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李渔剧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与互融*

2023-04-05冯文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3期
关键词:传统性李渔现代性

冯文(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戏剧艺术具有综合性,无论是剧本创作还是舞台呈现,均秉承着一定的戏剧传统,这是经由戏剧家的不断创作与积累总结形成的艺术创作规律。规律是形成理论的重要前提,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必要手段。不管是规律理论还是创新实践,最终均走向新的创作观念。在传统性的继承与现代性的创新相互交叠之下,理论与创作螺旋状前进,并存且互生,促成了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戏剧作品呈现于不同时代观众的面前。好的戏剧理论足以在不同时代发挥指导创作的作用,传承优秀经验的同时,更具有理论创作的先进性。

“李渔剧论”是由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李渔于晚年归纳总结的戏剧创作理论。因李渔年轻时选择了一条古代文人少走的艺术道路——自刊小说,自营书坊,自领戏班演出等,使他在创作与研究方面,即可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陈规;即可汲取前人理论成果,又能结合时代与自身特点进行创新。其为人达观,常怀灵动之心游走人间,也为其创作增添了独特气质。李渔在继承中发扬,在实践中革新,李渔剧论兼具了戏剧创作的传统性与现代性,以至于当今剧作家们依然视其为创作宝典。本文将结合李渔剧论的具体内容与戏剧创作实例,从李渔剧论的传统性表达,现代性呈现,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与互融,对戏剧创作的指导及影响等方面评李渔剧论的先进性与经典性。

一、李渔剧论的传统性表达

中国戏剧的传统性既表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传统艺术观念的挖掘与发扬,又表现在戏剧艺术由古至今传承而来的艺术价值。

中国艺术实践多彩多姿,艺术思想复杂多样,作为主流思想体系与中国艺术美学相结合,逐步建立了重意境,讲内蕴,求空灵,致虚极的艺术创作意识,进而形成了意境观、气韵观、流变观、形神观、谐和观、中道观、妙悟观、乐游观等传统艺术观念。李渔在其戏剧理论中多次表达了诸类传统性。他要求剧作者注意创作的“发心”。“凡作传世之文者,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传非文字之传,一念之正气使传也。”他认为但凡创作出流传后世文章的人,必须先有可流传后世的心,不是因文字流传,而是因一腔正气使文章得以流传。李渔用创作的“发心”提醒创作者气韵通达,将“吾善养吾浩然之气”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创作的第一步,立本心而后作。又如,李渔提出“贵自然”。“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他认为笑话的最佳境界是“我本无心说笑,谁知笑话自来”。此处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精髓,以及“万物流变,世易时移,流动不息,循环往复”的“流变观” “游于道,游于物,游于世,游于心”的自我实现途径上的“乐游观”等传统艺术观念。

中国传统戏剧(戏曲)具有虚拟性、程式性、综合性的特点。虚拟性又叫写意性,使戏曲形成独特的审美价值;程式性是指戏曲的角色行当、表演身段、剧本结构、音乐唱腔、服装打扮等都有特殊创作范式;综合性主要体现在戏曲既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同时,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且涵盖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等多种艺术元素。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不仅总结了关于剧本文学创作的要义,更是在“词曲部”中梳理了传统音律与宾白等创作规律;在“演习部”中展示了曲调和教白等创作传统;在“声容部”阐述了仪容、服饰、技艺的文化内涵,更在“居室部”“玩器部”“饮馔部”“种植部”“颐养部”等部分中归纳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生活艺术的种种范式。而传统戏剧恰是来源于生活,李渔将生活态与艺术态合二为一,笔者细思,这些均可成为“李渔理论”的组成部分,因为,戏剧创作是多元的,其源头在于生活本质的丰富。

李渔在研究戏剧理论的同时擅长创作,在其创作中体现着对传统性的传承,如传统戏中的才子佳人爱情、大团圆结局等故事手法常见于其作品。正如董健先生所说“民族传统是戏剧风格中最抽象,也是最普遍的因素”,“任何戏剧风格中都有传统的影子。”

