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产业链视域下辽宁省冰雪小镇的建设与发展可行性研究

2023-04-05刘志博潘书波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冰雪辽宁省产业链

刘志博 潘书波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全产业链由中粮集团提出,是以消费者为导向,通过延长产业链,形成从源头生产、中间营销到后期服务各环节最大化协作的产业链,提供最优产品,实现最大效益。全产业链应时代而生,后运用到各行各业的建设和发展中,为建设格局、产业布局、发展模式提供了新的蓝图。

辽宁省地处我国东北,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有着优于其他地区的山地和白雪。加之气候寒冷,冰雪资源丰富,寒冷冰雪环境的长期塑造,催生出了本地区特有的生活方式、生产形式和娱乐方式,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也形成了本地区独特的冰雪文化。

国内外现有研究中的冰雪小镇,有已经发展成熟,取得成绩的行业翘楚,也有正在积极寻找发展新路径的“半成品”,都是以冰雪旅游为主旋律,集承办竞赛训练、冰雪运动、教育培训、康养度假、旅居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冰雪产业[1]。

1 全产业链视域下建设和发展辽宁省特色冰雪小镇的意义

1.1 形成新的产业格局,促进可持续发展

冰雪小镇是辽宁省冰雪产业中的重点建设工程,也是辽宁省冰雪旅游业的重点配套工程。现阶段,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仍处于开局时期,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和现阶段发展模式的僵化,使得特色小镇亟须突破传统产业模式,改革产业布局,发展创新思维,为冰雪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全产业链视域下,冰雪小镇将整合该地区的冰雪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科学提高第一产业,努力完善第二产业,认真优化第三产业,形成第一、二、三产业互相扶持、互相促进、互相成就的产业链,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等产业对旅游服务业的支持,旅游业对第一、二产业发展的反向带动,都将增强体育小镇的核心竞争力;实现数字科技小镇,用科学技术适当提升小镇的科技性,让冰雪小镇不只是冬季的游乐场,可以延续到四季,且不只是在室外,而是突破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让四季冰雪成为可能,实现更长久的经济效益。在实现小镇社会功能的同时,注重小镇生态功能的开发和建设,绿色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文化的感性交融,实现冰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在冰雪小镇建设和发展上的运用,将进一步佐证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1.2 形成旅游集群,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冰雪小镇是以冰雪体育为核心,旅游业为主要载体的产业链。设有休闲冰雪、冰雪运动、冰雪旅游、大众冰雪、冰雪养生等项目,既能够满足当地居民的本土旅游要求,丰富小镇的内容,又能够吸引外地游客前来观光。产业链中的冰雪产品是旅游产业不可或缺的部分,提升了经济效益。此外,冰雪小镇只是辽宁省冰雪产业的一部分,发展的同时将带动其他地区、其他类型旅游业的发展,形成旅游集群,带动当地旅游业快速发展。

1.3 讲好冰雪故事,宣扬冰雪体育文化

冰雪体育文化,对整个辽宁省的文化层次和文化形象有着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冰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将独属该地区的文化展现于世,对其本身的传承和发展也有着不可或缺的关键性作用。长期的寒冷环境,使该地区的居民形成了坚韧的性格,却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和洁白如雪的心灵。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演绎着独属于自己的冰雪人生,讲述着山地白雪间动人的冰雪故事,这将是冰雪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也将被载入冰雪体育文化史册之中。

1.4 改变生活方式,推动城镇化发展

在小镇的选址和建设上,由于地形的原因,所选多是较偏僻的村庄和田地,远离居住区。在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企业扎根,完善产业布局,建设农场、工厂、居民区,甚至别墅区等,增进当地经济收入,在生活方式上推动乡村城镇化发展。之前,旅游特色小镇多是高端人群的消费基地,在建的小镇要对低中高档次的级别模糊化,服务所有人群,吸纳更多人群。尤其面对当地人群,实现小镇公园,强化冰雪养生的意识,增加休闲娱乐形式。

1.5 发挥主要功能,增进国际交流

旅游业和体育赛事都是国际交流的一种形式。旅游业的开放发展将实现小镇的国际化市场,进一步带动本地区的经济、交通等行业的国际交流。鉴于独特的冰雪资源和地理优势,以及很多国家冰雪资源的缺乏,辽宁省特色小镇可以承担很多国外的训练和竞赛。特色小镇体育赛事和训练场地的功能,将实现体育产业的国际交流,这有助于特色小镇学习国际先进经验,也有助于人才交流。

