻饲,二便自遗最终死亡。可见疫病防治中辨准方证极为关键。

2.2 四逆汤

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张仲景论述本方证的原文多达12条,涉及其核心证候有手足厥冷,下利清谷,下利腹胀满,吐利汗出,脉微欲绝或脉沉、沉迟等。本方由甘草干姜汤合干姜附子汤而成。有学者[13]通过考据古籍文献发现,四逆汤在汉唐时期,常用于治疗霍乱、伤寒、霍乱转筋、痢疾等疫病,到宋代又应用于疟疾、阴阳易等疫病,元代用于阴证伤寒,明代扩展于肝疟、夹食伤寒、两感伤寒、瘴毒;清代用于白喉等疫病。古代文献中,四逆汤涉及证候共有33种,均属阴证,可分虚寒和寒湿两类证候,其中以虚寒证为主,涉及证素主要是寒、湿、痰饮。关于四逆汤舌象记载仅8条,以舌黑描述最多。

岭南医家易巨荪针对1880年广东霍乱流行,用五苓散、四逆汤或通脉四逆汤治疗,其中附子有重用至二两;此外,黎庇留治疗霍乱亦用四逆汤[11]。谢炎烽等[14]治疗新冠肺炎,其针对临床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大量使用的现象,提出需要重视苦寒伤阳,若出现阳气虚衰证,如乏力,疲倦,发热,咳嗽则用四逆汤合小青龙汤治疗。

2.3 乌梅丸

乌梅丸寒热并用,使用大量干姜配伍附子、花椒、细辛、桂枝等辛热药温补阳气,散寒祛饮;苦寒燥湿的黄连在方中占比尤重,佐以黄柏清热;再以人参配当归补益气血,助正气驱邪外出,用苦酒渍乌梅制热药之辛散。后世将乌梅丸广泛用于疫病之痢疾、疟疾的辨治。

最早认识痢具传染性的是葛洪《肘后备急方》,指出“天行诸痢”,即该病是受疫疠之气而发病。魏晋南北朝时期已将乌梅丸广泛用于痢疾治疗,如姚僧垣《集验方》、陈延之《小品方》均有相关论述。唐代的《千金方》《外台秘要》亦用乌梅丸加减治痢疾,又化裁出温脾丸类方,亦含有附子治疗冷热痢。有学者统计《肘后备急方》中治疗瘟疫的18首方用药规律,发现用药频次最多是附子、干姜,均为6次[15]。孙思邈《千金要方》中记载32首治疗冷痢的方剂,其中用附子者10首;《太平圣惠方》中记载治痢疾方剂233首,其中附子使用频次多达30次,排名第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共有14首治疗久痢方,附子的应用频率多达5次[16]。吴文刚等[17]统计《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古今医案按》中治疗急症痢疾的74则医案,发现其中27例属于阳虚型,附子的使用频率排名第五。

疟疾为感染疟原虫后出现发热、往来寒热、间歇性寒战、腹泻等症状的疫病[18]。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有关疟病医案共有134个,其辨证为阳虚痰饮,属于阴疟者,常用真武汤或苓桂术甘汤加附子、桂枝人参汤加附子等方,针对阴阳两虚者用四逆加人参汤,辨证为寒热错杂者用乌梅丸加减治疗[19]。

2.4 肾气丸

肾气丸用山茱萸、山药、地黄滋补肝脾肾三脏精气且壮血脉,茯苓、泽泻渗湿利小便,牡丹皮祛瘀,桂枝、附子温阳通经散寒。全方补益肝肾,同时用少火生气之法恢复肾气,祛瘀利水之中兼温阳散寒除湿。宋代严永和在肾气丸基础上加入牛膝、车前子,称之加味肾气丸,即后世金匮肾气丸。当今临床常应用肾气丸治疗艾滋病,其属于中医疫病范畴[20]。郭会军等[21]针对艾滋病属于脾肾阳虚证者给予肾气丸合人参养荣汤加减治疗。黄柄山等[22]总结了19例艾滋病患者治疗经验,发现中医证候分布中有16例属于肾气虚证;并对艾滋病中后期无恶寒发热等证候者,辨证属于脾肾阳虚,用金匮肾气丸合归脾汤加减治疗,后以金匮肾气丸中成药善后。

