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的开展策略分析
2023-04-05周伟
周 伟
小学语文“1+X”中的“1”指的是语文教材内的课文,以及课文聚焦的语文要素、单元主题、语言表达特征,可称其为议题,“X”指的是教材内外的多篇选文。“1+X”是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引领教师在围绕一篇课文教学时选择与议题相匹配的多篇文章,赋予阅读教学活动开放性与灵活性,师生能在不同议题的驱动下进行延展性阅读探究。当前有些小学语文教师存在“1+X”教学水平较低的问题,如教学思想陈旧、育人手段有待优化等。基于此,为了能提高小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质量,探析“1+X”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的价值
(一)助推教学改革
当前有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追求的是“面面俱到”,未能合理地区分自读课、教读课,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精读,课文中的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学生牢记,同时各个知识点会成为教学内容深挖的着力点,这就会使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较为疲惫,逐渐对阅读丧失了兴趣。编入教材的课文有知识含量、文学价值与文化底蕴,实践证明,仅利用教材内容无法满足学生阅读优秀文本的个性化需求,还存在阅读量不够、阅读内容单一等问题。基于此,教师要拓宽学生阅读的空间,应用“1+X”课外拓展阅读模式,使阅读内容具有拓展性与精选性,学生可立足文本阅读理解,并展开写、读、说等学习活动,以语言为核心,以语用为指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在综合实践中强化语文素养,同时转变教学模式,发挥教师的引导、组织、创新等作用,继而助推阅读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教师在“1+X”课外拓展阅读的过程中要关注学情,认真钻研教材,把握育人规律,确保学生能走进文本,在此过程中内化、迁移、体验、理解,亦能减轻阅读压力,优化阅读感受,在此基础上创生语用智慧,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语用能力。“1+X”课外拓展阅读坚持以学生为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等因素在“X”的充实与创新上花心思,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七律·长征》的阅读教学时,可以以“品读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长征诗文”为主题,整理由毛泽东所写的诗文,如《清平乐·六盘山》《忆秦娥·娄山关》《六言诗·给彭德怀同志》等,一方面充实阅读内容,赋予阅读内容多样性与灵活性,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引领学生通过迁移认知、类比归纳感受诗词中的革命浪漫主义精神,以及中国共产党崇高的理想主义情怀,继而优化阅读课堂的人文环境,有效加强德育,使学生的精神与思想受到洗礼。
(三)高效渗透学科素养
新课标指出语用能力属于重要的核心素养,“1+X”模式指向语言应用,学生在读课内外文章的过程中既能积累经验、梳理与整合阅读成果,还能优化语感,了解我国语言文字通用的特点及规律;积累语言经验,具备正确、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强化沟通、写作等能力,感受文字的魅力与其丰富的内涵,厚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能力、思想、价值观、心理、行为等方面的共同进步。例如,教师在进行《宇宙生命之谜》的阅读教学时,可以在多媒体平台上筛选一些介绍宇宙生命起源的视频,把这些视频作为拓展性的阅读内容,构建多模态的阅读课堂,让阅读资料更具吸引力,驱动学生动脑思考,仔细观察,汇总视频中的信息,并迁移认知,累积语用经验,逐步增强语感、语用能力等核心素养,同时能接受科学文化熏染,了解航天精神,使拓展阅读能对学生的情感与品格带来正向的影响,继而凸显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教学的价值。
二、 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的要点
(一)凸显拓展阅读的灵活性
