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实际的生活习作教学实践
2023-04-05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曙光小学221600
赵 侠(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曙光小学 221600)
一、 小学语文融合实际生活习作的意义
小学生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结合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对小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通过让小学生观察生活周边事物从而产生真情实感,再用文字记录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即达成融合实际的生活习作。培养小学生融合实际的生活习作能力对其后期发展大有裨益。小学生在体验日常生活情境的同时,能够对生活中身边的事物提升关注度,乐于尝试参与身边各类不同的事件,从这些事件中感知人际关系中的美好和温暖,在体会生活点滴的快乐或痛苦的同时,利用文字表达自身的真情实感,记录下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成为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日常观察能力,引导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生活情境,观察身边事物,丰富写作内容,并增强个人情感表达,从根源上帮助小学生提升习作内容质量。
二、 小学语文生活习作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教学形式单一
陶行知先生提出:“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传统语文习作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普遍存在着“重格式轻实践、重范文轻情感”的现象。小学习作课堂氛围相对枯燥乏味,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缺乏个人思想,并且缺失写作的创新精神。受传统教学因素影响,小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忽视对周边事物的观察,更多倾向于背模板、学范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束缚,尚未更新融合实际的生活习作教学策略,导致小学生习作内容泛泛而谈,缺乏真情实感。小学语文开展生活习作的目的是基于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基础培养小学生日常思维及观察能力,通过感知周边的生活日常,在写作中丰富个人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应以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求为基准,结合学生写作实际,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逐步提升小学生的生活习作能力。
2.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
开展生活习作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一堂生活习作课要生动有趣地进行,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具备专业的写作能力,并且对生活周边的事物要有所把控,具备快速圈点日常生活事物特征的能力。在开展实际习作教学活动中,大多教师缺乏生活习作实战经验,很难将小学生习作内容同日常生活紧密相结合,导致教师开展生活习作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小学生的习作练习内容同实际生活相脱离,习作内容泛泛而谈且缺乏真情实感,无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生活习作能力。
3.生活情感融入不足
真情实感是小学生生活习作内容的价值所在,习作文字中的真情实感离不开日常生活的典型细节。小学生情感能力总体上是具备的,在满足一定广度和深度情感需求的基础上,小学生可以凝聚出巨大的情感合力。然而现阶段大多数习作教学课堂并没有重视激发小学生生活情感的必要性。大多数小学作文仍然以一些笼统、概述性的叙述内容为主,即便是发生在学生周边的事,读者也难以从文字中体会到真情实感。
三、 融合实际的生活习作语文教学实践方法
1.创设生活情境,丰富教学模式
开展生活习作教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日常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细节,营造适合于小学生参与习作的氛围,帮助小学生迅速进入习作状态。例如,在景文习作期间,教师提前收集当季常见的植被或校园一角图片,采用多媒体课件或带领学生走出去的方式观察校园中景物的特点,让学生口述景致中特别的地方。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这棵树上都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有树叶、小花、果子、树干……”教师继续提问:“是什么样的树叶呢? 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它的颜色、形状、体态,摸起来是什么感觉,会不会动,动起来像什么? 它除了长在树上,还能做什么?”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利用日常积累的词句对当下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描述,促使小学生对所见景致进行思考并写出生动丰富高质量的文章。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自我发散的空间,创设情境不宜过于拘泥,可以让学生对景致格局进行设想,除了所见所闻还可以加入个人思考,从整体到局部,从静态到动态,顺势布置生活美景的习作任务。利用发展动态的眼光巧妙地为学生提供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以此提升学生习作水平。
2.积累生活素材,营造习作氛围
生活素材是习作之本,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学生纵然具备一定的写作技巧和词汇积累,也难以形成一篇具备真情实感的习作内容。教师应注重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活动频次,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观察周边事物特点,找寻来自生活中最直接的素材。如开展实践活动“欢迎秋爷爷”,小学生自行准备关于“秋天的果实”等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并在实践课堂中分享自己阅读的材料,在实践活动中通过观察对看到或尝到的果实加以品评描述。通过观察生活、品味生活,丰富日常情感体验,不断提升小学生习作能力。
3.激发生活情感,丰富言语表达
情感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是决定小学生习作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师在鼓励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应注重小学生情感需求,适当设计适宜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生活体验情境,让小学生通过真实情感体验自发对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进行独立思考,学会关注社会、品味生活。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一起社会事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不戴口罩会发生什么?”让学生自行观察周边商场、饭店都发生了哪些变化,思考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用自己的理解去对周边的事物进行阐述,感知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观察社会事件中的人物关系,理解时间发展逻辑,判断事件发生对社会产生的影响,锻炼学生从社会事件中提升批判思维,让学生通过采用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评价相应事件,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通过渗透日常生活事物,让学生具备独立习作动机,在生活中受启发,达到“文道合一”的境界。
四、 结语
习作由生活而来,只有结合学生实际心理发展状态需求,将学生引入实际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来自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才能让学生写出丰富的内容。融入生活的习作教学需要密切联系周边生活事物,教师无须刻意要求小学生文采斐然、妙笔生花,重在培养小学生善于思考、勤于积累、乐于耕耘的优良品质。在开展教学实践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反思生活习作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改变教学模式,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和闪光点,引导小学生在观察身边事物的同时积累生活素材,激发学生情感需求,为小学生写作内容注入灵魂,协助小学生逐步提升习作能力。