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气归元针法”配合“调神潜阳”针刺法治疗成人失眠的经验及验案

2023-04-05刘逢春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3期
关键词:归元潜阳调神

刘逢春,谢 敏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0 ;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成人失眠是指成年人群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和(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以睡眠质量不满意为特征的睡眠障碍[1]。在我国,成年人群中存在失眠症状者高达57%,以女性患者居多[2]。目前临床上治疗成人失眠以西药为主,虽然起效较快,但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依赖性及其他不良反应,甚至产生戒断症状,反而使失眠情况更加严重。笔者认为失眠的病机为气机不畅,阴阳失调。“引气归元针法”具有理气机、调脾胃的作用;“调神潜阳”针刺法具有滋阴潜阳、调神安神的作用。两者配合使气机调畅,阴平阳秘,可有效治疗失眠,且副作用小,无依赖性。现将笔者运用“引气归元针法”配合“调神潜阳”针刺法治疗成人失眠案的经验介绍如下。

1 成人失眠的病因病机

1.1 气机不畅与不寐

成人失眠属于中医学中“不寐”的范畴,不寐的病名首见于《难经·四十六难》,又称“不得眠”“不得卧”“目不瞑”。脾胃一升一降,为气机之枢纽,脾胃失和,中焦升降失司,浊气不降,上扰心神,导致失眠,如《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言:“胃不和则卧不安”。高荣林教授认为,脾之清阳主升,津液赖于清阳之气上升,输布于周身,胃之浊阴主降,使糟粕得以下行,六腑满而不实,气机得以升降出入,气机和谐,人则眠也[3]。王彦刚教授认为,脾胃枢机不利是失眠的核心病机,运化功能异常,胃气调畅,升降有序,阴阳平衡,气血充盛,营卫出入,循环有度,夜寐得安;脾胃气机逆乱、脾胃运化失司则不寐[4]。脾胃为中焦,为气机之枢纽,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两者同调气机之升降,气机调畅,气血阴阳畅达,病不得生,则寤寐有度。若肝失疏泄,气机逆乱,魂不守舍,气血失调,则不寐,如《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载:“肝雍,两胠满,卧则惊”。《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曰:“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则伤肝。”指出了肝气郁滞,则肝失调达;情志失常,怒则伤肝,肝失疏泄,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扰心,故神不守舍而不寐。刘绍武认为,情志过极,肝失条达,日久则气郁化火,上扰心神,可致失眠,宜采用疏肝泄热、镇静安神的治法,自拟调神平亢汤治之,疗效显著[5]。此外,肝属木,脾属土,在五行中为相克关系,肝木火旺太过,则相乘脾土,亦可导致脾失于运化,痰浊内生,内扰心神而导致失眠[6]。

1.2 阴阳失调与不寐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黄帝内经》曰:“卫气昼日行于阳,夜半则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卧,阳者主上,阴者主下……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亦曰:“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正是由于人体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于是就有了寤和寐的交替,“寤”即觉醒,属阳、为阳气所主;“寐”即睡眠,属阴、为阴气所主。一旦这种阴阳消长平衡失调,就会导致不寐的发生。张永华教授认为失眠的病机为阴阳不和,阴阳之不和,不外乎阳不入阴或阴不敛阳,魂神不宁,故致失眠,治疗当以调和阴阳,使阴平阳秘,阴阳相交,阴阳调和,则睡眠得安[7]。笔者认为,成人失眠的病机不外气机不畅,阴阳失调,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现代人因生活节奏、工作压力等原因,情志失常、饮食不调成为常态,长期可导致脾胃受损,纳运失调,清浊升降失调,加之肝气郁结,气机紊乱,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引起失眠。

2 治则治法

笔者擅用腹针治疗失眠,紧扣病机,注重调摄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伤寒说意》曰:“脾胃者,阴阳升降之枢轴,脾升胃降,阴阳交济,土气温和……升降失职,肾水下陷,心火上逆,此阴阳分析,不相顺接之由也。”指出调气血阴阳的关键在于调脾胃。治疗成人失眠时,还要做到保持环境整洁、安静,并指导患者取舒适体位,其常在治疗过程中安静入睡。针后嘱患者忌食辛辣食物,注意调畅情志。

