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导读课教学设计
2023-04-05哈尔滨市继红小学刘志卓
哈尔滨市继红小学 刘志卓
教学目标:
1.以课本《刷子李》为牵动,运用预测、品读等策略,激发阅读《俗世奇人》整本书的兴趣。
2.初步感受《俗世奇人》中个性鲜明的人物,体会作者富有地方特色、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3.以《俗世奇人》为牵动,透过文字感受我国民间艺人的高超技艺,感受中国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初步感受《俗世奇人》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对阅读整本书充满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刚刚学习了《刷子李》,能说说刷子李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吗? 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他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呢?(预设:奇。 )
在天津卫,还有很多像刷子李一样的奇人,这节课,我们就随着作者冯骥才一起去《俗世奇人》中看看吧!
二、初识构书之奇
1.要说奇,这第一奇就是构书之奇。我们先来聊聊作者冯骥才吧! 你们对他都有哪些了解?
2.小结:文学评论家邱华栋曾这样评价冯骥才先生,说他“是一个多面体,是真正的俗世奇人、大雅高人”。
3.要想读这本书,还要先到当年的天津卫转一圈。你能在书中找到这时的天津卫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吗?
4.(出示图片)是啊,在《序》中,冯先生就写到:“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性格迥然相异。 ”在我们的课文《刷子李》原文中还有这样一段话:“码头上的人……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 ”
怎么样? 如果你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天津卫,你有什么感受?
生存环境造就奇人。冯先生在《序》中说:“这些奇人妙事,闻若未闻,倘若废置,岂不可惜?”于是,便“每人一篇”,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俗世奇人》。
三、再识人物之奇
1.说到奇人,我们快来看看这书中都有哪些奇人吧!看看这两个题目,你能猜出他们都“奇”在哪吗?(出示:泥人张、张大力。)猜得对不对呢?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读看。
2.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一读《泥人张》和《张大力》,一会儿我们交流一下你阅读的收获。
3.导读《泥人张》。
(1)交流阅读感受,再说说他奇在哪,作者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2)品读“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只是只有核桃大小。 ”这一连串的动作多奇啊! 奇在哪?
预设一: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就地取材。
预设二:一只手来捏,眼睛连看都不看,技艺超群。
预设三:对泥人海张五的描写。 泥人捏得栩栩如生。
(3)如果你也在天庆馆里,你觉得海张五看到这比自己还像自己的小泥人,会说些什么呢?
(4)除了技艺高超,你还想怎样评价泥人张?
(5)是啊,用作者书中的话来说,就是“手艺道上的人……”泥人张沉稳、干练,面对他人的羞辱,他不以言语论短长,就凭借自己的一手绝活,给羞辱自己的人重重的一击,真是一位个性内敛、应对从容的奇人。
4.导读《张大力》。
(1)张大力的高超技艺又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表现出来的呢?
(2)品读:“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脸上笑容满面,好赛举着一大把花儿! ”
怎么样? 又是通过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寥寥数笔就把这张大力的本事写得一清二楚了。 看似轻轻一举,一把无人敢问津的大锁便被举到了天上, 难怪冯骥才先生说他“身强力蛮,力大没边”。
(3)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说说你读到结局后的感受。
小结:听说这件事便去举大锁,举起后又因那一行小字,百两银子都不要,反而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这就是天津人骨子里的那股子劲,爱斗气却不较真,多有意思啊!
5.书中还有很多奇人呢!选择一篇自己感兴趣的,读一读,再在小组中向大家介绍介绍,你读的这个人物奇在哪。
四、三识语言之奇
1.老师发现,大家在读书、交流的时候,脸上都浮现着笑容,是吗?这本书读起来,感觉怎么样?(有趣、有意思。)
2.作者是怎么写的才会让我们读起来觉得这么有意思呢?
3.品语言之“津味”。
(1)出示《蓝眼》片段,指名读,说说读起来和我们平时说话有什么不同。
(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种语言代表一方地域文化。这本书写的是天津卫的事, 作者用的就是天津卫的语言,读起来真有意思啊!
4.品描写之衬托。
(1)出示《张大力》片段,讨论:既写张大力力大无穷,为什么还要写其他人举不起来石头呢?
(2)小结:这种写法就是衬托,用他人的表现衬托主人公的高超技艺,这就像《刷子李》中作者从曹小三的角度来写刷子李,是一个道理。
五、课堂小结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技艺高超的手艺人,特定的地域文化成就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手艺人。《俗世奇人》就向我们打开了走近天津卫这些堪称奇人的手艺人的世界,你想读吗? 书中还有哪些技艺超群、个性鲜明的天津卫奇人呢? 课后,请同学们继续走进《俗世奇人》,好好地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我们下节课再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