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说写兴趣,引来心灵泉水

2023-04-05戚晓彬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习作老师孩子

张 玲 戚晓彬

(灵璧县灵城东关小学 安徽宿州 234200)

在小学阶段,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如何让学生乐于说、愿意写?这始终是困扰老师和学生的问题。习作教学在基础教育阶段占有重要地位,基础教育学段对习作教学也提出了明确要求:“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感知世界、认知自我,进行展现自我的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学生整体素养的标尺。习作的创作,需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内化成灵动性、创造性的文字表达出来。习作能力是21世纪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技能之一。因此,基础教育阶段的习作教学对于培养新型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学段写作能力的培养首先是从说话训练开始的,通俗地说,习作其实就是写话,学生们把自己的心里话按一定逻辑写下来,就是一篇习作。海量的心理学教育研究表明:低学段的孩子口语发展要优于书面语的发展。教育者可以依据这一特征,在指导学生习作练习时,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按一定逻辑大胆写下来,长此以往,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是要想让学生主动去说和写,甚至要把说和写做得完美,却是一件令他们头痛的事情。这首先就得靠老师充分调动一切诱因,激发学生们说和写的兴趣。当学生们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说和写的行列,努力地表达自己的心声,让萌动的语言转化成跳动的文字,达到美好之境。所以,我们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们的说写兴趣,使之乐于说、愿意写。如何激发出学生们的说写兴趣呢?根据自己数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训练。

一、广泛阅读 引发兴趣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凡适合孩子的作品都可以拿来读。书读得多了,孩子们的脑袋中装的知识丰富了,储备量上去了,写起文章来自然就会得心应手,下笔如有神助。加强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措施。学期之初,笔者都会根据本学期语文教学要求和学生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如低年级推荐读童话、成语故事大全;中、高年级推荐读一些优秀习作、寓言故事、名人传记、中外名著等)。有时候笔者还会把各类书的书目列一份清单,贴在教室,并发送在班级群里,发动家长配合,开展亲子阅读。平时教学中,笔者总是想方设法地来培养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变着花样地营造各种读书氛围。遇到写得美的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遇到特殊的课文,就引导他们根据文本内容复述课文,拓展故事情节,续写结尾;遇到孩子们感兴趣的文章,也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推荐同类作品。

为扩大学生们的阅读量,提升学生们的阅读兴趣,我在班级中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书香浸满教室。在教室的一角开辟出一个图书架,请同学们从家中带来一两本书,小小的“书香屋”便形成了。

再如开展班级读书会,提高大家的阅读兴趣。课前,由老师推荐,同学们共同商议确定大家都比较喜欢读的一本书,学生的阅读作品和老师阅读的是同一个内容;然后在课外老师和学生自主阅读同一本书,要求学生读完后形成自己的看法;最后再选取一节课,老师和学生畅所欲言,尽情分享书中的故事,感受故事中的每一个人物,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及带给我们的知识、人生意义等,来激发学生持续的阅读兴趣。

平时还利用大课间活动时间,给孩子们讲中外著名作家的故事,孩子们也愿意把自己了解的名人故事分享给大家。孩子们在讲述的过程中,心中已经树立了目标,不知不觉中会播下“小作家”的种子,从而激发了他们爱阅读、爱写作。孩子们尽情地在阅读中汲取力量,既打开了眼界,积累了作文素材,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亲切谈心 诱发兴趣

在平时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在这个知识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新时代,五彩斑斓的生活、学习、娱乐构成了孩子们别样的童年,可是一到写作的时候,他们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什么多彩的生活却没有给他们留下一丝痕迹呢?是他们被蒙蔽了双眼真的看不见、听不见吗?不是的,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他们的兴趣点,没有真正诱发他们说的欲望。如果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做一个有心的教育人,善于抓住生活中每一个能够诱发学生兴趣的情景,并利用情景模拟,诱发学生们说的欲望,那么就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问题。所以,平时在进行习作指导的时候,我会走到孩子们的中间,俯下身来,平等地和孩子“聊家常”,天南地北、海阔天空地聊着,在自然、友善的情景中去开启学生们的思路。比如暑假后刚开学的时候,我会和孩子们聊聊暑假发生的趣事,好多孩子会说:“老师,我们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怎么写?”于是,我抓住契机,与学生聊起了天:

