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齐”和“一起”想开去

2023-04-05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近义词辨析词义

池 萍

(铜陵市杨家山小学 安徽铜陵 244000)

从教三十载,课堂上我曾遇到过太多的“突然”,而前不久经历的一次“意外”生成,让我深受触动。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近义词的辨析则是词语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看待课堂上遇到的“突然”;如何有效进行近义词的辨析,真正落实词语的语用教学;如何有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这些思考都源于课堂上学生的一次误读,“突然”一问。

一、再上《开国大典》遇“突然”

“一齐”和“一起”是一对近义词,因为意思相近,在平时教学中,我一直没想到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带学生好好地辨析。细细辨析“一齐”和“一起”,这还要从《开国大典》一课教学说起。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这是《开国大典》一课中的经典段落,从教以来,这篇课文我教过多次,这段文字也早已烂熟于心。“一齐”在这段先后出现两次,意思并不难理解,自然没引起我的特别关注。

可在指导学生朗读这一段文字时,却有个学生把“一齐”误读成了“一起”,被我纠正后,这个学生有点疑惑地问道:“这两个词意思差不多呀。老师,这里的‘一齐’能换成‘一起’吗?”学生这么“突然”一问,我心里也是一顿:“这两个词能不能互换呢?”在我的印象里,似乎它们是可以互换的。这是第一感觉,能有这样的印象,当然是因为这两个词意思相近,平时好像真的就能互用。

二、巧辨“一齐”和“一起”

对这个意外的插曲,一向爱关注课堂动态生成的我肯定不会放过。“一齐”到底能不能换成“一起”呢?略一思量,我决定带着学生们先从课文中找答案。稍加梳理,除了本段之外,在本文中“一齐”还分别出现了三次。

“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投向”“脱帽肃立”“瞻仰”等动作有了“一齐”修饰,突出了全场三十万人整齐划一的行动,开国大典的盛况立刻跃然纸上。全中国人“一齐”为新中国的成立欢呼雀跃,欣喜若狂的激情令人震撼。这么细细品味,“一齐”一词用得实在传神。

那么课文里的“一齐”能换成“一起”吗?我觉得以此为切入点带着孩子们用心品词析句,是一次极好的语用训练,我打算放手让孩子们自主辨析。“请你们从学过的文章中找出带有词语‘一起’的句子进行品析,然后一起交流各自的看法。”话里话外,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用上“一起”来引导孩子思考。孩子们那跃跃欲试的表情,让我的心也欢跃起来。孩子随口一问,可能无心,但被有心的我这么一引,就有了“意外”的收获。

经过一番准备,我们的辨析开始了。

第一步,借助工具书。

先查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两个词是这样解释的:

一齐:表示同时,副词。

一起:同一个处所;一同;一共。

由此可见,这两个词在词义上同中有异。那么“一齐”和“一起”是否可以通用呢?

第二步,结合生活体验来辨析“一起”和“一齐”。

先从课文中找相关语句:

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就一起到郊外散步。——《伟大的友谊》

大家跟着一起叫喊着,欢呼着。——《沙滩上的童话》

再从生活中提炼语言素材。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理解词义,我还特意准备了一组班级开展校外活动时积累的图片素材。让孩子们看图说句子,用上“一起”和“一齐”。

周末,我和同学们一起去枞阳三公山赏竹听泉。当看到那漫山遍野的青青翠竹时,我们一齐欢呼起来。

新年第一天,在龙潭肖村的村头小院内,我们和外籍足球教练桑托斯一起包饺子。

结合生活体验,对这些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出结论:“一起”强调的是动作发出者在同一空间也就是同一个场所,一块儿做某个动作,而这个动作并不一定同时发生。由此可见,“一齐”强调的是同时,“一起”强调的是一块儿。

第三步,换一换,品一品。

把课文中的“一齐”换成“一起”,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再来品一品。

“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三十万人一起脱帽肃立,一起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

换了“一起”后,关注点是三十万人都在同一个场所“脱帽肃立”“抬头”,但并不是同步完成这些动作。这么一比较,当然“一齐”的表达效果令人震撼,几十万人同时做相同的动作,真正的万众一心,能更好地体现开国大典的隆重。答案显而易见,不能换。“一齐”一词并不华丽,却准确、生动,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第四步,趁热打铁,开展词语辨析语文实践活动。

辨析之后,孩子们意犹未尽,于是我提议开展“词语辨析”语文实践活动。孩子们纷纷自发组队,梳理出了很多组近义词,诸如“戴”与“带”、“常”与“长”、“心里”与“心理”、“需要”与“须要”、“偶然”与“偶尔”、“赞叹”与“赞扬”等,按老师教给的方法进行辨析,并用这些词语进行片段练笔“接龙”,还精心设计了别具特色的“太阳花卡”,共同分享学习所得。

我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对“能”和“会”的辨析。“能”和“会”在表示“能力”时意思是相近的,但其实在具体语境里,还是有细微差别的。且看孩子们的辨析过程:

“这么难的课文,我的同桌会流利地背出来。”

