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乘风破浪 点亮筝途

2023-04-05王岚岚广西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流派古筝演奏者

王岚岚(广西艺术学院)

“乘风破浪”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宋书·宗悫传》,原意指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形容志趣远大,勇往直前。本文用“乘风破浪”一词来比喻如何从一名习筝爱好者成为古筝专业演奏者的成长状态,从而具备较高的音乐水准和自如驾驭舞台的能力,如同在广阔深邃的古筝艺术海洋中乘风破浪、自在遨游。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一、如何从技术层面步入自由挥洒的演奏境界

要想在古筝艺术的浩瀚海洋里遨游,安全出航的前提必须是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即打好了一定的演奏基础,而不是停留在初学者带着游泳圈在游泳池里扑腾的学习阶段。如同没有学会游泳前不要下海,同理,在没有练好基本功之前,是难以真正地驾驭舞台、展现演奏魅力的。所以,为了安全出航,避免舞台展示时的挫败感,逐步构筑强大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要扎实、规范地进行演奏技术的训练,即基本功训练,由此不断突破乐曲中的演奏技术难点。经过严格、艰苦的基础训练,具备一定的演奏能力和敢于挑战的心理,如同拥有了优质的冲浪板和冲浪软件一样重要。

要想拥有愉快的冲浪体验,除了拥有优质的冲浪板,还要具备驾驭冲浪板与海浪搏击的能力,如同在古筝演奏中所需要具备的驾驭舞台、表现跌宕起伏的音乐感染力。这种充满音乐的表现力来自思想、精神层面的力量,是可以通过反复的体验和实践去积累的。为了提升自身的音乐表现力,随即进入音乐表达的反复打磨阶段,一定要明确方向,不要跑偏。

(一)明确音乐与技术的关系

古筝演奏是一项复杂的艺术运动行为,要求演奏者有良好的手指技巧和音乐领悟能力。在演奏中,音乐意图与运动技巧紧密相连并贯穿演奏的全过程,技术是呈现音乐的必要条件,是音乐表达的重要依托与支撑。进而,通过演奏技术自如地表达作曲家以及演奏者的音乐思想和内在情感,展现丰富的音乐魅力,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古筝演奏技术的概念分为硬性技术和软性技术。硬性技术,是指各种基本功训练,包括单指、双指、三指、轮指、指序、摇指、托劈、按音、上下滑音、颤音等等手指训练;软性技术,则包括了不同的音乐表情、音韵风格、节奏律动、气息与动态相协调等方面与音乐相关的训练。软性技术的训练必须依托在硬性技术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我们过度强调硬性的技术训练而忽略了对软性技术能力的同步培养,空有技术而缺乏音乐表现力,导致技术与音乐脱节了。那专业的古筝演奏者会如何平衡技术与音乐的关系呢?虽然出于某些演奏场合的需要,专业演奏者会演奏一些炫技的作品,但不会受技术的局限,而会在尊重作曲家所设定的音乐框架和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演奏技巧,设计具有个人特色的强弱、快慢和音色的变化,以独立创造性的表现方式对音乐进行全新的诠释,运用个性化且令人信服的音乐语言充沛表达内心情感,在使音乐作品焕发出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与观众产生共情。由此可见,专业演奏者会把音乐放在第一位,不会以挑战技术的极限作为终极目标,其所追求的艺术境界,绝不仅仅是简单地比较谁弹得更快、更响。

(二)学会倾听

有些同学看了自己的演奏视频后往往会很受打击,感慨道:这个音乐不是我想要的,为什么我的内心感受和实际演奏效果差得那么远?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缺乏倾听!由于没有养成倾听的习惯,导致我们内心的音乐往往会与实际演奏的效果相差甚远,无法将实际的演奏效果与内心想要的音响统一起来。比如,我们想要清新细腻的音色,或者缥缈悠远的音乐意境,可弹出来的却是粗糙的音色和生硬的感觉,所想和所作背道而驰。因此,为了使自己内在的音色要求与内心所构筑的音乐相吻合,我们练琴时一定要养成倾听的习惯,不仅要听自己的音色、音准和音韵,更需要倾听所演奏的音乐表达是否合乎内心要求,及时做出调整。古筝作为弹拨乐器,颗粒感强而旋律性弱,且声部单一,而弦乐演奏所产生的如歌如诉、连贯流畅的歌唱性和细腻变化的音乐表达,可以为筝乐处理所借鉴。另外,古筝的协奏曲多为钢琴协奏和管弦乐队协奏,无论是西洋管弦乐队还是民族管弦乐队,其庞大的音乐织体和丰满的声部表现,可以迅速丰富和提升自身的内心听觉。因此,除了弦乐之外,笔者还建议古筝演奏者多听交响性强的管弦乐作品,以丰富自己的内心听觉。

