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武术课程的路径研究

2023-04-05宋杨吴松诺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武术体育教师思政

宋杨 吴松诺

(1.昭通市第一中学体育教研组 云南昭通 657000;2.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湖南吉首 416000)

学校是武术传承与教育最重要的场域,武术课程在20世纪60年代初便已作为正式的教学内容进入校园。不久前颁布的《义务教育与体育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要发挥武术课程的德育功能,助力实现新课标育人理念的重要价值[1]。因而如何将武术技术动作的教学升华到精神层面,进化为对学生心灵的教育,培养他们的武术人格与品德,是新时代体育教育工作者们共同面对的议题。高中阶段在一体化教育建设中扮演着承前启后的重要角色,是学生迈入成年“门槛”的关键时期。高中生思想逐渐成熟和独立,而高中的武术教学内容不仅在动作形式上更具难度和强度,同时也拥有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对帮助高中生形成尊师重道、自强自信、爱国尚武等优秀品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2]。因此,深入挖掘和开发高中武术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和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功课,这对于践行新时代教育教学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意义重大。

1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武术课程的学理审视

1.1 价值整合:高中武术课程注重内外双修

武术项目是以技击动作、套路对练等为主要展现形式的运动,强身健体之功效自不必多言。自古以来,为提升武术动作的表现韵味,以精、气、神为精髓的“形神合一”是所有习练武术之人追求的境界。在高中武术课程中,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基本的防身自卫技能,加强学生的武德修养,培养集体道德观念、爱国主义精神是课程的主要发展目标。在价值功能上,不仅要注重外在技击技能的习得与展现,锻造健康的身体外形,还要十分注重引导学生体悟内在的中华武术品德和精神,两者是相辅相成,同向而行的。高中的武术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武术套路和对练,作为一项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练习形式的项目,需要练习者具备一定吃苦耐劳的品质才可将动作运用熟练。在磨炼学生意志品质的同时,其身体协调、速度、力量等素质都在习练过程中得到了强化,达到了内外双修的目的。因而,高中武术课程整合了内和外双修的功能,既有利于达成一般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体质的目标,又可实现新时代课程思政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功能。

2.2 具身实践:高中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独特形式

从具身认知的角度出发,身体作为认知活动的主体,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德育功能知行合一的有效手段[3]。自古以来,通过身体塑造人的品德便颇有渊源,如在古代,作为君子必备才能的六艺,就是融合了儒礼、音乐、骑射等项目,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人才为目的,突出了身体实践与感知的重要性。

与其他学科主要在教室中授课不同,武术课程不仅具有很强的具身实践性,还十分注重对人精、气、神的塑造,学生在习练的过程中既要注重身体动作是否到位,还要注重融入自己的精神状态,做到形神合一。此外,武术中有很多身体动作携带不同发源地的厚重的历史文化基因,如武术套路表演前和结束后的抱拳礼,其通过简单的身体动作便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礼仪之邦的历史积淀。在武术技击动作的习练过程中,学生能体会到动作难以记忆和身体容易疲倦的双重考验,通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身体会对心智产生强有力的反馈,学生便能亲身体会武术运动的强意志与强筋骨之效。高中武术动作对于很多动作具有刚柔、快慢、开合等要求,其在提升学生身体控制力的同时,实质上也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够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品位、有雅致的人。

