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形势下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2023-04-05吴晓婧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

品牌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产型内审职工

文/吴晓婧(陕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汉中卷烟厂)

新形势下生产型企业面临严峻的竞争环境与机遇挑战,若想顺应经济发展需求,企业需要通过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来提升自身竞争力,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来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水平,使得企业在新形势下化危为机、险中求进,提升经营管理与风险防范的综合实力。生产型企业可从内控环境、风险控制、内审构建角度思考内控存在的问题现状,探索优化内控管理的有效策略,促进企业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1]。

一、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由全体员工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实施控制管理,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义上来说,内部控制是基于企业经营活动采取的管理措施;从定义上来说,内部控制可保障经营活动的良好运转,资产的完整与安全,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从目标上来说,内部控制确保经营活动效率与效果、资产的利用率与安全性、财务经营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内部控制的贯彻与执行并不能直接带来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是侧重在实现长远经营战略目标层面,使得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局态下增强适应力、竞争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有效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水平,实现平稳长远发展。

在新形势下内部控制可强化企业管理。健全内部控制机制可使得企业经营活动良好运作,在贯彻国家政策基础上顺利实施决策方针,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找寻原因、解决问题,稳定企业生产经营秩序,推动企业提升自身经营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

在新形势下内部控制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信息化、商业国际化时代,生产型企业面临诸多风险与机遇,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可提升企业对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应对能力,增强企业的抵抗风险系数,减少企业面对的风险概率,采取有效举措将潜在风险加以控制,并做好风险预警与防范工作,促进企业顺应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使得企业在激烈行业市场中保有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目标[2]。

二、新形势下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分析

新形势下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要素包括内部环境要素、风险评估要素、控制活动要素、信息与沟通要素、内部监督要素。这五要素之间相辅相成,构成完整的内部控制机制,任何要素都会对其他要素产生影响,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最终成效。

第一,控制环境要素。控制环境要素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前提,包括企业管理理念方式、组织机构设置、授权与责任分配、人力资源政策、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等层面。控制环境的好坏关系到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与落实,甚至影响到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为保障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应当优化内部环境,避免内控管理工作的形式化、无效化。

第二,风险评估要素。风险是判断潜在事项对实现目标影响的可能性。企业在新形势下面对内外部不同风险影响因素,都是需要加以评估的层面。通过分析、辨认风险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来采取措施加以有效管理,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之一。因此企业要完善风险机制,加强经营活动与管理行为的评估力度。只有提升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才能在社会环境及激烈行业市场竞争中及时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应对风险、防范风险,提升抵御风险的本领,增强企业综合实力。

第三,控制活动要素。控制活动是确保管理指令有效执行,是内部控制的实施具体方式,比如授权批准、实物分配、职责分离、预算执行、会计系统、信息系统、审核批准、内部报告、经济活动分析、绩效考评等控制形式。企业需要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强化内控执行力度,如执行中遇到问题,不能遵循内控机制执行或不完全执行,要及时找出成因加以解决,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发挥应有效用。企业可将内控机制与绩效考核机制进行挂钩,采用压力与动力结合的制约模式,遵循内控机制的职工给予物质与精神奖励,对于违规职工给予处分与惩罚,并与职务升降加以关联,加强经济活动与管理行为的控制与制约,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参与,从而促进内控机制实现有效贯彻与落实,在企业内部充分发挥作用,提升企业内控管理水平。

第四,信息与沟通要素。企业若想做好内部控制管理工作,就要保障信息上下一致,确保职工思想、行为、动机层面得到及时有效沟通。企业领导者要以身作则起带头作用,并加强职工职业道德教育力度,提升企业职工的自我约束力。企业应当构建良好畅通的信息交流平台,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有效,使各部门各司其职又相互制约。在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企业上下职工明晰自身职责,强化工作责任意识,各部门间加强内外部信息的有效沟通与交流,达成紧密协作,确保内部控制能有效贯彻与推行。