3 疫病证候复杂表里同病的附子证治

相比于疫病属单纯表证或里证,表里同病者更为常见。本文择要探讨圣散子、霹雳散两首附子类方的证治。

3.1 圣散子

圣散子是宋代苏轼用于防治杭州连年流行“时疫”的处方,全方共二十二味药,《苏沈良方》曰:“时疾流行,不问老少良贱,平旦辄煮一釜,各饮一盏,则时气不入”。《伤寒总病论》言:“一切不问阴阳两感,或男女相易,状至危笃者,连饮数剂,则汗出气通”。《伤寒直指》曰:“时毒流行……一切可治”。诸多论述均强调圣散子是治疫病的专方。圣散子方以附子为君[23],配伍高良姜、吴茱萸温阳散寒除湿;配伍半夏相反相成,增强散寒化饮之力;配伍麻黄、细辛、甘草,即合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及麻黄附子甘草汤温阳化饮解表之意;配伍白芍、白术、白茯苓,即合真武汤温阳利水;泽泻、猪苓、苍术利水渗湿;石菖蒲、草豆蔻化湿运脾;柴胡、枳壳、厚朴疏肝理气宽中;藁本、防风、藿香、独活解表除湿。

陈无择《三因极·病证方论》云:“此药以治寒疫,因东坡作序天下通行;辛未年永嘉瘟疫,被害者不可胜数。”可见即便是疫病专方,亦须建立在辨证的基础上使用,方可无误。圣散子解表温里,同治内外表里之寒湿,而对于湿热或温热疫病则非其所治。

3.2 霹雳散

霹雳散出自《温病条辨》,原文曰:“治中燥吐泻腹痛,甚则四肢厥逆,转筋……甚则六脉全无,阴毒发斑”。吴鞠通认为,“湿燥寒三者为阴邪,与秽浊异气相参,则为寒疠”,故所用霹雳散“荟温三阴经刚燥苦热之品,急温脏真,保住阳气”“重用芳香,急驱秽浊”。方中附子配伍乌药、干姜、公丁香、荜澄茄、雄黄、花椒、高良姜、小茴香、吴茱萸温肝脾肾三脏而散寒除湿;附子配伍桂枝、防己、细辛温阳解表除湿;石菖蒲、薤白、木香豁痰化湿,芳香避秽,行气通阳;五灵脂、降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槟榔行气利水截疟,草果温中燥湿,除痰截疟,两药相伍是治疗瘟疫发热的常用药对;薏苡仁健脾除湿。服用本方后,吴鞠通谓之“秽浊阴邪,一齐立解”,“离照当空,群阴退避”。若疫病辨证非燥湿寒阴邪者,不宜使用。

4 小结

清代王勋在《慈航集》中总结疫病发生的“三虚”要素:天虚、邪虚、人虚,即自然气候失常,病原体侵袭人体,正气亏虚,再感受天时不正之气即为疫毒。清代刘奎著《松峰说疫》执简驭繁,将疫病概括为寒疫、温疫和杂疫。寒疫可兼夹六淫为病,《重订通俗伤寒论》言:“所以传染者,由寒气中挟厉风或挟秽湿”。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三经,补火温心脾肾三脏阳气,张景岳将附子归于“药中四维”,足见附子在临床处方用药中占据核心位置。故掌握附子治疫理论对疫病防治极为重要,疫病种类虽繁,但通过症状反应明确患病人体的八纲病性、病位,即病性以寒湿为主,病位或表或里,或表里合病,再细辨脏腑以灵活运用。

猜你喜欢

真武汤麻黄肾气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持续性姿势-知觉性头晕验案
真武汤加黄芪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心力衰竭合并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抗衰老名方“金匮肾气丸”的妙用
A Network Pharmacology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Influenza
Systematic 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 to Explore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on COVID-19
关注麻黄的配伍禁忌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麻黄多糖提取工艺优化
沉蛤定喘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肺源性心力衰竭肺肾气虚型3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