2.1 “引气归元针法”组穴

腹针是薄智云教授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神阙调控系统为核心,经长期临床实践和学术总结而提出的一种新的针灸方法。首先,中医学认为,人体腹内有许多重要的内脏器官,且分布着多条经脉,为气血输布、内联外达提供了途径;其次,脐带是胎儿从母体摄入氧气、营养物质的通道,伴随着胎儿的发育,以脐为中心,气血向全身输布的功能不断完善,最终形成一个完善的给养系统,虽然胎儿出生后这一通道被切断,但这一过程形成的固有系统仍然存在,是腹针治疗的物质基础;再次,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必形诸外”,脏腑失衡的体表反应可通过体表针刺进行调节。腹针的“引气归元针法”组穴由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四穴组成。其中中脘穴、下脘穴均属胃脘穴,两穴有调升降、理中焦的作用;气海穴为气之海,关元穴可培肾固本,肾又主先天之元气,为先天之本。因此,四穴含有“以后天养先天”之意,故称为“引气归元”,具有调脾胃、理气机、补肝肾的作用。关天翔等[8]在关于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研究中,对比了引气归元针法与艾司唑仑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让对照组每晚口服1 ~2 片艾司唑仑,给予试验组引气归元针法治疗,治疗1 个月后,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艾司唑仑组。郭苏爱等[9]在引气归元针法联合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非器质性失眠症的临床观察中发现,“引气归元针法”能有效改善非器质性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

2.2 “调神潜阳”针刺法组穴

石学敏院士认为“神之所在——为脑,为元神之府;神之所主——为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表现;神之所病——为百病之始;神之所治——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10]。“调神潜阳”针刺法就是以神为根本,以调理神气、育阴潜阳为治则所创立的,即针刺百会穴、四神聪穴,采用深纳久留针法[11],可发挥阴平阳秘、潜阳安神的作用。百会又名三阳五会,属督脉,为足太阳膀胱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之交会穴,可调节机体阴阳平衡,为临床上治疗失眠之要穴;四神聪穴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四处,联系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具有调神安神的作用。在百会穴、四神聪穴采取深刺久留针的方式,可延长针刺得气感、加强调神潜阳的作用。脑为元神之府,主宰人的生命活动,头者,精明之府,主精神意识活动。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失眠与丘脑胆碱复合物(choline-containing compounds,Cho)和肌酸(creatine,Cr)代谢紊乱关系密切,且患者情绪障碍与海马和壳核区域的代谢有关[12]。研究显示,人的睡眠质量可能与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有关[13]。通过干预神经递质调节、下丘脑-垂体- 肾上腺轴(HPA 轴)功能等途径可治疗失眠[14]。另外,还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去甲肾上腺素(NE)的水平而发挥安眠的作用[15]。这与中医治神不谋而合。

3 病案举隅

患者,女,33 岁。就诊日期:2021 年3 月10 日。主诉:反复失眠5+年,加重伴耳鸣2+年。现病史: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失眠,睡眠中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偶有头晕,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等症,患者未予重视,未系统治疗。2+年前患者无明显诱因感上述症状加重,偶有头晕、恶心欲吐,伴耳鸣,持续加重,无视物旋转,无心慌、胸闷等症,遂就诊于“贵州省人民医院”。经相关检查后(具体不详)诊断为“失眠”,予“艾司唑仑、银杏叶提取物”治疗后未见明显缓解。此后,上述症状持续存在,于当地医院予“中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今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就诊于我院门诊。刻下症:失眠,睡眠中易醒,多因发热汗出而醒,醒后难以入睡,偶有头晕、恶心欲吐,伴耳鸣,耳鸣声高,安静时明显,平素畏寒肢冷,口干,喜热饮,食后感腹胀,小便黄,大便干,2 ~3 d 一行,月经量少,无血块,舌尖红,舌淡、苔白腻,脉弦细。西医诊断:失眠;中医诊断:不寐(肝郁脾虚证)。治则:疏肝健脾、潜阳安神。治疗方法:1)拔罐:选取督脉及膀胱经循行路线,患者取俯卧位,从上至下依次留罐,留罐时间10 min。2)腹针:选取中脘穴、下脘穴、关元穴、气海穴、滑肉门穴(双侧)、外陵穴(双侧)、气穴(双侧)、气旁穴(双侧)、期门穴。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 mm 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腹部进针时避开毛孔、血管,施术轻、缓,中脘穴、下脘穴、关元穴、气海穴、滑肉门穴(双侧)、外陵穴(双侧)、气穴(双侧)、气旁穴(双侧)均直刺至天部,期门穴向乳根平刺,不要求患者有酸、重、麻、胀等针感,留针30 min。3)“调神潜阳”针刺法:选取百会穴、四神聪穴,采用深纳久留针法。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采用0.25 mm×40 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百会穴、四神聪穴均沿头皮帽状腱膜向后平刺20 ~30 mm,施平补平泻法至局部得气后留针5 h,留针期间无需行针。嘱患者留针期间避免头部受凉或进行沐浴、梳头发、洗发等活动,并向其解释头部留针期间不影响其他日常活动,避免其因精神紧张而引起不适。针刺约在晚上18 时进行,于23 时将头针取下,在患者离开门诊时向其家属分发无菌干棉球,于23 时让患者家属进行起针,并注意使用干棉球按压局部避免出血。按照夜间门诊时间,此治疗为一周2 次,连续治疗6 次为1 个疗程。治疗3 周后患者即感睡眠较前明显改善,夜间无发热,醒后可再次入睡,耳鸣较前改善。随访1 个月,患者自述睡眠良好。

