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应链成本管理在制造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2023-04-05郑妍红八亿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品牌研究 2023年8期
关键词:成本法供应链环节

文/郑妍红(八亿橡胶有限责任公司)

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等方面在国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我国制造领域在国际市场形势的变化和竞争格局变化中面临着新挑战。同时传统制造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依靠降低成本、增加创新来增强企业竞争力。在新形势下,制造企业必须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实现资源与需求匹配、成本与利润优化等价值。

一、供应链成本管理下的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相关概念

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供应链内企业之间的互相协调与分工来完成的,是指对其各个企业各个环节所产生的原材料、能源、人力等使用的控制与管理,在此过程中对供应链上的资源进行有效的利用与配置,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依赖、互相影响,而供应链成本控制管理使各个环节的管理不断优化,实现降低成本、提高供应链效率与效益的目标。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内涵:首先,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一种将采购、生产、存储、销售、运输等环节紧密相连以及相互协调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方式,各个环节相互独立也相互链接,因此,需要各个环节所涉及的商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协调,从而帮助制造企业提升经济效益。其次,使整个供应链企业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传统企业经营模式不同,制造企业需要与供应商、制造商、物流服务公司等企业相互链接形成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从而使得市场的竞争更加的激烈。最后,供应链成本管理是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运行模式,通过实现信息的共享帮助企业提升效益[1]。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特点:(1)全面性:供应链的成本管理是将企业的上下游经营业务链上的企业统筹安排,在控制自身经营成本的基础上将企业产品的生产全过程,包括原材料供应、销售、存储、运输等都纳入企业成本管理中,从全局性角度思考成本管理工作。(2)多元化: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有多种: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改善成本法等。(3)精细化:供应链成本管理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单一、粗糙的方式,运用精细化思想,对各个环节的成本加以控制,做好预算工作,合理配置资源,减少浪费。(4)高效性: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工作不再是传统的降低资金使用等,而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合理对待成本的耗费。同时,供应链成本管理以市场客户为需求,加大成本管控,减少供需不平衡,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使成本管理工作更加高效。

三、传统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局限性

第一,成本管理范围较为狭窄。从传统企业运营模式的影响来讲,我国对于成本管理的集中点主要在生产环节,对成本管理的意识存在局限,没有从整体角度出发,没有正确地认识到企业供应链上下游对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仅仅在生产环节对成本加以控制,范围较为狭窄。因此,企业需要从全局出发,不仅要增强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还要扩宽成本控制范围,从其上下游探索降低成本的措施。

第二,成本驱动因素不明确。传统的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工作仅仅只对生产成本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忽略对其他基本活动、辅助活动等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导致所获得的数据影响因素较多,信息数据不具备真实性、准确性。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对其全过程经营环节的成本驱动因素加以分析,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工作提供更加真实的数据,为成本控制工作提供参照依据。

第三,成本的战略性管理丢失。传统企业的成本控制环节缺乏战略性引导思想,多数情况下,采用静态化的成本控制方式。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以往的成本控制工作具有单一性,无法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动力,会违背企业的经营发展计划。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制造企业应当将成本管理工作融入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之中,对其发展阶段、发展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合适的成本控制目标,进而服务于企业战略规划[2]。

四、基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制造企业成本控制办法

(一)作业成本法

所谓作业成本法,是指制造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系统之前,首先对供应商、零售商、物流商等多方供应商提供产品或服务所产生的作业费用或消耗进行归集、分配、预算。其中,供应链中的每个单位都具有自己的作业对象,其成本都由作业对象(生产过程)和成本对象(销售过程)组成。因此,制造企业的成本必须按照作业与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分配。其中,制造企业的供应链中所有生产操作要素都可以分为三大类:产品及原材料(资源消耗)、生产性设备和工具(加工制造)、运输费用及办公费用(办公室租赁、员工薪酬等)。通过对以上三种成本类型分析,可以对所需要控制的生产活动进行估算,从而达到降低企业成本和提高效益并获取较大效益的目的。

