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角下中国书法的传播困境及出路

2023-04-05周心怡中南大学

艺术品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媒介书写

周心怡(中南大学)

中国书法是一门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艺术,也是中国汉字独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它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密不可分。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再到草书、楷书、行书,中国书法一直在人类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独放异彩,这一书写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书法已经从古代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逐渐变为现代的艺术行为,其传播力与影响力大不如前。现在我们的书写大多以硬笔书法为主,甚至更多的是键盘录入,电子时代不仅是对书法书写方式的实用性带来了冲击,也对其审美视觉上的艺术性带来巨大影响。因此,在如今以电子媒介为主的时代下,中国书法的传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议题。传播学是一门极具包容性与开放性的学科,其中囊括、吸收了许多其他领域的知识,有学者曾提到,“这种带有浓厚本土特色的传播途径、传播媒介及传播环境”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郑利权先生《论书法传播学的建设》等著作在学界引起好评,他也表示,媒介作为载体,在书法发展与延续的各个时期都有着深刻影响。受此启发,本文结合传播学、艺术学、跨文化交流,从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视角切入,研究中国书法传播的困境并探寻其出路。

一、中国书法传播中涉及的麦克卢汉媒介理论

马歇尔·麦克卢汉是二十世纪著名媒介理论家、思想家、传播学家,一九六七年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他的主要理论,包括四个方面: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冷热媒介以及地球村理论。其中,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媒介本身就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同时这种信息也是另一种媒介,能够对这一媒介进行解释和说明。媒介是人的延伸理论,是指媒介可以作为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对媒介的使用能够改变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在冷热媒介理论中,麦克卢汉将媒介分为“冷媒介”和“热媒介”。相较于“冷媒介”,通过“热媒介”所传递的信息更加明确,我们接受“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时,可以动员更少的感觉器官和大脑思考。地球村理论由麦克卢汉首次提出,指随着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可以连成一个村落。

由于冷热媒介理论主要阐述的是对媒介的分类,且对其的分类标准麦克卢汉本人也未做出明确的界定,学界内对这两个概念的划分大多是基于对麦氏理论的推测,笔者在此研究中暂未对该理论进行过多探讨,且地球村理论也已得到证实,并贯穿于整个传播学中,因此本文将重点探究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理论对中国书法传播的影响。

(一)媒介是人的延伸

说到“媒介”,我们会想到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传播媒介和大众传播媒介,但是麦克卢汉却认为,媒介是人体和人脑的延伸,他在书中提到了二十多种媒介,其中包括服装、货币、时钟、汽车、游戏等等,例如衣服可以作为肌肤这一人体器官的延伸,房屋可以作为人体体温调节系统的延伸,自行车、汽车等交通工具又可以作为腿脚的延伸。媒介即技术可以是人任何的延伸。在跟记者的谈话中,他谈道:“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们对人及其环境都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这样的延伸是器官、感官或曰功能的强化和放大。”这里麦克卢汉所提到的“延伸”,实际上是指“人通过发明技术超越‘自然人’生理极限”,从而能够实现自身对感知、理解与把控世界的能力。因此这种意义上的“延伸”包含了几层概念,首先,它可以被视作为人类肢体上的延伸,例如服饰是皮肤的延伸,自行车是腿脚的延伸;其次,它可以被理解为是人类各种感觉器官的延伸,例如广播和电话是听觉的延伸;最后,它还可以是对人类神经系统的延伸,而互联网就是最典型的代表。

那么我们可以把中国书法也“嫁接”到这一理论中,将其视作一种传播媒介来研究。“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国书法源于它的实用性,由篆至隶,不断趋简。对于古人来说,写文章、赋诗词,都要用文字进行记录与交流,这种信息的流动就是文字的传播,书法也就成为一种信息储存与流动的重要方式。

