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常见蹄病的诊断与防治
2019-02-13王然
王 然
(朝阳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朝阳 122000)
1 趾间皮炎
趾间皮肤坏死通常先于或伴随腐蹄病的发生。是由毒力较弱的节瘤偶蹄形菌引起,称为良性腐蹄病。潮湿的天气、牧场、泥土是诱发因素。温和型病例,趾间的皮肤发红、无毛、肿胀、湿润。重症病例,趾间皮肤的完整性被破坏,露出皮下组织,趾间深层组织出现化脓和肿胀。跛行可影响90%的绵羊,且四肢都可能被感染。如果没有致病性D 型结节杆菌感染就没有其产生的特征性气味。干燥条件下疾病可迅速愈合,但是环境潮湿可再次复发。
因为趾间炎常继发腐蹄病,治疗需谨慎。其他与腐蹄病有差别的疾病应给予考虑,包括影响蹄冠和系部的多毛皮肤的嗜皮菌病(草莓腐蹄病),病毒性疾病(如溃疡性皮炎、触染性痘疮、口蹄疫)等应结合发病史、临床症状、电镜和血清学进行鉴别诊断。目前,可选用1%硫酸锌或气雾消毒剂进行蹄浴。
2 传染性腐蹄病
当蹄底伤同时感染节瘤偶蹄形菌,可导致传染性腐蹄病发生。根据结节类杆菌的不同毒株,将腐蹄病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以下介绍良性腐蹄病。
良性腐蹄病:感染主要局限于趾间皮肤,仅以最小限度在相邻的趾下。在临床上,良性腐蹄病和绵羊趾间皮炎相似,但D 型结节类杆菌难以培养,所以很难确诊。然而,D 型结节类杆菌感染有独特的气味。常表现为跛行,没有恶性腐蹄病那样严重。病因和发病机制是相同的,但与引发恶性腐蹄病的菌株相比,D 型结节杆菌毒力和感染性相对较弱。D 型结节类杆菌可从牛群中分离出,但通常仅导致绵羊的良性腐蹄病。良性腐蹄病造成的经济损失远低于恶毒腐蹄病。在潮湿季节,驱赶羊群通过含有10%的硫酸锌的足浴液,14d 1次,可有效地控制腐蹄病的发生。
3 蹄脓肿
趾脓症(感染性蹄球坏死、蹄踵脓肿、趾瘤症)是累及远端趾间关节软组织和关节的坏死性或化脓性疾病。零星发病,但高达25%的羊群可能被感染。趾脓症可由坏死梭杆菌和化脓隐秘杆菌两种病原体引起。蹄脓肿是羊趾间皮炎引起皮下组织坏死,进而波及远端指间关节的并发症。其通常滑倒时由尖锐物体(如结痂的雪、冷冻或紫花苜蓿和谷物硬茬)刺伤趾间皮肤,或修蹄时不小心造成皮肤损伤。趾间关节由于关节囊突出蹄背和蹄底的冠状带易被感染。在这些位置,关节囊仅由趾间皮肤和少量皮下组织保护。
蹄脓肿在土壤和牧草潮湿或冻结时多见。引起急性跛行的羊通常患肢不着地。坏死物质可能通过由细菌感染引起的蹄趾间皮肤开放而排出,但更常见蹄冠一个或多个窦道肿胀破开。如果没有窦道,肿胀的皮肤会被刺伤。在某些情况下,患肢大幅度运动,提示远端趾间关节韧带断裂。这些病例可能会出现运动时更换趾部和永久性畸形。对于蹄脓肿引起的急性跛行,可根据趾的肿胀和窦道排脓区别于腐蹄病。
注射长效抗生素进行早期治疗有时有效,可防止关节感染。通过引流排脓并应用抗生素制剂和自黏绷带,实现维持关节韧带完整性的治疗目的。自黏绷带可减少韧带张力,隔离创口,防止伤口感染。虽然预后往往难以完全恢复,但多数病例可充分愈合,能自由运动。一旦关节感染,保守治疗往往无效。然而,手术切除感染的趾(如果其他趾是健康的)较为有效。通过早期治疗和避免羊在易导致羊趾间皮炎和脓肿的诱因环境中饲养,可控制本病的发生。
4 腐败性蹄叶炎
腐败性蹄叶炎(浅层型脓肿、蹄尖脓肿)是一种急性细菌性感染,常局限于蹄尖和外侧蹄壁。该病散发且病原多变,但由坏死梭杆菌和化脓隐秘杆菌引起的病例,比链球菌或其他细菌引起的病例更严重、侵害范围也更大。这些细菌能通过蹄壁和蹄底之间的裂缝或蹄部角质层的纵裂或横列侵入蹄基层而引起本病。有时,蹄部黏满粪、泥或沙,蹄部过度生长,或由蹄叶炎引起的蹄壁分离均可促进本病的发生。
病羊表现严重跛行、患趾发热和有触痛反应。在蹄冠病灶上方可能形成窦道,或在蹄底发现脓肿。用手指挤压脓肿部位,会出现疼痛反应,有助于定位局部感染的小囊。修蹄后进行引流可使病羊很快恢复。
5 油脂腺阻塞或感染
在绵羊趾间皮肤有一油脂腺,其分泌稠的透明油性物质储存于趾骨内的小囊内,且通过管道排到皮肤表面。油脂腺偶尔会被误诊为脓肿。然而,管道可发生阻塞导致小囊扩张,但很少引起跛行。小囊也可能受感染而导致局部蜂窝织炎或脓肿,可能和禽掌炎相混淆。人工挤压患部排出内容物,可减轻阻塞。根据感染的范围和严重程度采用局部或全身性抗菌治疗,通常容易取得疗效。
6 趾间纤维瘤
趾间纤维瘤是趾间的纤维组织增生,似乳头状瘤。若不切除,可能波及其他趾。第一趾骨向上卷曲生长可造成严重跛行。若能早期确诊,手术切除(冷冻切除术和电疗法)疗效良好。然而,若出现跛行,弯曲的趾骨不能完全去除,纤维瘤有复发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