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言“四真”微课新模式*

2023-04-05苏夏旺

安徽教育科研 2023年6期
关键词:课件知识点微课

苏夏旺

(庐江县实验中学 安徽合肥 231500)

从狭义角度来看,流行多年的传统“微课”根本谈不上“课”,其本质属性纯粹是“视频”“课件”“资源”,是一种现成的文化产品和教研产品。微课在教育领域已经风行了十余个年头,就目前情况来看,呈现出萎靡不振的疲软状态。微课事件少了,微课声音少了,微课活动少了,微课成就少了。客观地说,凡是具有发展前途的新生事物,必然符合社会前行的客观规律和强盛势头,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的前景,不会吹一阵就烟消云散的。事物的前进方向和势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目前微课出现的这种结果,是微课本身存在的致命弱点所致。从教育、教学、课堂、老师、学生等诸多方面考虑,有必要拨转航向,改变现状,在原有基础上创制出一种崭新模式,给微课以勃勃生机。

我们先来看看微课诞生以来始终没有改变过的一般性定义:“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多媒体资源(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这个微课概念涉及的内容要点有11个:(1)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2)多媒体资源(视频)为主要载体;(3)记录教师;(4)课堂;(5)围绕某个知识点;(6)教学环节;(7)精彩;(8)教与学活动;(9)全过程;(10)课堂之“外”;(11)重点难点疑点。这些要点着落点就是“多媒体资源(载体、视频)”。可是如果再对照网上微课平台呈现的那些案例来看,其共同特点是没有“教师”、没有“学生”、没有“活动”、没有“课堂”,甚至“微”而不“微”、“课”而不“课”。这四个“没有”和两个“不”形成的概略弊因,完全是“微课”定义硬把“视频”与“课”捆到一起、揉到一块所致,怎么可能有良好的发展前途呢?

要赋予“微课”以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处处体现出“微课”的本质内涵,那就是原有定义名称的浓缩“微课”,即一“微”二“课”,与“视频”“多媒体资源”和“课件”等元素无关。“微”是指教学时间之微,教学内容之微,如“教学片段”“教学短镜头”“精彩瞬间”等;“课”是指必须实施于课堂,出自教师,用之于学生的教学实况。课堂才是微课课件和视频滋生的“土壤”和“基地”,课堂才是视频的“母体”和“源头”。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有师生对话过程,有现场活动氛围。所有不是来自课堂的“视频”或“课件”,即使很“微”也难以成“课”,即使是“课”也不是来自课堂,都只能说是教师私下里独自制作的“玩偶”,是他们为了某种需要而“一厢情愿”的自导自演的小视频、小课件。

那么怎样让“微课”成为学生、老师、课堂都需要的真品呢?这就要将流行的所谓“微课”切实变革成崭新的“四真”模式。

一、让“真微课”诞生于真课堂

课堂是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主要场域,立德树人的落实、语文知识的构建、语文能力的习得、语文素养的形成,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而在其他任何地方对着屏幕边放课件边讲解的只能算是微视频,不能称为课。如果哪位教师需要拍摄“微课”视频,就必须通过课堂这一特定的主阵地来完成。这时候的课堂应该有一台或多台摄像机在现场拍摄,拍摄后的视频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剪辑,去粗取精,重点突出。如果从开课到下课45分钟全部拍摄下来,形成现场实播,教师教得怎样、学生学得怎样、课堂气氛怎样都由实拍说话,不夸饰、不虚构、不添加,客观呈现,实事求是。与此同理,还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以微课的标尺来把控,是否有教师课堂教学的节奏、节奏之间的承启转换、相对完整独立的微小结构等。如果以教学环节为单位的微课是:教师在备课时要将课文内容有意识地备成微课,将一节45分钟的大课备成四五节各自相对独立的小课,拍摄以后将其剪辑完成,单独制作,每个微课五六分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真微课”。例如《社戏》内容可分为看戏前、看戏时、看戏后三个部分,推进过程中可以确定为三个环节,可设计和拍摄为三个微课,合起来构成完整的讲授和梳理课文内容。换言之,如果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课,则将重点、难点和疑点各设立一个微课,仍以《社戏》为例,重点是儿童的“乐土”,难点是“看戏”与“偷豆”之间的关系,疑点是结尾为什么将“好豆”放至“好戏”之前。每个微课五六分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都讲得一清二楚。微课之间内容上彼此联系,形式上各自独立,这就科学、准确、完美地阐释了“微课”的定义,体现了微课真正短小精悍的本质特点。至于怎样成为微课产品,那是课后剪辑制作的事情,真实的内容有了,还怕变不成形式吗?拍摄者只管实事求是的摄像,教师每说一句话、每写一个字,学生每个提问、每次回答,课堂上每个笑声、每次掌声,尽在拍摄之中。这样剪辑后的微课,就是全部从真课堂上得来的真实的“教与学活动”,一点也不“假”,一丝也不“虚”。如果制作成微课之后,再通过多媒体手段播放出来,教师和学生就都可以看到自己在微课中的表现。这样,真课堂上就诞生出了由真教师和真学生共同完成的真微课。

