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演奏技巧研究”的研究报告*

2023-04-05李鑫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版纳阶段性风情

李鑫(上饶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一个课题的成功立项不得不依靠在生活中发现新的问题并进行总结。本人的课题从问题的提出到探讨,以及后期的课题进展情况均依靠选题初期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等,在课题原有的基础之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使用钢琴来演奏中国作品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模式逐渐地被世人所接受,笔者通过本科、硕士研究生、工作期间的学习与调查发现:无论是高校毕业音乐会还是一些省市级钢琴大赛中或多或少有所体现。更有比赛直接将“中国作品”作为一个组让大家进行报名;在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毕业音乐会或期末考试中也有规定必须演奏至少1-2 首中国作品。但是,还仅仅停留在歌曲性改编的中国作品(如:《夕阳箫鼓》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彩云追月》等),而对于中国原创的钢琴作品的演奏以及中国原创民族钢琴作品演奏技巧的研究还是微乎其微(就如本课题的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是完全采用少数民族元素创作而成的),在演奏方法的研究上更是寥寥无几。在课题选题之初,本人经过大量的文献查阅,节至2021 年5 月,有关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演奏方法研究的学位、学术文章仅仅只有10 篇,而且在这10 篇文章中大多数都是以弹奏方法进行片面性的论述,不够系统,即使部分文章选择了对和声、曲式等进行分析也是“蜻蜓点水”似的运用一节来简单论述(抑或是反之——即:对和声曲式的深入研究,但对于民族元素和演奏方法又未进行深入探讨)。这也成为本人及课题组成员商讨将该钢琴组曲作为课题进行申报的主要原因。希望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进行较为系统性的研究——通过文献阅读与评述、民族和声分析、曲式结构划分、民族调式调性、民族文化、音乐中的民族元素、组曲的演奏方法等进行一次较为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课题的背景是在本人2018 年硕士学位文章《中国钢琴组中的民族元素和演奏对比研究——以<版纳风情>和<民族元素>为例》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论述与思考探索的。其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的研究全方位地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民族元素、和声曲式、调式调性、演奏方法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并得出演奏原创少数民族钢琴曲《版纳风情》的方法和技巧。本人认为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如果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少数民族钢琴文化推广,那么应该对于以后的民族钢琴曲演奏和选曲都有一定的重要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

首先在该部分阐述前需要进行说明的是:为了使该课题能够顺利地结题,本人作为课题负责人对该课题各个阶段的研究均进行了参与,起到督促的作用。该课题的主要研究方法如下:

(一)文献阅读法

文献阅读法是该课题的最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也是课题成果中各项数据的主要的依据来源。在文献阅读时,主要采用:电子和纸质文献查阅、筛选、阅读、研讨等步骤。在团队的互相建议和配合下,立项前利用多个数据库共获得相关学位文章6 篇;学术文章10 篇(在立项时的学术资料的查阅与截至目前的资料查阅是有差别的:学位文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多1 篇;学术文章在原有的基础上多3 篇),立项后在研究的过程中继续使用该方法,共查阅到相关学位文章7 篇,学术文章13 篇。同时,借助高校图书馆资源,参考了伍琼华、赵世林一起合著的《傣族民族志》,周凯模的《云南民族音乐论》,欧阳园香编著的《云南民族音乐视野下的学术观察:彝族梅葛音乐、云南民族乐器的传承发展》,张伟编写的《云南民族音乐研究文选》,张兴荣研究成果《云南原生态民族音乐》,杨洪冰的《中国钢琴音乐艺术》,王昌逵所写的《中国钢琴音乐文化》,王庆所著的《音乐结构与钢琴演奏》,黄允箴、王璨、郭树荟三人合著的《中国传统音乐导学》以及王耀华、王州、刘富琳三人合著的《中华民族的心声》共计10 部与课题相关的书籍与学术专著。无论是书籍、学术专著还是学位文章、学术文章均采用先仔细阅读,并将有助于课题的相关数据、论据、论证等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每篇文章和书籍的阅读均做了文献阅读笔记。

