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在研学旅行中劳动教育的渗透

2023-04-05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4期
关键词:扎染农耕研学

汪 丽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翠微分校 安徽合肥 230071)

现在的研学旅行不同于以往的“春游”“秋游”,重点在“游”字上,让学生玩得开心、尽兴,此行的目的就已达成。早在中国古代,学生为求师而远行异地,孔子周游列国,行程数千里,除去其中的政治目的和历史因素,也不失为一场“研学旅行”。“研学旅行”类似于古代的游学,重在“研学”二字上,实践性较强,有目的,有计划,有总结反馈。在游中学,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新时期的研学旅行正好为劳动教育搭建了活动平台。本文从本学期学校组织的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中,剖析劳动教育在研学旅行中的具体渗透及重要作用,以落实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让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提升,达到育人的目的。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教育的缺失

由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物质条件和生活水平提高,城市里大多数孩子生活条件优越,缺乏劳动的意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家长和教师的关注点聚焦于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及成绩是否优秀,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极易导致学生头脑聪明但实践能力较为落后。班级中有的学生有劳动意识,但缺乏劳动习惯,不会劳动;有的学生把劳动当作“游戏”,全凭兴趣;还有的学生家中懒惰、学校勤快,人前人后表现差异极大。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是当前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劳动教育的形式化

教育部要求在校内外活动中安排劳动实践,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但有的学校并未利用好劳动教育课程,学生在参与各种劳动活动时,兴趣十分浓厚,积极性高,但往往只有三分钟热度,实践过程也常流于形式,只有过程性照片,缺乏活动前的动员与活动后的总结反馈。学生不能在劳动中真正有认知、有体会、有收获。扩大劳动实践范围,开展多样化劳动活动,强调劳动的心得与反馈,对小学生劳动教育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研学旅行为劳动教育的渗透提供契机

作为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一门新课程,研学旅行在教育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课程由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安排设计,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情况,充分发挥研学旅行的最大化价值,利用当地已有资源优势,拓展研学旅行基地。研学旅行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新时期教育开拓了新的平台。它将课堂中的研究性学习与课外的实践性学习交互融合,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为课堂教学中缺失的劳动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课堂中,实践活动的场地、种类有限;而在学校劳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行活动,增长学生的见识,启发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劳动实践中去,积累丰富的劳动体验,使劳动教育不再是“纸上谈兵”。

三、研学旅行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本次学校组织开展的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旨在将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体验农耕劳动,感受农耕文化。同时让学生在投身劳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借此次研学活动,笔者在活动前正面引导教育,充分动员学生,把握恰当时机,渗透劳动观念,让劳动意识深入学生内心。在课堂上开展了“劳动我最棒”主题系列活动,研学中每认真完成一项任务得到一枚劳动印章,最后评出“劳动小能手”,颁发一张心愿卡,以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到此次研学旅行的劳动活动中。

(一)以劳树德——在行动中求知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除了校内的教育,校外“行走的课堂”也同样值得我们加以重视。教师应引导学生踊跃参与学校内的各项劳动实践,再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以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社会活动中获得劳动体验,增长劳动经验。

苏霍姆林斯基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很少有和土地亲密接触的机会。风光旖旎的乡间田野,正是开展此次研学活动的“校外课堂”。第一阶段的活动选取了与谷雨时节契合的“播种豆子”活动,让学生变换角色,去体会播种农作物的辛劳。在听了农民伯伯讲解完时令与农耕的关系以及播种豆子的过程后,学生的劳动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对劳动的欲望也渐渐萌生。

分发好劳动工具和豆子之后,学生开始分小组进行活动。首先要挑选出合适的豆子,优质豆粒饱满,无病虫害,发芽率高,适合播种。学生从袋里一粒粒地挑选,费了好大一番工夫才挑选出合适的豆子。挑选豆子的过程考验学生的细心、耐心,稍不注意混进干瘪的豆子,会影响豆子后续生长。这件小事情磨炼了他们的耐力,让他们明白,在学习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足够的耐心。学生们拿起铲子开始准备播种豆子,整土、播种、施肥、盖土、浇水……学生之间分工明确,通力合作。学生的手上沾满了土,但他们都小心翼翼,一处细节都不放过。在这场劳动初体验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锻炼,更多的是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懂得团结协作,初步体会到劳动所带来的特殊意义。

农耕劳动是对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是悠悠农耕历史文化的积淀,在机械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农耕劳动看似离我们很遥远,但它在劳动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去,在劳动中获取“付出才有收获”的学习体验,在劳动中培养勤劳勇敢、踏实肯干的品德,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以美育人——在实践中体验

马克思曾说过,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自然界,美的生活和艺术,而且创造出懂得艺术和创造美的大众。此次研学旅行引入了民间传统手工染色技术扎染,将鉴赏美融入实践活动中去,让学生懂得欣赏美,并通过劳动创造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机械化的机器生产,让很多传统艺术品的制作手艺逐渐失传。扎染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实践中心血与智慧的体现,也是现代的机械印染工艺无法模仿和超越的。研学第二站,我们跟随大自然魔法师,走进传承千年的文化历史,揭开扎染的神秘面纱。

