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打造高效课堂的策略
2023-04-05文|鲁莉
文|鲁 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手段的直观性和互动性已经对教学形成了较大的冲击。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给教学提供了强大的认知背景,因此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不仅能够改变教师的教学手段,还可以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手段究竟该如何融合呢?笔者试着从学情分析、活动设计、创造性表达等三个不同的维度出发,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教学实践。
一、基于学情分析,精准确定教学目标
1.利用信息手段,广泛收集学情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简要复述课文”。本单元不是学生首次接触关于复述能力的提升训练,教材在小学的三个不同学段都设置了不同形式和要求的复述目标,分别是:第一学段的完整复述,第二学段的简要复述和第三学段的创造性复述。
因此,教学本单元《西门豹治邺》一文时,学生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对于第一学段所重点学习的“完整复述”方法究竟还记得多少?对于本单元的重点“简要复述”又有多少了解呢?……如果教师不能精准地掌握这些学情,教学就只能落在空洞处,甚至还会在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上纠缠。
基于此,教师设置了以下的学前调查:(1)你还记得哪些要求复述的课文?请试着写出一两篇;(2)在复述这些课文时,你运用了哪些方法?请试着写一写;(3)你觉得《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一共讲了关于西门豹“治理邺县”的哪些事情?(4)你认为什么是简要复述?《西门豹治邺》中哪些事情是可以做简要处理的?
这些问卷调查,可以通过在线“问卷星”的形式呈现,并通过班级家长群,第一时间传送给家长,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和指导下完成。
2.基于学情分析,精准确定目标
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精准把握学生的真实学情是基础,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起点。传统理念下的学情分析,基本都是以教师的经验作为判断,缺乏科学性、严谨性和客观性。现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教师能够从更广泛的维度,更清晰、精准地了解学情,设定教学目标。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以及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教师借助在线调查工具“问卷星”,一共收到班级学生的调查反馈问卷46份,并通过问卷调查的转化工具,对学生学情有了准确把握。关于问题(1),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写出两到三篇要求复述的课文题目,说明复述性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巨大;关于问题(2),能够写出“完整复述”方法的学生占到一半左右,而能够写出两到三种方法的,不足三成;关于问题(3),很多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基本能够了解课文写了两件事:调查民情,惩治恶人,但还缺乏运用标题概括的习惯,对于最后“兴修水利”的内容,由于篇幅较多,很多学生未能涉及;关于问题(4),绝大部分学生对于简要复述的理解停留在字面意思上,认为只要删除一些细节,就可以达成简要复述的要求,最终将简要复述与概括提炼混为一谈。
整合教材用意和基于信息手段掌握的具体学情,这篇课文教学的目标,除了常规性的生字和阅读之外,还可以包括:(1)借助原始经验,利用完整复述的方法,快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三件事;(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简要复述,掌握简要复述要紧扣中心,删除次要内容,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3)创设多维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简要复述练习,掌握简要复述的方法。
二、强化活动设计,精准落实探究活动
1.整合多维形式,保障探究到位
2022年版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事实上,很多教师要么秉承固有理念,用机械灌输的方式走老路;要么粗暴生硬地布置任务,导致课堂教学走向了固化、呆板的深渊,探究性学习根本没有落实到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于落实学生的探究性活动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以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中描写爬山虎脚外形的语段时,教师就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让学生进行以下的探究性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了两幅爬山虎脚的外形图,其中一幅是错误的,要求学生以图文对照的方式展开探究,找出有错误的一幅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先自行阅读课文的语段,了解爬山虎脚的基本外形,然后通过对比的方式,辨别两幅图的不同之处,继而重新回到语段,利用语段中的关键词,对图片进行细致甄别,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以课文语段的描述为蓝本,对错误的图片进行修缮与改进。
鉴于这一探究性活动的特质,教师最终将探究活动的评价要求定位于:是否能够清晰地了解爬山虎脚外形的特点;是否能够借助信息手段中的图片,体会作者精准的语言表达。
2.巧用技术手段,目标达成反思
探究式学习是推动学生高效学习、深度学习的有效方式,信息技术手段则能够有效推动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发展。
在教学中,对于探究性活动的实施,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在技术推动下和实践活动中,凭借语言的载体,将内在的言语思维融入到语言文字的内核中去。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支撑和推动下,学生借助其独有的直观性和对比优势,将图片中的直观信息和语段文字中的内容进行了有效整合,从而将心思完全放在情境之中,拥有更加自主的权利,更加广阔的空间,最终将探究性活动真正落到实处。
三、彰显技术优势,推动创造表达
1.深入理解,积极扩展创造表达
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要让学生学习“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不能将语言文字的运用异化成对文本语言的机械模仿,而要充分激活每位学生内在的认知能力,给予他们自主的权利,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表达。
以教材五年级下册雷震的《村晚》为例,这首诗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展现了一位乡村牧童的形象。由于古诗的语言凝练,往往在寥寥数语之下,就能表达出丰富的意蕴,给学生进行创造性解读和表达提供了广阔空间。针对这首诗的后两句“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教师以“还原诗句画面,想象拓展诗歌的意境”为主题,将整个表达的任务设置为:根据诗句中所刻画的儿童特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描述牧童“信口吹”“横牛背”的画面。整个过程,教师借助希沃白板技术,有效整合诗文内容、图片资源,运用拍摄视频和现场再现等多种方式,着力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画面,让学生通过观看孩子嬉闹的场景,运用想象、拓展等手法,描述牧童的活动。
2.定位技术特征,明晰教学价值
学生对诗句展开想象最大的障碍点,在于容易局限在诗歌仅有的语言描绘中,导致学生创造性思维受到限制,最终只能将表达变成生硬的翻译诗句,丝毫没有属于学生的表达空间。而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在希沃白板技术下,为学生创造性复述提供了以下支撑:首先,把握文本内容。通过技术手段的运用,将原本难以理解的诗歌所表达的画面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看到了一幅乡村傍晚时分牧童骑在牛背上归来的场景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内容,消除了理解上的认知障碍,同时又为之后的习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展现鲜活画面。教师通过网络搜集大量的图片,将画面与诗歌描写的内容进行对照,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又重新构建起对画面的感知,唤醒了学生内心对于乡村牧童的喜爱之情,激发了学生内心的表达欲,为后续的创造性表达奠定了基础。最后,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还补充了孩子们在乡村玩耍时的情形,这些情形与学生内在的经验储备相关联,将创造性表达的思维融入了教学之中,激活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让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拥有了展开创造性表达的空间。
经过在信息技术手段支撑下的一系列教学后,学生就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生活,与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联系起来,将创造性表达真正地落到了实处。
在教学中,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需要积极探寻信息技术与课程的交融点,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