“1+X”的组合较为灵活,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文本拓展性内容组合灵活,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兴趣、水平、精力加以设计,侧重教授学生阅读技巧,如批注阅读法、文本还原阅读法、思维导图阅读法、精读、略读等,确保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方法相匹配,助其阅读更多的文本;二是“X”拓展方式较为灵活,例如教师可以从多媒体平台获取图片、调研数据、文献资料、视频等内容,为学生直观地读、联想地读提供条件。从议题性质的角度来讲,常见的拓展方式有求异型拓展、求同型拓展两种,当前多媒体平台是人们发声的主要载体,无论是与课文内容相近的文本,还是与课文中的论点截然不同的文本,都能在该平台上找得到,有助于实现多角度拓展阅读的目标。有些课文选自经典佳作,例如《少年闰土》选自短篇小说《故乡》,那么教师就可以把《故乡》中的其他内容带到课堂上,还可设计整篇型拓展阅读教学方案,提高“1+X”的灵活性。三是“+”具有灵活性,教师根据学情选定育人方式,确保课内、课外的文章能高度融合。例如,教师在进行《丁香结》的阅读教学时,可以以“体悟自然之美”为主题,从多媒体平台上筛选一些介绍四季美景、景观园林、大江大河等的视频,从中提取课外拓展阅读内容,同时组织学生走出班级,走进自然,参与实践活动,发现自然之美,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核,亦可用优美的词语描述自然景象,进而实现提升学生语用能力的拓展阅读教学目标。总之,“1+X”是灵活的,并且以学生为主,为学生高效阅读、全面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以目标为指向高效拓展
为了使“1+X”课外拓展阅读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需明确教学的目标,彰显语文课程的特征以及教材编写的特点。以语文教材特点为指向的文本拓展目标有以下两个:一是彰显文本的人文精神、语文素养,注重文化育人;二是关注语言应用,使学生能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运用语文知识,还能积累语用经验,为学生今后深入学习语言知识奠定基础。以语文课程特征为指向的文本拓展目标有以下几个:第一,“1+X”内容需具有综合性,打破学科边界,满足学生读、写、达等需求;第二,“1+X”内容具有实践性,教师筛选的拓展性阅读资料应能转变为学生口语交际、写作、微剧本创演的动力;第三,“1+X”内容具有工具性,能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方面的问题,同时促进工具性、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高雅情趣,助其积淀文化底蕴,赓续文化血脉,建立文化自信,发展核心素养。
(三)注重“言意共生”,助力学生获取语用经验
学生自主阅读、动脑思考、参与讨论及读写结合等过程,实际是积累语言应用经验的学习实践过程。语文阅读课堂是人文性、工具性和谐统一的“意”与“言”互换的平台,二者还要互相融合,使学生能通过“1+X”教学走进文本,助力学生理解语言的用法,体验、习得语用经验,在此基础上把从阅读中学到的语用知识用到口语交际、写作、阅读理解等方面,实现内化、迁移语用经验的目标,同时为学生创生语用智慧提供有利的条件,最终提升学生的语用水平。例如,教师在进行《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时,可以在语文课程人文性、工具性交融与统一以及自媒体平台、阅读课堂协调联动的基础上聚拢课外的群文,学生在读群文的同时要解析问题,如“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的哪些行为对保护地球无益”“应怎样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等,继而为学生阅读理解、语言应用、经验积累提供条件,助力学生在内化、迁移的基础上用语言阐明观点并解决问题,加强“言”与“意”互换,还能在表述中闪耀智慧华彩,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四)赋予学习与发展空间的拓展性
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并非课内外文章的机械化叠加,教师要在资源开发、内容选择等方面下足功夫,致力于精益求精,使阅读内容更具多元性、吸引力、趣味化,为学生打造学习与发展的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求知需求。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改进育人方法时需应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教师拓展育人空间的工具之一,基于此,教师要善用自媒体资源,把自媒体平台视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空间的一部分,打造线下、线上和谐共生的拓展阅读教学体系,使更多网络资源能持续地融入课堂,基于主题与学情不断地拓展阅读空间。因为多媒体平台中的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所以教师需做好筛选拓展阅读内容的工作,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开辟新的教学空间。例如,教师在进行《月光曲》的教学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平台搜集整理与贝多芬有关的文本,引导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从贝多芬的人生境遇、生活环境、乐曲创作特色等角度进行阅读理解,使贝多芬这个人物的形象更丰满;教师亦可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一些贝多芬的名作,如《月光曲》《欢乐颂》《致爱丽丝》等,在此基础上分享听后感,达到指向语用能力拓宽阅读空间的目的。