(三)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

正所谓“艺高人胆大”,要想乘风破浪、自如地遨游在古筝艺术的海洋中,除了过硬的技术和丰富的音乐表达能力,实战经验的积累也很重要,演奏者应该多在舞台、赛场上历练。每一次考试或者比赛都只是阶段性的展示,暂时的失利并非定局,是可以逆转的。分析失利的原因,除了赛前或考前因准备不够充分而失手之外,发挥失败的另一种现象通常是由于心理负担过重而导致的。比如,上台前心里想的是妆容够不够美?服装选得对不对?评委们会不会喜欢?抑或是所设计的演奏动作够不够摄人眼球?快板速度够不够快?其他人会不会超过我……登台前诸如此类的杂念和顾虑以及不稳定的情绪,势必会影响台上的正常发挥。另外,那种把自我凌驾在音乐之上,看似表现音乐实则是肤浅、浮夸表现自我的演奏亦无法真正感人。因此,登台前候场时的自我调节和所思所想至关重要。如果以感恩的心去演奏、以分享的心态去真实呈现所学所感,在音乐中传递正能量时,杂念和紧张自会消失无踪,甚至有可能超常发挥。其实,为了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即便是最出色的演奏家,上台前也会有一些小兴奋和小紧张。反之,如果上台前一点都不紧张、不兴奋,这并非好事,因为这意味着演奏激情有可能调动不起来,难以发挥出最充沛的演奏状态。为了练就强大的心理素质,避免演奏时过度紧张,平时不妨多做现场模拟训练。比如,听众评委们就在你的眼前,现场氛围或严肃,或吵闹,以此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抑或,为了模拟现场演奏时过快的心速,可以先原地起跳70 次左右,跳完后立刻演奏乐曲的快板或慢板,反复模拟、增强在相似的心速下,自身驾驭慢板和快板的稳定性,进而使自己的演奏逐渐从技术层面接近自由挥洒的演奏境界。

二、再创造能力的自我培养

古筝演奏者是曲作者和听众之间的传输纽带,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媒介。为了准确传达出作曲者的意图,演奏者作为音乐作品的诠释者,在内涵、形式上通常与作曲者保持一致。但同时,演奏者在进行作品诠释时,同样具有艺术的创造性,不仅仅是因为演奏者与曲作者之间存在思想差异,还因为从符号学的观点来看,静态的乐谱只是作曲家在传播音乐的过程中记录音乐的抽象符号,它所传达的基本信息从来不是,也永远不会是音乐本身,无论以何种记谱法记述音乐,都不可能记录下音乐流动中所有的细节和表情。为了诠释和创造音乐,演奏者需要突破乐谱本身的局限性,通过具有深层次底蕴的弹奏将静态的作品转化为动态的音乐。由此可见,器乐演奏艺术是再创造的艺术,这种再创造能力的自我培养和训练,对一个专业古筝演奏者而言是至关重要的。首先我们要深透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以及他所运用的作曲手法和演奏技法,然后对比不同的演奏版本,通过比较不同演奏版本的精彩之处,设计并确定属于自己的诠释方式,如音色变化、强弱、快慢的对比、乐句的连接等等,再通过反复地练习与打磨,使个人的情感体验通过演奏技巧将乐谱中静态的、凝结着作曲家音乐精华的符号和潜在意境,转化为真正富有生命律动和音乐感染力的真实演奏效果。这一诠释的过程,就是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二度创作。当代筝乐作品,给演奏者留有很大的再创造发挥空间,这需要演奏者演奏同一首筝乐作品时采取不同的诠释方式,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音乐表达。只有深透地了解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设计出与内心情感表达相符的音色、演奏技巧与表现手法,并通过反复打磨、精练,才能摆脱机械、呆板的“按谱演奏”,使鲜活的音乐形象和富有意境的音乐画面“脱谱而出”,在表现作品的同时,充分展现演奏者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和创造力。当我们把对情感的体验、对音乐的理解、对演奏的认知以及对舞台的驾驭能力提升到如此高度的时候,也就具备了再创造的能力。

