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身临其境,感悟体验,培养量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量感的培养

2023-04-05王雪芬

学苑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量感测量小学生

王雪芬

(福建省安溪县第七小学,福建 安溪 362499)

何为量感?即是感知物体长度、重量、体积大小,并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准确量化的一种能力。掌握数学量感,能让数学学习如虎添翼。但是,由于量感的培养过程存在抽象性与概念性,加之小学生的理解水平有限,这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量感的培养方面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师要革新教育措施,缔造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感受中形成量感。那么,具体该如何创建真实的学习体验情境呢?目前,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教辅设备不胜枚举,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设备搭建知识模型,将抽象的知识立体化、现实化,以此刺激学生的形象思维。同理,教师还可以开发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在现实中感受数学,以此形成量感。当然,单纯地构建情境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还要在言语上展开科学的引导,以此让学生有的放矢地展开思考,升华量感。

一、搭建情境,通过问题培养学生量感

有趣的问题能让课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神奇效果,能有效激活学生的灵感和创造意识,让学生在思考和实践中把握真理。所以,教师在搭建直观情境的过程中不妨搭配合理的问题,以此启迪学生思考。那么,什么样的情境最容易引发学生代入,并助长他们的智慧呢?在这里,教师可以立足于小学生的兴趣喜好,合理选材。例如小学生对绘本、童话和寓言故事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教师便可以围绕故事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展开剖析。

在教学“克、千克”的知识点期间,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1克或1千克为多重,我在课堂中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故事中,大臣们为如何称出大象的重量议论纷纷,年幼的曹冲却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将大象放在船上,观察船下沉的深度,并做上记号。随后,再将大象替换为石头,观察多少颗石头放入小船后,小船下沉的深度与之前标记的深度一样。这样一来,通过等量替换,便能得知大象的具体重量。在阅读此故事时,学生的注意力非常认真,我则趁热打铁地提出几个启发性的问题:

1.在这个故事中,曹冲能够计算出大象的重量,运用了什么样的原理?能否简单地列出其中的关系式?

2.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分析,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重量?

3.生活中还有哪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数学现象,可以利用这种替换的方式进行巧妙的计算?

在上述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思考重量,并可以在现实中寻找相关的替代物,以此让重量更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其量感;第三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延伸思考,教师则可以趁着学生思考的空挡,为学生引出更多的数学现象,以此让他们在探究中充实认知底蕴。随着层层递进的思考,学生不知不觉地体验了量感的运用过程,这样不但为之后的培养工作铺垫了伏笔,同时也让学生对量感构筑起初步的印象。

需要注意的是:考虑到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局限,教师在设计问题,引导其思考的过程中,也要针对学生的判断结果展开合理的纠错和梳理,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的放矢地总结知识,从而让课堂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教师也要遵从学生个体之间能力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让分层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之中。由此,确保全体学生均衡发展,共同进步,并间接增进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二、实地考察,通过测量培养学生量感

隔岸观火永远不如身临其境来得真实。所以,在培养小学生量感时,教师还要构建真实的体验平台,通过引导学生“实地考察”,增强他们对量感的体验与感知能力。不过,考虑到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水平,教师在构建实践平台时,也要采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提升能力,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把握量感。

例如在学习“厘米、米”的知识点后,我给学生准备了直尺、卷尺等测量用的道具,然后要求他们以校园运动区域作为主阵地,前往该区域展开测量。期间到底该测量什么,以及在测量的过程中还要做些什么,如何完善报告,这些细节由学生自行思考。譬如:有的学生想要测量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但是他发现直尺的长度有限,在测量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标记、计算,非常麻烦。所以,他尝试利用卷尺进行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其他学生为了提高测量效率,自告奋勇地与前者展开合作,然后一个负责测量,一个负责记录和计算。就这样,他们有效地提高了整个“实地考察”的效率。在完成这次测量之后,他们又在调查报告中做出明确的标记,以此为活动画上完美的句号。

1.XX厘米等于XX米,而这个长度便是花坛的周长。长度就是将一个物体比作一段路程,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大小。

2.在测量实际物体时,有些长度更长的物体,适合利用卷尺测量。在测量相对较短的物体时,可以利用直尺。

针对学生的记录,教师可以顺势抛出问题,然后以此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持续投入到探索和思考中。例如我询问学生:“我们的身边充斥着许多的高楼大厦。倘若想要判断它们的高度,应该如何做呢?”起初学生都表示太高了,没法判断,但也有学生表示:“将高度放平不就是长度吗?那么可不可以根据影子来计算大楼的高度呢?”

当然,虽然学生提出了这个猜想,但是其中涉及的知识点已然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在给出回答的同时,利用电教设备播放相关的计算视频,将原理简单地描述出来。这样一来,既能丰富学生的体验,又能让他们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随着学生的体验逐步加深,他们的量感也会得到有效的增强,由此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埋下基础。

三、实物对比,通过参照培养学生量感

量感并非小学生与生俱来的能力,它需要系统的培养。然而,小学生受制于思维能力,常规的教学手段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结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创新教学手段,乃重中之重。在创建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实地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借助参照物感受量感。这样一来,不但能让抽象的概念更直观地体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也能摆脱教学枯燥乏味的局面。

