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社工人才发展的困境与路径
2023-04-05王欣艳
文/王欣艳
以广西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情况为依据,对医务社工人才的培养提出发展路径,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健康。
择业
即择业者根据个人兴趣、自身能力、职业理想、职业期望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等因素,从社会各类职业中选择一种作为自己从事职业的过程。
2018年我国将医务社会工作纳入到医疗机构的考核指标,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成为助力发展我国优质健康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然而,从我国目前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情况来看,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流失严重。因此,本文以广西医务社会工作人才情况为依据,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全面健康。
供需失衡与流失严重
首先,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渠道狭窄,人才供给不足。
在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医科类院校的社会工作专业承担着重要责任,医科类院校所培养的社会工作人才是具有医学知识背景和医疗机构实践经历的,能够更好地满足医疗场域的工作需要,精准使用相关专业知识。
以我国目前高校专业开设情况来看,根据民政部2019年公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已有348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15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开设社会工作专业型硕士培养课程,17所大学开展社会工作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经统计,发现在348所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高校中,只有12所学校是医科类院校,这严重制约了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
以广西为例,目前在广西的6所医学院校中,只有桂林医学院和广西医科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本科教育,仅有广西医科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教育。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需要从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着手,为专业发展提供保障。
其次,医务社会工作人才供需匹配失衡,人才流失严重。
医务社会工作的主要工作场域是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医院,因此医院岗位的设置直接关系到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有效分配。按照国家文件要求,有条件的三甲医院要设立社工部,形成志愿服务、医务社工协调共建的高人文关怀的医疗体系,如果每家医院都配备专职医务社工,那么按科室、楼栋分配,每家医院至少有5名专职社工。
以广西为例,广西共有68家三甲医院,假设每家医院设置5个专职社工岗位,那么广西医院提供的社工岗位总数应该在340个左右,然而实际情况是广西仅有不到10家医院提供社工岗位。以2022年医务社会工作毕业生情况来看,广西两所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的医科院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250个左右,实际从事医务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总数为个位数。
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医务社工岗位供给严重不足,岗位设置有待进一步提高;人才供给按照医院应配备岗位数340个来看,医务社工人才供不应求,按实际医院社工岗位数来看,医务社工人才滞留严重。因此,目前医务社工岗位供需匹配失衡,人才流失严重,无论是岗位设置还是人才培养都远远满足不了国家和社会对医务社会工作的需求。
多要素影响人才发展
首先,择业观念差异,专业认可度低。
受个体差异的影响,同学们的择业观念也存在一定差别。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择业观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
第一,专业认知的影响。社会工作是一门率先从国外发展起来的专业,与国外相比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还处于初期阶段,人们对该专业的社会认知度还不够,各个高校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选择本专业时大多是非自愿的,以2020年对广西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调查结果来看,超过80%的同学选择社会工作专业是因为被调剂。
第二,专业认同的影响。专业认同是人们对所学专业的态度,认为专业能够充分体现自我价值并愿意选择该行业。建立在模糊认知的基础上,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也普遍较低。专业认同对人们择业的影响表现在人们是否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从事这一行业。因此,专业认同度对医学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职业选择有决定性作用。
第三,个人价值观的影响。在社会环境系统中,每个人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价值观,人们的行为背后包含着人们的价值需求。社会工作价值观体现了维护正义、促进社会公平的理想追求,注重改善人与社会环境关系。当社会工作的价值与实现个人价值诉求相符合时,人们就会愿意选择从事社会工作行业,因此个人价值的实现也会影响择业行为发生变化。