三、 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的阻力
(一)教学意识不足
当前有些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大观念,未能形成主题意识,这就会出现主题选用不合理且缺乏创意性的情况,若课内外的文本主题不一致,那么就失去了同质或异质的建构价值,学生的思维在群文阅读中较为混乱,阅读压力增大,徒增阅读理解的阻力,并很难内化、吸收阅读成果。
(二)教学渠道过窄
通过对“1+X”的拓展阅读教学方式进行分析可知,群文阅读属于常用方法,教师在学生读群文时提问,使学生可以在问题的指引下阅读探究,这虽对学生语用经验积累及阅读成果内化有益,但存在“1+X”课外拓展阅读渠道过窄的问题,有些学生将会降低阅读热情,在读、探、写中变得被动,这不利于学生提升语文素养。
(三)阅读指导低效
教师在学生“1+X”课外拓展阅读的过程中肩负着高效指导的责任,其目的是助力学生累积经验、应用语言、优化语感并能对阅读产生兴趣。当前有些教师的教学手段过于强硬,引领、指导、启发的水平较低,学生在“先讲后学”的状态下很难主动地走进文本,学生的阅读理解效率也随之降低。
(四)自主阅读效果不及预期
学生在“1+X”课外拓展阅读中处于主体地位,高效阅读是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学习更多语言知识的必由之路。有些学生自主阅读效果欠佳,这与教学任务设计得不合理有关,同时不利于课内外阅读资料的汇总与应用。
(五)轻视阅读评价
评价具有促学的作用,教师通过评价可指明学生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优化学生的拓展阅读方案。有些小学语文教师轻视阅读评价,不仅未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存在教学成果自评缺位的问题,“1+X”课外拓展阅读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影响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四、 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的策略
(一)树立主题意识,奠定阅读教学基础
大概念即核心概念、大观念以及核心观念,有学科大概念、跨学科大概念之别,无论何种大概念均是课内外阅读资源汇总的支点,可以说阅读内容大概念一直是“1+X”课外拓展阅读教学事半功倍的前提。这就需要语文教师理解大概念,树立主题意识,利用大概念“穿针引线”,把文本联系起来,使文本能成为有机整体,在“观念统领”的前提下提高拓展阅读的效率。相较于大概念,主题较为直观、具体,概念可以有许多的表现形式,如思维导图、文字、图画、视频等,通常情况下主题只有一个且相对固定。教师为了能基于自媒体平台组织展开拓展阅读活动,需率先确立主题,渗透大概念,保障文本有关联,助力学生迁移性阅读。例如,教师在进行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教学时,可以以“传统节日与风俗”为主题,将一些多媒体平台上与过节有关的视频、图片、调查报告汇总到一起,使学生进入农历新年、八月十五等传统节日情境中,在统一的情境内阅读理解,说一说节日习俗,以及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看法,分享生活经验与阅读感受,达到积累语用经验并提升语用水平的目的。为了增进课内、课外拓展阅读内容的联系且能吸引学生阅读,教师要赋予主题生本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为学生体悟核心观念并内化语文知识奠定基础。
(二)改进教学手段,拓宽阅读教学渠道
小学语文教师设计与开展“1+X”课外拓展阅读活动的关键之一是调动学生自觉阅读、探讨及读写演一体化的积极性,这就需要教师改进拓展阅读手段,为学生多渠道增强语用能力提供支持。例如,教师在进行《鲁滨逊漂流记》的阅读教学时,可以立足多媒体平台组织学生观看同名电影,用电影艺术吸引与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更专注地思考,把电影视为拓展阅读的对象,并有效地充实课文内容。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从《鲁滨逊漂流记》中节选一些其他的章节,在此基础上实现读写结合,先读群文,再概述各章节的主要内容,教授学生抓住关键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鼓励学生把读到的内容加工成一段小视频,用多媒体语汇阐明观点,实现“言”与“意”融通与转换的目标。为了使学生能合理应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与赏析多媒体平台上的作品时要渗透美育,引领学生塑造健康的审美观,提升审美情趣,在追求美的同时合理措辞,并拍摄出既贴近文本又有艺术感的小视频,并在校内多媒体平台上展播,使学生可以在一展风采的过程中变得自信,乐于阅读,敢于创新,进而助力学生不断地强化语用、创新、审美鉴赏等能力。
