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奶牛蹄病的病因及防制措施

2023-04-05马军

北方牧业 2023年2期
关键词:趾间蹄病牛蹄

马军

(莱西市农业农村局,山东莱西 266600)

随着奶牛养殖模式由分散饲养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奶牛蹄病发生率也不断增高,现已成为影响奶牛养殖效益的主要疾病之一。奶牛蹄病在奶牛养殖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 是指腐蹄病、蹄叶炎、趾间增殖性皮炎等蹄部疾病,临床表现为蹄底溃疡脓肿、趾间皮炎和蹄疣等[1]。可导致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下降、淘汰率增加,生产性能和潜力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影响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 发病原因

1.1 环境因素

在奶牛生产过程中,圈舍环境及卫生条件不易控制。地面对奶牛的蹄部影响很大,如果太硬,奶牛站立时缺乏缓冲,再加上自身重量大,极易造成蹄底过度磨损,导致严重挫伤。圈舍过小,牛群密度过大,奶牛缺少运动,导致蹄角质过度生长,出现变形、蹄裂。圈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氨气浓度过高,运动场低洼、粪污堆积泥泞,牛蹄长期踩踏、浸泡污物,造成蹄壁腐蚀,蹄角质软化,屏障作用明显减弱,易引发蹄病[2]。

1.2 营养因素

日粮搭配不合理,饲喂大量高蛋白质的精料或摄取粗纤维的较少,能够引发蹄病。饲料中矿物质缺乏,特别是钙磷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引发骨质疏松,导致蹄病发生。维生素A、维生素D 不足或活性下降,饲料霉败变质,曲霉菌素中毒,引起钙磷代谢障碍,引发蹄病[3]。日粮中缺锌,影响蹄角化,也容易发生腐蹄病。

1.3 管理因素

养殖场防疫消毒措施落实不到位,导致各种病菌、寄生虫泛滥,诱发奶牛蹄病。奶牛长时间运动量不足,蹄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不畅,影响正常代谢活动,奶牛蹄部抗病能力下降,影响牛蹄的正常磨损,易造成蹄变形。奶牛修蹄保健不规律、不及时或不正确,造成角质生长异常,出现蹄变形,致使蹄部负重困难,致使诱发奶牛蹄病[4]。

1.4 疾病因素

多种疾病可导致蹄病发生。坏死杆菌病、节瘤拟杆菌病、口蹄疫、牛病毒性腹泻、锥虫病等疾病的流行和传播,常可引发蹄病。瘤胃酸中毒、霉菌毒素中毒、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等疾病,均可引起奶牛蹄部新陈代谢紊乱,造成乳酸、组织胺、内毒素等大量聚集,致使蹄病发生[5]。

1.5 遗传因素

不同品种奶牛的蹄病易感性和发病率各不相同,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有些蹄病如蹄叶炎、螺旋状变形蹄及趾间增生具有遗传特性[6]。调查发现,荷斯坦奶牛蹄病的发病率高于其他品种的奶牛。荷斯坦奶牛因肢蹄病而被淘汰的病牛主要集中在3~7 岁,其中3~4 岁因腐蹄病而被淘汰的占淘汰总量的32.2%。

2 治疗方法

2.1 修理蹄部

奶牛养殖场要及时对各种变形蹄进行修整,矫正过度生长的角质及变形的蹄趾,尽量达到正常形态。对于蹄病严重而不能负重或负重困难的牛,可对其进行装蹄治疗,缓解负重状况。

2.2 蹄部药浴

使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4%的硫酸铜溶液[7]等药物进行蹄浴。治疗时将患牛蹄部浸泡在药浴池中,每天1~2 次,每次1~2 小时,持续1 周,可收到良好的临床疗效。

2.3 药物治疗

采取趾神经或蹄冠周围用1%普鲁卡因结合青霉素封闭疗法,也可于趾动脉内注射普鲁卡因液。炎症严重者可结合全身抗菌素治疗,如给病牛按每千克体重注射青霉素1 万国际单位、双氢链霉素20 毫克、红霉素10 毫克。此外,给病牛口服苯海拉明0.5~1 克,每天1~2 次,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2.4 手术切除

对于趾间赘生物增生以及真皮腐败坏死等情况,可采用手术方法进行切除,术后使用0.1%~0.3%硫酸铜溶液或0.1%来苏儿进行彻底清洗,涂抹适量的碘酊,同时在蹄趾间部涂抹松馏油或鱼石脂,最后用绷带包扎。术后尽量减少运动,以免影响恢复。

3 防控措施

3.1 加强饲养管理,保证日粮均衡

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保证日粮营养平衡。满足奶牛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确保饲料中各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含量,特别是适宜的钙磷比。掌控好精、粗饲料的饲喂比例[8],防止瘤胃发酵异常,导致酸中毒而诱发奶牛蹄病。确保奶牛的运动量,保持新陈代谢的速度,增强机体抗病力,防止蹄病发生,尤其是处在产前和产后期的奶牛。

3.2 搞好环境卫生,改善生产条件

圈舍及运动场应大小适合,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积水,奶牛卧床垫料舒适,及时清理粪污。严格落实防疫制度,定期进行消毒,减少病菌对牛体的侵害。场地硬度应适宜,以防过度磨损牛蹄。地面应防滑,避免奶牛摔倒,造成牛蹄损伤。

3.3 加强蹄部保健,减少发病可能

做好牛蹄的保健工作,及时进行修蹄,一年2~3 次。使用4% 的硫酸铜浴液、3%~4%福尔马林浴液进行蹄浴[9],防控腐蹄病、趾间皮炎和蹄疣等的发生。为有效预防传染性蹄病和增加蹄角质的硬度,减少蹄病发生,可使用3%~5%的硫酸铜浴液,坚持每周2 次给牛喷蹄[10]。

3.4 做好疾病预防,消除发病诱因

落实防疫消毒措施,减少坏死杆菌、口蹄疫等疫病的流行和传播。子宫内膜炎、胎衣不下、瘤胃酸中毒、霉菌中毒等疾病易诱发蹄病的发生,因此要加强饲养管理,增加奶牛抗病能力,积极做好防治工作,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11]。

3.5 加强遗传育种,提高牛群质量

加强奶牛遗传育种管理,坚决淘汰肢蹄存在严重缺陷的牛,禁止将肢蹄有遗传缺陷的牛选做种用,提高牛群的品质,改善奶牛肢蹄状况,减少蹄病发生[12]。

4 结语

奶牛蹄病是奶牛养殖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高,病因复杂,发病后严重影响奶牛的生产性能,减少奶牛的使用年限,给养殖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需加强对该病的防范,根据临床症状综合分析,确定病因,对症治疗。在日常生产过程中应加强对奶牛的饲养管理,确保良好的饲养环境,饲料营养搭配均衡,严格进行防疫消毒,及时修理牛蹄,积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奶牛蹄病的发生。

猜你喜欢

趾间蹄病牛蹄
蹄病专题
预防蹄病 减少养殖损失
牛蹄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治要点
绵羊常见蹄病的诊断与防治
济源市奶牛蹄病发生情况调查与分析
群发性犬趾间炎的处置1例
农场动物大集合
奶牛常见蹄病诊治
湖南保靖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评价
仅趾间扁平湿疣为表现的二期梅毒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