比如,供应链中所使用的 WMS成本法是以作业成本法为基础的一种成本分配方法。WMS成本法是将制造企业生产环节的人工、材料等因素进行标准化处理后,将各生产环节的直接费用作为 WMS成本,然后再将 WMS成本值中的人工、材料等费用与 WMS的直接费用相乘以相应分配给各个环节相关人员的一种分配方法。这种方法通过确定 WMS项目费用分配标准可有效减少人工成本及材料投入,保证WMS系统的运转,提高物流系统效率和竞争力。

(二)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是由制造企业通过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将成本计划与供应链战略结合起来,对供应链全过程成本进行有效管理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它以目标成本法为基础,将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整体战略与企业的目标成本管理进行有机结合,使供应链全过程成本始终处于控制范围内[3]。

目标成本法以客户需求为中心,为满足客户需求制定最优的成本管理措施。它将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与企业的生产成本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它还能帮助企业建立具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体系,从而降低整体成本,达到更高的绩效。目标成本能帮助企业制定供应链中的各个目标,并提供相应措施以实现对供应链全过程成本管理。同时对于企业决策、成本核算及成本分析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改善成本法

改善成本法是指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制定出能够体现成本管理实际效果的成本管理方法。通过应用改善成本法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指导和规范,可以实现供应链成本目标。采用改善成本法,可以通过确定不同品种和不同工艺生产的不同产品的价格来测算出供应链的平均成本。与直接成本法相比,这种方法计算流程更为简便、计算结果更具有可比性,因而在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进行决策时也更为准确。

其在实施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首先,建立和完善供应商及客户之间的沟通机制以促进供应商与客户之间有效地沟通和理解。其次,对每一个新的供应商以及客户需求要有一个动态的分析和评价,以及时发现供应链上各种新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发生的风险;最后,为满足客户需求,不断改进产品设计、改进质量体系以达到降低订单产品成本以及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目的。

五、基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的改善措施

供应链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够促使企业获取市场信息和产品信息,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销售成本。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产品进行动态追踪并掌握产品需求。企业在实施供应链管控过程中,可通过“事前、事中、事后”这三个阶段来进行综合控制。企业不仅可以对供应链上游采购原材料以获得更为准确的原料价格信息,而且还可以在其生产过程中对产业链上游供应商进行有效管控,从而提高其采购效率并降低其生产成本。对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资源协调管理,可以实现降本增效目标,降低企业内部控制风险[4]。

(一)企业采购环节

采购环节是制造企业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供应链成本的初始环节,直接影响整合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发展。在原材料的采购环节中,需要对企业产品进行分析,一般情况下,选择外部采购、自制零配件的形式,在综合考量零件的取得成本以及企业生产能力的情况下,降低采购成本。在此过程中,当制造企业有能力自行生产时,机械设备的成本费用与采购成本则并无多大联系。因此,制造企业在选择采购时需要对内外部变动成本进行分析,选择变动较低的形式,将成本控制在最低消耗范围之内。

在物资采购环节还需对产品进行分析,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制定供应商评价机制以及采购管理机制,合理地制定采购计划,分类物资种类。通过协调的方式,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降低采购成本,避免库存外溢、缺货的情况发生。

(二)企业生产环节

第一,选择科学的成本管理方法。在具体实践中,制造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生产数额计划,预防产量过多、过少。产量过多会给后期存储环节增加费用,产量过少无法满足供给需求。因此,制造企业需要建立成本预算管理体系,在对市场进行分析的情况下,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做到以销定产,减少浪费。第二,一般情况下,制造业企业通常使用作业成本法加强生产环节的控制,归集生产要素,降低生产环节资源的浪费、增加销售的经济效益。并且作业成本法不仅直接控制制造企业的成本,还将其他环节因素归集于其他作业之中,真实地反映生产制造环节的成本信息。删除不必要的环节,扩大增值环节的价值。除此之外,作业成本法可以有效地计算制造企业的成本损耗,将其与成本目标进行对比,根据其数值差异,实现企业成本投入的降低、经济效益的增加。第三,加大员工的培训力度,制造企业需要提升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素养观与价值观,降低员工管理费用,可以定期在企业内部举办会议、集体活动,增加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调动员工的自主能动性。同时提高员工的专业操作水平,实现智能化管理,减少由于员工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5]。