按语:本案患者为青年女性,平素脾气暴躁,饮食不调,损伤脾胃,脾胃为中土,中土失运,积湿生痰,痰湿阻滞气机,胃失和降,气机上逆,则恶心欲吐;中焦斡旋机能失常,脾阳不足,运化失司,津液不能上承于口,故见口干,喜热饮;纳运失调,则食后感腹胀。《伤寒论直解》曰:“阴阳水火,位居上下,而土居其中,上下交合,必由中土。”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升则健,胃气降则和,清阳不升,头面五官失养,则头晕、耳鸣。脾胃居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失调,气血生化乏源,阳气生成不足,故平素畏寒肢冷。肝为刚脏,主升发,喜调达、恶抑郁。肝气郁结,气机郁滞不畅,则引动“肝阳”,使之升发冲逆,“气有余便是火”。肝郁之气常常郁而化火、化热,火热扰心,阴阳失调,故见发热汗出而醒。结合患者舌尖红,舌淡、苔白腻,脉弦细的表现,故辨证为“肝郁脾虚证”。考虑该患者平素肝气郁怒,饮食不调,故运用“引气归元针法”配合“调神潜阳”针刺法治疗,在理气机、调脾胃、和阴阳的同时以疏肝健脾。为进一步加强调理气血阴阳平衡的作用,加用滑肉门穴(双侧)和外陵穴(双侧),称为“腹四关”,可调气血、疏经气,使气血经气上输下达,配之位于关元旁开5 分处的气穴、位于气海旁开5 分处的气旁穴以助行气,可调整全身气血阴阳的运行;期门穴属足厥阴肝经穴,亦为肝之幕穴,是梳理肝气的要穴。另外,督脉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行于背部,属阳,对此两经进行拔罐治疗,可鼓动阳气,调节阴阳。诸法合用,共奏疏理气机、调整阴阳、疏肝健脾及潜阳安神的作用。

4 小结

本案患者运用腹针“引气归元针法”及“调神潜阳”针刺法治疗,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则寐寤适时,失眠可愈。传统针灸重视“气至病所”的针刺得气现象,即针感向远距离传导或局部产生酸、麻、胀、疼的针刺感觉,但并非为大多数患者所接受。而腹针针刺时并不要求患者产生酸、麻、胀、疼、重等针感,亦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有见效快、疗效稳定、痛苦小等优点,能满足患者的治疗需要,易被患者所接受,可广泛应用于临床。

猜你喜欢

归元潜阳调神
针刺配合调神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观察调神针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过度觉醒状态的影响
引气归元针法配合硝呋太尔制霉素阴道软胶囊治疗脾虚湿盛型带下病的临床观察
韩景波运用潜阳入寐汤治疗不寐经验总结
邹伟运用调神针刺法结合针刺运动疗法治疗痉挛性斜颈验案
高校钢琴教学“归元”思考
潜阳丹加半夏汤对无创通气的AECOPD伴呼衰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影响的研究
活血归元汤加减治疗妇女更年期综合征60例
潜阳封髓丹临床运用心法
潜阳育阴颗粒含药血清对AngⅡ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NADPH氧化酶、AKT、TNF-α、IL-6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