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下数学单元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2023-04-05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马巧灵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龙都中心小学 马巧灵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数学作业一般比较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以及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意识、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丰富多样的作业类型,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巩固、复习、应用、拓展的学习需要,满足不同学生、不同阶段学生、不同作业方式等的需要。当下,“双减”政策正在全面施行,学校和教师要优化单元作业设计,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而要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单元作业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目的
(一)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教材
单元作业是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综合整理设计的整个单元的作业,既是作业的集中体现,又是教材的支点。学生在完成单元作业时,需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分类和整合,做到准确把握和正确区分,能够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掌握准确的学习和做题方法。单元作业练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更好地把握教材内容。
(二)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
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所揭示的记忆规律,学生对新知识的遗忘先快后慢,因此要对所学的单元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和自测,提升单元整体学习效果。教师设计的单元作业,与单元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是一致的,目标性和整体性较强,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和方法进行解题。学生通过单元作业,能够真正地从“会做”过渡到“会思考”,其思维更加灵活、有序,更有创造性。同时,单元作业的布置还要考虑到班级学生的智力水平、学习方式等,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因此,教师必须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难度、不同要求的单元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数学作业有一定的收获和发展,同时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
(三)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全面考虑单元知识的整体内容,要突出整体性和连接性,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考查的知识点有较强的理解和筛选能力。教师在不断探索丰富多元的单元作业形式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单元作业的质量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技能,通过学生作业情况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作业反馈,教师可以据此在课堂上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分析
(一)合理设定单元作业目标
单元作业目标是作业设计的基础,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前提。在进行单元作业设计前,教师要提前对教材进行单元规划:可以是教材划分好的单元,也可以根据制定好的主题再重组单元。接着以规划好的单元为基本单位,确立单元作业目标。作业的设计应注重新课标和单元教学目标的整合,注重学生整体要求和个体差异的融合,充分发挥作业的育人功能,使作业目标的设计更具体、更科学,正确把握作业设计导向。单元目标的确立主要以三个维度为基准,分别是内容领域、核心素养、学业水平,再根据目标设计合适的单元作业题目。题目可以是原创的,也可以在原型上进行适当改编,单元作业的指向性要更强,作业目标要足够明确,题目表述要够精练,题目的情境设置要合理,等等。教师还可以在学生完成作业后根据作业情况再对单元作业内容进行调整,使单元作业更合理、更完善。单元作业题选定后,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结构,合理地编排练习题。计算类的题目主要考查运算能力,选择题、填空题比较客观,但也会有学生凭主观意愿答题,这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因此,教师还可以设置操作、解决问题的题型,这样学生做题时猜测概率小,可以较真实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能有更准确的判断。
(二)整体把握设计单元作业内容
数学教材各小节、各个例题之间衔接得十分紧密,都紧紧围绕着教材单元目标和数学核心素养。单元作业内容是立足整体单元设计的,能够弥补课时作业的零碎以及重复性等不足,有助于突出教材本身的数学思想,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教材的核心就是单元教学主题,它将所有内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的内容体系。因此,教师要把握单元知识结构,全方面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关系,还要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单元作业尽可能覆盖整个单元教学内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系列作业。
例如,在苏教版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单元中,学生对多边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知道关注图形的边和角;学生在学习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后开始认识周长,知道“周长”是指一周边线的长;学生学习完周长再继续学习“面积”,并能借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有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等问题。基于此设计的单元作业涵盖的知识点是层层递进的,并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作业时,要蕴含整个单元的数学思想,紧紧把握整个单元的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挖掘出背后的数学思想,感悟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发展数学能力。
(三)注重学科间的融合
数学知识与其他学科以及实际生活的联系很紧密,教师在设计数学单元作业时可以融入实际生活情景或者其他学科。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经历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中的简单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过程,学生初步感悟数学与现实世界的交流方式,能够有意识地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生活与其他学科中事物的性质、关系和规律,形成跨学科的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一些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用数学知识思考并解决问题,提升数学的学科价值。例如,在学习“升和毫升”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单元作业,引导学生课后主动寻找体积为1升的容器,并装满水观察,深化对容量单位的感知与理解;再继续用滴管滴出1毫升水并观察,同时和1升水对比,加强对容量单位的认识。
在学科融合方面,数学单元作业主要可以进行学科内的整合和学科间的整合。学科内的整合,指的是学科内的知识点都可以互相通用,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与解答;学科间的整合是指在数学单元作业中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将各科知识糅合在一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互通,使学生感受知识在不同方面的应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的形式
(一)借助思维导图——促进知识融合
思维导图是指运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把相关联的主题用图表示出来,用图像、颜色等把关键词串联起来,是学生有效的思维模式,可帮助记忆和学习。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数学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这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建构相对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无法独立梳理单元知识结构,所以教师可以布置画思维导图的单元作业,一方面减少了抄写、做练习等机械性作业,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另一方面又能帮助学生在梳理知识体系时厘清学习思路,提高学习效率。
例如,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一单元所学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如何让学生在分别掌握三种平面图形的特征以及如何画高的同时,认识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实现对单元知识的掌握与整合,是设计单元作业的重点与难点。该如何突破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学生可以对知识进行整理,如根据单元知识的特点绘制“树状图”,树干是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枝干分别是边、角、顶点和高,这些都是平面图形的基础知识,中间贯穿的枝干将零碎的知识点联系得更加紧密,把枯燥的作业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各项技能。
(二)利用动手操作——强化知识应用
在“双减”政策下,鼓励学生把常规作业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或者把书面作业转化成实践类的作业,以灵活、有趣、相对高效的作业方式来改变传统作业模式,既能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内容,巧妙设计动手操作题,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学习完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有不少学生在计算周长时总是出错,教师该如何设计单元作业帮助学生攻克难题呢?最好的方式就是借助实践操作题来突破。如针对“一边靠墙,围长方形篱笆,最少需要多少米或者最多需要多少米”的问题,教师可以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用一把卷尺进行测量。学生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再分别动手测量、记录和计算,在动手实践中互相帮助、认真思考、攻克难关,从而提升了数学技能。
(三)运用积累变式——巩固知识迁移
基础练习对学生来说没有难度,但长时间练习学生兴趣不高,不少学生对“难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整理单元变式题,将单元知识串联起来,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回顾单元知识,巧妙地促进知识迁移和应用。这样的作业形式,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效率,对一部分学生起到了“拔高”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做好单元作业设计是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形式。教师不仅要明确设计单元作业的目的,选择合适的单元作业,内容要多样、难度要适当、类型要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还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积极有效地完成,促使教师客观有效地评价作业。作业设计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要突出单元作业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及时发现单元作业中的不足并做好调整,不断反思和总结,确保单元作业可以成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