2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武术课程的挑战

2.1 认知偏差:高中武术课程思政功能的遮蔽

由于学校体育教育长期以来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课程设计者和教授者的体育教师,常将体育课上成了纯粹的身体锻炼课或运动技能学习课,尤其在高中武术课程的教学上。由于许多体育教师不是武术专项出身,难以将武术在生成价值与功能特征上和其他体育项目区分开来。事实上,武术的许多功能虽与其他体育项目有重合,但长期受到中华哲学文化的影响,武术更注重与阴阳学说、中医脉络学等传统思想的统一,其不仅带有鲜明的民族标识[4],还蕴藏着丰厚的育人理念和智慧,但常因没能受到一线体育教师的理解和关注而被遮蔽,这实质上也是整个学校武术课程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存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武术课程思政是一个新生理念,当前作为受众群体的学生,对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功能认知也存在不足,仍旧把它当过去的身体锻炼课或活动课,意识不到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高中生在学业上面临较为繁重的压力,一般来说,很多学生都将体育课当做从教室中解放身体的场所,要么希望能够借助习练武术之际活动身体,要么期待教师给予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同学间有沟通畅谈的机会。同时,作为三全育人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和家庭,也亟须拨开蔽尘,更新对武术课程思政功能的认识,更好地配合学校和体育教师,实现武术课程对学生人格和品质的塑造。

2.2 身心失衡:高中武术课程重身轻心

当前,学生的各项体质健康测试是检验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标准,并且能否达到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标准,将会成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评价指标。由于高中生面临较重的学业压力,平时自主进行锻炼的时间十分有限,体育课堂便承担着提升他们运动量和运动负荷,以提升体质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工作实践中了解到,许多高中体育教师面对沉重的体质测试压力,不得不将武术课堂工具化,变成保证学生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工具,因此常常可以看到武术课中要挤出很多时间进行一般身体素质的练习,来改善学生的体能情况,这种重视身体锻炼而轻视心境提升的内容安排,无疑背离了武术课程教学发展目标的初衷。同时,武术教学作为一门高中体育课程,在学校教育体系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多在室外进行,涉及到击打和对练,存在运动损伤的风险,体育教师作为课堂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分配很多精力去顾及学生运动安全问题,所以大多数体育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安全教育的比重甚至要高于思政教育。但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当前大部分高中体育教师对武术课程思政的方针和理念把握得不够明确,存在思政教育意识薄弱的问题,因而不能很好地将德育任务穿插在课堂教学内容中。

2.3 导向模糊:高中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

科学的评价体系与考核制度对武术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用通常都是围绕这些评价内容展开的。过去的高中武术教学指导大纲没有明确要求实现武术课程的德育功能,各学校和体育教研组也没有建立规范的武术课程思政考核机制,因而当下许多高中武术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未能系统建立,处于滞后的状态,这使得高中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导向模糊、不明确。

相对于有着具体指导文件和众多科研服务人员的高校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整个中小学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仍处于摸索期,并没有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价体系,正因缺乏这些机制的压力与导向,基层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武术课程教学设计时也时常存在对思政教育元素忽视的情况。当然,武术课程思政也存在量化难的问题,相对于体质测试和技能考试,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绝非一朝一夕可以体现的,一些有着远大教育理想和信念追求的高中体育教师可能会主动在武术教学中,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精神能量和国家主流价值观,但这种付出往往是不求回报的,目前很难对每一位高中基层体育教师都提出同样的具体要求。

3 课程思政融入高中武术课程的优化路径

3.1 革新高中武术课程教育理念,合力释放思政育人潜能

为了改变过去高中武术课程教学过分偏重提升技能和体能的旧理念、旧模式,新时代武术教育要自觉以武术动作为媒介和载体,积极推动学生身心兼修目标的达成[5],传承武术先辈外练强身、内练养心的优秀文化传统。教师可以通过对武术名人和武术大事件的介绍,树立榜样作用,一些著名武术家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舍小我为大我的爱国主义行为对高中生的精神有着极大的激励作用,会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因此,高中武术教学必须坚持显隐结合的基本理念。以形神拳的授课为例,通过对课程计划、目标、方法、内容等环节的精心设计,以身体运动为显性形式,穿插讲述内容,引导学生领会拳术背后蕴含的国家情怀、文化自信、集体精神等隐性元素。此外,教学过程中还要坚持多元一体的理念,武术课程是本体,其中包括技击技能、背景知识和武术品德,这三个部分彼此紧密依托,互为基础,统一作为武术课程授课的内容,其中武术背景知识和武术品德模块都可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托。