第五,内部监督要素。内部监督是持续性的监控、评估,确保内部控制达成有效、持续运作。企业可通过岗位设置与执行、部门与部门间的牵制与平衡来监管不规范行为与问题,避免企业遭受不必要的经营损失[3]。

三、新形势下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内控环境待提升

内控环境待提升是生产型企业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之一。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前提,内部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最终贯彻与执行内部控制的成效。实际上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第一,内控意识淡薄。管理者在内部控制中的态度关系着内控发展的方向。多数管理者对内部控制认知不深,偏好传统管理模式,甚至认为内控管理只是内部部门的检查,存在对内部控制的思想偏见,不利于内控管理后续的执行与实施。个别管理者虽了解内控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却将内控工作交由财务部门全权负责,忽略其他职能部门对内部控制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导致内控与管理目标偏离,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第二,组织机构不合理。企业受传统管理模式影响,在新形势下会暴露机构冗杂、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的弊端。横向方面来讲无法促进企业各部门之间达成更加有效的协作交流,权责混乱、缺乏协调的环境也难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管理职能作用。纵向来讲,管理者与下属职工难以做到上情下达、及时沟通,无法顺利推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第三,不重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思想、行为的精神总结与融合,是企业长久发展赖以生存的理念思想,也是内部控制的坚实根基。如若职工对企业文化认知不深刻、素养不足,也会给内部控制实施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风险控制较薄弱

风险控制较薄弱是生产型企业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之一。生产型企业属于中游产业链地位,壁垒较低决定着对上下游企业的依附状态,这也导致生产型企业面临过大的竞争风险,易受到行业市场及产品更新因素影响,严重时会面临企业财务、经营风险及合法合规性风险问题。生产型企业如若对风险抵抗准备不足、敏感度不够,就不能对风险产生正确认知,不能及时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无法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与分析,无法开展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作为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短板,企业应当加大风险控制能力,才能有效推行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内部控制体系应用的作用与水平,确保生产型企业财务及经营良好运作。

(三)忽视内审的构建

忽视内审的构建是生产型企业在新形势下存在的内部控制问题之一。生产型企业涉及采购环节、生产环节与销售环节,高度依赖上下游产业链的企业,致使内部控制对信息化技术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此外,如若内部控制设计过于粗放,欠缺有效内审管理,会造成生产型企业内控体系无法形成良性循环,难以有效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内审监督力度不足会导致生产型企业无法在事前及时对生产状况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使得生产型企业无法及时预知与防范经营风险,在处理问题时生产型企业易错过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采取事后处理就会无形中加大不必要成本损耗。一旦过于形式化的内部控制工作无法为企业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内审监管工作不到位,不能有效提升经营活动效率,就会严重影响到企业未来平稳发展。可见,内审的监督职责对内部控制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4]。

四、新形势下生产型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对策

(一)改变内部环境

针对内控环境待提升的问题现状,生产型企业应当改变内部环境,良好的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保障。

首先,企业应当强化内控管理意识。企业管理者应当革新传统管理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内控思想。企业活动若离开了人便无法正常运转,因此,内部控制也应当以人为基准点,职工是内部控制的主体,也是内部控制的实施者。

只有秉持以人为本思想,才能结合有效内部控制管理办法,帮助职工明晰自身岗位价值,增强职工责任感,激发职工内部控制的能动性、创造性。管理者提升自身思想素质,才能带动企业上下职工树立良好自控理念,结合先进管理技术与方法,落实内部控制有效性。

其次,企业应当健全组织架构。组织架构的健全性可优化内部环境,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监督职责可依据构架有序推行,决定着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企业应当构建扁平化组织结构,减少冗余管理人员,打破垂直金字塔对内部控制的约束,针对性提升内部控制的职能作用。