(二)讨论分析法

除了文献阅读法之外,该课题的研究还采用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讨论分析法。由于该课题组成员是研究生学历,均能做到对学术案例仔细分析、研讨并互相建议,所以在各个阶段性的研究前后,都进行过商讨,尤其在得出阶段性成果结论之前均进行各抒己见的方式,最后再定结论的方法。“讨论分析法”主要在课题的第二阶段:对钢琴谱例民族和声、曲式的分析运用的居多。课题成员中第二主研人郭建波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民族和声曲式分析得十分认真、仔细。

另外,在课题的第三阶段“民族元素”的商讨中采用此方法也较多:通过文献的阅读和归纳整理,择其关键和正确的论据写入阶段性成果学术文章中。课题组第四主研人和第五主研人对民族元素的相关建议和数据整理得较为详细。

(三)咨询法

该方法在课题的第三阶段运用的较多。并结合“讨论分析法”一起运用。由于受国内新冠肺炎疫情和单位工作影响,原定的利用寒暑假进行适当的田野调查只能改为咨询的方法。在这个阶段中,本人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以对研究生三年学位文章的田野调查资料再整理并请教本人研究生的民族音乐学老师进一步进行详细的数据咨询并记录。

(四)线上、线下会议法

课题组成员以高校教师为主,有统一的作息时间。本课题组充分利用假期的时间进行会议式商讨。且课题负责人与课题组成员的第一、二、三主研人都在江西省工作,基本采用的是线下会议讨论方式。但受课题组成员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原定于2021 年国庆、2022 年端午、2021 年和2022 年寒暑假等时间的全组成员线下会议,本人将其改为每月一次的远程线上会议(主要与课题的第四、第五主研人进行商讨)。

在进行此方法之前,首先,本人要求成员将时间错开,人人参与,积极建言(除了正常的节假日之外,还主要放在周末或晚上进行线上讨论);其次,积极听取阶段性负责人对各个阶段的研究报告;最后,本人进行每次阶段性会议的总结性发言,同时部署接下来的研究任务等。

(五)实践弹奏法

课题的研究对象是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演奏民族钢琴组曲的方法。所以,离不开实践弹奏的研究方法。该方法主要是在前期的阶段性理论成果出来之后进行总结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第三主研人的主要任务(尤其课题第三主研人,在研究阶段性成果出来之前就先对乐谱进行熟悉),这对于课题的理论结合实际是大有裨益的。每次会议中第三主研人也对弹奏进行阐述,通过实践弹奏来反映之前的理论研究是否正确,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呼应——理论结合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最终得出相应的结论。

三、研究结果及其分析

通过近两年的研究与探索,现将各个阶段性的成果与课题最后的成果一并总结如下,需要进行说明的是:本课题组在立项研究前经过会议讨论采用互补的形式(如:该课题组有钢琴专业、作曲专业、民乐专业等),以及为了不影响课题的结题,进行同步研究的模式(如,课题第一阶段是“文献阅读与评述”,第二阶段是“和声曲式的音乐特点分析”,二者在时间上并不会发生冲突,那么进行第一阶段研究的同时,负责第二阶段的课题组成员也开始进行研究)。

(一)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1.课题阶段性成果一:《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研究的文献评述》

(1)该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李鑫(课题负责人)。(2)该阶段的研究时间:2021 年6 月-2021 年7 月。(3)该阶段主要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4)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目的:对课题的前期准备以及对所有文献阅读之后的评述,这有助于课题的研究与探索。将已涉及《版纳风情》的研究和研究不足、不到位的地方进行归纳、总结、评述等。(5)该阶段的主要结果、结论:阶段性成果:该阶段性成果《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研究的文献评述》已经发表。

课题阶段性结论:①钢琴组曲《版纳风情》是1987 年创作完成的,但是对其的研究不够充分,截至2021 年7 月还仅仅停留在10 篇文章的基础上,更无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研究专著;②为该课题的最终成果再次阐明观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要对民族元素、民族和声、曲式、调式调性以及民族钢琴曲演奏方法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2.课题阶段性成果二:《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音乐特点》

(1)该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李鑫、郭建波。(2)该阶段的研究时间:2021年6 月-2021 年9 月。(3)该阶段主要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讨论分析法、实践弹奏法。(4)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目的:先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各个组曲进行“串线”,找到其共同点,再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的民族和声、民族调式进行分析,找到民族音乐的特点,为课题后续民族元素部分的研究以及演奏方法的探索铺平道路。(5)该阶段的主要结果、结论:课题阶段性成果:该阶段性成果《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音乐特点》已经发表。