1.6 提供人才保障,提高综合竞争力

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促进教育创新,要培养行业拔尖人才。青少年是国家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冰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始终坚持走专业化道路,用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把专业的人才放在专业的岗位上,培养冰雪人才,服务国家和社会,提高我国冰雪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周边地区相关专业的院校可以输送相关专业的学生,来此实习或学习,让冰雪小镇为学生提供机会和场所,缓解本地区就业压力,促进本地冰雪人才的发展。国内外其他地区也可以输送相关人才进行学习交流,这些举措都将促进冰雪人才的培养。

2 全产业链视域下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建设和发展的背景

2.1 冰雪体育产业缺乏创新机制

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仍是传统模式,没有创新机制,很难突破现有格局。冰雪资源丰富却利用率低,产业链长却布局不合理,拥有品牌却识别度低等诸多问题是限制再发展的重要阻碍。实现冰雪特色小镇全产业链发展是辽宁省冰雪产业的改革创新之举,也是必由之路。

2.2 丰富的冰雪资源和浓厚的冰雪文化

辽宁省东部是山地丘陵,西部山地丘陵与内蒙古高原相连,中部是平原。气候属于温带大陆型季风气候,冬长夏暖,春秋季短。辽宁省是东北地区降水量最多的省份,冬季降水多但是蒸发少,形成了丰富的冰雪资源。一年中较长的冰雪寒冷环境,造就了这里独特的生活生产和娱乐方式,形成了独特的冰雪文化。冬捕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姿态和劳动方式,逐渐衍生出系列运动。这是一种拥抱冰雪的慷慨从容,是自得其乐的大气洒脱。丰富的冰雪资源是大自然独有的馈赠,浓厚的冰雪文化需要展现于世。

2.3 国际国内冰雪产业发展趋势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胜利举办,让更多的人认识了冰雪运动,让更多的人爱上了冰雪运动,让更多的国人对冽冽冰雪有了炎炎热情,这是冰雪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契机。冰雪运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体育价值,“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提出,更是让冰雪产业的发展站在时代发展的前端。后奥运时代有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有企业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因此冰雪产业前景向好。2022年是我国冰雪体育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辽宁省冰雪产业发展的关键之年[3]。国际上有发展较好的案例,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参考和借鉴。

3 全产业链视域下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路径

3.1 产业结构重组,第一、二、三产业互相依托

首先,深入践行“冰天雪地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辟三产业融合新途径。第一产业立足特色农业产品优势,要研发特色农产品,实现全绿色、全生态,从源头上保证产品最优质;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要通过科技创新,加快乡村农业数字化建设,提高行业质量,提高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品建设水平;第三产业服务业要提升服务水准,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旅游舒适度,完善一站式服务。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内容,第三产业实现第一、二产业的再发展,互相依托,互相成就。例如,辽参作为当地的特色农产品之一,既可以打开旅游市场,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够丰富旅游产品,且辐射相关产业。

其次,做大产业链,丰富原材料生产与供应。旅游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冰雕、雪雕,可以加大其规模,依托特定的企业产品和企业文化来进一步满足消费者需求,这样既可以扩大品牌知名度,又可以加快产业转型,实现各行业间的协同发展,拓展产品消费空间。例如,富有文化创意和工艺技术的冰雕类项目,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态,可以借助科技,形成更多形式,如手办;收存很久的装饰品,可以注入文化创意和科技等高附加值等的旅游要素,让其充满娱乐性和互动性。

科技需要人才,在发展冰雕雪雕这一产业的同时,要对相关人才进行培养。综合所有资源,依托相关产业,协同各行各业,打造多功能小镇,在小镇的建设和发展中体现产业链的创新布局。小镇的功能主要包括竞赛训练、休闲旅游、冰雪游乐、文化传承等,实现的每一功能,都将推进功能重组,实现价值延伸,催生新的产业结构组合,延伸旅游文化产业链,真正实现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4]。

3.2 科技赋能,助力四季冰雪

在大众旅游新时代,冰雪已不再是冷资源,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数字科技的发展,以及产业效率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科技产业旅游新局面正被逐步打开。通过打造多元化的沉浸式体验场馆和数字场馆,运用5D技术模拟滑雪滑冰,运用高分辨率镜像增加增强游客体验感和互动感,能够突破传统冰雪地域的限制,使室内冰雪成为可能。要加强冰雪特色小镇的智慧建设,在旅游服务中注入科技的元素,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型科学技术,使科技和旅游服务真正融合[5]。景区在冬季可以打造特色冰雪项目,以辽宁省特色风情为主题景观,为游客提供集观赏、体验、游玩于一体的娱乐项目。其他季节则以室内冰雪运动场馆和冰雪观光景点为主,建设大型主题乐园,开展参与度高的冰雪娱乐项目,实现四季冰雪。并将其与风景、文化、美食、温泉、音乐等元素有机融合,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做好统筹安排,运用新材料新科技新能源,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利用率,从而实现高效益。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科技创新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站在新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持续创新突破,将冰雪产业打造成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强大生产力。