(二)媒介即讯息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核心,他提出“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这个论点的第一层含义即“一种媒介是另一种媒介的内容”。“文字的内容是言语,正如文字是印刷的内容,印刷又是电报的内容一样”,即对于印刷品来说,它们的媒介形式主要为书籍、杂志或报刊等,这些纸质媒介的内容又是以各种类型的文字所承载的信息为记录,同时这些文字本身也是一种媒介,而文字又是由语言发展而来的,因此语言本身也是一种媒介。对于书法来说,文字和语言也是极为重要的媒介。我们可以说一件书法作品的内容是笔墨和纸张(或木、竹、石等),笔墨和纸张(或木、竹、石等)的内容是诗词歌赋、书信手札,而这些诗文的内容是文字和图案,文字和图案的内容是书者的思想感情和性情品格。该论点的另一层内涵即“任何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的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出一种新的尺度”。其意在指出,媒介不仅仅是一个载体,媒介本身就是一种内容,真正有意义的信息以及具有影响力的就是媒介技术本身。一种新的媒介技术出现后所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能够创造新的尺度和人的行为准则,而决定这种尺度和准则的并非是媒介传递的内容,而是媒介本身。正如邱振中先生所言,一件艺术作品的内涵往往都是多元的,“既包含形式的构成直接倾诉的东西,也包含对作者修养、性格、气度的体认”,媒介所表达的内容往往都是由它的外在形式和样态所决定的。对书法而言,使用龟甲兽骨、竹简绢丝,会因为时代的变迁或书者的意向而产生变化,将纸张裁成斗方或条屏,使用生宣或熟宣,会由书者不同的审美判断和创作手段所决定。笔毫的软硬、笔锋的长短、墨色的浓淡也会导致不同的书写面貌。

二、麦克卢汉媒介理论视角下中国书法传播现状

一方面,中国书法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播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华文化的传播情况。二〇一九年十一月在中国书法国际传播研究院举办的中国书法国际传播论坛中,言恭达教授指出,书法跨文化、跨语境的传播虽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另一方面,中国书法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媒介杂交”(媒介的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也受到了文字印刷、电子技术的影响。

(一)外来文化与当代艺术思潮冲击

当今世界发展仍然脱离不了全球化这一主要趋势,且其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国历史、文学、绘画等多种文化形态于一身,是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心理结构的体现。在当前电子媒介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外来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当代艺术思潮的影响。首先,经过几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国书法文化本身是有固定的法则与规律的,其书面语言与今天普遍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以至于它与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而这道鸿沟对他国读者来说就更为巨大了。这种隔膜使得一件书法作品在他们眼中成为一副抽象的绘画,其关注所在也是由点、线、面构成的视觉效果中,而非从中领悟中国文化的内涵。究其原因,当代艺术是流行于欧美,特别是美国的艺术形式,以反叛性、先锋性、抽象性著称,往往给人以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受此影响,在书法领域中也出现了诸如左书、舌书、反书等表现形式,“转移了书写的本质,不是求书写的质量,而是求动作的娱乐效果”。书法的核心不在行为,而在其意义,如何写固然产生意义,但意义的产生并不取决于如何写,它还涉及诸多文化历史与社会因素以及书写者本人的心智情感。

(二)“媒介杂交”