(三)企业存储环节

存储环节是制造企业需要认真考虑的范畴,制造企业在存储环节加强成本控制,既可以降低库存风险,还能节省开销。因此,一方面,制造企业需要加强成本质量的管控,加大装卸员工的培训力度,避免由于存货方式的不正当而导致企业货物出现损坏等问题。同时,要对货物进行科学化保存,降低货物出现变质的风险。在此过程中,企业的货物管理人员在产品入库时,要严格核实其质量与数量,检查是否与清单上符合,核查之后进行分类。货物出库时,也需要严格地核实清单,可以采用信息技术的使用,在信息系统上注明产品的到货时间、期限、目前状况、出库时间等,方便负责人进行检查核实。另一方面,制造企业在运输环节还需与上游、下游的合作商保持实时沟通与交流,规范存货的流程,降低在运输环节产生的不必要开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销售量为支撑的前提下,生产产品,缩短存储时间。在适当的情况下,采用折扣销售、赊销模式,减少库存,降低产品存储成本。

(四)企业销售环节

销售环节是制造企业产品价值增值的环节,而销售环节主要是以市场客户需求为基础,通过对市场的分析,包括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需求、市场竞争情况等作为销售出发点,减少供过于求以及产能过剩的局面,尽最大可能降低销售成本的损耗,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

一方面,制造企业在此过程中,需要实行目标成本法,派遣专业人士深入地了解将经济市场的情况以及发展态势,确定供应链下游客户的需求,比如,产品功能需求、价格需求、质量需求、偏好需求,找寻产品最佳销售模式,提升企业的经济利润,降低销售成本。同时,要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合理地制定产品的采购量、生产量,预算预期利润,制定成本控制目标。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要加强服务意识,做好售后销售,对产品的使用、反馈等加以深入了解,与客户建立好良好的战略联盟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提升服务质量,树立品牌形象,让客户对制造企业产生依赖,减少沟通成本[6]。

(五)企业运输环节

在制造企业产品运输过程中,融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思想,构建物流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可视化分析,建立与供应商、客户、仓库之间的“对话”,优化运输环节,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对产品的运输从原材料的供应运输开始,对其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增加竞争力。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物流数据系统,涉及物流运输业务模型,进行仿真演算,产生多种物流运输方式。比如,最佳批次量、最佳分拣作业方式、仓库最佳选址、物资利用率等,并同时构建大数据可视化平台,对其进行监控、预警,对成本控制作业提供决策支持。

比如,在销售运输物流过程中,以供应链最优成本为目标,将物流活动汇总的产品仓储环节的出货量、物料的补货、产品的运输、仓库与各网点的关系等通过系统分析出来。将每个环节的费用支出列入模型之中,对仓储、运输、库存、基础建设、其他等各项费用进行计算,找到最佳供应仓库以及供货路线,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成本。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制造业企业实施供应链成本控制需要应用到企业各个环节中,使各环节的供应链成本实现协同。利用供应链技术对各个环节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制造企业供应链资源的合理规划,实现各环节间成本控制目标,从而提升采购、生产、存储、销售、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使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持续发展。

制造业企业需要充分利用供应链管理相关方法,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率和利润水平,构建良好、高效的内部供应链体系,进而提升供应链的成本控制能力,提升整体竞争力,保证其发展方向与经营目标一致。

猜你喜欢

成本法供应链环节
变动成本法与完全成本法下利润差异探究
海外并购绩效及供应链整合案例研究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为什么美中供应链脱钩雷声大雨点小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益邦供应链酣战“双11”
益邦供应链 深耕大健康
光伏企业作业成本法核算体系构建研究
基于直埋成本法的地下综合管廊入廊费定价机制
实例研究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