(三)重视阅读指导,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教师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升课外拓展阅读水平,可以在“1+X”教学模式中渗透全周期理念,激活动态指导思维,还可逆向设计阅读教学方案,确保师生教与学的预期一致,双方能高效互动,教师亦可在互动中抓住指导的机会,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师在进行《两小儿辩日》的阅读教学时,可以以“太阳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为支点布置预习类作业,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平台搜集整理资料,并用以论证自己的想法,继而赋予拓展阅读前置性,在预习环节发挥“1+X”的优势,达到加强阅读指导的效果。在课上教师要给学生时间分享预习成果,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生搜集到的资料,使学生能在“1+X”拓展阅读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动权,教师则要及时地补充、纠正、删减资料,确保拓展阅读内容有代表性、科学性,对学生理解课文有益。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以“构建天体模型”为支点,组织学生在语文课后服务环节动手实践,在此过程中从多媒体平台上浏览信息,打破自然科学、语文学科之间的壁垒,渗透大观念,把天体模型构设与拓展阅读关联在一起,使学生既可以在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实践探究,又能接受科学文化教育,提升语用能力;学生还能为了完成模型自制任务而自主阅读,持续拓宽个性化阅读空间,并赋予阅读目的性与高效性。
(四)规设任务群落,提升自主阅读效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以生活为基、以学生形成与发展学科素养为内在的逻辑、以实践活动为主、以主题为指引并以任务为载体,有效地整合资源、方法、情境及内容等育人要素。课外拓展阅读内容属于语文教学要素之一,同时与情境创设、教法创新有关,还具有主题性与整合性,基于此,教师要从“1+X”教学实践的角度切入规设任务群落。例如,教师在进行《为人民服务》的阅读教学时,可以以“文化学习及参与”为抓手规设任务群,渗透“四史”,引领学生亲近、感受并理解革命文化以及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助其建立文化自信,强化中华文化认同感。在文化学习及参与这个任务群中,教师可从党建直播云平台、共青团官网及其他与宣传党政思想有关的多媒体平台上筛选拓展阅读内容,用真人真事、党政方针、党建历史感染学生,在此前提下解答问题,如“你从中国共产党的身上学到了什么、在现实生活中‘为人民服务’都体现在哪里、身为小学生应如何弘扬‘四史’”等,使学生能够汇总所读所感,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赋予语文任务群德育意义,使学生可以在“1+X”课外拓展阅读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
(五)加强评价促读,完善阅读教学体系
教师在学生开展“1+X”课外拓展阅读活动的过程中需注重评价,加强评价促读。例如,教师在进行《那个星期天》的阅读教学时,可以从多媒体平台上筛选与“那一天,令我印象深刻”这一主题相关的内容,使阅读活动从课内拓展至课外,教师要鼓励学生自选线上阅读文本,同时讲述“那一天”发生的事;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综合性评价,将文本选取是否与主题相符以及概述内容是否完整视为评价的支点,同时关注语感、状态、心理等方面,使学生可以在拓展阅读环节得到全面发展。教师的评价需具有功能性与指向性,以评价学生文本选取是否与主题相符为例,这有利于学生关注课文的中心思想,以及逐步掌握围绕中心思想阅读理解的方法,还能在中心思想的驱动下进行类比、归纳、总结,找出多篇文章叙事、抒情的共性,继而掌握更多的写法。教师还要针对“1+X”课外阅读教学成果自评,评价多媒体平台的育人价值,在此基础上调整基于多媒体平台的教学计划,赋予教学理念、手段可变性与实效性。
五、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用“1+X”模式展开课外拓展阅读教学活动,能更好地整合阅读资源,在此前提下渗透学科素养。小学语文“1+X”课外拓展阅读具有助推教改、调动学生求知积极性、高效渗透学科素养的价值,基于此,教师要树立主题意识,改进教学手段,重视阅读指导,规设任务群落,还需加强评价促读,继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