课题阶段性结论:①通过对《版纳风情》五首分曲的分析,分别得出各个分曲的调性:《林》是运用音块创作而成的。C 宫系统,中间用bA 宫等形成对比冲突;《水之舞》整体建立在bD宫调上;《情》是以纯五度、减五度音程为核心构成的无调性乐曲;《彩蝶戏花》以纯四度为主,相差半音,互相“碰撞”产生的不协和音响效果的无调性乐曲;《铓与锣》是以C、bD、#F、G 为主干音构成的四音和弦。②节奏特点:现代的创作手法,较为自由。③民族和声:增一度对斜、小二度和声、横向和声排列等。④曲式分析:五首分曲的曲式分别为:《林》是一首具有对比性的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水之舞》是带再现单三部曲式;《情》采用单一曲式(即一段曲式)写成;《彩蝶戏花》的曲式是变奏曲式;《铓与锣》是单三部曲式。

3.课题阶段性成果三:《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的民族元素剖析》

(1)该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李鑫、付佳文。(2)该阶段研究时间:2021年11 月-2022 年5 月。(3)该阶段主要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咨询法、讨论分析法。(4)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目的:首先在问题的提出与选择本课题的研究时的背景中已经阐述了,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少数民族文化)。那么,对于演奏好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关键就是要对其民族音乐进行了解和分析。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曲作者夏良采用的是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傣族的民族元素作为创作的基础,那么就要在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寻找到傣族音乐元素的地方,并将原始的民族音乐与创作成钢琴作品后的音乐进行对比,找寻到傣族音乐元素和现代钢琴音乐创作的关系以及曲作者所采用的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演奏该作品提供参考,并为下一阶段性的研究提供帮助和参考价值。(5)该阶段的主要成果、结论:课题阶段性成果:该阶段性成果《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的民族元素剖析》已经发表。课题阶段性结论:通过对傣族音乐文化、民族元素的分析和谱例分析,得出作曲家夏良采用的是现代无调性创作手法,并结合音块等现代的方法将民族元素创作于乐谱上。那么,在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的表现主要分为两部分——其一是民族的调性和现代技法的运用;其二是傣族音乐文化与现代创作手法的巧妙结合。该阶段的研究成果为后期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演奏方法探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4.课题阶段性成果四:《<版纳风情>的民族风格在演奏时的处理方法》

(1)该阶段的主要负责人:李鑫、刘洋。(2)该阶段研究时间:2022 年6 月-2022 年9 月。(3)该阶段的主要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讨论分析法、实践弹奏法。(4)该阶段研究的主要目的:课题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探索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演奏技巧和方法。该阶段也是课题研究最为关键的一个部分。通过前期对文献的阅读、民族和声、民族调式调性、傣族元素和民族音乐文化等一系列的探索就是为寻找如何正确演奏民族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做铺垫。(5)该阶段的主要成果、结论:课题阶段性成果:该阶段性成果《<版纳风情>的民族风格在演奏时的处理方法》已经发表。课题阶段性结论:首先,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民族元素再进一步进行阐述,然后根据曲作者运用现代技法的创作特点选取特殊的节奏音型,如:和弦、半音阶、琶音等。论述其弹奏方法。并通过实践弹奏和课题组分析与探讨,发现《版纳风情》还有分曲是分声部的,那么还需对触键进行论述。

