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自我觉醒的备课之旅

2023-04-05

江苏教育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参教案文本

兰 晶

备课与上课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已有六年,“备课”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不堪回首:照搬优质教案,走流程

从2016年8月正式入职起,约有两年时间,我的备课方式基本是“二看二熟悉”:看课文,看教参;熟悉年级组其他教师分享的优质教案,熟悉和教案配套的课件。

难道不会“二备”吗?会,比如改改教案中的错别字,增删内容使课件与教案无缝衔接。其实这是“伪二备”,因为我看每一篇优质教案都是极好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流畅,学习活动有趣,评价语言丰富。当时,我对自己的课堂期待是:按照教案的流程“走”下来。

一天,学校突然通知我第一节课有领导来听课。那节课我刚好教到苏教版语文二上的《静夜思》一课,接到通知后我的大脑快速运转:一堂课什么很重要?完整的课堂流程很重要,15 分钟的“识字写字”时间很重要。古诗内容理解难以把控,我决定舍弃。

整堂课的节奏,泾渭分明。前半段热闹,因为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多种形式朗读,他们读得很轻松;后半段安静,我教学生学写几个生字,学生埋头写得很投入。在这之间,是一带而过的古诗内容理解。我知道自己为了“形象工程”,耍了个小聪明。

课后,朱贵仙老师点评了我的课。他说:“课堂流程基本走下来了。”我舒了口气,心想目标达成了。他又说:“时间安排可以更合理,学习内容可以更充实。”我的心情变得沉重起来——原来他早就看穿了我的小心思。

事后,朱贵仙老师针对教学方法给了我一些指导,我当时只觉得他讲得很好,却不知为何要这样教。现在想来,这些“好”是源于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反观自己,我放弃了古诗阅读与鉴赏这个最重要的环节,只是为了面子上过得去——课堂表面和我的面子。

从那以后,每当接到单元备课任务时,我都愁眉不展,只好到网络上搜索优秀教案。那些优秀教案像一个个精密的机器,我东拆一个螺丝,西拆一个铆钉,敲敲打打又补补,造出一个“新机器”。我仔细检查它,确保教案格式完全符合学校要求,内容上没有病句和错别字。这是为了掩饰能力的不足而必须拿出的认真态度。有几次,我听到同事的夸赞:“你的课件做得好用心啊,和教案无缝衔接!”可是,我只觉得沮丧,我花了很多精力修饰这外在的细节,是因为我没有实力备出一节课的内在精髓。

教学设计如衣服,他人的设计再好看,我穿上这“华服”也不合身。不是原有活动设计太多,超出课堂容量,就是问题抛出后收不回来,要不就是语言啰唆,无效表达浪费了时间……原来,我只是所谓优质教案的承“器”者,并不懂得如何用“器”。

且行且思:研究优秀课例,学技术

学校的教研活动很多,我可以观摩到很多好课,听课的时候偶尔也问问自己:如果是我,我会怎么教?尤其要提到的是,每学期的“名师有约”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为了上好这堂课,我们往往会提前磨好几轮课。在内外磨炼之下,我的备课之旅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018 年秋学期,我执教苏教版语文四上《春联》一课,磨了三次课都不理想,彼时负责教学的李少华老师指出我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问我是怎么确定现有教学目标的,我一时无言以对。我沮丧地回到办公室,找师父江燕老师支招,恰巧张朝志老师在,他说:“备课时先读课文,至少读个十来遍,想想读出了什么。”“对的,你要先读,读熟之后再结合教参、学情来定教学目标。”江燕老师补充道。我又仔细地把《春联》一文读了很多遍,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试上效果比前三次都好,最终的公开课也获得了李少华老师的肯定。

经过这次事件,我的备课有了两个小变化:一是心态变静了,不再火急火燎地去找他人的教案,而是静下心来读课文,努力读出自己的见解;二是制订教学目标时更谨慎,力求准确,教学内容变少了,不再贪多求全。

我开始主动找课听,区优质课、市优质课、网上的名师公开课,都成了我的“解剖”对象。我先锁定课题,再研读课文,然后记听课笔记,梳理教学板块,关注重点教学内容,最后倒推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方法,我学到了一些备课技巧。例如:重视教参的指导,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备课时做好教学衔接;利用单元语文要素、课后习题等教材助学系统,揣测教材编者的设计意图,锁定教学重点;钻研文字,特别关注高频词汇,分析关键词语的深意,提醒自己在教学活动中落实语言文字运用;关注课文的文本形式,尝试探索内容背后特殊的语言表达规律。

