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原因及对策探索

2023-04-05周芳敏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计算错误计算能力运算

周芳敏

(铜陵市义安区顺安中心小学 安徽铜陵 244000)

小学低年级学生正处于数学理论知识空白,思维方式、言语表达能力不成熟时期,在计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偏差和失误。在数学计算教学中,要想真正提高教学效果,既要培养学生对计算的学习兴趣,又要对算理、算法、技能等不同教学内容有所创新,坚持以生为本,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前提下设计教学活动,细心谋划,冷静思考,制订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此外,教师还要具备与时俱进的意识,不断在教学中总结经验,结合教学实际来优化教学方案,促进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教师应当认识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同时,要善于利用这些错误,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学会从错误中有所反思、有所进步。

一、学生计算错误产生的原因分析

课堂是允许学生犯错的地方,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对他们计算错误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十分重要,这样才能为找到对应策略奠定基础。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时常能够看到学生的错误,并且这些错误千奇百怪。因此,要适时将这些错误记录并整理成册,寻找合适的机会带领学生分析错误,并进行归纳、总结、反思。

1.感知不精细,导致抄写错误

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常出现书写不规范的情况,要么字迹凌乱,要么书写页面乱七八糟。此外,学生急于答题,轻视完成质量的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业完成质量。

小学生普遍在感知觉方面不够精细,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两位数的加减法时,时常会将数字的位置顺序颠倒,例如,有学生将32写成23,将69看成是96。有时,在草稿纸上演算时,数字是对的,但写到作业本上时,就会出现不同情况的书写错误。例如,有学生将1.25写成12.5等。面对类似错误,绝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会将此归结于“粗心”或是“不认真”,事实上,这类错误出现的原因,是感知觉不够精细。此外,教师还应认识到低年级学生在视觉方面是有选择性的,习惯于一些强成分数字映入眼帘,而忽视一些较弱的成分。

书写作为数学教学的内容之一,并未像解题方法教学那样得到足够的关注。由于教师在书写方面的忽视,不少学生在书写过程中不注重书写的规范,字迹也比较凌乱,甚至在演算过程中,出现数位没对齐、进位退位忘记标识等现象,影响了计算结果。另外,从学生的认知特征来看,小学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感知比较笼统,极易被一些题目假象迷惑。再加之急于求成的心理,在抄写数或者符号时,时常没看清题目就急于下笔计算。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在计算时出现各种错误。

2.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审题错误

所谓注意力,指的是个人的心理活动或个人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的分配性注意较弱,因此,常常会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影响了完成计算的效果。有学生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应该先计算长加宽的和,再乘以2,但由于分配性注意较弱,常常出现“长+宽×2”的情况,遗漏了“长+宽”之间的括号。小学低年级学生在注意转移能力方面也较为薄弱。具体来说,每当学生在连续完成了几道除法题之后,需要再完成几道减法题时,便会出现解题思维难以转化的情况,仍旧按照除法的解题思路解决减法问题,导致计算错误。

例如,笔者在检查学生计算练习情况时发现,某道计算题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由此,与学生之间发生如下对话:

师:你是如何计算出81-9=9这个结果的?

生:我可能看错符号了,以为题目要求做除法计算。

师:回忆一下,你经常出现类似错误吗?

生:也没有,主要是前面几道题都是除法,一时间没有转变思路,就把这个减法题当除法题做了。

3.思维品质不高,导致思维定式

思维定式是指在已有思维基础上,反复重复原有思维操作的一种状态。产生这种状态,主要是因为深受原有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影响。在数学计算中,一定的思维定式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答题,但思维定式也存在消极影响。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分析,小学生在进行数学计算过程中,思维定式的影响,常常表现在原有计算法则干扰新计算法则上。

例如,在学习“小数的加减法”时,不少学生基于已掌握的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法则,习惯性地将数与数直接相加,却忽视了数位之间的对齐。有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容易忽视小数点左右两边的对齐,而是直接以小数的末位为基准,将两个小数对齐,由此得出错误的答案。以1.2+5.24为例,有学生将末尾数2和末尾数4对齐,列竖式计算,最终得出5.36的错误答案。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正确分配和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也由此出现了计算错误。学生在进行有余数除法计算中,往往会忽略余数必须比除数小这一要点。在计算“50÷5”时,得出“9余5”的结论。由此可以推论,小学低年级学生出现的不少计算错误,往往是不用心或者是做题时注意力分散造成的。

导致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仅仅列举了三大原因,教师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预防效果。

二、低年级学生计算错误的应对策略

很多一线教师认为,计算教学作为数学学科最基础的内容之一,必然要经历枯燥乏味、机械化的过程,既无捷径可走,也无良策应对。由此,教师们通常会采用题海战术,为学生布置一堆练习题,让他们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从人的记忆规律来看,一定的“题海战术”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减少错误,但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错误的根源。因此,教师要善于反思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直面错误,拔除计算能力上的“病灶”。