师:漫长而又短暂的暑假生活已经结束了,假期里,你们干了哪些事?说给大家听听。

生:没有什么大事!除了写作业、上特长班、睡懒觉,就是天天玩。

师:哦,那你们都玩些什么呢?

生:我经常和同学去体育场学打羽毛球,去游泳馆学游泳。

生:我和表姐一起到妈妈的工厂写作业,给厂里职工的孩子当小老师,可有趣了。

生:我到老家去玩,和哥哥一起到瓜园去看瓜、摘瓜。我不仅掌握了挑西瓜的方法,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农民伯伯种田的辛苦和不易。

生:我回到农村奶奶家,有月亮的夜晚便和小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逮知了。玩累了,就躺在月亮底下,数天上的星星……

生:我跟小伙伴捉过泥鳅、钓过龙虾,它们可狡猾啦,但我们收获不小,真好玩!老师,你钓过龙虾吗?

师:老师没有钓过龙虾,你能教教我吗?

生:钓龙虾有专业的工具,也可以自制“钓具”:一根树枝、一株草茎、一根长线等都可以。龙虾喜欢在臭烘烘的水塘里或者是水草多的池塘边生活,喜欢吃刚死的小动物的尸体。烈日暴晒的正午,闷急了的龙虾懒洋洋地探出脑袋,这时我们便会拿着自制的“钓具”伸进龙虾洞里,那家伙像抱了救命稻草似的,迫不及待地抓住“钓具”。我们便猛地向上用力一提,一只威武的大龙虾就被活活地捉住了……

学生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眉飞色舞地讲着……

师:你们说得真有意思,你们讲的这些事情太有趣了!那你们把它们写成作文怎么样?注意要紧抓“趣”字,舍得在“趣”上花心思、下功夫,写得细一些,把“趣”写活了,这样老师就会看得更明白。

这种“谈天聊家常”的方式,既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又诱发了孩子们的写作兴趣。结果,我们这一堂作文课大获全胜。

三、组织游戏 激起兴趣

语文老师都知道,每当布置作文时,孩子都会眉头紧皱,一副苦瓜脸,十分不情愿的样子。对于这样的囧况,我们肯定是见怪不怪,因为对于传统的、枯燥的、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命题作文,学生往往厌烦,头脑发蒙,不知写啥;而教师的指导基本是老套路,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厌倦习作,造成“谈作文色变”的恶性循环。小学阶段的孩子,心思还在“玩”上,尤其是游戏,因此,作为教育人,我们要抓住学生“爱玩”这一特性,利用好游戏,把他们的“玩点”引向写作。例如在一次写自己喜欢的游戏作文指导课中,我摈弃了传统的做法,先用几分钟让学生做一个“吹泡泡比赛”的游戏,在介绍完比赛规则后,学生们马上进入了“备战”的状态。为了更好地烘托比赛的氛围,我有意播放了一段音乐,用欢快的乐曲声把学生的兴趣调到最高点,学生们比得不亦乐乎。我趁热打铁,及时对处于亢奋状态的他们进行引导迁移:泡泡吹得过瘾吗?你能把刚才比赛中自己的“过瘾”表现及参赛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和观众的表现再说一说吗?我刚提出问题,同学们的小手就举起来了。看着孩子们饱满的热情,我知道此次作文一定有意思。果不其然,当我揭晓本次作文题目“过瘾的吹泡泡赛”时,孩子们兴致高昂,立刻拿起笔,奋笔疾书,畏难情绪荡然无存。所以,以游戏切入,激发兴趣,既克服了孩子们惧怕习作的心理,又让他们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