二、让“真微课”出自真老师

目前流行的微课中没有老师出现已是普遍现象,微课中的音和像通常是:“音”为画外音,没有朗读者出现,这个音是你的语文老师发出的吗?回答自然是“未必”;“像”为画中像,是由字词句组成并经过精心编辑分行排列的内容要点。一句话,看不到老师的任何教学活动。如果追根究底,这是哪位老师在哪所学校教哪个班级的学生呢?无人知晓。实际上这声音大都是从网上或电脑本身生成出来的。那么这些所谓“微课”的制造者都是谁呢?这倒是有据可查的,这个“据”就是微课上面或下面署名的单位和姓名,这个人是不是在这个微课中,这个声音是不是由这个人发出的,不得而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微课除了呈现的课文内容和知识点是真实的,其他都是“假”的。我们现在要的是真老师出场,是真老师主导,是真老师在真课堂上的讲授。要实现微课这一目标,必须从备课开始,把自己准备上的课文环节或知识要点,备写成一个又一个微课格局,一个微课解决一个问题,讲解一个内容,传授一种知识,然后是教师亲自到课堂传达这个内容或知识,要将一堂大课、长课分解成若干则小课、短课,其间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拍摄后再把各自独立的部分一个一个提取出来,就变成了一个一个精彩的微课连缀。这时候微课中的教师就是微课创造者自己,你的学生打开微课看到的不仅有老师形象,而且就是自己的语文张老师或李老师。有一则展示于“腾讯视频”中的微课《品析:散步中的背》,总时间是4分34秒,根据“背”这个字在《散步》中的作用立意,署名是四川省峨边彝族自治县新林初级中学某某某。那么,课件文字的朗读者确实是这位老师吗?我们不知道,她的学生看了是否能够确认就是自己的老师呢?也不得而知;即使是本人,可是在微课中的影像一次也没有出现过。从头到尾都是色彩性、片段性、艺术性的文字在屏幕上移动,读完一段上移一段,全是“一言堂”。由于教师本人不出现,微课中的这位老师是真是假只有天知地知,这个微课的实质就是从课文脱胎而来的“课件”。

三、让“真微课”活动着真学生

没有学生在微课中出现,是所有微课的共同局限。为什么不让学生走进微课呢?因为现行的微课是让学生看的课,不是让学生上的课,不是从学生中来的课,是教师自己私下编制的课,是教师闭门造车的课。也就是说,现在的微课形式只能供学生上网看、上网学、上网记,有问题怎么办,想提问怎么办,都无可奉告。对学生群体来说,微课是一种不能当时解决问题的教研产品,其初衷本来就是为教师服务的,或者是为教师提供某种样子的,甚至可以说是教师的专利,怎么能转用于学生呢?至于怎样为学生服务,是否能够为学生服务,给微课下定义的人是没有考虑到的。如果教师将某则微课拿到课堂上播放出来,学生有问题有疑难提出来,教师是可以当堂给予解答的,但这不是屏幕上的老师,他(她)是跳不出来的,而是现场的真老师,是与学生的真互动。请看下面记叙文微写作“小中见大”这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微写作任务是记叙文的“小中见大”技法,这里的“小”是指什么?

生:我们周围的小人物。

生:我们身边的小事情。

生:我们生活中的小物品。

师:这里的“大”又是指什么呢?