第四,个人性格的影响。在职业选择的探索方面,美国心理学家j.l.Holland提出了职业匹配理论和人格类型理论。强调在择业过程中,应以从业人员的个性为标准。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职业工作者的人格应该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匹配。个性是影响择业行为的重要因素。
第五,个人兴趣的影响。个人兴趣爱好可以决定一个人在未来职业中是否能够长足发展,如果所选职业符合个人兴趣爱好,也就是在工作中个人的兴趣爱好对工作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那么人们就会以更加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无论是否选择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个人兴趣爱好都是人们在进行择业时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其次,职业发展不清,岗位晋升存疑。
职业前景和岗位晋升机制关系到社会工作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目前医院医务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和晋升情况来看,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的工作范围并不明确,我国医务社会工作尚未形成统一的工作职责和考核标准;在岗位晋升方面,医院相对比较重视占比较多的医护人员的岗位晋升,而对于社会工作这类医院内的“边缘”岗位而言,几乎没有医疗机构会单独设置该岗位的晋升渠道,那么对于医务社会工作者而言,与一般社会工作机构相比,社会工作专业证书的考取似乎对未来职业发展没有帮助,这就导致一部分想要从事或已经从事医务社会工作的人对医院内的社会工作岗位晋升情况存在疑惑。
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在对决定其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性格特点、职业偏好进行综合分析及权衡,结合社会时代特点,确定个人的人生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奋斗目标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再次,教育结构缺失,培养模式单一。
教育对医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决定性作用,这一方面关系到对专业性的提升,另一方面关系着人们对专业的认同。医务社会工作人才的教育主要受家庭、学校和实习单位的影响。
第一,家庭的影响。个人行为会受到家庭的经济情况、家庭居住地、父母意愿等的影响。家庭是人们接受教育的“第一站”,家庭教育对医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影响体现在家庭对医务社会工作的了解、认同等情况,在家庭影响和建议下,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改专业或放弃从事该行业。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来自经济条件比较落后家庭的学生更看重经济因素,因此选择职业时的首选条件是薪资水平,这与社会工作职业薪资普遍较低的实际是无法匹配的。
第二,学校的影响。一是在专业实习中,社会工作实习具有社会工作实践的特点,同时,专业实践也是有教育取向的,通过专业实践,可以学习和发展新的专业知识,不断审视自己,提升专业态度和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成为一名成熟的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实习是增加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实习是为同学们毕业后就业做准备,在数月的专业实习中同学们学习独立处理问题、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进一步将理论付诸实际。经过此阶段,基于实习情况,同学们会初步对自己未来的择业作出一些判断。
二是在学校课程设置上,社会工作课程忽视了社会工作的个体性和互动性,更倾向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标准化的教育理念,这极大地制约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结合实际课程设置情况不难看出,学校专业课程设置是影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由于社会工作是实践性的,所以除了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外,理论的实践操作尤为重要。然而目前的情况是讲授理论的老师大多不参与指导专业实践,这使得同学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未能很好地衔接,也就出现了多数同学反映出的理论学习“信心满满”,实践操作“备受打击”的情况。
第三,工作单位的影响。社会工作机构是学生专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的重要中介,因此社会工作机构的工作环境和职业素养也是影响其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从工作环境来看,社会工作在社会各个领域均可涉及,例如在社区、福利机构、医院、企业等具体部门和单位从事社会工作行业,其工作环境特点受具体工作地点的影响有较大差异,社会工作专业的工作环境较其他职业来说更加复杂多样。
社会工作单位的工作环境包括工作单位的福利待遇、氛围、发展前景、晋升空间、设施设备、工作压力、同事关系等影响因素。经过医院的实习培养,医务社会工作的人才仍然避免不了大量流失,这充分证明了医务社会工作教育和培养模式的不足。
最后,就业环境复杂,就业形势严峻。
第一,国家制度政策层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发展不平衡、国家政策不完善等许多方面,使整个社会从理念到政策体系建设等各个方面都不能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无论是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社工相关法规完善,还是社会工作的普及等都需要国家政策的扶持。