“媒介杂交”首次出现在麦克卢汉的《理解媒介》一书中,其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媒介的相互影响在社会、在人的心灵中激烈地进行。媒介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相互融合的过程,媒介之间相互竞争,旧媒介在历史进程中不断被取代,在人类感知的互动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出新的媒介,在人类更进一步地感知和进化过程中又在其中融入了新的元素,创造了更新的媒体。在媒介杂交的过程中,艺术的危机至少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文字的出现和印刷技术的发明,带来了口传艺术的危机,第二次是电子时代的出现,带来了印刷文化以及与之对应的艺术样式的危机。这三个阶段以不同的媒介为主导,不同阶段的媒介有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对应的文化形态及艺术形态也存在差异,但“语言”始终是其论证主线。在这一媒介技术发展历程的论述中,麦克卢汉将语言作为分类标准将人类的历史发展分为口语、印刷、电子三个过程。“在所有巨大能量和变革的大规模的杂交结合中,没有哪一种能超过读写文化和口头文化交会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在口传时代的媒介,即拼音文字出现以前的时代,听觉是主要的受传渠道,嘴巴传播消息,耳朵接受消息,部落、氏族的小范围领域让人的感官保持相对平衡,信息传播也相对封闭。在印刷时代,拼音文字出现以后,视觉逐渐变得重要,原先的声音被可视化,变成了一种看得见的东西,人类被放入了一个公共的互动时空中,在这个时空中交往和传播不再以空间接触为必要前提。到了电子时代,千里之外的消息也可以在瞬间被获取,传播距离被无限缩短。人的感官与中枢神经被全面调动,打破了时空差异,每个人都可以在虚拟的时空社区里亲密接触,仿佛回到了原来那个面对面的部落时代,形成了“地球村”。

1.书写工具

随着“媒介杂交”的过程,书法的传播与发展也经历过至少两次的变革与冲击。就书写材料和用具而言,毛笔被水性笔等现代用具代替,不再是大众普遍书写时使用的工具,而在电报、电脑出现后,文字书写又几乎完全被键盘所取代。不同的媒介承载着不同的书法信息。与印刷技术不同,在古代社会人们使用毛笔书写,这一书写过程是动态的,一件书法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书写者的想象与情感。同时,对各种龟甲和兽骨的使用产生了甲骨文书法艺术,对金属器皿的使用产生了金文书法艺术,对竹简和木牍等初级产品的使用则产生了简帛书法艺术,对石板摩崖的运用壮大了篆隶的发展,而纸张的应用则直接导致了行草的繁盛与其他书体的进一步传播。而到了印刷媒介时代,印刷术以及钢笔等工具使得书写成为一种工具性行为体,主要承担记录的作用,而非抒发性情,失去了古代毛笔书法所包含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这种以印刷媒介为主导的书法在民国时期已逐渐活跃,这一时代“既是中国书法史承前启后的关键环节,又是古代书法走向当代书法的转折点”。民国初期,大众化的报纸和书籍大量印刷,引发了报纸和杂志成为一种独立媒介元素对书法的介入。到了电子媒介时代,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使用笔类用具的频率逐渐降低,除了办公性写作和专业性写作需要借助键盘录入之外,人们日常的随记和对话也是如此,手工书写的时机越来越少,近乎消失。因此从实用性的角度下,书法与日常书写的确出现了断裂。然而,与此同时,以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介地出现在书法传播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电视,和DVD 等影像储存手段介绍与传播书法,“扩张了书法艺术感官空间,使书法同时具备视觉艺术和声像艺术的特征”。电子媒介是当下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传播影响最深远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能够传播声音与图像,并以人的多种感官的综合延伸为特点,声像并茂,视听兼容,整合了印刷技术、影视技术等多种媒介的优势,实现了代表多种感官延伸的传播手段的整合,使书法的传播更加自由化。

2.视觉审美

“报纸冲击听觉,收音机冲击视觉”,而在信息化的今天,各种电子媒介则从多种角度冲击着各种感官。自从脱离了广义上的象形文字时代,人类不再通过原始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获取信息,而是通过视觉方式去“看”各种语言信息。我们进入了“图像时代”,在这种视觉文化下,我们可以把生活中的各种语言解读为视觉化的图像,因此“媒介杂交”对书法的视觉审美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影响。这里需要提到“书法主义”,又被称为“后现代书法”,指书法的非汉字化,其基本特点是将书法推向“纯线条化”和“个体随意性”,也就是脱离汉字本身约束和规范的纯形式化。但其又不同于草书书写,草书是由隶书发展而来,基于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按照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假借偏旁,并非随心所欲地乱写,而纯线条化则是汉字本身随意的扭曲变形。在古代,书法线条不是没有限度的,而是以汉字为依据,以实际需要为导向,以汉字的篆、隶、楷、行、草五体书为依据,经过历史检验的。而纯线条化缺乏历史依据,也未受到一定时间的检验,并且随意为之,充满个体差异性,因而导致难以释读。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不再强调书法的审美性,而是追逐强烈的视觉冲击与观念表白。这也就不难解释当下各种“江湖体”书法的出现,以及各类书法展会作品出现的问题了。在许多展览会与作品集中,假如遮盖住署名标签,大部分观者无法单纯通过作品识别其书写者,要么是由于千篇一律的“死临”,要么是由于制作的随意性和抽象语言的雷同。