在体验环节中,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老师先向他们细致讲解扎染的历史,然后演示手工扎染的基本工艺:一张干净的白布,左对折,右对折,或借用小石子,或借用模板,或借用皮筋,再放入染缸中,清水冲洗后,一幅独一无二的扎染作品就诞生了。学生们迫不及待地动手实验,按照扎、折、夹、染等一系列步骤,结合自己独特的想法再设计,充分发挥想象力,染色后进行漂洗晾晒。在这动手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散思维,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出独特的扎染作品,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锻炼了他们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制作时,不同的手法,或者在手工力度、染色深度的不同作用下,会呈现不一样的作品。这一特点充分显示出传统扎染的纯手工性的价值与美感,学生们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美的享受。通过扎染这一美育活动,为劳动课程搭建了平台,让学生感受劳动中创作美。学生一一晒出自己花费心思创作出的作品时,喜悦感溢于言表,这种成就感是平时直接购买通过机器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成品所感受不到的。

在这浓浓的民间艺术创作氛围中,通过沉浸式的扎染体验,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的距离,唤醒学生的劳动意识,达到美育课程与实践活动齐头并进的效果。学生不仅在劳动中洞悉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受到美学的熏陶,更是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到劳动创造美。

(三)以文化人——在探寻中感悟

农耕劳动、传统手工制作,给学生带来一次身体和心灵的洗礼。农耕文化传承着我国数千年农耕劳动的演变历程,是劳动教育的载体。古代中国社会以农立国,汉字的发展能够反映农耕文明的发展进程。研学旅行的最后一站,去探寻藏在汉字里的农耕文化。劳动教育中,光让孩子们有劳动体验远远不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尤为重要。以此为契机,让孩子们沿着汉字的足迹,去探寻农耕文明,感悟汉字中蕴藏着的丰富的劳动文化。

在校园里,笔者就已经向学生讲解过“劳”“动”二字的意思。“劳”,用力则劳,劳而有功;“动”,用力则动,凡物自动。很显然,劳与动均与“力”相关,意在强调劳动要亲身实践。通过前面的亲身实践,孩子们才能明白劳动并非想象中那样容易,此时也能静心坐下来,认真倾听老师讲解汉字与农耕文化的关联,去追溯汉字的农业起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方式。这片与他们朝夕相处的黄土地与农作物,给予他们在创造汉字的过程中无限的灵感。如讲到“五谷丰登”,这其实是描绘了一场大型的农耕祭祀仪式。“丰”的繁体字写作“豐”,就像一个大大的容器中盛满了祭品一样;甲骨文“登”则是双手捧着礼器,双脚登高虔诚进献的样子。古人在收割麦子之前,要将刚割下来的新麦放在豆中,以此祭祀谷神和土地神,表示感谢大自然无私馈赠之情。学生们听后纷纷赞叹汉字的奇妙与劳动的魅力。

同时,老师让孩子们根据课堂上学过的汉字,写一写这些农耕活动和哪些甲骨文部件相关。学生们沿着字理演变的足迹,将抽象的字形还原成生活中具体的事物,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大胆想象。这场文字溯源活动打破了劳动与文化的界限,将天文、地理、科学融为一体,让农耕文化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今年,湘潭市人大代表朱日辉建议以农耕文化带动中小学劳动教育研学旅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体现和反映的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深刻内涵,培养的是孩子综合实践能力、丰富敏锐的感知力和学会感恩的情感体系。在这场神奇的解字之旅中,孩子们与远古农耕文化来了一个世纪相拥,劳动教育的意义也逐渐凸显出来。

四、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改变

及时地反馈总结,趁热打铁,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为学生建立信心,明确方向。活动结束后,回到学校,在班级里组织学生回顾劳动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理解劳动的意义,锤炼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根据学生在研学过程中的劳动表现,表扬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肯定他们的劳动价值,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持之以恒,不断挖掘自身劳动潜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依照不同小组的成果反馈,给他们颁发“劳动小能手”奖状,表彰优秀小组。这是一次难忘的研学旅行,也是一个意义深远的劳动教育实践。学生不仅仅欣赏到了乡下美丽的景色,还可以在课外学习到宝贵的知识,置身体验的过程中,丰富自我的劳动认知。有的学生在此次活动中脱颖而出,表示今后在家中多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参与到劳动中去,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尊重每一位为我们生活默默奉献而不求回报的劳动者。这也能够从侧面激发学生劳动积极性,增强掌握劳动技能的信心。从学生们的活动反思中,笔者能感受到劳动带给他们心态上的改变,也希望他们在行为上有一定的改变。

“我们的孩子要创造美好的人生,劳动是不能缺失的,劳动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对学生成长和创新等重要品质的培养也是十分重要的。”于漪老师的话体现出劳动教育是每一位学生成长的必然途径,是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的重要方式。我们的孩子生长在幸福快乐的时代里,要鼓励他们走到生活中去,意识到幸福生活是靠着辛勤的劳动换来的。教师要放开手,利用好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借着研学旅行的契机,激发兴趣,让学生拓宽视野,开发脑力,磨炼意志,培养良好品质;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话语意在勉励学子努力读书,学以致用,增长见识。但现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课本里的知识,更需要的是让学生走出校园,去“行万里路”,亲身体验,不断提高对劳动的认识,用亲身体验去感受劳动的不易,增强动手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猜你喜欢

扎染农耕研学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农耕初体验
农耕旧事十二韵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立足农耕 特色强校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研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