链接
了解医务社会工作
医务社会工作贯穿于疾病预防、疾病治疗、身心康复、家庭健康和社区健康之中,全面介入医疗服务过程,积极倡导人性化医疗健康服务,是我国优质医疗健康服务供给的重要保障之一。
随着医学模式的变化,人们对疾病与健康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更注重身、心、灵的健康。医务社会工作是应用于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用“非医学诊断和非临床治疗”的专业知识为患者解决心理和社会问题。医务社会工作与一般社会工作相比的区别在于,医务社会工作一般指在医疗场域内,由具有医学相关知识背景的专业社会工作者为医疗场域内的人员提供的非医疗服务。
近年来,国家也越来越认识到医务社会工作对提高国民优质医疗健康服务水平的重要性,2018年,国家出台《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次将医务社会工作列为医疗机构考核的指标,开始鼓励各大医院设立社会工作部门,配备专职医务社工。2021年《“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医疗和社会工作一体化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区市逐步出台政策文件,将医务社会工作列为各大医疗机构的考核标准。
人们对国家制度政策的重视可以体现在对专业前景的判断上,人们在进行择业时,往往从福利、政策、晋升空间等角度判断专业发展前景,并通过分析专业前景的好坏来进行择业,而应届毕业生初次进行择业对职业怀有较高期待,虽然对专业前景的判断不够全面,但大多数人对专业的就业前景都有清晰的认识。人们在择业时看重自己所从事行业的国家制度政策支持情况,人们更倾向于选择政策制度较为健全的行业。
第二,社会层面。社会工作者在西方国家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然而,在中国,真正从事社会工作服务的人是有限的,社会工作者没有足够的能力参与许多社会问题。我国社会大众对社会工作的认可度普遍较低,而社会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知晓及认可度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以及社会工作专业应届毕业生是否从事社会工作行业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就业形势来看,各校各专业招生人数总体呈上升趋势,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数量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与之匹配的岗位数却十分有限,特别是尚未普遍发展的医务社会工作岗位,就业形势严峻。
让自我认知与教育并行
第一,树立以人为本、精准匹配的择业观念。
提升专业学生自我专业认知,包括个人的性格、个人兴趣爱好、个人价值、职业规划等,加强主动学习的能力,相互交流,鼓励参与专业实践增强自身实践能力,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加强专业认同。学习生活中不断审视自己,对自身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进行定位,以便在职业选择时能够切实结合自身特点,明确自身需要。要时时关注国家方针政策,了解行业最新动态,明确社会需求,以求在未来择业时能够高瞻远瞩。
第二,树立求真务实、突破创新的教育模式。
学校层面:首先,学校在进行招生时应加大对专业的介绍,让学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能够大概清晰自己所要学习的专业,并决定是否选择该专业,而不只是盲目接受调剂;其次,针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学校可以相应增加实践课程,加强与实践单位的密切联系,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增强自身专业认同;另外,除专业课程设置之外,学校也可相应地增加人际沟通、就业辅导、职业规划等其他有助于就业的课程;最后,针对同学反映的实习机构没有督导、大多处理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小等问题,学校可以链接更广泛的资源,提供更多选择机会,并且学校定时与学生沟通实习情况。
家庭层面:在选择工作时,家长的建议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有些家长对社会工作不了解,学生也很少向家长解释专业情况,导致有些家长建议自己的孩子选择公务员等其他行业。因此,建议家长能够从理性角度出发,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
工作单位层面:加强社会工作机构的专业建设,制定统一、完善的机构考核制度,使社会工作机构能够促进专业化、专业化的发展。除项目评估外,机构还应通过监理专家的指导,增加专业评估,培养具有优秀专业素质的社会工作者,促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社会工作机构与高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贯彻。高校可同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高校理论课教师与同学一同参与到实践,更好应对学生在理论与实践对应上存在的困惑。
第三,树立长效稳固、人才激励政策导向。
针对社会工作行业的社会认可度较低的情况,在专业宣传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作用发挥,让更多人了解并认同社会工作;其次,政府应该在财政方面加大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力度,人们对社会工作行业的普遍反映为薪资待遇水平低、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因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和激励机制,满足该行业从业者的基本需求,让人们更有意愿选择从事社会工作行业;最后,政府放开在社会服务领域的权力,让社会工作机构在社会发展中充当一定的角色,给予社工行业更多的发展空间,推动机构的灵活发展,增加工作岗位,加快落实医院设立医务社会工作岗位纳入考核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