二、李渔剧论的现代性呈现

李渔剧论在传承戏剧传统的同时,因其人格通达、内心灵巧,善于创新,使其戏剧理论更具超越性与先进性,乃至如今的戏剧现代性特质,均可在李渔剧论中寻得踪迹。

中国戏剧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时间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开始走现代化之路。新的戏剧价值观念,要求戏剧真实地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胡星亮先生曾在《现代戏剧与现代性》中讲:“我所理解的中国现代戏剧的现代性,其核心内涵是人的戏剧。”吕效平先生在《再论现代戏曲》中讲:“比情节整一性的文体形式更为要紧的,是‘人’的发现与解放,是创作的精神自由状态。这是‘现代戏曲’的精神本质。”董健先生也讲:“只有这时,戏剧才会获得真正的现代性——表现出‘人’以精神自由为本的‘狂欢’,实现人在精神领域内的平等‘对话’。”现代性面向的是现代社会和现代人,更重视人性的真实和社会生活的真相,因此,人道主义在艺术创作中被着重强调出来。对于人的关照,包括对于创作者本人的关照,都是李渔所重视的。李渔在《一家言》中强调文学创作要有“真我”和“我声”,作家要拥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在他的剧论和众多作品中,我们常见“惟我”“予独”等说法,这证明了李渔没有被剧作家与理论家的身份所束缚,而是站在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立场上进行鲜活的阐述、质疑,这是非常具有现代性的表达。

在坚持自我的前提下,李渔主张在实际生活中落笔,从“饮食居处之内,布帛菽粟之间”创作。“能于浅处见才,方是文章高手”在小说与传奇盛行于世的年代,李渔就开始主张写社会实景与生活纪事,笔者认为,这与他常年以文营生,行走江湖的生活经验有关。他将创作与商业紧密结合,让创作走入寻常人家,讲的是百姓自己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文化人,寓教于乐,恰是其在创作和理论上先进性、时代性的体现,更契合了现代性的要义——面向社会、面向人。

现代性离不开“创新”二字,李渔也在其戏剧理论中多次提出创新的重要性。“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称也。”他说文章与其他事物相比,更应该求新,老生常谈的陈词滥调必须去除。“非特前人所作,于今日为旧,即出我一人之手,今之视昨,亦有间焉”他所强调的不单单是创新前人之所不同,更要持续进行自我创新。李渔在《一家言》等著作中多次表达,文学创作中他最反感模仿他人,“独创”是他毕生不放弃的文学理想,同时,他也提出了“奇”“新”“美”三者统一的创作追求。

李渔剧论中可见他对剧作家的要求——站在时代的前沿,以敏锐的触觉去感知时代和人民,以真情换真情,用真心写真心,永远追求美与自由。创作过程必然是个性化的,是独创的且不可复制的。

三、李渔剧论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与互融

李渔剧论保有传统性的价值也恰恰体现在民族独特文化的大前提;是我们一切艺术走向现代化,走向全球化的源头。李渔创作深受王阳明心学、李贽童心说、公安三袁思想的影响,他们崇尚我手写我心,自由抒发,本心不泯的文学创作观。结合对现代性的解读,此创作观本身就具有充分的现代性,无论是人本主义的创作理念,还是创新创意的自由发挥,无不表现出现代性的特点。如此一来,我们可见李渔剧论的先进性,也可见此列传统文学思想的先进性。

除继承外,李渔勇于表现独特的创作风格,在“真我”与“我声”的大胆表述中可见对过往传统作品的质疑与批判。如“屈原作词招隐,予独反之者”“自有菊以来,高人逸士无不尽吻揄扬,而予独反其说者,非与渊明作敌国”等。在传承与反思中进行革新,强调创作过程中的民主意识和启蒙意识,站在“自我”的人本位的立场上,与传统(前人)对话,同时,也实现了与未来(后世)对话。