三、麦克卢汉媒介视角下中国书法传播的出路

根据传播学线性传播过程模式,书法的传播系统符合书法的创作——呈现——传承这一模式,尽管该模式受到信息化时代下艺术风格不断演变的限制,且其无法全面解释包括中国书法在内的所有类型的艺术传播的变化过程与内在意义,但它仍然可以作为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对指导传播活动的思考仍具有可参考性。在这一传播体系下,主要涉及传播者控制分析、讯息内容分析、媒介分析以及接受者及其接受效果分析,因此笔者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对中国书法的传播出路展开论述。

(一)传播者专业化

对于书法艺术的传播者,首先要在观念态度上专业化。无可置疑,书法是华夏民族为人类与世界精神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但是书法传播者也不能因为曾经的“以书取士”,自身取得了一定的艺术造诣或习得了一定的理论知识而目中无人、夜郎自大,同时也不能因为在全球一体化过程中由于书法的实用性减弱而认为它已经被世界艺术淘汰而心气浮躁、自暴自弃。传播者应该秉承坚定传承书法艺术的决心,在当下层出不穷的书风流派不断涌现之际保持清醒,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中国书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根深,才能够叶茂。邱振中先生曾提到过在美国凤凰城有一中国公司斥资建“文化城”,开幕式上一位左右开弓的“书法家”两手各执一支毛笔同时写出一样的字,“这与其说是传播中国文化,还不如说是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设置障碍”。传播者只有在对书学史论和相应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知并内化后才有可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而将书法的传播推向现代化。书法的发展融合了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规律,并非是可以人为强行造型与改变的,新的思潮与流派需要建立在汉字本体的发展规律上,否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次,书法传播者在艺术素养上也应专业化。传播者要创作或推广好的书法作品就要求其自身的技法与审美需要达到一定高度,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类似,是人类本身在审美活动中对自身力量的一种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一件艺术作品需要尤其欣赏对象进行美学再现,才能真正实现其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才能让更多大众感受到书法作品的魅力,才更有利于书法的有效传播。

(二)渠道多元化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是一把双刃剑,书法的传播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也有了新的发展与传播途径和领域。不同的媒介形态形成不同的传播渠道,在坚持传统化传播渠道时,还需要合理利用好各数字化传播渠道。这里所指的传统化传播渠道即例如实物传播、书法活动等非电子传播渠道,包括出土的石碑、丝绸绢帛、书家的手稿、图书报刊类纸媒,各类书法作品展览、书法社团与协会。尽管如今很难再出现如兰亭“修禊”那样集诗、文、书、画于一体的书法活动,但是全国范围内创办各种展赛以及各类学术研讨会——即使这类活动在某些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不可否认的是其能够促进全国各地书法爱好者的交流与创作,也为书法的传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由于数字环境的自由性、便捷性等特点,书法艺术在其传播风格、渠道和意义上正经历着重大转变。电子媒介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也会影响到传统的书法传播渠道。传统的书法传播是以纸张、石碑等实物为载体的,而通过电子媒介人们可以不受时空和环境的限制获得相关作品、书家及史论等信息。数字化出版物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传播成本,只需要通过移动终端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字帖、印谱,还可以通过放大高清图片仔细探寻其用笔的微妙之处。一些基于数字多媒体的网络书法作品甚至还可以在其中嵌入声音、动画,或是通过VR 技术还原再现书家创作的过程,这都是一种多感官的合作,能够吸引和调动观者的多种感官,使他们能够对作品产生更深层的理解与情感共鸣。例如江南第一大碑林——焦山碑林汇聚了许多名家的碑刻珍品,极具研究价值,但由于其均刻于崖石或嵌于壁上,不易观赏到全貌与细节之处,因此多感官通道设计的焦山碑林AR 展示系统将无生命的石块碑刻转化为可以自己“讲故事”的数字艺术作品,以新的表现形式将碑刻艺术展现出来。除此之外,利用数字媒体的讲座、论坛直播手段也屡见不鲜,从事书法教育、书法作品推广的讲师与主播们通过网络媒介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交互性书法教学、研究讨论等活动,使文化的传播交流与互动更为深刻。新兴媒体如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也能够利用碎片化传播将经典名作、名家轶事等进行整合,以趣味性、平民化的方式进行传播。