这是一个孩子课间交流时随口说出的句子,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立刻有孩子纠正说要用“能”。对于是用“能”还是用“会”,还是两者皆可,孩子们产生了分歧。于是,他们立刻组队,按老师教的方法一步步进行辨析,发现“能”和“会”可以互用,“这篇课文我能背。”“这篇课文我会背。”这里“能”和“会”都表示“我”通过学习掌握了背诵能力,可以互用。例句里“能”与“会”可以互用吗?那个无心的“说者”说,他想赞扬同桌背得好。孩子们意见统一了,这和上面互用的情况不一样,要用“能”来突出“我的同桌”对难课文的背诵熟练程度。于是机灵的“说者”赶忙更正道:“这么难的课文,我的同桌竟然能熟练地背出来。”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一起为那位同桌点赞。

一时间,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同学们一个个热情高涨,学习劲头十足,语文课堂精彩纷呈,我自然是乐在心间,喜在眉梢。

三、品味“突然”,细究“辨析”

这一次的《开国大典》和以往上得都不同,孩子们难忘,我也是收获满满。课堂上的“突然”每一位老师都会遇到,但这意外的收获却不是随意可得的。品味这次的“突然”,细究这次的应对,我做了以下反思:

其一,重视近义词的语用教学,辨析有“方”。

小学语文教学首先要抓好字词教学,这是我们的共识。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仅要大量积累词语,还要能准确掌握词语的含义,并能学会运用。近义词是词语教学时容易忽视的,教学那些常用却容易误用的近义词,老师们大多把重点放在理解词义上,少有准确、到位的辨析,或者即使辨析也往往求“同”,难以析“异”。词语教学尤其是近义词的辨析,很考验老师的“炼”词功底,辨析见真“功”,练好这样的“功”,方能将词语的语用教学落到实处。

上文“一齐”和“一起”的辨析是一次有效的近义词语用教学。师生互动选出有“疑”近义词,借助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社会背景,联系各自的生活体验,采用“品一品”“换一换”“写一写”的方式,进行辨析,落实运用。在辨析时,把词语放入具体语言环境里理解,用多种方式辨析词义的微妙差别,引导学生慢慢领会“一齐”和“一起”该用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用,再进行拓展辨析,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这样的语用教学既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又有助于学生感受到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之妙,同时也教给了学生辨析近义词之法,准确运用词语之方。

因此,词语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对词义的理解,还要重视对词语的辨析。大部分近义词虽有同义关系,但包含的信息量却并不完全一样,理解这类词语单看工具书的词语解释是不够的,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品读,细细揣摩词语的内涵和用法,并能学会运用。而这些都依赖于老师的洞察力和随机教学的智慧,点拨得当,无疑会有“四两拨千斤”之效。

其二,开展小而精的辨析近义词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法”。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对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但也不能忽视社会环境,不能不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在辨析“一起”和“一齐”时,若脱离课文的时代背景,不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只关注词语的语言环境,就不能更准确地把握“一齐”的表达效果,不能更深刻地解读文本。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是一体的,因此无论是理解词语还是运用词语,都离不开语言实践。

这次因课堂上的“突然”而起的词语辨析语文实践活动,小而精、巧而有趣,孩子们参与度很高,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大大提高。可喜的是完成辨析之余,他们还自发地运用这些近义词写句子,写片段,练笔“接龙”更是让他们享受到写的快乐,“推敲”的故事经常在孩子们间上演。

为了有利于各组的交流与互动,孩子们还根据班级名“太阳花”的logo造型,设计了独特的太阳花卡。他们用卡纸剪出太阳花造型,在花瓣上随时写上自己新关注的近义词,花心处则用来写自己的辨析及练笔片段,完成后就在其中一片花瓣顶端打一个孔,用来穿绳,把这些词语卡悬挂在教室与伙伴交流,或是汇总装订归类保存。这样的“花”式语文实践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辨析近义词的热情,便捷的交流方式有效地增加了孩子们的词汇储备,有趣的“花”式练笔“接龙”串出了一片“花”海,唤起了学生们的创作热情。

以上语文实践活动,令孩子们对词语不再满足于单纯的积累、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关注近义词的同与异,在语言交流和习作中开始有意识地进行词语的锤炼,真正做到了辨之有“方”、用之有“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焕发出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作欲望,让孩子们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收获成长的喜悦。

这次“一齐”和“一起”的语用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词语学习不该是静态的词义解释,也不该是孤立的学习,而是要把词语放在具体语句里去仔细琢磨用法。对于那些近义词、同义词,更应该结合各种环境好好推敲该用哪个词语,不该用哪个词语;用哪个词语最合适,为什么最好用这个词语。将词语学习和句、段、篇的教学以及学生平时的语文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力求“词尽其用”,这样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语言的准确把握和灵活运用,大大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说明,找准了方向,用对了方法,词语教学可以如此精彩!

从教日久,“经验”日增,课堂上收放自如的我渐失年轻时的“初见”之心。这次如果不是孩子的“突然”一问,我可能又一次错过对“一齐”和“一起”的品析,孩子们也会跟着错过一节温暖而有灵性的语文课,失去一次近义词的辨析训练,失去一个提升语文素养的实践机会,失去一份难忘的成长体验。而我,又会因“经验”错失求“新”求“异”之机。我真庆幸,这次我没错过!

猜你喜欢

近义词辨析词义
怎一个“乱”字了得!
——辨析“凌乱、混乱、胡乱、忙乱”
怎样辨析近义词
“论证说理”与“沟通说服”:高考论述类与实用类写作之异同辨析
西夏语“头项”词义考
找找近义词
词义辨别小妙招——看图辨词
字意与词义
“征、伐、侵、袭、讨、攻”辨析
“assess”和“evaluate”辨析与翻译
《诗经》词义考辨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