李渔携家属亲眷组成戏班,游走江湖。他将戏剧创作赋予商业化行为,热情地走向他的观众。不管是传统戏还是新戏,他在生活中实践,用市场检验创作。资本主义商业化是“现代性”的重要内容,商品化的戏剧是以观众的接受为前提的。如此看来,李渔既是传承者又是创新者,既是创作者又是营销者,他以“文人+商人”的形象,早早践行了大众传媒和现代性的戏剧商品价值。

李渔剧论具有先进性,很大原因在于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合二为一,形成了作品经久不衰的成长性,实现跨越时空的影响力。由此可见,李渔是伟大的创作者。

四、李渔剧论对戏剧创作的指导及影响

李渔剧论指导和影响着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戏剧创作人,在如今年轻一代的戏剧创作中多见传统性与现代性融合的创作理念及作品。如丁一滕导演的《窦娥》《西厢》《Ο》等作品,均以经典著作改编的方式,讲述传统故事的现代性表达,探究复杂的人性,探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新程式”,探寻作为创作者的观察体验与哲学思考。正如话剧《Ο》是以《牡丹亭》的最后一出《圆驾》为主题而创作的,在丁一滕看来,“Ο”是一个符号,代表了“轮回”“循环”,是“圆满”“陷阱”“圈套”,是这部戏的主题。他用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了传统巨著,最终呈现出他认为最开放和自由的《牡丹亭》当代戏剧版本,他在经典、戏曲、当代戏剧三者之间中,实现了自我创作的释放和回归。又如在商业上大获成功的本土原创音乐剧《赵氏孤儿》,徐俊导演在元杂剧和西方改编的基础上再度创作,在现代审美中延续着经典的传统性,并在经典叙事中创新意象,注入现代性的人性关照。从剧诗到编曲,从叙事到舞美,无不体现着传统性与现代性的融合。角色带着现代人的思考演绎传统经典故事,他们走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也走进观众内心。

笔者因热衷研究李渔剧论及作品,又被李渔的才华和艺术经历深深吸引,于2017 年萌生了改编李渔作品的想法,最终选中传奇小说《失千金福因祸至》,笔者在保留原故事整体走向的前提下,加入现代思考与呈现,新增壶公这一舞台形象和大量具有现代人视角的歌队戏份,在原本主观故事的基础上增加现代视角的客观性表达。同时,将故事的发生地改编成笔者所熟悉的浙江金华,这里也是李渔的籍贯之地,增添了“浙商”文化的现代表达与地域特点描述,让这个古人的故事沾添上今地、今人的气息,借古喻今,表达了商道即人道,“行德生财,失德伤财”的主题思想,经过几番易稿,最终完成《商·道》的全剧改编和创作,并先后获浙江省金华市文艺创作重点扶持项目、“戏剧中国”作品推优话剧类优佳剧本奖;笔者也获选国家艺术基金音乐剧编剧人才培养项目,创作改编自《红楼梦》的校园音乐剧剧本《红楼·摇滚青春》,并获浙江省中青年编剧扶持;参与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现实主义题材原创音乐剧《渔老大》的剧本创作等。这些创作成绩均得益于李渔剧论的指导、影响与加持。

综上所述,李渔剧论具有传统性与现代性交叠互融的特质,李渔作为中国戏剧理论的始祖,他早已看到中国未来的戏剧发展道路,并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戏剧创作者在了解传统,传承经典的同时,勤于思考,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在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写活生生的“人”的故事,而后,走进大众,走向未来。笔者认为,我们应寻着李渔剧论,进一步创新创作,相信任何理论与创作都在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交叠与互融下螺旋状前进,并存且互生,最终促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作品,呈现于不同时代观众的面前,经久不息。

猜你喜欢

传统性李渔现代性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SOLES OF WIT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企业上级无礼行为对员工沉默的影响:传统性的调节效应检验
大学生传统性文化和性心理的相关性研究*
李渔的养生之道
李渔文学创作与园林艺术研究的意义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