利用真实的事物代表数学,总能引发学生的好奇。例如在指导学生认知“平方千米”“公顷”等大数额的单位时,如果教师只是利用板书画图的方式来展示,不但代入感弱,且效果不尽人意。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带学生深入现实直观体验,则能让学生在视觉的冲击下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譬如在上述案例中,我组织学生前往操场,然后将全体学生划分为四个小组,其中每个小组负责测量操场的一个边,然后再利用测出的数据计算操场的面积。这样一来,学生便会直观地感受到操场的具体大小。此时,教师再以操场作为参照,回顾平方千米和公顷的概念,以此让抽象的“量”变得更具体。

同理,在学习“立方厘米、立方米”的知识点时,我要求学生以手中的积木作为参照物。通过不断地拼组和修改,组装成不同体积大小的正方体或长方体图形,然后用触摸的方式感受一下体积的大小及特征。随后,再鼓励学生起身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与同学展开互动讨论。如此一来,不但能够增进学生对体积的“量”的把握和理解,同时更能点燃学生的问题意识。尤其是在与同学之间发生认知上的碰撞时,学生会在强烈的好胜心的驱使之下,深入探索,寻到更多的理论经验,这恰恰会充实他们自身的文化底蕴。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加大对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引入参照物培养学生的量感,恰恰符合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学生深入体验、深入理解,他们可以逐步加深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并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第一时间形成数学思维。长此以往,不但能让学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收获更多的帮助,并且还能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意识。所以,教师要进一步开发生活中的事物,以此作为参照,优化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机制,达到预期的教学指导效果。

四、课后练习,通过实践培养学生量感

培养小学生量感讲究的是循序渐进,单纯地通过理论讲解很难达到最终的目的。所以,在平日的生活中,教师还要适当地给学生提供一些练习空间,以此优化学生的课下学习体验。而随着他们对量感的深入体会、深入解读,他们会逐步懂得如何利用量感辅助学习,由此让量感在他们的思维中扎根。不过,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传统的作业训练模式已然无法适用当代小学生的学习需要。所以教师还要对课下训练模式进行针对性的改良,以此让学生在宽松、合理且有趣的情境中深入体会量感,升华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知识点时,我将水立方作为案例,在展示它的外形轮廓和功能的基础上,又顺势将水立方的门票价格、年收入等信息逐个列举出来。随后,再给学生布置课下探究类作业,要求他们分析“1亿、1千万”等数额到底有多大。由此,让学生在感知空间体积的大小的基础上,对金钱数字方面的量感形成一个深入的体会。同理,在学习“米、千米”后,我要求学生在家中查找长城相关的资料,比如长城的公里数,然后再将公里和千米等单位进行换算,以此让他们了解长城到底有多长。

当然,教师也可以围绕“量感”的概念设计一些有趣的课后活动,让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实践体验中进一步增强自身的量感。

例如在接触“千万、亿”等单位后,我要求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索引目前世界已知的大型音乐厅和体育馆,并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提炼相关的数字,然后说出这些数字代表的方向。比如“国家体育馆”,它可以容纳19000人,总票数约900万张,预计销售门票700万张,预计收入为1.4亿。在提炼上述数字后,学生可以对每个数字代表的“量”进行详细描述。

生:19000代表的是人数,也就是具体的观众数量;900万和700万代表的是门票的发行数量和可以销售出的数量。

生:1.4亿是金额,也就是预计可以卖出的门票的总价格,比如700万张门票一共卖出1.4亿人民币。

生:……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延伸设问,间接引出其他的量,以此持续点燃学生的思维,优化他们的课堂体验。例如我询问学生:“如果以100元为基础,那么1.4亿是多少张人民币。将这些钞票叠加在一起,大概会有多高?”随后,留给学生讨论的机会。

生:1.4亿就是数以万计的钞票张数,将它们叠加在一起,估计会有一栋楼那么高。

师:大概是几层楼的高度呢?能否进行简单的验算?

由此,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思考、讨论和探究中,渐入佳境。而且,随着他们一次次洞察真理,明察秋毫,不但能进一步增强他们的量感,同时也会让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强化。长此以往,自然能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更自信地面对困难,直面挑战。

五、查缺补漏,通过反思培养学生量感

古人有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再优秀的学者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初出茅庐的小学生呢?而且,量感对于小学生而言本就模糊、抽象,短期内的教学很难让他们真正地领悟量感。因此,教师要客观看待学生的错误,并将其视为宝贵的教学资源。而通过纠正错误,完善不足,能让学生对量感的掌握和理解变得更加透彻,让其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基于上述,教师要定期组织学生查缺补漏,捕捉他们在日常学习和锻炼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再通过对问题展开科学性的探究,让学生在逐步递进的探索中把握知识真谛,继而升华量感。

例如有的学生虽然初步形成了量感,可是在具体学习的时候,却很难将其融入到知识当中,导致量感成为了独立的工具而无法发挥效用。对此,教师可以设计专项训练,让学生对量感形成一个更为直观的体会。比如在学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利用该公式计算苹果的体积。但是,苹果属于不规则的物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如何能计算它的体积呢?对此,我有的放矢地激活学生的量感。

六、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对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这是优化其学习质量的关键,它能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少走许多弯路。但是,小学生量感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单纯地通过几节课的指导还远远无法达到最终效果。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学习规律,不断革新教学手段,缔造更多真实有趣的学习环境,以此带给学生全新的学习体验,让他们在循环往复的参与中感受量感,并懂得如何正确地使用量感辅助数学学习。

猜你喜欢

量感测量小学生
兼收并蓄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依托教材培养学生量感的新视角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静待“量感”生成
我是小学生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