企业应当注重组织结构的柔性化,以任务驱动型团队为主,增强结构的弹性与灵活性,通过理顺企业组织层次来精简管理结构,提升决策准确性,明晰各部门的职责权限,构建组织部门之间流畅沟通渠道,使得各部门之间相互制约、权力相互分离,避免出现管理交叉、权责不明造成无增值作业的情况。生产型企业应当调整内部控制工作重点,从制度建设转向实效性提升层面,推动内部控制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再次,企业应当加强内控文化建设。企业应当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使得内部控制思想转变成职工自我控制的自觉行动,加大职工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调动职工对岗位工作的积极性与热忱态度,激发职工自觉调整并优化内控举措的内驱力。企业职工上下一心、严于律己,才能默化为内部控制的自觉执行思想,推动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落实。

最后,企业应当构建良好人力资源管理政策。结合发展需求及经营特点,企业可制定良好的人才需求计划,引进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结合胜任力理论合理分析人才各层面与岗位的适配度,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岗位价值,企业工作质量与效率就能够得到双重提升。

(二)注重风险控制

针对风险控制较薄弱的问题现状,生产型企业应当注重风险控制。企业应当明晰内部控制体系中风险管理对内部控制工作质量与效率的积极促进作用,在生产经营中注重风险环节的把控。一方面要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将风险预测与识别分析结合起来,加强对企业生产环节潜在风险的管控力度,提升生产型企业的财务抗风险指数,增加企业的有效风险管控维度。完善研发环节保密机制,提升产品在行业市场的创新吸引力。加强生产原材料、制品及产成品以及质量把关,优化生产工作流程,使得资源得到最优化配置,避免产生财产损失。维持销售环节中与客户间良好关系,提升生产型企业的信用形象。重视企业法律与合规性风险识别与管控,有效降低违法违规风险。重点查找、分析企业生产各流程环节安全、环保隐患,并充分评估其风险水平。

另一方面是要建立重大风险管控机制。通过有效识别建立各作业单元、作业过程风险清单,并对风险清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在评估企业风险承受能力水平后确定重大风险清单。设置合理的监测预警临界值,在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对不同风险类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将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范围内。企业也可对接风险评估系统,进一步对风险做二次归类与评估。注重风险控制可有效提升企业风险意识,使得生产型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有效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风险,确保企业能顺利实现经营发展目标。

(三)强化信息构建

针对忽视内审构建的问题现状,生产型企业应当强化信息构建。时代的进步推进企业内部审计的创新,在会计电算化及信息化背景下,传统审计也需要向数字化审计导向发展,一方面,企业应当构建全面的信息审计数据库,将历史数据、文献数据、内审制度、案例分析等内容囊括其中,数据库可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生产型企业经营活动的动态过程管理,加强对各部门、各环节的经营要点监管,结合内控机制明晰落实各岗位责任。

另一方面,完善信息化建设可有效监管企业经营活动信息。通过内部审计软件可实现信息查询、信息筛选、信息汇总、信息分析等功能,使得企业流动资金动向清晰、资源得到最佳调配、财务状况实现动态化跟踪、风险管理得到有效落实,进而保障信息的及时性、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推进生产型企业各部门围绕信息开展有效沟通交流、紧密协作。强化信息构建可提升内审监督成效,推动内部控制管理的有效贯彻与落实,使得内部控制工作充分发挥出职能作用,促进企业实现健康平稳发展[5]。

五、结束语

在新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显著。面对内控环境待提升的问题现状,生产型企业应当通过强化内控管理意识、健全组织架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构建良好的人资管理政策来优化内控环境;面对风险控制较薄弱的问题现状,生产型企业应当完善风险管控体系,对接风险评估系统来注重风险控制,强化风险意识;面对忽视内审构建的问题现状,生产型企业应当构建全面的信息审计数据库,加大信息构建的监管力度。加强内部控制可推动企业加快战略规划进程,更好地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生产型内审职工
以职工之家为抓手 让职工享“家”温暖
职工书画
聚焦内审转型升级 提升增值服务水平
五种类型的爱,只有一种是好的
加强工程结算内审的思路
新监管框架下银行的风控和内审体系
职工“获得感”这样来
《最美职工 职工最美》 曲谱
浙江生产型民营企业经济问题研究
生产型喷墨数字印刷机大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