三、演奏风格树立的前提——博采众长

当代筝乐作品主要由传统风格流派乐曲和创作乐曲组成。现代筝乐作品层出不穷,大部分运用近现代作曲技法来进行创作的优秀筝曲,多是运用了具有鲜明地域性地方音乐元素和传统风格筝派演奏手法进行创作的优秀作品。如果我们无法将各个传统流派的演奏精髓融会贯通,自然就难以将各流派各具特色的音乐表达与现代创作筝曲的演奏语汇融会贯通,那音乐表现必然是千篇一律、索然无味的。因此,无论是从传承还是创新的角度来看,要想在古筝艺术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自在遨游,除了涉猎各种音乐风格的现代创作筝曲之外,还要研习具有不同演奏技法和音韵特点的各传统筝乐流派的乐曲,深入了解中国筝乐古代史和近代筝乐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筝乐艺术在近三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凭靠着自身独特而丰富的音韵魅力和艺术内涵,从未失传。古代本无筝派之分。直至近代,筝乐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与艺术风格的南北两大筝派,其地域音韵风格之别,成为后世各筝乐流派形成的先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筝乐艺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故的曹正先生曾用“茫茫九派流中国”来形容中国当代筝乐流派纷呈的繁荣景象。“茫茫九派”包括“韩江丝竹”潮州筝派、“汉皋古韵”客家筝派、“闽南古乐”福建筝派、“武林逸韵”浙江筝派、“中州古调”河南筝派、“齐鲁大板”山东筝派、以“秦声”见称的陕西筝派,以及内蒙古草原的蒙古筝派和延边地区的朝鲜筝派。多种筝派的形成,既是筝乐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筝乐艺术成熟的标志,是经过漫长的艺术实践和长期的积累,逐渐形成艺术思想、艺术风格相近或相似的固定筝乐群体,这些群体不仅已经形成有别于其他流派的独特演奏技巧和作韵手法,还具有系统的师承源流和一定数量、具有鲜明地域风格的乐曲。

(一)广泛学习不同传统流派风格的筝曲

南北两大筝派在演奏时左手作韵与右手取声关系密切,虽然均“以韵补声”“以韵引声”,但在左手作韵、右手运指运力、音韵风格与审美意趣等方面皆存在明显差异。大体来分,同属于南方筝派的潮州、客家、福建等筝派的筝乐风格大多娴雅细腻、旖旎飘逸;同属于北方筝派的河南、山东和陕西筝派的筝乐风格则大多刚毅大气、激情奔放。因此,如果缺乏广泛、深透的学习,则很难真正区分各传统流派在审美意趣、声音特质、演奏手法和音乐风格等方面的异同以及各自的精髓所在,每每弹到传统风格的乐曲就难免张冠李戴,出现音韵南北不分的现象。比如,演奏的是河南筝曲,透出的却是潮州味。另外,虽然同属南派或北派的筝乐流派有着音乐共性,但不同的流派具体落实在演奏手法和韵味上仍有着较明显的差别。例如河南、山东、陕西同处于中国北方地区,在气候、地理、人文环境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种相似在演奏风格上也有所体现,如右手弹奏均采用“扎桩靠弹”演奏手法,其在音色和音乐表现等方面均体现出北方音乐铿锵、结实、大气的共性。但细细听来,这三个流派在右手特色技巧与左手作韵技巧的配合下所产生的音乐特征与审美意蕴又有差异性,如河南筝乐大多泼辣粗犷,山东筝乐则华丽明亮,陕西筝乐则委婉哀怨。由于每个流派的曲目都有着由浅至深的学习规律和练习要求,需要足够的时间去积累沉淀、精雕细琢,一旦随意跨越,基础就不扎实。因此,为了地道地掌握各派的传统乐曲与演奏手法,应有安排、有计划地学习,循序渐进地积累,而不只是盯着十分有限的比赛规定曲目硬练。