四、亲身实践 强化兴趣

好文章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为我们提供了无穷无尽的写作源泉。所以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制造机会,多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生产生活劳动,多提供生活实践锻炼的平台。比如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让家长、学校带孩子们参加实践活动。有一次,我们年级组织孩子们到果园去采摘果实。他们一路上说着、笑着,别提多开心了。到了果园,红红的苹果、密密的枣子、黄澄澄的橘子……让孩子们兴奋不已,他们飞也似的冲进林子,自发地组成小组,想尽一切办法去摘果子。当一袋袋沉甸甸的“战利品”提在手上时,我发现孩子们脸上挂着久违的笑容。那是劳动后的满足,是亲身体验的乐趣。回到学校后,他们用文字记录下了这次实践活动过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兴奋、快乐之感,同时也深深地体会到果农们的辛苦与不易。

丰富多彩的生活大舞台,不仅让学生们享受生活,更激发了他们浓浓的写作兴趣。所以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开展活动。对于喜欢种植的学生,鼓励他们亲自尝试花木的栽种,可以到农村跟随爷爷奶奶学种植和管理农作物;对喜欢养小动物的孩子们,让他们根据家庭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养一种小动物。这时,老师要适时地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并根据记录整理成篇。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养成勤观察、乐动手的好习惯,说和写的兴趣自然会越来越浓,习作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当然,实践活动不仅限于此,我们还可以利用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开展活动:如春节和家长一起写对联、贴对联;三八妇女节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端午节和家长一起包粽子;国庆节、中秋节做手抄报、制作贺卡;重阳节为家里的老人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这些活动不仅充实了孩子们的业余生活,为孩子的说写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真可谓一举多得。

五、热情激励 保持兴趣

持久的兴趣是激发学生不停步写作的动力。因此,对于学生们的写作兴趣,我们要不断地维护好。为了保障学生们持久的习作兴趣,可以采用热情激励的方法。爱听好话是每个人的天性,更别说小学阶段的孩子,因此,我们要善于激励,让“激励”发挥意想不到的特殊效能。激励的方法很多,教师只要运用得当,一定能够产生积极的效果。比如对于基础知识掌握不够牢的学生,让他写文章,无异于赶鸭子上架,会让他对习作产生畏惧情绪。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可以为他们创造说的机会,加强口头语言表达,多鼓励、多表扬,让他们乐于发言。还可以运用小组交流的方式,选择简单的他们熟悉的话题,提供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在说的过程中,克服畏难情绪,尝试到成功和被重视的喜悦。

记得我小时候,每次习作后,都期待下次作文课的到来。当然,那时候的心理不是渴望写作文,而是更想知道老师对自己作文的评价。老师的评价犹如“圣旨”一样,决定学生们的“命运”,会使学生的心理产生小小的波澜。恰当而热情的激励语能够让学生产生持久的习作兴趣。作为一名教育人,尤其是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恰当地对孩子的习作进行有目的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被老师肯定的欢愉,激发出自己的表现欲望,这样写出来的东西一定会让人产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尤其对于学困生,我们要有一对“火眼金睛”,能及时捕捉到孩子习作中的“亮点”,哪怕一个是标点或是一个字,都要给挑出来及时表扬鼓励,并无限放大。当然,对于优等生,我们除了激励,还要给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习作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落实教学,利用好生活与课堂两大阵地,创设轻松愉悦的习作氛围,引导孩子会说、愿说,让良好的习作热情经久不衰。这才是习作教学的王者之道,更是习作教学走向成功的导向。所以教师要善“扶”、善“诱”,根据基础教育学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依据习作教学的目标原则,耐心地一路陪伴,把学生“送”上习作的征途,春风满面地迎接每一次习作。

猜你喜欢

习作老师孩子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老师,节日快乐!
孩子的画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