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联合艾灸治疗慢性胃炎1例
2023-04-05黄砚萍田小冬
王 婷, 黄砚萍, 田小冬
(1.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周围血管科, 北京, 100091;2.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脾胃病科, 北京, 100091)
慢性胃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黏膜的慢性炎性反应[1],属于中医“胃脘痛” “呃逆”“吐酸”“纳呆”等范畴[2],具有发病率高、易复发的特点[3]。患者以胃痛及胃胀为主要临床表现,疾病发展缓慢,反复发作,症状的反复出现,影响正常生活。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之吸着于施术部位,通过负压、温热等作用治疗疾病的方法[4]。艾灸是中医常见的外治法,借助灸火的热力,配合艾柱的药力,作用于特定穴位,经过经络传导,起到温经通络的效果,促进气血通行[5]。研究表明,拔罐治疗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与艾灸、针刺、推拿、等中医特色疗法联合时效果更佳[6-7]。本文报告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闪罐、走罐、留罐联合温灸治疗效果。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9岁, 1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胃脘部绞痛,每2~3年发作1次,每遇受凉、极度饥饿、情绪激动时加重,进食或热敷后缓解。1周前患者因受凉、情绪激动,胃脘痛症状加重,1周内胃脘部出现绞痛、胀痛3次,伴汗出。进食后有胃胀,舌暗淡,舌苔白厚,脉弦滑。以“胃痛(胃络瘀阻)”于2022年7月8日入院。7月10日凌晨1时患者突发胃痛,疼痛发作时疼痛数字评分法为8分,遵医嘱给予患者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肌肉注射,并配合以拔罐联合艾灸治疗。肌肉注射盐酸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后患者疼痛缓解,40 min后患者胃痛疼痛数字评分法为5分,遵医嘱给予患者拔罐联合艾灸治疗。
2 治疗
2.1 艾灸治疗
遵医嘱给予艾灸治疗:①用物准备:治疗盘、艾柱、打火机、酒精灯、镊子、艾灸盒、绑带、计时器等。②取穴:双侧足三里:在外膝眼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取穴。双侧涌泉穴:位于足底,在足掌的前1/3,弯曲脚趾时,第2、3趾趾缝的凹陷处。③方法:患者取仰卧位,裸露艾灸部位,选用伍元素艾柱(南阳绿莹艾草厂,规格:单支18 mm×27 mm)。点燃酒精灯,镊子夹住艾柱,在酒精灯上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将艾柱插入艾灸盒中,将灸盒对准应灸的穴位处,用绑带固定。使患者局部感到温热但无灼痛感。计时20 min后取下灸盒。
2.2 拔罐疗法
在艾灸的同时进行拔罐治疗:①用物准备:治疗车、4号玻璃罐8个、刮痧油、小方纱、95%乙醇棉球、止血钳、打火机、酒精灯、计时器、灭火罐等。②取穴:督脉以及督脉旁开1.5寸的背俞穴: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③方法:患者取俯卧位,裸露拔罐部位,小方纱清洁拔罐部位。第一步:闪罐。将95%乙醇棉球挤干,以不滴酒精为宜,用止血钳夹紧棉球后点燃,在4号玻璃火罐里环绕1圈,迅速将罐扣在选取的背俞穴上,右侧从肝俞穴开始,从上向下至肾俞;左侧从肾俞穴开始,自下往上至肝俞;环形闪罐3圈。第二步:走罐。在拔罐部位全部均匀涂上少量刮痧油,将95%乙醇棉球挤干,以不滴酒精为宜,用止血钳夹紧棉球后点燃,在4号玻璃火罐内环绕1圈,迅速将罐扣在平第2腰椎的督脉上,由此沿着督脉往上推至平第9胸椎,向左平移1.5寸至肝俞穴位置上,然后沿着膀胱经向下推至肾俞穴,再向右平推至督脉,沿着督脉向上推至平第9胸椎,然后将火罐向右平推1.5寸至右侧肝俞穴,由此沿着膀胱经向下推至肾俞穴,再转向2腰椎旁1.5寸处。沿督脉及膀胱经走向“S”型走罐3个循环,先督脉,后膀胱经,督脉自下而上,膀胱经自上而下,动作宜缓慢柔和,以患者感舒适为度。擦去红花油。第三步:留罐。将95%乙醇棉球挤干,不滴酒精为宜,用止血钳夹紧棉球后点燃,在4号玻璃火罐里环绕1圈,迅速将罐扣在相应的腧穴上。双侧背俞穴依次给予留罐各4个。计时器计时8 min后取罐。
2.3 治疗效果
治疗完毕后,患者自感疼痛症状明显减轻,疼痛数字评分法为2分,患者可自行入睡。之后隔3日进行1次。第二次治疗后患者未诉疼痛,患者住院期间未见胃痛发作。2022年7月15日给予出院,出院时腹胀症状较前明显改善,未诉胃部疼痛。
3 讨论
本病例辨证属于胃络瘀阻型[8],治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给予患者拔罐联合艾灸治疗,是利用拔罐的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等作用[9],以及艾灸的温经散寒、活血行气作用[10],并配合以穴位的非药物疗法,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中医学关于胃脘痛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认为寒邪客于胃中可阻滞气机, 致寒气凝而不散[11]。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与肝、心、肺、肾等有关”。胃主通降,以降为和,胃与脾相表里,饮食入胃后,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和把水谷精微布散至全身。然而,脾之健运,化生精微,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同时脾胃的运化功能离不开肝的疏泄。此外,中医学中胃的通降作用,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所以胃与大小肠的关系密切。三焦总司全身的气机和气化的功能,因此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与肝、胆、脾、三焦、肾关系密切。
五脏六腑的俞穴都位于膀胱经上,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俞穴上反应。因此,某一脏腑有病,可以用其所属之俞穴治疗,这就是《难经》中“阴病引阳,阳病引阴”的意义。拔罐疗法能够通过机械、温热、解毒、生物及心理作用产生整体的效应调节,不仅具有抵抗外邪,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调整气血,平衡阴阳,反映病候,协助诊断等作用,还可以通过体液和红胞免疫以调整免疫功能,增强自身免疫力[6]。 沿督脉和膀胱经走罐治疗会起到很好的调理消化系统功能的疗效[12]。
艾灸,即用艾叶制成的艾绒或艾条炙烤于人体特定的俞穴部位来防治疾病的方法。艾灸以脏腑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通过影响局部组织生物组织温度场和能量的动态变化,激发热敏态腧穴的红外线光谱变化而产生“共振”,治疗疾病[13]。足三里属于足阳明胃经,为足阳明脉气所入,合(土)穴,胃的下合穴,“合治内腑”,是肚腹疾患的常用穴,调理脾胃,宽肠消滞,清热化湿,降逆利气,善治脘腹疾病,对胃功能有明确的调整作用。现代研究也表明,足三里穴能影响胃运动,调节胃功能[14]。足三里历来被推崇为健脾和胃,补虚培元之要穴。艾灸涌泉可下潜虚火,引元阳归宅[15]。
慢性胃炎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以胃痛、胃胀、食欲不振、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突出表现,西医上治疗效果不理想, 根据中医辨证及补泻原则,艾灸联合拔罐可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人体细胞所需的能量,有温经通络、平衡阴阳及调和气血的作用,从而发挥健脾益胃、调和营卫、温中补虚的功效;通过体液和红细胞免疫以调整免疫功能,增强自身抵抗力[7,11,16-17]。从而达到改善胃脘痛患者症状及提高临床疗效的目的。
利益冲突声明:作者声明本文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