生:重大的主题、宏大的思想。

生:深刻的大道理、强烈的大启迪。

师:你们说得很对!可见,小中见大就是从小处着眼反映重大问题或揭示深刻道理。

生:就是“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师:说得好!如果将这种方法用到写作上,就是通过对一些平凡细微小事的记叙,来深入挖掘并揭示重大的社会主题,显示不平凡的人生意义。成语“见微知著”“一叶知秋”等都是这个意思。(学生听得入神,课堂静悄悄的,教师稍微停顿)

师:我们平时的所见所闻,几乎都是一些平凡小事,但是在这些小事的深处,都蕴含着鲜为人知的重大意义,也正是因为如此,小事情才值得记叙,才应该去表现,“细节是事物的本质”“细节决定成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请同学们在记人叙事的时候,一定要眼睛向下,多观察、多思考,多从小事上发现重大意义。

生:是的,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小事写起,才能够做好事情、写好记叙文。

师:好!你们有这样的认识和体会,为你们点赞。那么在我们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小中见大的课文吗?

生:有!《一棵小桃树》就是,它明写的是一棵小桃树的生存环境,暗写的是不屈不挠、战胜磨难、创造美好的可贵精神。

……

师:练笔结束,现在请这位同学来朗读自己的习作。

生(深情地):我的题目是《一支粉笔》:“讲桌上,一支粉笔慢慢悠悠地滚落到地上,‘啪’,碎成了三截。老师慢慢地转过身来,艰难地弯下腰,认真地捡着,一截,两截,三截,像是在捡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然后他直起腰来,将折断了的三截粉笔轻轻地放到盒子里,一截,两截,三截。”“哗——”教室里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师:大家的掌声说明了一切,这就是小中见大,这里的“小”是什么,“大”又是什么?

生:“小”是指捡粉笔的事情小,“大”是指老师爱惜粉笔的精神好。

师:好!(掌声响起来)

在以上微课实例中,有学生的活动、影像、声音、问答和掌声,这样的微课才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这样的微课才能快速地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学生在这样的微课里成了真正的主体和主人。可以毫不夸饰地说,这是他们最大的幸事。

四、让“真微课”体现出真微小

现在网上展现的微课,从时间上来看好像都很“微”小,标示为三四分钟到十多分钟的都有。这些制作者自己随意限定的时间,与播放结果当然是吻合的。但是传授的内容“微”吗?涉及的知识点“少”吗?其实大都不是这样。如果从课堂教学实际运用来看,他们在“时间短”的限度里,讲授的内容也都明显超出了所给时间的可容量。播讲朗读快,视频移动快,转换停顿少。为了弄清“内容少与容量小”的“微课”之“微”的真相,笔者曾经同时打开过十个微课视频,时间最长的是14分56秒,最短的是5分22秒。现以一节8分36秒的《小石潭记》微课为例。其主要内容是“知识点梳理”,共有十项:作者介绍、难字读音、实词解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实词活用、特殊句式、课文翻译、内容理解、中心概括。视频虽然只有8分多钟,时间不长,但它所包含的知识完全是对课文内容和教学环节的全覆盖,如果由真老师拿到真课堂上来实施,45分钟是绝对完不成的。这内容“少”吗?这容量“小”吗?如果称其为“微课”,如果说其容量为“微”,实在是名不副实。在这些微课设计者的心目中,时间短与容量“微”完全是两码事,教师拿到课堂上是不能用的,学生打开微课也是无法学的,因为各个教学环节和知识点之间几乎没有停顿,只能从头读到尾,从头听到尾,哪有时间思考消化,更谈不上亲笔记录了。

综上所述,如果将“微课”切实变成诞生于课堂的崭新的“四真”模式,“微课”的定义就应该这样来下: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由全班学生共同参与、语文老师当堂奉献、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紧扣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时间短小、内容微少、各自独立完整、节奏转换明显的精彩瞬间。如果按照这个定义去备微课、讲微课、听微课,教师的教学智慧、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得到极大开发,课堂教学质量也会得到显著提升。如果从此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总是活跃着这样一种“四真”微课,整个语文战线必然会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

猜你喜欢

课件知识点微课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用Lingo编写Director课件屏幕自适应播放器
关于G20 的知识点
从“广用”到“省用”——谈音乐教学中课件使用的“度”
课件综述——《识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