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绘本教学“三开放”

2023-04-05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小学郭福元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调音绘本垃圾

甘肃省酒泉市阿克塞县小学 郭福元

绘本是儿童阅读世界的“第一本书”[1]。 之所以称之为“第一本书”,是因为绘本画面感强,能够第一时间赢得儿童的认可与喜欢。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绘本故事大多以辨析明理的形式出现,也有的是对正文的补充,还有的是补充拓展。 不论何种形式,“以图悦众、以图制胜”是其共性。作为教师,应该抓住这样的共性,以开放的姿态,让小学低年级绘本教学活起来,让绘本画面动起来,真正发挥绘本的趣味性、形象性与可读性,使之成为学生精神世界成长的促进力量。

一、理念上的开放:回归生活

对于绘本教学,教师不能只停留在静态理解上,而应让绘本动态地走进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中。当绘本能够与学生感受到、观察到、经历过的生活体验、经验或资源对接时,道德生成或精神成长变得自然而然。

片段一:以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10 课《我们不乱扔》为例,课文中呈现了教室、体育馆与公园小河边的插图。 通过这些插图进行绘本教学很有必要。 但仅仅围绕文本插图进行教学是不够的,不妨结合学生实际提供更多的图片,让绘本画面动起来。教师先出示课本中的绘本故事,引领学生理解正反两种人物形象的行为所隐含的道德意义。 正面人物王勇出门自带垃圾袋,对别人胡乱处理垃圾的事情感到困惑,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自己捡垃圾,并且做到分类处理……面对这个绘本故事,应在分角色表演的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引领学生回归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中。

通过进一步地观察课文内绘本,部分细心的学生发现其中分类投放的垃圾桶, 但几个学生没有分类就把垃圾“飞踢”到任意一个桶内,这样的行为对吗? 通过谈论,大家意识到这种现象不对,因为垃圾如果不分类,就会给环保工人带来麻烦。 在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前一阵子,我们去参观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周边没有垃圾桶,那么,你应该怎么处理你的饮料瓶和食品袋? ”这样的问题因为紧扣现实, 所以学生很快就有了答案,有的说不能乱扔,有的说应该带回来……教师不妨进一步追问:“参观博物馆时,面对乱扔垃圾的现象或者不分类处理垃圾的现象应该怎么办呢? ”于是,生活与文本有了联系,大家都认为,应该像文中王勇那样,劝阻别人:“把垃圾捡干净再走。 ”还要进行分类,学生意识到民族博物馆中乱扔垃圾,就是对公共环境的破坏,不分类处理垃圾,可能造成垃圾的“交叉感染”……

在此基础上,教师强调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是酒泉市的国防、科普示范等教育基地,这样的一个地方乱扔垃圾好不好? 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趁机出示参观阿克塞哈萨克民族博物馆时拍摄的图片或视频, 来代替教材内容,在此基础上,出示有关垃圾分类的视频。

反思一:无疑,这样的绘本开放与学生自己的生活对接,因而更具适切性,更能激活学生原有的印象与经验,更能厚植学生的道德情怀, 更能强化学生的公共生活素养。教师应该秉持这样的开放理念: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更加接地气,源于生活而印证于生活。

二、创编上的开放:因地而异

道德与法治低年级教材中的一些绘本有补充拓展的作用。 既然强调“补充拓展”,那么,因地而异,结合当地乡土资源进行创编上的开放显得不可或缺。 实践证明,带有地方印记的创编绘本,能够带给学生更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片段二: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家乡特产养育我》中有一个关于调查活动的绘本:一个土特产集市,人来人往,各种特产琳琅满目,调查地点包括餐桌上、商场上、市场上等。 在事先进行关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与调查方法培训的基础上,在引领学生真实调查的基础上,在充分呈现家乡物产实物及图片的基础上,展开以下环节:

教师提供一个“神秘”的信封,里面有关于家乡特产的图片与文字性内容,个别信封中还有关于家乡的一些传说性资源。 每小组推荐一个学生来抽信封,打开之后看图说话, 如果能结合自己事先准备的图片及资料进行家乡特产的介绍就更好。 有的说:“我们小组介绍的是哈尔腾哈萨克羊,是我们哈萨克自治县的特产……”有的说:“从图片中可以看出,哈萨克羊肌肉光泽润滑,红色均匀……”有的说:“我们小组介绍的酒泉月光杯, 是一种名贵饮酒器皿……”有的说:“夜光杯是祁连山中的酒泉玉制作而成的,正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

反思二:这样的绘本创编因地而异,较好地丰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促使学生产生了对家乡物产的喜爱之情。在学生触手可及的资源中进行拓展,绘本教学就是有根、有魂的,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三、教学上的开放:以境育人

单纯的静态阅读方式难以长时间维持儿童的阅读兴趣[2]。绘本教学需要由静态到动态的转变。开放绘本的呈现形式, 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浓厚阅读兴趣的措施之一。的确,仅仅让学生阅读纸质绘本是不够的,通过具体情境让绘本以更加形象具体的方式豁然涌现在学生的面前,才是打造高效绘本教学的应有之义。

片段三:教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2 课《我们小点儿声》时,先播放绘本《声音》,学生意识到,在集体环境中大声喧哗是一种不文明现象,不同的音量就意味着文明程度的高低。通过讨论,学生意识到一些场合如电影院、图书馆与医院,声音应该小一点;经过别人休息的地方如卧室时,应该轻手轻脚……在此基础上,教师出示八个视频,引领学生认真观看并进行判断,提出合理化建议。 具体做法是给每一个小组发一张“调音卡”,小组内的学生合作为声音不合适的同学“调音”,做一个快乐而合格的“调音师”。

如“我”想为那个大嗓门的同学调音,调音方法是:在自己的桌子右上角贴一个警示贴,时刻提醒自己嗓门不必太大,同学和教师能听清就行。“我”想为那个不经过教师同意就爱抢着说话的同学调音,哪怕他第一个思考出了正确答案,也应该做到举手后有序发言。“我”想为那个升国旗时大声说话的同学调音,我想对他说:升国旗是一件特别严肃的事情, 这样的情况下大声说话是对国旗的不尊重,是对主持人以及所有人的不尊重。

最后教师引领学生分角色进行一个情境表演:学生A住院了,好朋友B、C、D 等人去看望,旁边病床上还有一个70 多岁的老奶奶,大家进入病区后,从楼道开始就叽叽喳喳,唯有学生C 多次劝告大家声音小一点……之后引领学生分析,谁对谁错? 假如让你当一个“调音师”,你该对“被调试”者说些什么……通过当一个小小的、优秀的“调音师”,学生懂得了小声说话的好处,也懂得小小的行为中体现着文明修养的大事,大家纷纷表示,新时期的公民在公共场所,应该是一个有修养的人,是文明的践行者,是美好世界的建设者。

反思三:不仅是情景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绘本还可以与校园剧、小品剧等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创新、形象和精彩的开放系统, 只要对正向道德观点的生成有助力,对绘本教学的精彩有助力,教师都可以迈出创新性与建设性的步伐。实践证明,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因为情境创设而打开的道德版图愈广阔,他们愈能产生正向的道德体验,愈能发生积极的道德成长。

绘本在选题、构图、色彩、语言、故事情节等方面都蕴含着大量的教育信息[3]。其中,能够帮助道德生成的信息不应小觑,能够演绎教学精彩的开放性做法应该提倡。 相对于单一的理论灌输而言,绘本教学本身的优势,以及教师采取的开放性措施, 无疑是思政课堂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相信,开放性的思政课堂新时空中,学生道德力、学习力与实践力必将同步得到提升。

猜你喜欢

调音绘本垃圾
垃圾去哪了
绘本
绘本
绘本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畅玩主流AV前级/放大器 体验自动调音系统
倒垃圾
调音
浅析调音台的调音技巧
调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