(二)超越现有的学院式传承,回归民间

自古以来,筝乐的传承方式均为“口传心授”。在古代,此种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是建立在血缘、地缘、社缘的宗亲基础之上,正可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在传承过程中,师徒之间是“一对一”直接、活态的传授方式。为了使徒弟习得“师傅”之“形”,体味师傅之“神韵”,形神兼具,师傅往往口、耳、眼、手并用,在精心传授中令人感受到“指与弦合、弦与音合、音与意合”的追求。这样面对面的活态传承是音频、视频等发达的网络所无法替代的。进入21 世纪的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中西音乐文化的交融,筝乐文化逐渐现代化,传统的筝乐传承开启了以学院式传承为主的多元化传承模式。当代习筝群体大都在学院传承的模式下和电脑、手机屏幕前成长起来的。现代发达的网络技术和传播速度,使人很快能在网上找到各种各样版本的乐谱和演奏视频。一旦看到自己喜欢的视频版本,便如获至宝,立刻收藏、模仿。由于现代筝乐作品的音乐内涵比较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与思维习惯,模仿的同时能适当融入自身的情感体验而展现出一定的演奏魅力,但面对传统乐曲,由于对地方音乐文化语境十分陌生,对其所蕴藏的民族文化的积累不够深厚,对地方筝曲的概念仅停留在静态的文字和模糊的音频、视频中,故而会长期习惯性地依赖老师的示范演奏和演奏视频,进行着机械地模仿与重现。如果对传统筝乐的音韵魅力缺乏认知和深入的学习,将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般,难以循环相生。

回望过去,传统筝派的传谱多为骨干谱,即便是同一乐谱在同一流派、同一师傅的传授过程中,筝家们因艺术见解、演绎手法的差异,常常会出现不同的演奏版本和演奏风格,这既是筝人即兴才华的外显,也体现出筝乐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和丰富性,如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篇》所云:“各师成心,其异如面”。筝家们在艺术创造中所形成的个体差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筝派的整体艺术风格。随着老一辈筝家们的相继离世,面对面的活态传承显得越来越珍贵。所以,为了地道弹出某一传统流派的音乐韵味,我们应走出校园,回归民间,及时向民间筝乐艺术家求教,学习他们各自演奏的精妙之处。另外,为了更好地掌握中国筝乐艺术之魂——音韵,应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多听地方戏曲和民歌,比如,弹河南风格的乐曲,就得多听河南豫剧、曲剧;弹山东筝曲,就得听山东大鼓书、山东吕剧;弹潮州乐曲,就得听潮汕的弦诗乐、细乐等等。为了超越而回归,“师于古而不泥于古”,我们既要学习前人的呈现方式和内在精神,又要不拘泥于已有的具体做法,在研习揣摩中融会贯通,在不断突破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演奏风格。

四、结语

如果将世界音乐舞台比喻成音乐海洋,为了在广阔深邃的音乐海洋中乘风破浪,我们不但要掌握驾驭冲浪板的技巧,在体验冲浪激情的同时,还要学会借助海浪的力量与海浪搏击。古筝,作为多弦制弹拨乐器,在中国民族音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亦为东亚、东南亚筝类乐器的鼻祖。在不断与国际音乐接轨的今天,当代筝乐演奏者不仅要尊重演奏规律,提升自身的音乐修养和艺术情操,更需要将各传统风格流派丰富的演奏技法和音韵魅力融入当代筝乐的演奏与创作中,向世界展示真正属于中国的筝乐语汇,让具有中国民族精神内涵和审美通感的筝乐作品在世界乐坛上赢得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流派古筝演奏者
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与建议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容轩读印——明代流派印(下)
论演奏心理对长号演奏的影响
海洋玉髓鉴赏收藏的“十大流派”
第一次弹古筝
关于戏曲流派概念及推出新流派的思考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论京剧表演新流派的创立
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