(三)接受者大众化

不同于古代狭隘的宗族观念影响,书法传播的接受者不再趋于贵族化,同时媒介的发展也使书法的传播不再受到复杂地形与其他各种地理环境的影响,新媒体环境下,书法艺术成为一门人人都能够接触到的艺术,全民普遍的每一位网络用户都能成为网络书法资源的受用者。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书法传播。摩崖碑刻不再只存在于险山恶岭,想要欣赏一幅作品也不必奔走于书法展厅,只需要轻轻点击屏幕就可以看到书法作品,在互联网下人人都有平等的书法交流机会与传播空间。目前情况来看,在我国喜爱书法艺术且日常生活中更多进行书法临习创作的人群仍以中老年人居多,且具有较高书法艺术造诣与成就的也大多已经年过半百,一方面是由于老一辈人也有更多地可支配时间从事书法艺术活动,同时也由于要真正习得书法艺术的各种手头技法与文化内涵确实需要时间的沉淀。因此尽早扩大书法的接受人群,培养潜在受众显得尤为重要。只有让大众认可和掌握书法艺术的价值与其背后的文化底蕴,继而主动地深度学习,提高审美意识,才能唤起大众对书法艺术与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推动书法的传播与传承。

四、结语

中国书法艺术是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积淀而来的,与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历史发展紧密相连的文化艺术,其传播、发展与文字的历史密不可分。从依靠口语进行信息传播的远古时期到有记载的夏商时期,文字的出现极大地扩大和丰富了传播的范围与形式,而后印刷术的出现改变了以往单一局限的传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传播效率,而在当今以数字化媒介为主流的时代,其交流与传播已经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这一传播媒介不断进化发展的过程中,书法传播的形态与样式也在发生着改变。对古人来说,提笔书写是如同日常饮食一般的行为,而在如今的数字化时代下,键盘录入几乎代替手动书写成为主流,人们的书写能力也逐渐减弱,因此书法的传播也是遭遇了危机。不管是面对外来文化的影响,还是由于书法自身传播过程中“媒介杂交”引起的书写工具发展与大众的审美变化,都对书法的传播带来了一定冲击。

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潮流,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且以大众媒介为主的新媒介的出现也是一把双刃剑,它使得书法的传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同时它也提供了新的发展传播途径和领域。因此想要实现中国书法的复兴与传承就必须找到新媒介环境下书法传播的出路。

从中国书法的传播者、传播渠道以及接受者这三个方面来分析,首先对于传播者来说不仅要在传播态度上专业化,同时在实践技法与审美意识等艺术素养上也要专业化,才能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更有效地推动书法的传播;在传播渠道上要做到坚持实物传播、书法活动等传统传播渠道,同时也要合理利用电子媒介快捷性与自由性等特点,实现其多元化;对于接受者,则需要扩大潜在受众,让更多人认可书法艺术的价值,带动其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认知以及对其背后所蕴含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推动在各种媒介影响下书法的传播与传承。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媒介书写
Unwritten 尚未书写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用什么书写呢?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离婚起诉书写好之后
所谓书法艺术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