在社会层面,各地教育局、体育教师协会等组织要积极承担起开设武术课程思政培训课堂的任务,发挥各组织的合力,让基层高中体育教师能够有渠道及时接触了解国家课程思政建设的最新文件精神,学习如何在实践中发掘并利用武术项目中的思政教育因子,从而发挥武术的德育功能。同时,在学校层面,高中校领导要积极推动武术课程思政方针理念的落地执行,激励教研组发挥团队力量,加强不同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经验交流,扩充体育教师的思政知识面,协同推进武术课程思政的建设。

3.2 创新高中武术课程教育教学形式,实现育人身心并重

挖掘高中武术课程中的思政元素,首先要对教材进行解读。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2010年版)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形神拳、刀术、武术散打、女子防身术等,如形神拳主要与长拳的套路风格相似,整套动作简单大方,但其中的弓步、马步、仆步等步型和拳、掌、勾等基本手型都是中华武术中带有鲜明民族风格特色的动作,汇聚了先辈们的实践智慧,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民族记忆和文化符号,看似普通的武术技术动作教学,其实只要深入挖掘背后的历史,并合理穿插在动作练习过程中进行讲解,都能更好地对学生实行身心教育。

首先,要将武术礼仪贯穿课程全过程,创设武术课程特有的德育情境,让学生在集体通力协作练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武术技艺和武术品德。其次,还可以以思政理念融入武术竞赛为主题开展活动,如以“武术强身,保家卫国”为主题的集体套路比赛便包含了健康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学生通过身体运动的展演,在校园中创设出了浓厚的武术文化氛围,即便是没有直接参加比赛,在旁边观看的学生也会受到一定的精神感染,因而体育教研组要积极整合集体资源创设此类主题活动。同时,在高中校园中增设有关武术课程思政的横幅标语也会对学生起到一定的熏陶作用,如“尚武崇德,以武育人”“传承武术文化,振兴民族精神”等,这就等同于将武术课程思政教育从看不见的隐性理念转化成为显性的文字符号,更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3.3 以“立德树人”为导向,构建高中武术课程思政考核和评价体系

教师课程思政的评价和考核体系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和管理的“牛鼻子”,也是提高教师思政教育积极性的重要抓手[6]。各高中学校必须深刻领会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坚持以新时代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理念为导向,具体落实构建科学的高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师考核与学生评价体系[7]。

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师考核应包括同行互评、学生评价和专家评价(第三方)等,在评价中应根据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结合高中武术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要点,从武术品德、武术技能、行为态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对学生思政教育情况的评价,应从武术精神、集体道德、爱国主义精神等几个方面去考量,评价的可操作性是比较富有挑战性的难题,学生的自主反馈性评价是武术课程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参照。前文提及,武术课程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成效的,而是从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最后到大学教育乃至职场培训都需要坚持的长期过程,学校要积极引导教师和学生正确认识武术课程思政评价的意义,树立长远的眼光,对一些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持续关注,了解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倾听学生本人对武术课程思政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建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最后,根据实地调研材料和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高中武术课程思政的教师考核体系和学生评价标准的建设,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要以定性评价为主,而非追求定量评价,要注重过程评价和对未来期许的评价,而非只看重某个学期的效果。二是要注重对学生自身的纵向比较,而非与他人进行过多的横向比较,强调发展性评价。三是要注重对评价结果的运用,以此进一步完善高中武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建设,提升体育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和武术课程的德育效力。

4 结语

武术课程教学中蕴含的鲜明民族精神和丰富的民族智慧,与树立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脉相连,对处于人生关键阶段的高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政引导作用。该研究重点从高中武术课程教学的理念认知、教学形式、评价体系三个维度对其存在的挑战与对策进行了综合论证,对提升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潜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在后续的研究中,还应当结合具体的实例,从操作层面对高中武术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持续深入的探讨,同时,还应当关注武术项目与健身操、体操等其他项目的联合育人价值与融合路径。

猜你喜欢

武术体育教师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武术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