2020 年春学期我再一次执教《静夜思》一课,相比于朱贵仙老师听课的那一次,我的备课思路清晰了很多,教学内容也丰富了不少。在理解诗意时,我借助关键字理解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表达,以读促悟,读说结合,学生学得轻松高效。最后,回扣“思乡”这一主题,我设计了“学习古人读诗”的活动,学生读出了诗韵、诗情。

柳暗花明:学习文本解读,巧架构

由于疫情,自2020 年起学校师生多次居家上网课。网课平台很多,汇集了全国各地的优质教学资源。在观摩学习时,我发现同课异构的很多,而且都很精彩。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教师是怎样从同一篇课文中读出这么丰富的内容的?丰富到可以生成完全不同的优秀课例。在他们的教案或课堂呈现出的显性技术之外,有什么内在的东西在发挥作用?

2021年9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江阴市教师发展中心语文教研员徐杰老师发表在他个人微信公众号上的一篇文章——《给新入职的年轻教师的几点建议》。在这篇文章中,徐老师建议语文学科新教师要读点专业书,他特别推荐了三本书:孙绍振的《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余映潮的《阅读教学艺术50讲》、黄厚江的《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我听过徐杰老师的公开课,他设计的教学活动深入浅出,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成长肉眼可见。读了徐杰老师推荐的书籍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备课的“第一法宝”是文本解读,教参上的那些解析是文本解读,前辈老师建议的“多读课文”也是一种文本解读。

我所寻找的名师备课之“道”,或许不止一个,但是必定有“文本解读”。此时,我有种拨开云雾见月明的畅快之感。

为了辅助学习,我又陆续买了徐杰、王崧舟等老师的相关书籍。在阅读过程中,我越发认可“文本解读是备课的第一步”这个观点,对于如何解读文本、备课时文本处理的步骤也有了基本了解。

莫名地,我又想到了《静夜思》一课。如果重新执教,我会怎么备课、上课呢?思索良久,矛盾分析、知人论世等文本解读策略如河流从诗中悠然而过……哦,我想我会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围绕“家人”这一主题,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任务群学习中实现真实成长。

活动1:语言积累。发现“太阳光”与“太阳”的区别,以此为支架引导学生感受“明月光”与“明月”的区别。然后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回顾识字1《春夏秋冬》中“霜”的特点,探究“明月光”与“霜”的相似之处。

活动2:阅读理解。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谈谈思念家人时的感受;教师以简笔画形式呈现李白当时离家之远、之久;学生转换角色,扮演诗人朗读古诗。

活动3:拓展阅读。自学李白的《月下独酌》(其一)和《子夜吴歌·秋歌》两首古诗,可以用配乐唱读、诗配画、诗配舞等跨学科学习方式展示。

现在想来,刚从教时,我看文本只是看个热闹;等我会用教参、教材助学系统看文本时,我只是借用技术从外部窥探备课的门路;而掌握文本解读的策略之后,我先独立解读文本,再结合教参、课标、学情等筛选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活动,最终形成自己的优质教案。至此,我总算摸索到备课的一些门道。

回忆这段备课之旅,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不断试错,不断反思,不断纠偏,不断前进。曾觉满目繁花,迷醉不能语;也曾折取花枝几束,装点裙裾;而今才欲种花去,不知花香复几许?

备课,备的不仅仅是一节课,而是在备课过程中修炼自己、更新自己、提升自己。备课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审视、自我对话、自我挑战、自我觉醒的过程,也是教师备课习惯不断改进、蜕变的过程。尼采提出精神有三变:先变骆驼,再变狮子,最后成为婴儿。我们的备课习惯何尝不是这样呢?骆驼是我们接受训练、传承前人的习惯养成过程;狮子是我们变得唯我独尊、质疑已有习惯的过程;婴儿是我们重新回归无限可能的原点,重新养成习惯的过程。我的备课之旅远未结束,因为恰醒来,风景正好!

猜你喜欢

教参教案文本
《立定跳远》教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Does a kangaroo have a mother, too教案
5.4.1认识分式方程 教案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半张纸》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