3.3 打造专属品牌,创新宣传方式

通过促进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旅游、冰雪艺术等产业深度融合,提升冰雪产业层次,推广体育旅游发展模式,创新宣传方式,培育特色冰雪体育品牌,提高群众体验度、满意度和认可度,进而帮助群众牢固树立冰雪品牌意识。通过促进冰雪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改变传统思维对冰雪资源的认知。深入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创立与当地冰雪文化故事相关的品牌,增强品牌意识,进行品牌包装,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增加知名度,实现冰雪资源的价值增值。例如,冰雕依托传统文化艺术和当地特色文化遗产,在冰雕展中输入文化符号,激发游客的文化情怀。此外,可以举办旅游竞赛,如冰雪嘉年华等,宣传品牌,提升知名度。

3.4 实现文化加工,发挥文化力量

将冰雪文化和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产品,进行更有情怀的文化加工,发挥文化力量,实现冰雪特色小镇的快速发展。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元素,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当地文化。鼓励当地居民进驻旅游基地,让游客切身体会当地文化,提高游客对旅游文化的认可度。讲好体育故事,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小镇的各个环节,每年固定时间开展相关活动,重温文化发展源头,吸引外来游客,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推进旅游生命力[6]。将文化加工重组,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融合,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旅互动,促进发展和创新。冰雪文化凝结的是自然的智慧,也是中国人的相处智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对话,将展现冰雪文化力量,助力建设冰雪文化强国。

3.5 将艺术融于冰雪,焕发冰雪的生命力

冰雪艺术品的艺术展现和冰雪运动的艺术形式共同表达了冰雪产业的艺术性。可建立冰雪艺术广场,充分展示冰雪艺术。首先,可将新技术、新材质充分运用于创作中,丰富冰雪雕塑艺术展现力,或者用其他色彩丰富冰雕雪塑的色彩表现,使其焕发新的审美意蕴;还可以给传统冰雕赋予声、光、电,让艺术品得以活灵活现地展现艺术形式。利用辽宁当地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冰雪资源,将自然的冰雪转化为人为的艺术。其次,可将冰雪雕塑与现代数字技术相融合,让传统的冰塑动起来。在规模样式灯光上不断突破创新,使冰雪景观全新绽放。不仅是冰雪雕塑,还有展现文化艺术的一些影视作品、传统故事、声乐歌曲等,都是极佳的艺术作品。

3.6 打造冰雪小镇国际市场

特色小镇的开发和建设,既是未来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实现国内知名地的强大动力。不论是在环境建设、管理模式方面,还是营销方式方面,都需实现国际化。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打造国际化标准,提升个性化服务水平。在管理模式上,可以采用数字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完善投诉和服务机制,构建国际化新秩序,取代传统的人力管理方式。在营销方面,可以在国外建立英文网站进行宣传,定期维护;加大国际频道的广告投入,通过网络媒体推广,增加与国际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广宣传,这都是实现现代化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但国际化并不是完全的国际,仍要立足自己的独特优势,站在全球旅游发展格局的高度,进行科学定位。

冰雪雕塑作为冰雪文化传承发展的载体,需要不断深入挖掘其独特内涵,进一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的发展既要实现全球领先,又要结合当地情况,在文体旅开发、运营、管理及配套方面,既要在国际市场立足,又要体现国际化思维。打开国际市场的全产业链,积极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优秀文化资源,赋予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鲜明的地域特色,打造全产业链的经济发展模式。

3.7 打造冰雪体育人才发展新高地

青少年是冰雪运动的主导力量,要积极推进冰雪运动进校园,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冰雪项目,开设相关课程,通过专业课程,普及冰雪运动相关知识,自觉养成冰雪健身运动习惯,主动参与冰雪运动实践。国际化市场不仅要实现文化产品的交换,还要实现人才的流动和交流。冰雪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培养一大批专业人才,也将吸引国外专业人才。21世纪,随着人才流动和人才素质国际化,人才构成也要实现国际化,当今的国际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占领人才高地是成功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要打造冰雪产业人才发展新高地,通过加强高校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冰雪技能技术型人才。科技人才的培养,冰雪产业链的发展将为冰雪小镇全产业链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4 结语

全产业链视域下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的建设将实现文、体、旅、艺一体化发展模式,打开该地区特色小镇新模式新格局。现代化的建设,高品质的服务,高质量的品牌,国际化的专业团队,冰雪体育人才的保障,将开启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建设与发展的新时代。辽宁省冰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将为我国其他冰雪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经验。

猜你喜欢

冰雪辽宁省产业链
逐梦的“冰雪一代”
拥抱冰雪向未来
点燃“冰雪”
筑牢产业链安全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