综合前期的阶段性成果得出演奏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方法:①《林》:描绘的是西双版纳原始森林的情景,持续的左手低音跑动进行,要用贴键完成弹奏。现代的创作技法:无拍号限制,演奏时较为自由。情景搭建:想象自己旅游时的自然风景和情景。②《水之舞》:傣族的音乐文化基本体现在该乐曲中。乐曲中琶音较多,多使用断奏的方法来进行弹奏,跑动过程中将模仿“水声”的效果演奏出来,弹奏须清晰、轻巧而且不能漏音与“摸”琴。情景搭建:想象水的纯洁,想象林间潺潺溪水的感觉。③《情》:曲作者想表达故乡之情。在琶音处可以踩踏板(使用点踩踏板的方式即可)。情景搭建:多去想象对自己亲人、故乡、往事的思念、回忆等来“构建”乐曲的意境。④《彩蝶戏花》:是嬉戏游戏的童真感觉。该乐曲采用短小的单一部曲式完成创作,精炼的同时也是最能够将傣族的风格体现出来的一首小乐曲(因为傣族音乐多为一段曲式结构写成的)。情景搭建:想象自己快乐的童年。欢快地跳音节奏要弹出来,多练习跳奏。⑤《铓与锣》:这是傣族民族器乐的表现,采用吊臂的方式进行弹奏。尤其乐曲进行到结尾的四行大谱表,必须将手腕完全放松,自然地落到键盘上才能将ffff 的力度表现出来。情景搭建:想象一种汉族的打击乐器的表演;在用钢琴表现《铓与锣》时,只需要大胆的“释放”出来即可。

(二)课题研究最终成果

该课题主要阶段性成果即上述的四个阶段性的成果,并以学术文章形式发表。此外,按照课题中心的要求以本篇研究报告和一篇总结性的课题结题文章作为该课题的最终成果。其中,结题文章的具体内容可见本人的结题文章——《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民族性与演奏技巧研究》。该结题文章也是课题申报书中所写的第五阶段性成果。相关的目的、负责人等汇报如下:

(1)课题的结题文章研究目的:通过前期的文献阅读与评述、民族和声与民族调式的分析、民族音乐元素的探讨以及表演时的注意事项这四个阶段的分析与论述,最后进行归纳性的总结——将其分成“民族方面”和“演奏方面”两部分进行总结并得出相应结论。

(2)课题的结题文章负责人:李鑫、郭建波、刘洋、付佳文。

(3)课题的结题文章研究时间:2022 年10 月-2023 年1 月。

(4)课题的结题文章主要研究方法:文献阅读法、咨询法、讨论分析法、实践弹奏法。

(5)课题的结题成果:以结题文章形式完成(暂时未发表)。接下来,本课题研究报告的第四部分,既是该课题第五阶段性成果的结论,同时也是课题结题文章的结论归纳。

四、课题的结论

对于研究民族元素创作的钢琴组曲必须把民族元素和演奏方法两部分都做到位。

现将本课题经过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总结如下:(1)民族元素方面的结论:钢琴组曲《版纳风情》吸收的是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傣族这一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曲作者基本上将傣族民歌的旋律动机运用到位,且并采用现代技法创作而成,该钢琴组曲是以高亢的音调和快速的大和弦、经过句结束的。(2)演奏方法和技巧方面的结论:因为曲作者表现的是少数民族的音乐,所以多采用模仿性的、“趋势化”的、无调性的创作方法。演奏时应注意节奏方面的变化、力度的把控、触键方式、少数民族音乐风格的把控——善于变通,而非照搬套用。多采用贴键、吊臂、断奏的演奏方法进行练习,由慢至快自然能将这种民族感觉演绎到位。

五、课题还存在的不足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博大精深,钢琴组曲《版纳风情》的研究中对傣族音乐文化还可以继续的深入,本课题仅仅是在钢琴谱例上找到相应的傣族音乐元素和旋律动机。此外,就该钢琴组曲演奏方法的论述,还可以多举些组曲中的谱例进一步直观细致地论述,继续对贴键、断奏和吊臂进行分析。

六、结语

中国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这也映衬着我国博大精深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个大的话题,就傣族这一个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而言,还需深入的研究。本人的此次课题的研究是基础研究,它仅仅是对钢琴组曲《版纳风情》中所描绘的傣族音乐文化以及现代作曲技法进行简单的论述和“寻找”,从而来得出演奏好该钢琴组曲的方法。该课题的研究希望能给以后选择演奏这首钢琴组曲的人们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版纳阶段性风情
七月猪价或开启阶段性快速上涨
国际金价短期或延续阶段性回调
马硕山
风情之旅
人生投资的阶段性
西双版纳
Xu Qixiong: Master in Gongbi Style
西部风情
浅析风险投资阶段性
唐时风情诗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