(一)明确计算要求

要让低年级学生学会计算,教师首先要教会他们使用基本的计算方法,带领他们体验计算过程,明确计算要求。但要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仅仅了解和掌握基本的计算方法显然不够,还要求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数学理论知识,并能够将这些知识灵活运用,如此,才能够快速、高效地完成计算。具体到教学环节,教师的第一步就是要基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他们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通过简单的计算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计算的乐趣,激起计算学习的兴趣。紧接着,再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例如,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加减法”时,发现绝大部分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计算方法和诀窍后,都能够顺利完成课后练习,但用时较长。要想让学生在一分钟内快速完成十道20以内的加减法题或是八道100以内的加减法题,就需要帮助学生继续提升其计算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不能一锅端。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对比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帮助学生建立起不同计算方法之间的联系。针对学生常见的错误,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多举同类案例,引导他们通过对比和分析,找到提高正确率的方法。

(二)把握计算特点

数学计算尽管较为抽象,但也有其独特的规律。教师在带低年级学生学习计算知识时,可以结合不同运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相应的运算原则,再辅以有针对性的练习,逐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考虑到学生的记忆时间比较短,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极易出现记忆混乱而导致的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不同运算规律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强化记忆。

例如,在教学例题“125×4”时,可以提醒学生记得进位,同时,为学生设置同类练习,提升计算思维。除了运算规则需要增强记忆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一些特殊值进行增强记忆。例如125×8=1000和25×4=100这些特殊算式,学生一旦能够熟记,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良好计算能力的形成,还需要加强对运算技巧的掌握。计算速度的快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熟练程度,正所谓“熟能生巧”,熟练掌握了技巧,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对此,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计算知识时,可以引导他们认真地观察数字、符号和算式,再加大难度,引导他们认识和熟悉运算法则,最后,辅以一定的训练,帮助他们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逐步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运算能力。

(三)引导自主纠错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少学生都会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千奇百怪的问题和错误。教师既要正视这些错误的客观存在,又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带领他们分析错误,增加运算的正确率。对于一些犯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或题目,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典型案例,带领学生共同分析,寻找解决办法,避免类似问题反复出现。

例如,教师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发现,不少学生会出现余数大于除数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做题情况,教师邀请其中几位学生上台进行计算。接着,再邀请另外几位学生进行验算。随后,教师和学生一道分析错误,让学生认识到出错的根源。这样的教学互动,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帮助学生直面自己的错误,了解出错的原因,在今后的计算过程中避免出现同类错误。

(四)培养良好习惯

在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是基础,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计算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会自主思考,明确什么类型的题目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计算。认真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错误,其中一点值得教师注意:不少学生之所以出现计算错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未审清题意,甚至会在抄写数字的时候出现抄写错误。

例如,部分学生会将数字1抄写成数字7,部分学生则会将数字6抄写成数字0。一旦最基本的题目都弄错了,计算结果可想而知,自然不可能正确。针对这类现实情况,教师在开展计算教学时,更要抓牢细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为了帮助学生认真审题,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教师可以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一个专门用于演算的本子,要求学生在完成数学计算时,能够将计算过程记录在小本子上。同时,要注意书写的规范性,即便是演算,也必须保证字迹整齐。针对学生急于作答、忽视检验的情况,教师可以在布置训练作业前,提醒学生注意检验,要求学生在完成所有题目的解答后,使用已学过的检验方法对答案进行再次验证,以保证答题的准确性。长此以往,学生马虎的毛病必会有所减少,能够做到认真审题、有意识地检查自己的计算结果,逐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五)精设计算练习

在大部分低年级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博学多识,地位崇高。可以说,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由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能力,首先要从教师个人素质能力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做起。结合教学实际来看,计算教学的内容,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学习情况来进行精心设计。课堂上,教师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熟知的事物作为切入点,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再引入新知识内容,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帮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点的认知、巩固认知。随后,教师还需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计算训练,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认识和记忆,直到学生顺利掌握。

计算出错是不可避免的,但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直面错误根源,避免同类错误的发生。换言之,教师在带领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计算有关内容时,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善于反思,敢于面对计算中出现的错误,学会分析错误,进而对症下药,逐步提高自身的计算准确率和做题速度。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尽管当前新课标致力于淡化计算教学概念,但这里的“淡化”并不意味直接忽视或不学。对于刚刚接触数学学科的学生而言,计算是学好数学最基础的内容。如果学生未能打好口算的基础,进入高年级阶段后,学习笔算、估算以及简便计算等内容时,就会层层受阻,步步艰难。可以说,计算能力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学生开始。正所谓“万事开头难”,低年级学生在初步接触计算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但这些并不是不可能逆转的。只要教师引导得当,采用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帮助学生建立计算自信,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计算能力终将有所提升。

猜你喜欢

计算错误计算能力运算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策略
有趣的运算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规避计算错误 提升数学素养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
“循规蹈矩”,自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